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 >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
错误举报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271)

    他一如所料地吃了一个闭门羹。

    咸阳学宫作为秦国唯一的一处官学,还是由儒学大家荀卿坐镇的官学,是秦国年轻人最向往之处。在这处学宫中走出了不少人才,现在都在秦国的官僚构层中工作。

    此处人来人往,他穿着小吏的皂袍,站在这儿还挺显眼的。

    但是除了偶尔经过好奇看过来的游客,咸阳民众都没给他第二眼,因为最近太常见了。小吏自己也有所准备,被挡在门外后他不慌不忙从果下马身上拿下装备就地开始搭摊子。

    先生,蜀郡又派人来了大师兄毛亨缓缓进入了荀卿的雅室,他面上挂着些显而易见的无奈,是否要请进来?

    荀卿闻言胡子都要气上天了,那臭小子又要来要人了是不是?不见不见!

    可是毛亨犹豫了下,又道,听说这次来的人在门口摆开了摊子。

    摊子?什么摊子?

    荀卿跟着毛亨快步向学宫门外走去,还未到学宫门口,远远便见到门口人声鼎沸,乌泱泱一片全都是自己的弟子,他眉梢一挑,心中立刻有了不好的预感,等又走进一些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大声说道:

    我们蜀郡人杰地灵,人人都有求知之心,奈何山高路远环境封闭难以如愿,但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从不曾减少,也诚挚邀请各位有识之士来蜀郡支教。

    正所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躬行,诸位学已有所成,难道不想找一个地方来实践一二?蜀郡今年将进行县乡重新划分,拥有大量的基层就业岗位,此可谓天赐良机。

    现在报名入蜀的可享三年生活、交通、食宿补贴,若能通过蜀郡择才试便可直接上任!走过路过莫要错过啊!我的同学们。

    荀卿终于忍无可忍,他边走边呵止道:吕安!

    皂衣小吏闻声看来,圆亮的大眼睛眨了眨看着极为机灵。趁着荀卿还没有走到面前,他忙以极快的语速说完最后一句话:欢迎大家到南边来、到基层来、到大秦国最需要的地方来,一起来建设我大美蜀郡!

    话音刚落,他三两步赶到荀卿面前躬身作揖,学生吕安,拜见先生。

    第214章 战国风云(66)

    荀卿运气半晌, 最终还是伸手将少年扶起,你这臭小子, 一回来就动静颇大, 缭儿呢?没同你一道归来?

    师兄在后头押送东西呢。吕安笑了一下,他一手扶住荀卿往学院内走,另一手冲着背后做出了一连串姿势。荀卿并未看到, 不过吕安的别的师兄们都看到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一群小吏很快就接手了吕安方才的工作。

    他们一边向围观的学子们发放传单,并且拉着人热情讲解蜀郡情况,一边热情招呼人过来看看他们蜀郡的特产,一个个都和变把戏似的掏出了一样又一样的东西,硬生生地将他们秦国学宫的大门当作了展示平台。

    更夸张的是, 他们似乎还拿出了小炭炉

    扭头看看已经被吕安忽悠走的荀卿,再看看依旧沸沸扬扬的门口, 辈分比吕安小的弟子纷纷挠头, 稍年长一些的则是哂然一笑,表示随吕安折腾便是。

    如今秦国各郡县之间开通了举荐择才通道的只有蜀郡,蜀郡因为特殊的情况也的确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一开始吕安写信紧急求援时,出于师门情谊, 也出于弟子们的确需要一个实践的平台,荀卿便让几个感兴趣的学子过去帮忙, 然而谁知道小师弟要的不是几个, 而是几十个。去了蜀郡的师弟们几乎就没有再回来的,即便偶尔有回来的也都是吃里扒外回来拉人的。

    虽说荀子欣慰于这些弟子们的成长,但难免也觉得吃不消这种消耗法。用荀卿的话来说, 蜀郡就是简直像一个深坑一样,根本不是招募人才而是吃人才,吞下去后连骨头都不带吐的。

    但效果也的确显著,大量受过教育、有远见的年轻基层官员进驻蜀郡后,给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一点便是蜀郡出现了一条由蜀郡人自发搭建,官方仅给予技术指导的道路米仓道通路。

    这条道路在金牛道的东面,为蜀郡的东北角,其打通米仓山,将汉中和蜀地西北方连在了一起。虽然这条路比起金牛道要更加难走一些,但地理位置优越,满足了东蜀郡人民的出行需要。

