分卷阅读33
青莲雪重 作者:文休
,而青莲的心也真的一分分冷了下来。其实有多少时候青莲强压着自己心中的怀疑没有去想,不是想不明,而是不愿意。青莲向来记得人家的好处,但凡嘉瑞出言哄骗一二,青莲也愿意再次相信,二人之间的情谊实在是太过诱人。只是嘉瑞的默然剥夺了青莲最后自欺欺人的机会,如何再掩耳盗铃,童思明血淋淋的性命怎可视而不见!
或许是身体中积攒下来的最后一丝力量在嘉瑞深悔欺骗的沉默中流逝,青莲终于支持不住,僵直对视的身子软倒在童景瑜的怀中。眼角清泪滑落一行,顺着颊边鲜血,惨淡着颜色。青莲最后望了一眼嘉瑞然后闭上眼睛,不想再见到这个人,从一开始自己的行差踏错到后来的自作多情,青莲觉得自己好可笑也好可悲,还不如当年的颜澜,至少有一份全真的爱意,而自己有的只有谎言和欺骗。
“青莲……”嘉瑞还是忍不住低唤了一声,但是之后却再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一切的伤害因己而起,不是后悔就可以全部抹煞掉的。童景瑜看着怀中的青莲身子微微地在战栗,以为他冷,便小心地将青莲扶着躺平,盖上那已是血迹斑斑的薄衾,即使这样也掩盖不知青莲心中巨大创伤,寒意从四面侵入身体。
做完一切童景瑜便起身跪在了嘉瑞的面前,说道:“皇上,恕臣方才鲁莽冲撞,青莲现在需要休息。”语意中尽是冰冷与疏离。嘉瑞最后望了一眼床上泪痕未干微微颤抖的青莲,转身走出珠帘,童景瑜起身跟随在后。雨声未歇心碎,拿什么来弥补你,我的爱人啊,嘉瑞心中悲叹。
嘉瑞和童景瑜一路无言踩着雨声回到御书房,到时才发现这里早有朝臣在等候,气氛就像是炸开了锅一样沸腾。虽然说童家已然被牵罪为此次灾难的罪魁祸首,但是如今童思明在内监自尽绝不是一件小事,况且是被皇帝逼死的。
童思明三朝老臣,是胤朝文坛的泰斗,享有盛誉,即使是因为家族之罪现在暂时被拘禁,但是也无法抹杀其终身成就与影响力。其实朝臣们针对童家,为的还是青莲和童屹,只是嘉瑞囚禁童思明又贬斥童屹的举措让人一时无法置喙。现在童思明在皇帝夜访内监之后投环自尽,这带给朝中的冲击不算小,而童老遗言中那句“好自为之”让人猜想纷纷。
童思明其实是死而无憾,与爱人友人相聚来生也算是美事,再说昨夜见到皇帝亲临,这位智者本就抱着必死之心,现在只是自己促成了而已。疼爱着青莲,因为他身上继承了林子墨的血脉,但是如此乱局童思明就这样甩手而去也并不过于担心,因为他已经从童景瑜口中了在青莲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既然有神灵庇佑,应该很快就可以转危为安吧。
一个人是寂寞的,童思明也不想孤独的在人世盘桓太久,他好担心会在黄泉路上找不到子墨和庭宣的身影,所以他选择死,希望还能够追上去。童思明知道自己的性命牵扯到太多的利益,或许由自己抵命这样童家就能脱困了吧,也算是为以后避祸。留下一行遗言,并不是童思明临死还要故弄玄虚,只是如今情势需要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法子,自己死志已明,只看这位学生能不能想明白了。
御书房一片嘈杂,大多都是朝臣质疑童思明的自尽,既然是国之罪人就应该明正典刑,然而现在不明不白的死在内监岂不让人将国家律典嗤之以鼻。然而说到后来,话题竟然在嘉瑞沉默声中转到了对皇帝的直谏质疑,莫不是被妖孽迷魂摄魄,糊涂地竟然逼死良臣。
李涵均、吴自中等新晋权贵情绪很激动,因为他们当年多多少少都受教或受惠于这位文坛和朝政领袖,现在童思明一死,又加上天灾频频,仿佛皇帝再没有什么说法就要搞出死谏一般。严守方在一旁默不作声,童思明的死就像是一阵狂风突然卷过已然恶浪滔天的朝廷,让驾着护莲之船的嘉瑞深陷湍流,无法掌舵。
嘉瑞想过让青莲行月国祭礼救胤国百姓于水火,但是有碍于童家生死安危和旧时是非曲折只好作罢。现在童思明自尽,看似是可解死局的环锁之钥,但是却将嘉瑞和青莲之间的爱恋推到了绝境,如今嘉瑞举步维艰,仿佛不论从哪个方向再迈一步都是深渊。
其实嘉瑞只要将旧事的错处全都推到童思明身上,然后以此为由赦了童家,似乎就可以安抚朝臣以作交代,再逼青莲祭礼祈福,便也没有了阻碍。但是这样一来原先守护爱重的承诺便会在无法实践的基础上真真正正的变成了欺骗和算计,这样嘉瑞和青莲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嘉瑞不是没有想到这样的“两全”之法,只是他不想这么做,原本自己的错处为什么要将全部痛楚都施加于青莲身上?嘉瑞舍不得,既然之前已然错过,那么现在就用实际行动来弥补,即使不能求得原谅,但是也总算是努力过,对得起自己的心和口中的爱。
嘉瑞思定手撑着桌沿站了起来,仿佛压着的家国百姓已然让他不堪重负,这样焦灼无用的自己凭什么来守护那朵被折落的佛莲?“列为臣工,朕自知现今如此天灾是对皇帝失道的惩戒,但是如此连累国家不宁,百姓难安,让朕心深愧。回想登基以来朕之所作所为,实在是有愧于天地宗亲,如此失德,朕下诏罪己,以谢天下!”
承担
御书房中一片寂静,方才还对皇帝诸多责问的朝臣全都愣愣地看着嘉瑞,一时间无法接受方才嘉瑞所说的话。罪己诏一旦公诸于天下,那么此一帝王这生算是背上了污名,即使以后再怎样勤政爱国,史书上也会记上罪己这一笔,成为嘉瑞皇帝一生中无法抹去的污迹。
真的要逼皇上做到这一步吗?众臣都在迟疑,毕竟嘉瑞自登基以来都是国泰民安的,这次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朝臣们心中各有想法,为什么罪过要让皇帝来背负呢?明明只要剪除妖孽,一切就会恢复正常的。
“皇上,请您三思啊,如今盛世初成,怎可轻易下诏罪己?若此让天下臣民如何看待。”严守法斟酌着字句答道,话中含义很清楚,现在嘉瑞初掌朝权,所纳臣心不稳,天下观瞻其所行作为,若是一诏罪己以谢天下,那真是让天下人看笑话去了。
“严太傅,你的意思朕明白,但是为了粉饰难道朕就没有错了吗?现在的灾难就能平息了吗?朕知道维护童青莲的事让你们各位想到了当年的倾城之乱,但是朕身为帝王天子,享一国之盛,应该保万民昌泰,如今却让百姓深陷流离之苦,就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现在却要将错处推到他人身上,为何当年没有一人在先帝面前站到最后?你们都是国家栋梁啊!”
