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嘉年——左篱(174)
于是,等夏侯惇话音落下,他刚想开口
此事孤已有了决断。曹『操』沉声道,孤决定亲自领兵前往雒阳。
魏王!人群中传来一阵惊呼,连同刘协都『露』出了些许惊讶的神情。
陈群瞥了眼始终浅笑而沉默着的郭嘉,疑『惑』在眼中一闪而过,随即被不可名状的复杂情绪填满。
孟德,区区刘备,根本不必劳动你,惇自去把他的头砍
夏侯将军说的对,魏王亲临雒阳,区区刘备小贼,定难挡王师锋锐。繇以为,此计可行。
钟相国?!
夏侯惇惊讶的看向突然倒戈的钟繇,可后者却避开了他的目光。
襄樊形势莫测,各方蠢蠢欲动,因此坐镇雒阳者,一要有足够的威势震慑,二要有过人的兵法谋略,三要得曹『操』充足的信任。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最合适的人选,最好的人选,就是曹『操』自己。
可很多时候,最好的选择并不能说出来,因为总有其他不可言说的顾虑。而曹『操』亲口说出的那一刻,就说明纵使有其他顾虑,他也决定奋此一搏。
想到从始至终一直安静无比的郭嘉,钟繇暗暗叹口气。
定下主将的人选,余下的点兵调将之事便简单了许多。夏侯惇夏侯渊等将自是要随曹『操』同去,至于邺城,则和之前一样由世子曹丕监国,相国钟繇辅督南北二军以备不测。
如今许都不安,烦请陛下与殿下暂留住邺城,待臣出征归来,再奉二尊回皇都。
国事为重,朕分得清,魏王放心。
子桓留下,其余人都散了吧。
众人行礼叩拜,待刘协离开后,才三三两两的起身,往屋外走去。
仲达。
司马懿下意识回头,却只看见去往内室的曹丕,以即曹『操』发红的额角。
仲达?
他这才发现,唤他的人是郭嘉。
郭先生有何事?
啧,几年不见,仲达怎对嘉这么生疏?
懿不知先生的意思。
他其实知道,郭嘉指的是先生二字。可若让他如其他与郭嘉相熟的人一样喊他奉孝,莫说别的,他自己都觉得别扭。说来,在如何称呼郭嘉这个问题上,不仅是他,许多邺城的官吏都曾发过愁。曹『操』晋位魏王,邺城大小官员皆升领魏职,独没有提到郭嘉。后来又因为他随曹『操』远游,原本的官职另授他人,连同爵位也上书给了他的独子郭奕。无官无职,无党无族,偏偏又不能真当成一介布衣来看,真是让一群通达于人情世故的新官吏愁煞了神。到最后,既不涉官爵,又显得尊重的称呼,也就只剩下先生二字了。
司马懿始终不懂,郭嘉在这件事上究竟在打什么算盘。一朝天子一朝臣,今日郭嘉大可以凭着曹『操』的情义不在乎爵禄,可等曹『操』百年之后呢?他又该如何自处?
郭嘉的所作所为,就好像从未想过后路。
想到刚才曹『操』泛红的额角,司马懿心头不安大盛,郭嘉却先一步止住了他。
先出去,嘉慢慢和你说。
司马懿看了看已经快走空的屋子,点点头。这里的确不是个说话的好地方。
屋外细雨已经停了多时。日光穿过白云,清风徐徐,在凹凸的水洼间吹起金『色』的波澜。郭嘉走得很慢,慢到让司马懿竟觉出几分雨过天晴之后,闲庭信步的岁月静好。他们穿过中院,走过廊阁,最后驻足于一处小亭。
三年前在邺城,主公头疾发作,正巧元化也在邺城,嘉便请他来为主公诊治。诊治的结果是,主公病根已深,若不早日开颅祛病,几年之内,必临大限之期。
司马懿一惊。他和郭嘉都知道,华佗不久前已染疾病逝。
如果是苍术,可以做到吗?