    有了这条全新的道路,同样被秦岭阻挡的巴郡也有了可以北上的通道。这条路对于巴郡的人们而言意义可能更重要,但是作为交通枢纽,蜀郡也得了不少好处。

    拥有两条可以直通咸阳道路的蜀郡自此成为了南方地区的交通枢纽。

    当初参与投资的几个土族首领都因此获利,他们在沿途设置了几处休息站,站内都更是开设了店铺来售卖货物以及新鲜的瓜果,并且提供驴马租借服务。

    因为米仓道以山路为主,主要由阶梯承担上山下山高度拉升的任务,沿途的土族到后来还开发出了人力轿服务,这笔服务很受想要离开蜀郡去咸阳长见识的有钱人的欢迎。当然也很受入蜀旅游的秦人欢迎。

    路通了,当地的经济收益自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短短两年,沿线居民的月收入基本提高了六到七成,有特别能干的甚至能够翻倍。

    而道路的贯通也意味着生活成本的降低,这块地区居民的生活肉眼可见地美好了起来。

    有了钱,自然要有更高的追求。

    想致富先修路,修完路快读书成了蜀郡的口头禅,又有去咸阳见秦王作为吊着的甜果子,蜀郡从上到下都燃烧着学习的热情。

    蜀郡的官署在蜀道的几个节点设立了驿站供来往歇息沐马,所得收入用于培养当地人才以及支付给来援教的秦人工资后竟然还有盈余。后来这笔钱就被设立了一个专项基金,用作送蜀郡的学子们入咸阳读书时候的盘缠。

    在得知官方有了这个补助基金后,不少本地商户纷纷前来联系负责吕安表示自己也愿意出资赞助,被吕安拒绝后,他们甚至愿意放弃这个人情,匿名赞助,只为送更多的蜀郡子弟离开大山。

    作为蜀人,他们比谁都希望后代能更好,也比谁清楚必须要走出这连绵的大山。

    既然这些人都这么说了,吕安自然也没有了理由拒绝。于是当年蜀郡就送了六位学生入咸阳求学,次年开春又送了十四人,这些学子们都被送入了秦国学宫就读。

    为了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蜀郡官府为这二十名学子支付全程的路费和生活费,他们唯一的任务便只有学习。

    如此大批量的学生来投自然引来别的学子们的注意。

    然后他们惊愕发现,这些蜀郡来的学子们学习非常刻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一堂课他们都是到得最早的,走得最晚的,他们将先生的每一句话都刻在了脑子里,平日里交流的也都是学习到的知识。

    而且他们生活异常朴素,对于繁华的咸阳大街也完全没有兴趣,和之前来到咸阳的蜀郡贵族子弟作风完全不同。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学习便只有学习。

    他们甚至都不想家。

    不想家吗?当然是想的。

    一个年轻的学子摸了摸鼻子,用还带有些软糯蜀地口音的秦话说道:我们没有时间想家。

    我们浪费的每一刻,漏听的每一句话,都是家乡无数人最渴望的东西。如果是他们来学习,一定不会漏掉,只要一想到这一点,我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这些蜀郡来的青年学子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坚韧的眼神震撼到了不少秦国民众,而他们在学成后全数选择回到蜀地建设的举动更是令他们深受撼动。

    在讲究个人荣誉为主的先秦时期,他们从未见过这种宁可放弃自己大好前程也要回穷乡僻壤搞建设的人。而且不是一个,而是一群,是所有的蜀郡人。

    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存在,有越来越多在咸阳求学的人们对于养育出这些年轻人的那块土地产生了好奇。也因为如此,当蜀郡来人宣传的时候,才会有不少年轻的学子前去报名。

    他们在未来很有可能会和他们的师兄们一样,在一个美丽的季节踏足那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会被那里吸引,最后留在了那里成为蜀郡的一员。也有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选择离开那里,但在那贫穷却也富饶的土地上,他们一定能够得到能够让他们回味一生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

    而在现在,这一切变化的创始人还在被自己的先生戳脑壳。

    尽是胡闹。荀卿点了点爱徒的额头,虽是说着斥责的话,姿态却极为亲密,多大的人了,怎么还做出这种事。若是传出去了,你这个入京述职的地方官到了咸阳城外不去排队而是先来学宫,岂不是让大王难做?

    吕安笑了一下,解释道:因为有东西还在城外排队呢,等着也是等着,我便先来见见先生,耽误不了多久。

    我看见我是假,挖人是真吧!荀卿佯怒,怎么,把你非师弟和斯师弟都挖走还不够,还看上了谁?

    吕安笑得有些尴尬,咳咳,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啦,虽然两位师弟很能干,但也不能把所有任务都交给他们,会忙坏的。

    那你就盯着秦国学宫挖,荀卿面上带着些无奈,蜀郡不是培养出了一批人了?还不够?