嘉瑞此言一出,室中之人不禁低下了头,严守方心中愧疚,当年的事作为近臣的自己,难道就真的不负一点劝诫不力的责任吗?“关于童青莲的事朕是一定要保下来的,朕不会让当年纯月神子的悲剧重演,得不到月神庇佑的国家不会为苍天所护,现在朕深信不疑。所有的错处都有朕来承担吧,朕要向胤国臣民请罪,向天下昭告当年倾城之乱的真相!”
“子不言父过啊,皇上,你难道要让先帝死后难安,再遭非议,而自己也从此背上不孝恶名吗?”严守方膝行二步,哽咽劝诫。的确,若是嘉瑞在罪己诏中向天下人指责当年梓烨帝的错处,虽然可以还颜澜清白,但是此生便要背负起不孝不德的骂名,而梓烨帝也同样将为人所唾弃。
嘉瑞一阵沉默,曾几何时自己仰望倾慕的父王也享有禹舜英名,尽管最后晚节不保,但是慧敏也极力掩饰,难道真要自己敬爱无比的父王和自己一样担上骂名,从此为天下人所耻吗?嘉瑞一时之间举棋不定,心内动摇。
尽管当年倾城之乱的事情被慧敏扭曲,但是下令屠杀京城百姓的到底还是梓烨帝本人,所以嘉瑞的话让一直逼迫着的朝臣们也有些情绪上也有些动摇,说先帝毫无过错实在无法启齿。只是皇帝贸然下诏罪己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御书房中仍旧是一片“请君三思”的谏言。
“好了,都不要再说了,列为臣工的维护心思朕都明白,也很感动。只是现在天灾不断这已是既成事实,而童爱卿的死也已经无法挽回,朕是一定要将月国、颜澜还有童青莲的名声归还的,至于下诏罪己,朕也听各位的建议再考虑一下。”
“如今百姓流离失所,饱受天灾苦楚,而朕在深宫之中高床暖枕实在于心难安。朕决定自明日起每日去圜方坛亲身向天地谢罪,若是十日之后和州与京城之雨还未停歇,那么罪己之事还请给位不要再劝了。还有,童景瑜,你将羁押在延尉司的月国刺客放出来,算作使臣,移居宫外太平驿馆。李涵均,朕命你现在兼任礼部尚书,让人以国礼好好招待。”
“都跪安吧……”嘉瑞的声音听起来有些萧索,明明是正当年华的英武帝王,但是此一番话让朝臣们听得竟有些苍凉,因此都默默地退了下去,最后只余下童景瑜留在原地。童景瑜眼中竟是冷漠,就是这个人,害得童家家破人亡,再不能将青莲留在他身边了。
嘉瑞也不怪罪童景瑜的失礼,在他还没有开口之前转过身去先说道:“景瑜,朕对不起你们童家,更对不起青莲,带着青莲出宫,和你父亲走吧,先帝的事不是这么容易就能了结的,童卿殁了,朕不想再看到你们出事。”
本来就想向皇上提出来放青莲出宫,现在嘉瑞自己提出来让景瑜松了口气,就在这时听见嘉瑞似是叹息的说了一声:“走之前去太医院取些药材回去,现在青莲身子弱,记得要用最好的。”的确,青莲如今所用的参茸虫草,都是天下顶级名贵的,民间只怕是寻不到。
听嘉瑞说得这样落寞,童景瑜也有一时心软,嘉瑞再怎么错也总算是想着青莲的,不然青莲夜夜独坐实在是太不值了。童景瑜仗着自己有九龙金牌,每天一早宫门开启便直奔朝华澜台,尽可能早的把抱膝独坐在刑室前的青莲带回床榻,安抚他睡觉。有好几次青莲都昏倒在地上,抱着那个冰冷颤抖的身子,童景瑜清楚地听到青莲口中梦呓着嘉瑞的名字。所有的伤心只好深埋,因为这是青莲所选择的,也正因为如此,童景瑜看不得嘉瑞再次欺负青莲。
“皇上,你知道的,如今京城为水基困,父亲每日指挥巡防营的人在城墙处堆叠石料,防止洪水沁入。八门之外已是一片汪洋,我们怎么离去?”童景瑜说道:“皇上,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童家是不会弃君而去的。”
黯淡的眼中瞬时被点亮,童景瑜的话让嘉瑞很欣慰,毕竟在延尉司和溯州或许还更早,君臣二人之间就结成了深厚的情意。当童景瑜屈膝接下嘉瑞的飞景宝剑之时,一份誓约忠诚的承诺便已缔结,如今胤国和帝王陷入危难,一心忠君爱国的童景瑜即使心里恨着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
“好啊,很好,童景瑜,不愧是朕看中的人!青莲身子还需要好好调养,若是他还愿意留下来,请你尊重他的决定,就让秦正清还有以前在霓芳宫照顾的小监去澜台陪陪他。若是青莲想要回家,你就带他回去吧。”嘉瑞容色惨淡,因为他知道童思明的死已然是如今横在二人之间的沟壑,无法弥补,父王害死了颜澜,而自己则害死了青莲的阿公,同是最亲的人,这分仇这分恨,让青莲怎要才能绕过心意放下去。
祈天
百姓离苦,青莲怨恨,朝堂不稳,种种困厄交叠让嘉瑞寝食难安。童思明自尽,嘉瑞对外虽然没作什么解释,但是现在朝中所有人都认为是帝王逼死了良臣,尽管死后童思明被赐予谥号“文”,配享太庙,但是和顾庭宣死的时候一样,臣众心中怀有怨恨。
放走月国刺客也在朝中卷起轩然大波,虽然明白真相的严守方从中调节周旋,但还是很难平复大众的怨气。嘉瑞在朝中一再强调月国是圣地,青莲是神子,但是如今灾难不断,在放走月国刺客之后,朝中和民间要求青莲以他国祭司的身份祈天息雨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一切压力,嘉瑞只好默默忍受,因为他知道青莲如今一定不会答应,而所亏甚多的嘉瑞也再不愿去逼迫。
自八月十五日血月之灾,嘉瑞每天动得很少,大多时间都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尽最大可能弥补灾难所带来的国家损失。但是如今京都城墙外一片汪洋,秋日雨意不断,无可进退,让嘉瑞心中极尽绝望。
嘉瑞昨日在朝臣中说过要去圜方坛祭天,以十日为期,决定是否向天下罪己,招露当年倾城之乱的真相。因此今日巳时中,嘉瑞从书案前起身,约好的时间里童景瑜带着一应侍卫内监侍立在外,准备前去圜方坛亲身像苍天谢罪。
嘉瑞示意众人稍等,点了童景瑜去里间更衣。“青莲,回去了?”嘉瑞还是没有忍住开口,因为他知道童景瑜每日一早必会去澜台探望。
“没有,我和青莲说了你放他自由,但是青莲还是选择沉默,留了下来……”童景瑜为青莲眼中的悲伤而难过,但是却无法去改变青莲的选择。因为童景瑜知道,青莲从小就是这样,只要是自己决定的事情,旁人是无法令他改变的,就像小的时候面对冰冷无情的自己一样。
听到青莲还愿意留下来,心中原本厚重的阴霾散去了一点,留在澜台,说明青莲还没有完全痛恨自己。这么近,每夜也还可以望见,即使只是影子,嘉瑞如是想到,但是手中却不动作不停,换下一身锦衣龙袍。
“皇上,你不先用膳吗?”童景瑜在一旁好心地提醒,因为一会儿敬天谢罪,没有想象的容易。“你的好意朕明白,但是你也知道去宗庙敬谢神灵之前是要斋戒的,况且朕还是谢罪,等回来再说罢,看着满城百姓受苦,朕也实在是食不知味。”说完嘉瑞走过童景瑜身边和往常一样轻轻地拍了一下肩膀,说道:“走吧,是去谢罪的,如此再错过了时辰,朕只怕真的是无法饶恕了。”