前日苍术来府中看过了。开颅风险太大,纵使是元化,也不过五分把握,遑论是他。他还告诉嘉,如果静心调养,主公还有半年时间。
司马懿心中大震。现在荆州事务在即,曹『操』必须前往雒阳,怎么可能精心调养。果然,什么城中流言,什么旧疾复发,都是转移目光的手段。病的人从来都不是郭嘉,而是曹『操』。
如果由子桓前往雒阳
邺城如今人心不稳,主公的病又时有反复。倘若病重不可理事,世子与大军却远在国都之外,邺城必然会生『乱』。
那其他公子呢?
利之所趋,猜忌必起。仲达,你敢赌吗?
司马懿沉默了。为争那至尊之位,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容不得他有丝毫的侥幸与天真。更何况,还有刘协和那怀了孕的曹节在邺城虎视眈眈。
如果按方才议事最初时所说,由夏侯惇任代曹『操』坐镇雒阳恐怕还是行不通。夏侯惇在军内虽颇享威信,但对于那些荆州人,只有曹氏之人前往才能真的震慑住他们。那倘若由
他不经意的抬头一瞥,恰瞧见亭外空枝低垂,刚好交织出一隅空隙,让他望见了书房中对坐的曹『操』和曹丕。只见曹丕双眉紧皱,低声沉『吟』,似乎是在不停思索着什么。而曹『操』
他猛得回过头。果然,郭嘉和曹『操』一样,淡淡的微笑着看着他,无喜亦无悲。
他突然意识到,郭嘉和他说这些,从来都不是在询问他解决的方法。以郭嘉的才智,所有可能的转机,他定然早已一一想过,又一一在未说出口时已被自己否决。每一条路,人为也好,天命也罢,都被堵得死死的,而唯独剩下的一条,就是让曹『操』前往雒阳,病情加重,有去无回。
这些日子,嘉时常想起乌桓。郭嘉长呼一口气,现在嘉总算理解,当初自己有多让主公头疼了。话到尾音,他眨眨眼睛,竟还带上了玩笑的语气。
可司马懿笑不出来。他深深的望着郭嘉,仔仔细细的,一寸一寸的打量,看郭嘉端着茶杯的手是否在暗暗发抖,看他脸上是否藏着任何一丝强颜欢笑。可没有,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
为什么你能这么平静?
在郭嘉明澈如镜的双眸中,司马懿清晰的看见了自己眼中的困『惑』。他不懂,真的不懂,为何此时此刻郭嘉还能笑得这般云淡风轻,又为何这云淡风轻的笑容,竟比这几个月听惯了的管弦哀乐,还让他心弦大颤,满怀悲意。
可他问不出口。他怕一字出口,先泄『露』了心迹。
后日嘉要先行动身前往宛城,趁着刘备新下襄阳,未暇将主力北移前,将宛城的粮草运入樊城。嘉叫你来,是想说仲达,仲达?
嗯?司马懿忙回过神。
你不会是郭嘉凑近了些。
没有!司马懿果断斩钉截铁地否认。无论郭嘉刚才想说什么,他都绝不会承认,尤其是他居然会替郭嘉担心这件事。
那就好。郭嘉眼中划过一丝了然,但并没有点破,嘉是想说,此次大军出征后,邺城恐怕不会像前几年那么平静。世子年岁尚轻,为确保邺城安稳,有些事,还需要你帮他做决断。
懿谨遵先生所言。
又来了。郭嘉佯怒道,嘉是不是没有告诉过你,你假装谦卑的模样,一点都不会起到示敌以弱的效果。只会说着,他忽然起身抬手,在司马懿反应过来之前,已经将束的整整齐齐的发髻『揉』的一团『乱』。
你!司马懿刚想发火,却凑巧又对上郭嘉明澈的眼眸,不知为何,顿时又没了气。
你万事小心,尤其是诸葛孔明。
嘉就是为他而去。郭嘉道,如果那只狐狸如军报中所说留守益州,并没有随军,那一切就都好办多了。
那如果他在军中呢?