    不够,缺口太大。吕安想到如今蜀郡情况也不由唏嘘,按照现在的教化情况,要赶上现在的秦国人均恐怕要二十年不止。关键是语言和文字蜀郡的文字和语言和秦国的几乎是两个体系,语音也罢,文字推广起来很难。

    吕安沉默了下,抬头对荀卿道:学生这次入咸阳,也是想要申请推广简化文字的事情。

    在很久以前荀卿就曾经想要推动文字简化规整,但当时秦国恰好处于多事之秋,他便暂时了按下了,后秦国国主两代更替,其后更是诸事繁杂一再拖延,兜兜转转间竟是拖了差不多十年。

    吕安认为现在是时候了,如果秦王同意的话,他想要申请蜀郡作为简化文字的试点地区。

    哪料他话一出口荀卿便笑了,你来晚了。

    老人有些得意地说道:为师已经同大王提过啦。

    那大王?

    荀卿微微一笑,做出噤声之态,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于是吕安也笑了。

    入京的蜀郡大队在城外排队,吕安并不好多留,两人又交流了几句后他便起身告辞。他自是不知,自己刚刚离开,屏风后便转出了一人悠闲落座。

    此人正是秦王异人。

    异人为自己倒了一杯茶,轻笑道:你们师徒倒还真是想到了一块去,就和这秦字较上劲了,我们秦字有那么难吗?

    荀卿笑道:非是难,而是不易。

    一种文字不易书写、不易传播,不易记忆便是其最大的弱点,且秦字浑厚宏伟,于金石木牍之上颇有庄严之气。

    然而秦国在未来大面积铺开的书写工具是纸张。

    载体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书写工具的改变,秦国以前为了在简牍上书写都会选择较为硬质的兽毛,但是纸张柔软易碎,这种兽毛非常容易刮花纸张。匠人们很快就制作出了以软毛为主要材料的毛笔,而这样的笔蓬松柔软能够吸取更多的墨汁,在书写时候把控难度增加。

    秦字笔画偏直,所以在书写时候需要写者有较高的控笔能力,这无疑增加了写字难度。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新学秦字的人也好,对于他们这些已经习惯在案牍上书写的人也好都一样。

    用纸代替竹简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秦字如今跟不上时代了也是一种趋势。

    想要让别人来学习你的文化,把门槛抬得过高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所以简化也势在必行。

    这其中道理荀卿早已同他讲明白,异人心中本就摇摆不定,然而今日完全不知情的吕安所言就像是最后一枚砝码一般压在了改革一侧。

    秦王用力闭目,再睁开时双目灼灼,他振袖而起回身看着荀卿道:四日后大朝,卿且递文书上来吧,寡人会批的。

    喏!

    对了,吕安此次归来要补办及冠之礼吧?

    荀卿闻言一愣,显然没想到异人竟让连这事都知道了。异人也不待他回答继续道:这小子被我派去蜀郡一待三年,他的及冠礼倒是被我耽误的。

    这样吧,寡人补偿他一下,吕安相邦想要这小子一世而安,这本也不错,不过未免过于小心了些。

    男儿立于世,还是要大气些为人当明照旁周,做事则敬德光明。

    景熙二字,颇为称他。

    不过这就不必告诉他了,免得这小子骄傲。

    寡人这便回宫去看看他准备交什么述职文书来,

    若是写的不好,就先留在咸阳陪陪太子吧。

    第215章 战国风云(67)

    吕安匆匆自学宫离开回到大部队的时候蜀郡进城的队伍还在排队, 以秦国高效率来说,这个速度已经能称得上非常慢了。

    但蜀郡众人没有一个抱怨, 因为导致大排长龙的原因就是他们。

    在听闻他们的郡丞要入京述职之后, 蜀郡的几个大商人聚起来开了个小会。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对于蜀郡的两个领导他们是再满意也没有了,尤其是比起之前在蜀郡掀起战争的秦国王子, 这两位明显靠谱了不少。

    商人游走四方,为了寻找商机他们的观察力极高,也因此他们是第一批体会到蜀郡变化的人,他们比寻常百姓更清楚如今蜀郡的变化为何。

    李冰治水,恩泽川西平原, 吕安办学,荡涤人心。二人所重不同, 却相辅相成, 且同样重视修路治安民生,这几年内秦蜀之间的联系比以往密切百倍。

    如今回头看几年前他们的日子,他们都不敢相信当时的自己是怎么过下来这样的日子的。因此,他们对于吕安回京述职的心情非常复杂, 既担心他评分抬高被调离蜀郡,又担心他评分太低被批评。

    纠结来纠结去, 商人们决定自己来咸阳看看情况。

    如果秦王真的要将吕郡丞和李太守调离蜀郡, 他们就一起去求见秦王。

    吕安并不知道和他一起入京的这些人心里头打的是这个主意,于他而言,这是地方官员一次正常的入京述职而已, 他只当这些商户是来蹭顺风车的。

    虽然吕安在看到这些商人带着入京的东西数量时被吓了一跳,但也没有多想,反而还顺势和这些商户商量到时候在咸阳租块地方搭建一个蜀郡风物展。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