虽然是帝王出行,御辇华盖少不了,但是外面秋雨不断,圜方坛又在京郊,所以低调的一行人并没有在城中引起多大的骚动。距离胤国宗庙,圜方坛还有一里路程的时候,嘉瑞就弃辇而下,徒步走向胤国最神圣的祭祀之地。
圜方坛是胤国宗庙社稷所在,因此如此天灾之下,已有百姓自发的来到这里为国家祈福,请苍天赐福。由于现今并不是国家祭典,林苑中自皇穹宇配殿之前并未戒严,因此嘉瑞一路行来,还是让一些百姓为之注目。
雨还是不紧不慢的下着,密密蒙蒙的像是给世界拢上了一层烟幕,看似雨势不大,但是连日霪雨积弊,其后果已然不能收势。嘉瑞命人撤了华盖,屏退左右,徒步向圜丘祭台走去。不多时冰冷的雨丝就浸湿了嘉瑞披散的长发,素白布衣。
嘉瑞自知罪责深重,披发掩面,素袍加身,以赤诚之心向天地宗亲谢罪。尽管嘉瑞一行甚是简便,在后面护卫的侍从也不多,但是嘉瑞周身所散发出来的帝王气息,即使是素衣散冠,也让一旁的百姓肃然起敬。嘉瑞行过之处,前来祈福的百姓便为其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跪到。
入了林苑,由于是帝王祭祀,童景瑜就让侍卫把百姓拦在外面,而嘉瑞则在午时日正之时,祭天谢罪。自踏入林苑起,嘉瑞就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跪下,以额触地,三次方罢,起身行一步,如是再三,大礼行的一丝不苟。
从林苑到圜丘祭台有着长长的青石御道,算来也有千百步,嘉瑞这一步三叩首地向前行去,似乎近在咫尺的圜丘祭台嘉瑞行了差不多有小半个时辰。等到跪上那汉白玉阶,登上置身于空旷林苑中的圆形祭台时,嘉瑞素白的衣袍全部被肃冷的秋雨所浸透,紧紧地贴在身上,下摆处一片尘污,狼狈不堪。
跪在那圆形圜丘祭台上,嘉瑞拖着有些僵硬的身子再一次恭谨地向苍天扣下了三个头,然后便默默的跪在雨中。对着苍天大地,宗庙社稷,嘉瑞诚恳地忏悔着心意,为了自己的过错,为了梓烨帝的过错,为了天下所有受灾的百姓祈福,为饱受磨难的国家请罪。希望神灵降下福祉,免去世人一切所受的苦难,哪怕降罪在自己一人身上也不足惜。
然而苍天并没有如嘉瑞所愿,秋日霪雨一直细细密密地下着。方才跪行叩礼还不觉得,现在嘉瑞静静地跪着,只觉得雨水顺着发丝流下颈脖,那份切入肌肤的寒意让人有些难熬。原本还火辣刺痛的额头现在也一时沉凉一片,红肿变为青紫的颜色,昭示着帝王的诚意。
时间静静的流淌,在这没有丝毫变化的秋雨中也分辨不出是快还是慢。嘉瑞作为帝王,身负一国之重任,不可能整日跪在这里向天祈求请罪,所以嘉瑞便为自己定下这十日里,在每日天地浩然正气最盛的午时过来祈天,向神灵请罪。
虽然只有跪了不到两个时辰,但是毕竟是被冷雨淋到现在,而且之前一路过来行的三跪九叩的大礼也让人大费气力,所以未时到,童景瑜就上前,站在祭台下小声提醒着嘉瑞回宫。
嘉瑞抬起僵直的脖子仰望,看着那灰蒙蒙的天空中雨丝垂落,眼神有些失落,果然是罪孽深重,这些又岂会得到神灵的庇佑。嘉瑞想站起来,但是沁入膝盖的寒气让其一离开地面的压力便是一阵锐利的刺痛袭来,让人有些站立不稳。嘉瑞一个趔趄,险些摔倒。
稳住自己的身子后,嘉瑞向一旁要相扶的童景瑜摆了摆手,自己站了起来。嘉瑞挺起背脊,尽管周身被雨水浇的满身狼藉,散发污湿,颜面不洁,但是依旧难掩其帝王之雍容华贵之气,童景瑜则和来时一样随侍在身后。嘉瑞撑着身子一步步走出林苑,因为他知道胤国的子民从没有遗弃自己,百姓们仍旧再一旁默默地为家国祈福陪同,而身为帝王,又怎可以示人软弱,让国人失了希望。
难消
布悌小心地侍立在澜台乐室门外,听着室内传来断断续续的乐声,旋律零落,出闻杂乱,仔细分辨却未成曲调,抑扬蕴情。想自己从火房被招来澜台已有六日了,布悌从没有想到靠诬陷谋害别人而求得生存的自己,还会有脱离苦海一天,以及布悌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进入皇宫中最高贵奢华的澜台,重新回到那个人身边。
服侍过青莲,布悌才知道这位主子曾经对自己是多么的好,而自己所受的苦远远比不上青莲当日,因此当听到乐室外面破碎的乐音时,布悌心中深深地愧疚着。站着有些累,布悌稍稍挪着步子靠着倚栏休息,毕竟是被打断了一条腿的,站得久了总有些隐痛。稍稍偷下懒布悌知道青莲不会怪罪,因为一如当初和善的主子根本就没让自己在外守候。
尽管如此,布悌却还是执着地站在门外,因为他不忍心主子青莲一个人昏倒在乐室,直到天亮才被人发现。也因为布悌知道,或许和青莲一样,自己现在的一点儿关心就和当初青莲给予的一般,在冰冷的深宫是多么弥足珍贵。而从再见青莲之日起,布悌再也不吝惜,因为这是自己在为所行之罪忏悔唯一能做的事情了。布悌知道主子和自己一样可怜,孤单没人疼爱,老监王礼向来不会关心一句,任人自生自灭。
对于当初对青莲的陷害,布悌一直心中有愧,虽然那日宁书房对质后,王廉遵守诺言饶了他性命,却把他送去了暗无天日的火房。即使是这样,布悌还是听说了有关青莲的勾引皇上的流言。什么妖孽,什么天灾,其实真像只不过是一包混在药汁中的烈性合欢散,仅此而已。
但是布悌却不敢告诉青莲,因为平凡如他,还是忌惮王廉最严厉的威胁与警告,因此自己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再次相遇的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守护他的青莲公子。音韵又一次中断,然后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喘咳,但是隔了好久都没有再响起来,布悌屏息凝神,分辨室中有无青莲摔倒的声音。
布悌只是高度警惕地守在屋外,因为他不想进去直视青莲的痛苦。曾经一月相伴,布悌又怎会没有听过青莲那犹如天籁的乐音,然而现在却是支离破碎,不可同日而语。今日是箫声,昨日是笛声,前日是琵琶的声音……但不论是什么乐器,布悌都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残章,不复从前的行云流水,那只手真的是毁了吗?
布悌虽然年幼,但是却也思虑得深,当青莲抚着琴的指尖不住颤抖,当握住笛的手举不起来,那一刻青莲痛恨自己,仿佛一夕之间被命运夺走自己人生仅有的东西,如此挫败若是被人瞧见会多么伤心。音乐已是青莲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和当年的颜澜一样,当知道了所有的前尘往事,青莲再也无法接受或是原谅自己,让曾经的乐声为了一个从头到尾欺骗自己的人而失去,太不值得!