那就要冒一些险了。郭嘉眨眨眼,似乎并没有太多忧虑。然而司马懿实在太熟悉郭嘉的套路,哪怕是拼上『性』命的险局,他也能说得轻描淡写。接下来,郭嘉恐怕还会把他当成当初的那个孩子,把他头发再『揉』『乱』些,说些就凭仲达这份心,嘉也会早日回来的玩笑话。
可这一次,他等了许久,却什么都没有发生。他抬头看去,见郭嘉负手而立,望向空枝交织处书房的那扇轩窗。屋中,曹『操』显然也和曹丕说了什么,曹丕眼眶泛红,紧咬下唇,重重的点了点头。
这大好天下,就交给你们了。
何谓风流?
在后来的漫长年岁中,司马懿经常听人谈起这两个字。此时,但称当世名士,必要宽袖折扇,嗜酒纵情;如论体任自然,必得傅粉服散,长啸山林。倘若还生的是体弱多病的骨,谈的是言不尽意的玄,那更是推崇备至,今日道芝兰玉树,明日则如日月入怀,貌皎如新月,词华如春藻,当真是人人称赞的国士无双。
每每看到都城中年轻的士子呼朋引伴,相互品谈,嗤吏事为俗务,讽仲尼为凡事时,他时常会想起年轻时的事。那时的人若论风流,也是宽袖折扇,嗜酒如命,骨中天生少了一魂二魄,生起病来可比西子捧心。可与此同时,他们也谈疆场,谈生死,谈将军大马金刀,谈英雄壮志豪情。那时的风流,是知己相筹百死无悔,是为国为家千人亦往,是宿命般的悲剧前仍高昂的头颅,是直面不可违逆的终局之后的向死而生。
那时的他们,不仅谈风流,还谈风骨,不仅谈名士,还谈英雄。
可当他忽觉心中激昂慷慨,有热血流贯垂朽之躯时,却是回头四向堂,眼中无故人。偌大的府堂中,曹爽正与丁飏激烈的商讨着伐蜀之事。这个总揽朝政的年轻人,在提拔了一批清谈浮华之士后,迫切的要用将士们的血肉之躯,垒出可以媲美祖上的人望与功绩。
他打起精神盯了曹爽许久,一直未能想清楚,同样都是曹家之人,为何差别会如此之大。
正始十年正月,随皇帝谒往高平陵的前一天夜中,他做了一个梦。那还是大汉的建安年间,在邺城的魏王府,双鬓斑白的将军,踏碎天命既定的前路,一步一步,走向相携半生的故人。
梦中,他听到烈马长嘶,鼓角齐鸣,英雄长歌。
奉孝,为孤披甲。
第178章 第178章
荆州南阳郡宛城
日头西走,人影东斜,申时二刻,宛城守将徐晃及城内大小偏将文吏聚集在城门口。依照前日送来的消息,雒阳的援军会在今日到达。
因襄樊阻挡在前,直至今日,宛城还未见到过来势汹汹的蜀军,但从南边传来不断的消息,让宛城人心惶惶。尤其是襄阳城被攻破之后,陆浑旧民孙狼等人,竟自郏县举众起兵,侵扰洛许,虽是乌合之众不成气候,在徐晃亲自带兵围剿后,不到十天就溃不成军。可这件事还是让众人心中又笼上一层阴霾。直到曹『操』亲镇雒阳,援军即将到宛城的消息传来,纷纷扰扰的议论声才渐渐平息了下来。
等援军到了,看它蜀贼还怎得猖狂!
有魏王亲督军事,就算是神兵天助,也必败无疑!