青莲手中握着一柄箫,人却靠着架子上慢慢的滑落,最后又是那个抱膝而坐的姿势。青莲旧伤的左肩被利器穿透,尽管用尽天下珍奇药材,但是原来钉过骨的肩胛如今是再也受不了力了。青莲的左手每抬起一分,就像是钢针往血肉里扎深一分,连轻轻箫笛也支持不住,不过几个音便摔落在地。
青莲心中很难过,曾经引以为豪的乐技一去不返,从今尔后,还会有谁记得属于自己的声音。青莲握着箫贴着自己的面庞,感受着佳竹的青涩气,曾几何时颜澜也有握不住这箫的时候吧。两份同样的孤独与苦难此刻加诸在青莲的身上,而当年还有林素月为颜澜分忧,但是现在却只有青莲一人。
自从那日童景瑜带来布悌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当时他问青莲是否要回家,青莲一时沉默,但是当现在青莲很想很想回去的时候,童景瑜却再也没有出现在澜台。青莲想起童景瑜说嘉瑞要放他自由,但是如今自己却还是被禁闭在澜台,不禁嗤笑,果然还是欺骗。
秦正清倒是来这里瞧过,但是如此自怜自伤的青莲又岂会愿意相见?其实不是不愿,而是不敢,青莲觉得自己做下如此丧德败行的事,有何面目去见昔日对自己谆谆教诲的秦先。因此好不容易来到澜台的秦正清却被王礼挡了回去,毕竟青莲出身乐府,如今秦正清在朝中也是带着罪的。
青莲心中已然知道了颜澜和自己的血脉之亲,但是此刻青莲却是很想念童屹,阿公死了,父亲应该很难过吧,青莲将头埋在膝间。只要一想到童思明是因为自己而被迫害至死,青莲心痛悔疚的恨不得杀了自己。但是青莲却不敢再次轻生,因为童景瑜告诉他,若是自己死了,皇上要以整个童家陪葬。
如此恐吓实为下策,虽然嘉瑞是出于对青莲的保护,但是如此谎言却像是一柄锐利的铁钩,从灵魂深处勾出那股恨意,让青莲无法掩藏。从失心到失身,再到失心,青莲对嘉瑞的感情一向犹疑,哪怕是继承了颜澜前世的记忆,青莲也无法抵受住嘉瑞汹涌的爱意。
或许在以前,青莲无法接受一份男子的爱意,但是当他知道了当年梓烨和颜澜二人心中之情,爱而不得,怜而却步,以致感情南辕北辙,生死相离。世界之博爱,或许有一份情能超越性别,年龄,种族或许还有时空。青莲恨着梓烨,恨他为了那份不得的爱如此的折磨着颜澜。
但是当青莲心伤迷蒙中一遍遍体味当年颜澜仰慕思恋却苦苦压抑,而梓烨却步步紧逼残虐折磨,孰是孰非已如过眼尘烟,无法分辨。但是二人殇虐的感情却让青莲动容,因为无论哪一方都是用整个生命去爱,即使是死也在所不惜。颜澜如此痛苦却选择在梓烨身边,他希望通过自己来度化梓烨因连年征战而沾染的满身戾气,却最后死在了胤国;而梓烨哪怕是折磨,也从未掩藏过自己的爱意,逼迫到最后还是尊重颜澜的决定,纵容到能在澜台留下林素月,只因为颜澜好乐。
也正是因为这些,青莲此时无法原谅嘉瑞。青莲心思玲珑剔透,很多事情串连在一起便想明白了很多。当初嘉瑞为什么要诏自己入宫做乐师,为什么要折辱自己,为什么要启用童家,而为什么现在又要逼死童思明。每深入想一分,青莲的心便更痛一分。
然而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毕竟当初夕阳下携手的留恋,微雨中风骏的畅意,还有二人契合心意的音韵,这些都是真实的。嘉瑞只要曾对青莲好过一分,青莲就会记住十分,慢慢的把另外九分不好淡忘掉,青莲就是这样的人。青莲可以在嘉瑞无比柔情的爱意中慢慢淡忘之前所受的伤害,前世今生的恨意,然而却容不下二人坦诚相见之后爱人的再次欺骗。
面对嘉瑞汹涌澎湃而来的爱意表露,青莲这一花叶小舟早已倾覆其中,更何况二人还有最紧密的契合,抵死的销魂,至今青莲都记得嘉瑞留在他体内的灼热的温度,仿佛烙进了灵魂,成为了无法磨灭的痕迹。但是青莲却无法忍受嘉瑞一边对自己柔情蜜意,一边再次利用自己算计。
青莲自嘲,若不是那日瑜哥哥不顾一切冲进澜台质问,嘉瑞把自己禁锢在澜台,一边给着承诺又背过身去一边逼死阿公,怕是自己永远也不会知道事实真相。然而如今二人之间说是误会却也不无,但真真只是造化弄人吗?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但是即使是死也是一地残尸怵目,即使尸体化作烟尘消散了去,那也是明日的事情。昨日心不可得,今日心不可得,然而明日心亦不可得,况且明日又在何处?此情难了,此恨难消,嘉瑞在青莲心中渐行渐远,归根究底如此不幸,还是源于那份萌发于恨意的爱,得不到祝福。
自由
青莲靠着木架抱膝坐了好久,直到平复了内心的悲伤与怨恨,拾起落在地上的箫,再一次尝试着吹奏。纵使之前诸多失败,但是青莲依旧不放弃,追寻着他失落的乐艺,因为这已是自己仅有,青莲不想失去这一份技艺然后依靠着嘉瑞过着笼中鸟的生活。青莲想要飞出这一金丝笼,找他的母亲,然后一起回月国。
青莲在静怡的梦中总会见到那湛蓝的海,翠绿的竹林,还有朗月皓空,佛花摇曳,这是一处桃源,颜澜生长的地方,也或许是自己最后的归宿。青莲很想念父亲和兄长,但是内心却无法面对,青莲只要一想到父兄的严厉教导和阿公的亲和对待,而自己本非童家血脉,青莲就会觉得很难过很内疚。
原来一切都是上天错给了的幸福,青莲此时觉得自己和娘亲被从彤枫楼解救出来收留在童家,是受了童屹的莫大恩惠,和童家再没有血缘之亲让青莲无法再坦然受之。如今养育之恩无法还报,却害死了童思明,青莲觉得自己没有面目再回童府去了。但是不回童府青莲又能去哪儿呢,想脱离皇宫的禁锢,青莲却发现自己原来根本无处可去。
如此境遇,怎一个“悲”字了得,万般情绪犹如那呜咽的箫声,将秋雨中夜色的黯魅凄凉糅合其中。箫不比笛,青莲双手垂落在胸前,重伤的左肩没有疼的那样剧烈。曾经断甲的手指已经全部长好,但是如今的乐声却再没有知音来听。但是来去的调子青莲还是不自觉的吹奏了《寒江残雪》,一切放不开舍不弃的孽缘或许真的是冥冥注定。
凄怆的乐音如寒江上升腾的水雾,残雪冰寒笼罩,乐声悠远绵长,其生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箫音中之幽远意境源于吹奏者御气之功,只有气息绵长无断绝者,才能将箫演奏出神入化。笛箫本一家,虽然不喜,但是对于箫的技艺青莲也算是个中翘楚,只是现在却是有心无力,有力而
恋耽美
,而青莲的心也真的一分分冷了下来。其实有多少时候青莲强压着自己心中的怀疑没有去想,不是想不明,而是不愿意。青莲向来记得人家的好处,但凡嘉瑞出言哄骗一二,青莲也愿意再次相信,二人之间的情谊实在是太过诱人。只是嘉瑞的默然剥夺了青莲最后自欺欺人的机会,如何再掩耳盗铃,童思明血淋淋的性命怎可视而不见!
或许是身体中积攒下来的最后一丝力量在嘉瑞深悔欺骗的沉默中流逝,青莲终于支持不住,僵直对视的身子软倒在童景瑜的怀中。眼角清泪滑落一行,顺着颊边鲜血,惨淡着颜色。青莲最后望了一眼嘉瑞然后闭上眼睛,不想再见到这个人,从一开始自己的行差踏错到后来的自作多情,青莲觉得自己好可笑也好可悲,还不如当年的颜澜,至少有一份全真的爱意,而自己有的只有谎言和欺骗。
“青莲……”嘉瑞还是忍不住低唤了一声,但是之后却再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一切的伤害因己而起,不是后悔就可以全部抹煞掉的。童景瑜看着怀中的青莲身子微微地在战栗,以为他冷,便小心地将青莲扶着躺平,盖上那已是血迹斑斑的薄衾,即使这样也掩盖不知青莲心中巨大创伤,寒意从四面侵入身体。
做完一切童景瑜便起身跪在了嘉瑞的面前,说道:“皇上,恕臣方才鲁莽冲撞,青莲现在需要休息。”语意中尽是冰冷与疏离。嘉瑞最后望了一眼床上泪痕未干微微颤抖的青莲,转身走出珠帘,童景瑜起身跟随在后。雨声未歇心碎,拿什么来弥补你,我的爱人啊,嘉瑞心中悲叹。
嘉瑞和童景瑜一路无言踩着雨声回到御书房,到时才发现这里早有朝臣在等候,气氛就像是炸开了锅一样沸腾。虽然说童家已然被牵罪为此次灾难的罪魁祸首,但是如今童思明在内监自尽绝不是一件小事,况且是被皇帝逼死的。
童思明三朝老臣,是胤朝文坛的泰斗,享有盛誉,即使是因为家族之罪现在暂时被拘禁,但是也无法抹杀其终身成就与影响力。其实朝臣们针对童家,为的还是青莲和童屹,只是嘉瑞囚禁童思明又贬斥童屹的举措让人一时无法置喙。现在童思明在皇帝夜访内监之后投环自尽,这带给朝中的冲击不算小,而童老遗言中那句“好自为之”让人猜想纷纷。
童思明其实是死而无憾,与爱人友人相聚来生也算是美事,再说昨夜见到皇帝亲临,这位智者本就抱着必死之心,现在只是自己促成了而已。疼爱着青莲,因为他身上继承了林子墨的血脉,但是如此乱局童思明就这样甩手而去也并不过于担心,因为他已经从童景瑜口中了在青莲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既然有神灵庇佑,应该很快就可以转危为安吧。
一个人是寂寞的,童思明也不想孤独的在人世盘桓太久,他好担心会在黄泉路上找不到子墨和庭宣的身影,所以他选择死,希望还能够追上去。童思明知道自己的性命牵扯到太多的利益,或许由自己抵命这样童家就能脱困了吧,也算是为以后避祸。留下一行遗言,并不是童思明临死还要故弄玄虚,只是如今情势需要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法子,自己死志已明,只看这位学生能不能想明白了。
御书房一片嘈杂,大多都是朝臣质疑童思明的自尽,既然是国之罪人就应该明正典刑,然而现在不明不白的死在内监岂不让人将国家律典嗤之以鼻。然而说到后来,话题竟然在嘉瑞沉默声中转到了对皇帝的直谏质疑,莫不是被妖孽迷魂摄魄,糊涂地竟然逼死良臣。
李涵均、吴自中等新晋权贵情绪很激动,因为他们当年多多少少都受教或受惠于这位文坛和朝政领袖,现在童思明一死,又加上天灾频频,仿佛皇帝再没有什么说法就要搞出死谏一般。严守方在一旁默不作声,童思明的死就像是一阵狂风突然卷过已然恶浪滔天的朝廷,让驾着护莲之船的嘉瑞深陷湍流,无法掌舵。
嘉瑞想过让青莲行月国祭礼救胤国百姓于水火,但是有碍于童家生死安危和旧时是非曲折只好作罢。现在童思明自尽,看似是可解死局的环锁之钥,但是却将嘉瑞和青莲之间的爱恋推到了绝境,如今嘉瑞举步维艰,仿佛不论从哪个方向再迈一步都是深渊。
其实嘉瑞只要将旧事的错处全都推到童思明身上,然后以此为由赦了童家,似乎就可以安抚朝臣以作交代,再逼青莲祭礼祈福,便也没有了阻碍。但是这样一来原先守护爱重的承诺便会在无法实践的基础上真真正正的变成了欺骗和算计,这样嘉瑞和青莲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嘉瑞不是没有想到这样的“两全”之法,只是他不想这么做,原本自己的错处为什么要将全部痛楚都施加于青莲身上?嘉瑞舍不得,既然之前已然错过,那么现在就用实际行动来弥补,即使不能求得原谅,但是也总算是努力过,对得起自己的心和口中的爱。
嘉瑞思定手撑着桌沿站了起来,仿佛压着的家国百姓已然让他不堪重负,这样焦灼无用的自己凭什么来守护那朵被折落的佛莲?“列为臣工,朕自知现今如此天灾是对皇帝失道的惩戒,但是如此连累国家不宁,百姓难安,让朕心深愧。回想登基以来朕之所作所为,实在是有愧于天地宗亲,如此失德,朕下诏罪己,以谢天下!”
承担
御书房中一片寂静,方才还对皇帝诸多责问的朝臣全都愣愣地看着嘉瑞,一时间无法接受方才嘉瑞所说的话。罪己诏一旦公诸于天下,那么此一帝王这生算是背上了污名,即使以后再怎样勤政爱国,史书上也会记上罪己这一笔,成为嘉瑞皇帝一生中无法抹去的污迹。
真的要逼皇上做到这一步吗?众臣都在迟疑,毕竟嘉瑞自登基以来都是国泰民安的,这次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朝臣们心中各有想法,为什么罪过要让皇帝来背负呢?明明只要剪除妖孽,一切就会恢复正常的。
“皇上,请您三思啊,如今盛世初成,怎可轻易下诏罪己?若此让天下臣民如何看待。”严守法斟酌着字句答道,话中含义很清楚,现在嘉瑞初掌朝权,所纳臣心不稳,天下观瞻其所行作为,若是一诏罪己以谢天下,那真是让天下人看笑话去了。
“严太傅,你的意思朕明白,但是为了粉饰难道朕就没有错了吗?现在的灾难就能平息了吗?朕知道维护童青莲的事让你们各位想到了当年的倾城之乱,但是朕身为帝王天子,享一国之盛,应该保万民昌泰,如今却让百姓深陷流离之苦,就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现在却要将错处推到他人身上,为何当年没有一人在先帝面前站到最后?你们都是国家栋梁啊!”