曹『操』的存在,对于几乎所有人,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就算荆州的局势还是那般糟糕,有曹『操』在,大多数人也会觉得收复荆州,无非是时间问题。
近申时五刻之时,远方传来愈来愈响的马蹄声,城门口的人皆为之一振。
然而,与预想中不同,领兵在前的,不是一身戎装的将军,而是扬鞭策马的文士。待行至城门,众人定眼一看,却发现到来的援军竟不过百余人,一时间,窃窃私语又卷土重来。
徐晃到比其他人淡定。兵多难行,能这么快赶到宛城,将领所率的必定都是骑兵,且人数不会太多。他上前相迎:郭先生一路辛苦。
时间紧迫,嘉就不和将军寒暄了。郭嘉勒住缰绳,翻身下马,烦请将军把所有送来荆州的情报都送到嘉这里,越快越好。
子时三刻,阴云遮月。
已是三更天,除了守夜的侍卫,这个时辰,官署中大多数地方都已漆黑一片,唯独徐晃要将去的这间屋子还灯火通明。隔窗望去,堆满竹简的桌案上,橘黄『色』的烛火微微摇曳,笼出一片朦胧的暖『色』,却还是掩不去人面上的倦意。听随郭嘉来宛的将士说,这几天里他们日夜兼程,连马都跑死了好几匹,纵使是年轻力壮的兵士,都觉得有些吃不消。可直到现在郭嘉好像现在连口水都没喝,就一直坐在这屋中看军报。身在曹营多年,徐晃早听说过郭嘉的行事习惯,却没想到亲眼所见,竟比听到的那些轶事还要夸张。
他走到门前,轻轻叩响。
进来吧。
徐晃依言走到屋中,绕过屏风走到案边时,刚好瞧见郭嘉阖着双目,用手轻按着眉心。灯火映在屏风上,在郭嘉背后的墙上映出一片巨大的阴影,好像要将郭嘉吞噬一般。明知道正事为先,也知道自己不该多嘴,可许是因为眼前的景象让人太过不安,徐晃还是忍不住道:先生还是要保重身体,早些休息。
嘉恐怕休息不下了。明日一早,嘉就带兵去樊城。
徐晃诧异道:这么急?可
别担心,嘉知道你想说什么。郭嘉一边开口止住徐晃的话,一边在手中竹简上勾下一笔,对了,这里的这些,不是全部吧。
是,为节省先生时间,已经将被证实的虚报剔除。
那把剩下的也送过来。嘉记得,就算是虚报,官署中也该有备录。
依照军法,军中信件情报无论大小真伪,都要命文吏誊抄一份留作备用。所以官署中的确还存有备录。但徐晃十分不解:不知先生要那些做什么?
凡事如见其果,必有其因。荆州这次多了这么多假的情报,将军有没有想过其中缘由?看那些假东西,嘉才好了解,他们最想误导我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俯身在案上写下些什么,郭嘉放下手中的竹简,终于抬起头看向徐晃,不过,也有可能不是他们,而是他。
此时,徐晃才发现,虽然郭嘉面带倦容,可他的眼眸却是荧荧流转,熠熠生粲。对着这一双清潭澈溪,他忽然有了一种错觉:形销骨立,命有尽时都无妨,谁都不可能将战胜眼前这个人。
哪怕是泱泱天道。
徐将军?徐将军?莫盯着嘉看了,先说你来找嘉所为何事吧。
经郭嘉一提,徐晃才意识到自己竟出神的盯着郭嘉看了好久。他面上不由浮现出一丝尴尬。他轻咳一声,定了定神,正经了神『色』。
恋耽美
此事孤已有了决断。曹『操』沉声道,孤决定亲自领兵前往雒阳。
魏王!人群中传来一阵惊呼,连同刘协都『露』出了些许惊讶的神情。
陈群瞥了眼始终浅笑而沉默着的郭嘉,疑『惑』在眼中一闪而过,随即被不可名状的复杂情绪填满。
孟德,区区刘备,根本不必劳动你,惇自去把他的头砍
夏侯将军说的对,魏王亲临雒阳,区区刘备小贼,定难挡王师锋锐。繇以为,此计可行。
钟相国?!
夏侯惇惊讶的看向突然倒戈的钟繇,可后者却避开了他的目光。
襄樊形势莫测,各方蠢蠢欲动,因此坐镇雒阳者,一要有足够的威势震慑,二要有过人的兵法谋略,三要得曹『操』充足的信任。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最合适的人选,最好的人选,就是曹『操』自己。
可很多时候,最好的选择并不能说出来,因为总有其他不可言说的顾虑。而曹『操』亲口说出的那一刻,就说明纵使有其他顾虑,他也决定奋此一搏。
想到从始至终一直安静无比的郭嘉,钟繇暗暗叹口气。
定下主将的人选,余下的点兵调将之事便简单了许多。夏侯惇夏侯渊等将自是要随曹『操』同去,至于邺城,则和之前一样由世子曹丕监国,相国钟繇辅督南北二军以备不测。
如今许都不安,烦请陛下与殿下暂留住邺城,待臣出征归来,再奉二尊回皇都。
国事为重,朕分得清,魏王放心。
子桓留下,其余人都散了吧。
众人行礼叩拜,待刘协离开后,才三三两两的起身,往屋外走去。
仲达。
司马懿下意识回头,却只看见去往内室的曹丕,以即曹『操』发红的额角。
仲达?
他这才发现,唤他的人是郭嘉。
郭先生有何事?
啧,几年不见,仲达怎对嘉这么生疏?
懿不知先生的意思。
他其实知道,郭嘉指的是先生二字。可若让他如其他与郭嘉相熟的人一样喊他奉孝,莫说别的,他自己都觉得别扭。说来,在如何称呼郭嘉这个问题上,不仅是他,许多邺城的官吏都曾发过愁。曹『操』晋位魏王,邺城大小官员皆升领魏职,独没有提到郭嘉。后来又因为他随曹『操』远游,原本的官职另授他人,连同爵位也上书给了他的独子郭奕。无官无职,无党无族,偏偏又不能真当成一介布衣来看,真是让一群通达于人情世故的新官吏愁煞了神。到最后,既不涉官爵,又显得尊重的称呼,也就只剩下先生二字了。
司马懿始终不懂,郭嘉在这件事上究竟在打什么算盘。一朝天子一朝臣,今日郭嘉大可以凭着曹『操』的情义不在乎爵禄,可等曹『操』百年之后呢?他又该如何自处?
郭嘉的所作所为,就好像从未想过后路。
想到刚才曹『操』泛红的额角,司马懿心头不安大盛,郭嘉却先一步止住了他。
先出去,嘉慢慢和你说。
司马懿看了看已经快走空的屋子,点点头。这里的确不是个说话的好地方。
屋外细雨已经停了多时。日光穿过白云,清风徐徐,在凹凸的水洼间吹起金『色』的波澜。郭嘉走得很慢,慢到让司马懿竟觉出几分雨过天晴之后,闲庭信步的岁月静好。他们穿过中院,走过廊阁,最后驻足于一处小亭。
三年前在邺城,主公头疾发作,正巧元化也在邺城,嘉便请他来为主公诊治。诊治的结果是,主公病根已深,若不早日开颅祛病,几年之内,必临大限之期。
司马懿一惊。他和郭嘉都知道,华佗不久前已染疾病逝。
如果是苍术,可以做到吗?
前日苍术来府中看过了。开颅风险太大,纵使是元化,也不过五分把握,遑论是他。他还告诉嘉,如果静心调养,主公还有半年时间。
司马懿心中大震。现在荆州事务在即,曹『操』必须前往雒阳,怎么可能精心调养。果然,什么城中流言,什么旧疾复发,都是转移目光的手段。病的人从来都不是郭嘉,而是曹『操』。
如果由子桓前往雒阳
邺城如今人心不稳,主公的病又时有反复。倘若病重不可理事,世子与大军却远在国都之外,邺城必然会生『乱』。
那其他公子呢?
利之所趋,猜忌必起。仲达,你敢赌吗?