嘉瑞此言一出,室中之人不禁低下了头,严守方心中愧疚,当年的事作为近臣的自己,难道就真的不负一点劝诫不力的责任吗?“关于童青莲的事朕是一定要保下来的,朕不会让当年纯月神子的悲剧重演,得不到月神庇佑的国家不会为苍天所护,现在朕深信不疑。所有的错处都有朕来承担吧,朕要向胤国臣民请罪,向天下昭告当年倾城之乱的真相!”
“子不言父过啊,皇上,你难道要让先帝死后难安,再遭非议,而自己也从此背上不孝恶名吗?”严守方膝行二步,哽咽劝诫。的确,若是嘉瑞在罪己诏中向天下人指责当年梓烨帝的错处,虽然可以还颜澜清白,但是此生便要背负起不孝不德的骂名,而梓烨帝也同样将为人所唾弃。
嘉瑞一阵沉默,曾几何时自己仰望倾慕的父王也享有禹舜英名,尽管最后晚节不保,但是慧敏也极力掩饰,难道真要自己敬爱无比的父王和自己一样担上骂名,从此为天下人所耻吗?嘉瑞一时之间举棋不定,心内动摇。
尽管当年倾城之乱的事情被慧敏扭曲,但是下令屠杀京城百姓的到底还是梓烨帝本人,所以嘉瑞的话让一直逼迫着的朝臣们也有些情绪上也有些动摇,说先帝毫无过错实在无法启齿。只是皇帝贸然下诏罪己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御书房中仍旧是一片“请君三思”的谏言。
“好了,都不要再说了,列为臣工的维护心思朕都明白,也很感动。只是现在天灾不断这已是既成事实,而童爱卿的死也已经无法挽回,朕是一定要将月国、颜澜还有童青莲的名声归还的,至于下诏罪己,朕也听各位的建议再考虑一下。”
“如今百姓流离失所,饱受天灾苦楚,而朕在深宫之中高床暖枕实在于心难安。朕决定自明日起每日去圜方坛亲身向天地谢罪,若是十日之后和州与京城之雨还未停歇,那么罪己之事还请给位不要再劝了。还有,童景瑜,你将羁押在延尉司的月国刺客放出来,算作使臣,移居宫外太平驿馆。李涵均,朕命你现在兼任礼部尚书,让人以国礼好好招待。”
“都跪安吧……”嘉瑞的声音听起来有些萧索,明明是正当年华的英武帝王,但是此一番话让朝臣们听得竟有些苍凉,因此都默默地退了下去,最后只余下童景瑜留在原地。童景瑜眼中竟是冷漠,就是这个人,害得童家家破人亡,再不能将青莲留在他身边了。
嘉瑞也不怪罪童景瑜的失礼,在他还没有开口之前转过身去先说道:“景瑜,朕对不起你们童家,更对不起青莲,带着青莲出宫,和你父亲走吧,先帝的事不是这么容易就能了结的,童卿殁了,朕不想再看到你们出事。”
本来就想向皇上提出来放青莲出宫,现在嘉瑞自己提出来让景瑜松了口气,就在这时听见嘉瑞似是叹息的说了一声:“走之前去太医院取些药材回去,现在青莲身子弱,记得要用最好的。”的确,青莲如今所用的参茸虫草,都是天下顶级名贵的,民间只怕是寻不到。
听嘉瑞说得这样落寞,童景瑜也有一时心软,嘉瑞再怎么错也总算是想着青莲的,不然青莲夜夜独坐实在是太不值了。童景瑜仗着自己有九龙金牌,每天一早宫门开启便直奔朝华澜台,尽可能早的把抱膝独坐在刑室前的青莲带回床榻,安抚他睡觉。有好几次青莲都昏倒在地上,抱着那个冰冷颤抖的身子,童景瑜清楚地听到青莲口中梦呓着嘉瑞的名字。所有的伤心只好深埋,因为这是青莲所选择的,也正因为如此,童景瑜看不得嘉瑞再次欺负青莲。
“皇上,你知道的,如今京城为水基困,父亲每日指挥巡防营的人在城墙处堆叠石料,防止洪水沁入。八门之外已是一片汪洋,我们怎么离去?”童景瑜说道:“皇上,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童家是不会弃君而去的。”
黯淡的眼中瞬时被点亮,童景瑜的话让嘉瑞很欣慰,毕竟在延尉司和溯州或许还更早,君臣二人之间就结成了深厚的情意。当童景瑜屈膝接下嘉瑞的飞景宝剑之时,一份誓约忠诚的承诺便已缔结,如今胤国和帝王陷入危难,一心忠君爱国的童景瑜即使心里恨着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
“好啊,很好,童景瑜,不愧是朕看中的人!青莲身子还需要好好调养,若是他还愿意留下来,请你尊重他的决定,就让秦正清还有以前在霓芳宫照顾的小监去澜台陪陪他。若是青莲想要回家,你就带他回去吧。”嘉瑞容色惨淡,因为他知道童思明的死已然是如今横在二人之间的沟壑,无法弥补,父王害死了颜澜,而自己则害死了青莲的阿公,同是最亲的人,这分仇这分恨,让青莲怎要才能绕过心意放下去。
祈天
百姓离苦,青莲怨恨,朝堂不稳,种种困厄交叠让嘉瑞寝食难安。童思明自尽,嘉瑞对外虽然没作什么解释,但是现在朝中所有人都认为是帝王逼死了良臣,尽管死后童思明被赐予谥号“文”,配享太庙,但是和顾庭宣死的时候一样,臣众心中怀有怨恨。
放走月国刺客也在朝中卷起轩然大波,虽然明白真相的严守方从中调节周旋,但还是很难平复大众的怨气。嘉瑞在朝中一再强调月国是圣地,青莲是神子,但是如今灾难不断,在放走月国刺客之后,朝中和民间要求青莲以他国祭司的身份祈天息雨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一切压力,嘉瑞只好默默忍受,因为他知道青莲如今一定不会答应,而所亏甚多的嘉瑞也再不愿去逼迫。
自八月十五日血月之灾,嘉瑞每天动得很少,大多时间都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尽最大可能弥补灾难所带来的国家损失。但是如今京都城墙外一片汪洋,秋日雨意不断,无可进退,让嘉瑞心中极尽绝望。
嘉瑞昨日在朝臣中说过要去圜方坛祭天,以十日为期,决定是否向天下罪己,招露当年倾城之乱的真相。因此今日巳时中,嘉瑞从书案前起身,约好的时间里童景瑜带着一应侍卫内监侍立在外,准备前去圜方坛亲身像苍天谢罪。
嘉瑞示意众人稍等,点了童景瑜去里间更衣。“青莲,回去了?”嘉瑞还是没有忍住开口,因为他知道童景瑜每日一早必会去澜台探望。
“没有,我和青莲说了你放他自由,但是青莲还是选择沉默,留了下来……”童景瑜为青莲眼中的悲伤而难过,但是却无法去改变青莲的选择。因为童景瑜知道,青莲从小就是这样,只要是自己决定的事情,旁人是无法令他改变的,就像小的时候面对冰冷无情的自己一样。
听到青莲还愿意留下来,心中原本厚重的阴霾散去了一点,留在澜台,说明青莲还没有完全痛恨自己。这么近,每夜也还可以望见,即使只是影子,嘉瑞如是想到,但是手中却不动作不停,换下一身锦衣龙袍。
“皇上,你不先用膳吗?”童景瑜在一旁好心地提醒,因为一会儿敬天谢罪,没有想象的容易。“你的好意朕明白,但是你也知道去宗庙敬谢神灵之前是要斋戒的,况且朕还是谢罪,等回来再说罢,看着满城百姓受苦,朕也实在是食不知味。”说完嘉瑞走过童景瑜身边和往常一样轻轻地拍了一下肩膀,说道:“走吧,是去谢罪的,如此再错过了时辰,朕只怕真的是无法饶恕了。”