司马懿沉默了。为争那至尊之位,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容不得他有丝毫的侥幸与天真。更何况,还有刘协和那怀了孕的曹节在邺城虎视眈眈。
如果按方才议事最初时所说,由夏侯惇任代曹『操』坐镇雒阳恐怕还是行不通。夏侯惇在军内虽颇享威信,但对于那些荆州人,只有曹氏之人前往才能真的震慑住他们。那倘若由
他不经意的抬头一瞥,恰瞧见亭外空枝低垂,刚好交织出一隅空隙,让他望见了书房中对坐的曹『操』和曹丕。只见曹丕双眉紧皱,低声沉『吟』,似乎是在不停思索着什么。而曹『操』
他猛得回过头。果然,郭嘉和曹『操』一样,淡淡的微笑着看着他,无喜亦无悲。
他突然意识到,郭嘉和他说这些,从来都不是在询问他解决的方法。以郭嘉的才智,所有可能的转机,他定然早已一一想过,又一一在未说出口时已被自己否决。每一条路,人为也好,天命也罢,都被堵得死死的,而唯独剩下的一条,就是让曹『操』前往雒阳,病情加重,有去无回。
这些日子,嘉时常想起乌桓。郭嘉长呼一口气,现在嘉总算理解,当初自己有多让主公头疼了。话到尾音,他眨眨眼睛,竟还带上了玩笑的语气。
可司马懿笑不出来。他深深的望着郭嘉,仔仔细细的,一寸一寸的打量,看郭嘉端着茶杯的手是否在暗暗发抖,看他脸上是否藏着任何一丝强颜欢笑。可没有,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
为什么你能这么平静?
在郭嘉明澈如镜的双眸中,司马懿清晰的看见了自己眼中的困『惑』。他不懂,真的不懂,为何此时此刻郭嘉还能笑得这般云淡风轻,又为何这云淡风轻的笑容,竟比这几个月听惯了的管弦哀乐,还让他心弦大颤,满怀悲意。
可他问不出口。他怕一字出口,先泄『露』了心迹。
后日嘉要先行动身前往宛城,趁着刘备新下襄阳,未暇将主力北移前,将宛城的粮草运入樊城。嘉叫你来,是想说仲达,仲达?
嗯?司马懿忙回过神。
你不会是郭嘉凑近了些。
没有!司马懿果断斩钉截铁地否认。无论郭嘉刚才想说什么,他都绝不会承认,尤其是他居然会替郭嘉担心这件事。
那就好。郭嘉眼中划过一丝了然,但并没有点破,嘉是想说,此次大军出征后,邺城恐怕不会像前几年那么平静。世子年岁尚轻,为确保邺城安稳,有些事,还需要你帮他做决断。
懿谨遵先生所言。
又来了。郭嘉佯怒道,嘉是不是没有告诉过你,你假装谦卑的模样,一点都不会起到示敌以弱的效果。只会说着,他忽然起身抬手,在司马懿反应过来之前,已经将束的整整齐齐的发髻『揉』的一团『乱』。
你!司马懿刚想发火,却凑巧又对上郭嘉明澈的眼眸,不知为何,顿时又没了气。
你万事小心,尤其是诸葛孔明。
嘉就是为他而去。郭嘉道,如果那只狐狸如军报中所说留守益州,并没有随军,那一切就都好办多了。
那如果他在军中呢?
那就要冒一些险了。郭嘉眨眨眼,似乎并没有太多忧虑。然而司马懿实在太熟悉郭嘉的套路,哪怕是拼上『性』命的险局,他也能说得轻描淡写。接下来,郭嘉恐怕还会把他当成当初的那个孩子,把他头发再『揉』『乱』些,说些就凭仲达这份心,嘉也会早日回来的玩笑话。
可这一次,他等了许久,却什么都没有发生。他抬头看去,见郭嘉负手而立,望向空枝交织处书房的那扇轩窗。屋中,曹『操』显然也和曹丕说了什么,曹丕眼眶泛红,紧咬下唇,重重的点了点头。
这大好天下,就交给你们了。
何谓风流?