虽然是帝王出行,御辇华盖少不了,但是外面秋雨不断,圜方坛又在京郊,所以低调的一行人并没有在城中引起多大的骚动。距离胤国宗庙,圜方坛还有一里路程的时候,嘉瑞就弃辇而下,徒步走向胤国最神圣的祭祀之地。
圜方坛是胤国宗庙社稷所在,因此如此天灾之下,已有百姓自发的来到这里为国家祈福,请苍天赐福。由于现今并不是国家祭典,林苑中自皇穹宇配殿之前并未戒严,因此嘉瑞一路行来,还是让一些百姓为之注目。
雨还是不紧不慢的下着,密密蒙蒙的像是给世界拢上了一层烟幕,看似雨势不大,但是连日霪雨积弊,其后果已然不能收势。嘉瑞命人撤了华盖,屏退左右,徒步向圜丘祭台走去。不多时冰冷的雨丝就浸湿了嘉瑞披散的长发,素白布衣。
嘉瑞自知罪责深重,披发掩面,素袍加身,以赤诚之心向天地宗亲谢罪。尽管嘉瑞一行甚是简便,在后面护卫的侍从也不多,但是嘉瑞周身所散发出来的帝王气息,即使是素衣散冠,也让一旁的百姓肃然起敬。嘉瑞行过之处,前来祈福的百姓便为其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跪到。
入了林苑,由于是帝王祭祀,童景瑜就让侍卫把百姓拦在外面,而嘉瑞则在午时日正之时,祭天谢罪。自踏入林苑起,嘉瑞就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跪下,以额触地,三次方罢,起身行一步,如是再三,大礼行的一丝不苟。
从林苑到圜丘祭台有着长长的青石御道,算来也有千百步,嘉瑞这一步三叩首地向前行去,似乎近在咫尺的圜丘祭台嘉瑞行了差不多有小半个时辰。等到跪上那汉白玉阶,登上置身于空旷林苑中的圆形祭台时,嘉瑞素白的衣袍全部被肃冷的秋雨所浸透,紧紧地贴在身上,下摆处一片尘污,狼狈不堪。
跪在那圆形圜丘祭台上,嘉瑞拖着有些僵硬的身子再一次恭谨地向苍天扣下了三个头,然后便默默的跪在雨中。对着苍天大地,宗庙社稷,嘉瑞诚恳地忏悔着心意,为了自己的过错,为了梓烨帝的过错,为了天下所有受灾的百姓祈福,为饱受磨难的国家请罪。希望神灵降下福祉,免去世人一切所受的苦难,哪怕降罪在自己一人身上也不足惜。
然而苍天并没有如嘉瑞所愿,秋日霪雨一直细细密密地下着。方才跪行叩礼还不觉得,现在嘉瑞静静地跪着,只觉得雨水顺着发丝流下颈脖,那份切入肌肤的寒意让人有些难熬。原本还火辣刺痛的额头现在也一时沉凉一片,红肿变为青紫的颜色,昭示着帝王的诚意。
时间静静的流淌,在这没有丝毫变化的秋雨中也分辨不出是快还是慢。嘉瑞作为帝王,身负一国之重任,不可能整日跪在这里向天祈求请罪,所以嘉瑞便为自己定下这十日里,在每日天地浩然正气最盛的午时过来祈天,向神灵请罪。
虽然只有跪了不到两个时辰,但是毕竟是被冷雨淋到现在,而且之前一路过来行的三跪九叩的大礼也让人大费气力,所以未时到,童景瑜就上前,站在祭台下小声提醒着嘉瑞回宫。
嘉瑞抬起僵直的脖子仰望,看着那灰蒙蒙的天空中雨丝垂落,眼神有些失落,果然是罪孽深重,这些又岂会得到神灵的庇佑。嘉瑞想站起来,但是沁入膝盖的寒气让其一离开地面的压力便是一阵锐利的刺痛袭来,让人有些站立不稳。嘉瑞一个趔趄,险些摔倒。
稳住自己的身子后,嘉瑞向一旁要相扶的童景瑜摆了摆手,自己站了起来。嘉瑞挺起背脊,尽管周身被雨水浇的满身狼藉,散发污湿,颜面不洁,但是依旧难掩其帝王之雍容华贵之气,童景瑜则和来时一样随侍在身后。嘉瑞撑着身子一步步走出林苑,因为他知道胤国的子民从没有遗弃自己,百姓们仍旧再一旁默默地为家国祈福陪同,而身为帝王,又怎可以示人软弱,让国人失了希望。
难消
布悌小心地侍立在澜台乐室门外,听着室内传来断断续续的乐声,旋律零落,出闻杂乱,仔细分辨却未成曲调,抑扬蕴情。想自己从火房被招来澜台已有六日了,布悌从没有想到靠诬陷谋害别人而求得生存的自己,还会有脱离苦海一天,以及布悌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进入皇宫中最高贵奢华的澜台,重新回到那个人身边。
服侍过青莲,布悌才知道这位主子曾经对自己是多么的好,而自己所受的苦远远比不上青莲当日,因此当听到乐室外面破碎的乐音时,布悌心中深深地愧疚着。站着有些累,布悌稍稍挪着步子靠着倚栏休息,毕竟是被打断了一条腿的,站得久了总有些隐痛。稍稍偷下懒布悌知道青莲不会怪罪,因为一如当初和善的主子根本就没让自己在外守候。
尽管如此,布悌却还是执着地站在门外,因为他不忍心主子青莲一个人昏倒在乐室,直到天亮才被人发现。也因为布悌知道,或许和青莲一样,自己现在的一点儿关心就和当初青莲给予的一般,在冰冷的深宫是多么弥足珍贵。而从再见青莲之日起,布悌再也不吝惜,因为这是自己在为所行之罪忏悔唯一能做的事情了。布悌知道主子和自己一样可怜,孤单没人疼爱,老监王礼向来不会关心一句,任人自生自灭。
对于当初对青莲的陷害,布悌一直心中有愧,虽然那日宁书房对质后,王廉遵守诺言饶了他性命,却把他送去了暗无天日的火房。即使是这样,布悌还是听说了有关青莲的勾引皇上的流言。什么妖孽,什么天灾,其实真像只不过是一包混在药汁中的烈性合欢散,仅此而已。
但是布悌却不敢告诉青莲,因为平凡如他,还是忌惮王廉最严厉的威胁与警告,因此自己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再次相遇的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守护他的青莲公子。音韵又一次中断,然后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喘咳,但是隔了好久都没有再响起来,布悌屏息凝神,分辨室中有无青莲摔倒的声音。
布悌只是高度警惕地守在屋外,因为他不想进去直视青莲的痛苦。曾经一月相伴,布悌又怎会没有听过青莲那犹如天籁的乐音,然而现在却是支离破碎,不可同日而语。今日是箫声,昨日是笛声,前日是琵琶的声音……但不论是什么乐器,布悌都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残章,不复从前的行云流水,那只手真的是毁了吗?
布悌虽然年幼,但是却也思虑得深,当青莲抚着琴的指尖不住颤抖,当握住笛的手举不起来,那一刻青莲痛恨自己,仿佛一夕之间被命运夺走自己人生仅有的东西,如此挫败若是被人瞧见会多么伤心。音乐已是青莲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和当年的颜澜一样,当知道了所有的前尘往事,青莲再也无法接受或是原谅自己,让曾经的乐声为了一个从头到尾欺骗自己的人而失去,太不值得!
青莲手中握着一柄箫,人却靠着架子上慢慢的滑落,最后又是那个抱膝而坐的姿势。青莲旧伤的左肩被利器穿透,尽管用尽天下珍奇药材,但是原来钉过骨的肩胛如今是再也受不了力了。青莲的左手每抬起一分,就像是钢针往血肉里扎深一分,连轻轻箫笛也支持不住,不过几个音便摔落在地。
青莲心中很难过,曾经引以为豪的乐技一去不返,从今尔后,还会有谁记得属于自己的声音。青莲握着箫贴着自己的面庞,感受着佳竹的青涩气,曾几何时颜澜也有握不住这箫的时候吧。两份同样的孤独与苦难此刻加诸在青莲的身上,而当年还有林素月为颜澜分忧,但是现在却只有青莲一人。
自从那日童景瑜带来布悌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当时他问青莲是否要回家,青莲一时沉默,但是当现在青莲很想很想回去的时候,童景瑜却再也没有出现在澜台。青莲想起童景瑜说嘉瑞要放他自由,但是如今自己却还是被禁闭在澜台,不禁嗤笑,果然还是欺骗。
秦正清倒是来这里瞧过,但是如此自怜自伤的青莲又岂会愿意相见?其实不是不愿,而是不敢,青莲觉得自己做下如此丧德败行的事,有何面目去见昔日对自己谆谆教诲的秦先。因此好不容易来到澜台的秦正清却被王礼挡了回去,毕竟青莲出身乐府,如今秦正清在朝中也是带着罪的。
青莲心中已然知道了颜澜和自己的血脉之亲,但是此刻青莲却是很想念童屹,阿公死了,父亲应该很难过吧,青莲将头埋在膝间。只要一想到童思明是因为自己而被迫害至死,青莲心痛悔疚的恨不得杀了自己。但是青莲却不敢再次轻生,因为童景瑜告诉他,若是自己死了,皇上要以整个童家陪葬。
如此恐吓实为下策,虽然嘉瑞是出于对青莲的保护,但是如此谎言却像是一柄锐利的铁钩,从灵魂深处勾出那股恨意,让青莲无法掩藏。从失心到失身,再到失心,青莲对嘉瑞的感情一向犹疑,哪怕是继承了颜澜前世的记忆,青莲也无法抵受住嘉瑞汹涌的爱意。
或许在以前,青莲无法接受一份男子的爱意,但是当他知道了当年梓烨和颜澜二人心中之情,爱而不得,怜而却步,以致感情南辕北辙,生死相离。世界之博爱,或许有一份情能超越性别,年龄,种族或许还有时空。青莲恨着梓烨,恨他为了那份不得的爱如此的折磨着颜澜。
但是当青莲心伤迷蒙中一遍遍体味当年颜澜仰慕思恋却苦苦压抑,而梓烨却步步紧逼残虐折磨,孰是孰非已如过眼尘烟,无法分辨。但是二人殇虐的感情却让青莲动容,因为无论哪一方都是用整个生命去爱,即使是死也在所不惜。颜澜如此痛苦却选择在梓烨身边,他希望通过自己来度化梓烨因连年征战而沾染的满身戾气,却最后死在了胤国;而梓烨哪怕是折磨,也从未掩藏过自己的爱意,逼迫到最后还是尊重颜澜的决定,纵容到能在澜台留下林素月,只因为颜澜好乐。
也正是因为这些,青莲此时无法原谅嘉瑞。青莲心思玲珑剔透,很多事情串连在一起便想明白了很多。当初嘉瑞为什么要诏自己入宫做乐师,为什么要折辱自己,为什么要启用童家,而为什么现在又要逼死童思明。每深入想一分,青莲的心便更痛一分。
然而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毕竟当初夕阳下携手的留恋,微雨中风骏的畅意,还有二人契合心意的音韵,这些都是真实的。嘉瑞只要曾对青莲好过一分,青莲就会记住十分,慢慢的把另外九分不好淡忘掉,青莲就是这样的人。青莲可以在嘉瑞无比柔情的爱意中慢慢淡忘之前所受的伤害,前世今生的恨意,然而却容不下二人坦诚相见之后爱人的再次欺骗。
面对嘉瑞汹涌澎湃而来的爱意表露,青莲这一花叶小舟早已倾覆其中,更何况二人还有最紧密的契合,抵死的销魂,至今青莲都记得嘉瑞留在他体内的灼热的温度,仿佛烙进了灵魂,成为了无法磨灭的痕迹。但是青莲却无法忍受嘉瑞一边对自己柔情蜜意,一边再次利用自己算计。
青莲自嘲,若不是那日瑜哥哥不顾一切冲进澜台质问,嘉瑞把自己禁锢在澜台,一边给着承诺又背过身去一边逼死阿公,怕是自己永远也不会知道事实真相。然而如今二人之间说是误会却也不无,但真真只是造化弄人吗?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但是即使是死也是一地残尸怵目,即使尸体化作烟尘消散了去,那也是明日的事情。昨日心不可得,今日心不可得,然而明日心亦不可得,况且明日又在何处?此情难了,此恨难消,嘉瑞在青莲心中渐行渐远,归根究底如此不幸,还是源于那份萌发于恨意的爱,得不到祝福。
自由
青莲靠着木架抱膝坐了好久,直到平复了内心的悲伤与怨恨,拾起落在地上的箫,再一次尝试着吹奏。纵使之前诸多失败,但是青莲依旧不放弃,追寻着他失落的乐艺,因为这已是自己仅有,青莲不想失去这一份技艺然后依靠着嘉瑞过着笼中鸟的生活。青莲想要飞出这一金丝笼,找他的母亲,然后一起回月国。
青莲在静怡的梦中总会见到那湛蓝的海,翠绿的竹林,还有朗月皓空,佛花摇曳,这是一处桃源,颜澜生长的地方,也或许是自己最后的归宿。青莲很想念父亲和兄长,但是内心却无法面对,青莲只要一想到父兄的严厉教导和阿公的亲和对待,而自己本非童家血脉,青莲就会觉得很难过很内疚。
原来一切都是上天错给了的幸福,青莲此时觉得自己和娘亲被从彤枫楼解救出来收留在童家,是受了童屹的莫大恩惠,和童家再没有血缘之亲让青莲无法再坦然受之。如今养育之恩无法还报,却害死了童思明,青莲觉得自己没有面目再回童府去了。但是不回童府青莲又能去哪儿呢,想脱离皇宫的禁锢,青莲却发现自己原来根本无处可去。
如此境遇,怎一个“悲”字了得,万般情绪犹如那呜咽的箫声,将秋雨中夜色的黯魅凄凉糅合其中。箫不比笛,青莲双手垂落在胸前,重伤的左肩没有疼的那样剧烈。曾经断甲的手指已经全部长好,但是如今的乐声却再没有知音来听。但是来去的调子青莲还是不自觉的吹奏了《寒江残雪》,一切放不开舍不弃的孽缘或许真的是冥冥注定。
凄怆的乐音如寒江上升腾的水雾,残雪冰寒笼罩,乐声悠远绵长,其生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箫音中之幽远意境源于吹奏者御气之功,只有气息绵长无断绝者,才能将箫演奏出神入化。笛箫本一家,虽然不喜,但是对于箫的技艺青莲也算是个中翘楚,只是现在却是有心无力,有力而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