在后来的漫长年岁中,司马懿经常听人谈起这两个字。此时,但称当世名士,必要宽袖折扇,嗜酒纵情;如论体任自然,必得傅粉服散,长啸山林。倘若还生的是体弱多病的骨,谈的是言不尽意的玄,那更是推崇备至,今日道芝兰玉树,明日则如日月入怀,貌皎如新月,词华如春藻,当真是人人称赞的国士无双。
每每看到都城中年轻的士子呼朋引伴,相互品谈,嗤吏事为俗务,讽仲尼为凡事时,他时常会想起年轻时的事。那时的人若论风流,也是宽袖折扇,嗜酒如命,骨中天生少了一魂二魄,生起病来可比西子捧心。可与此同时,他们也谈疆场,谈生死,谈将军大马金刀,谈英雄壮志豪情。那时的风流,是知己相筹百死无悔,是为国为家千人亦往,是宿命般的悲剧前仍高昂的头颅,是直面不可违逆的终局之后的向死而生。
那时的他们,不仅谈风流,还谈风骨,不仅谈名士,还谈英雄。
可当他忽觉心中激昂慷慨,有热血流贯垂朽之躯时,却是回头四向堂,眼中无故人。偌大的府堂中,曹爽正与丁飏激烈的商讨着伐蜀之事。这个总揽朝政的年轻人,在提拔了一批清谈浮华之士后,迫切的要用将士们的血肉之躯,垒出可以媲美祖上的人望与功绩。
他打起精神盯了曹爽许久,一直未能想清楚,同样都是曹家之人,为何差别会如此之大。
正始十年正月,随皇帝谒往高平陵的前一天夜中,他做了一个梦。那还是大汉的建安年间,在邺城的魏王府,双鬓斑白的将军,踏碎天命既定的前路,一步一步,走向相携半生的故人。
梦中,他听到烈马长嘶,鼓角齐鸣,英雄长歌。
奉孝,为孤披甲。
第178章 第178章
荆州南阳郡宛城
日头西走,人影东斜,申时二刻,宛城守将徐晃及城内大小偏将文吏聚集在城门口。依照前日送来的消息,雒阳的援军会在今日到达。
因襄樊阻挡在前,直至今日,宛城还未见到过来势汹汹的蜀军,但从南边传来不断的消息,让宛城人心惶惶。尤其是襄阳城被攻破之后,陆浑旧民孙狼等人,竟自郏县举众起兵,侵扰洛许,虽是乌合之众不成气候,在徐晃亲自带兵围剿后,不到十天就溃不成军。可这件事还是让众人心中又笼上一层阴霾。直到曹『操』亲镇雒阳,援军即将到宛城的消息传来,纷纷扰扰的议论声才渐渐平息了下来。
等援军到了,看它蜀贼还怎得猖狂!
有魏王亲督军事,就算是神兵天助,也必败无疑!
曹『操』的存在,对于几乎所有人,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就算荆州的局势还是那般糟糕,有曹『操』在,大多数人也会觉得收复荆州,无非是时间问题。
近申时五刻之时,远方传来愈来愈响的马蹄声,城门口的人皆为之一振。
然而,与预想中不同,领兵在前的,不是一身戎装的将军,而是扬鞭策马的文士。待行至城门,众人定眼一看,却发现到来的援军竟不过百余人,一时间,窃窃私语又卷土重来。
徐晃到比其他人淡定。兵多难行,能这么快赶到宛城,将领所率的必定都是骑兵,且人数不会太多。他上前相迎:郭先生一路辛苦。
时间紧迫,嘉就不和将军寒暄了。郭嘉勒住缰绳,翻身下马,烦请将军把所有送来荆州的情报都送到嘉这里,越快越好。
子时三刻,阴云遮月。
已是三更天,除了守夜的侍卫,这个时辰,官署中大多数地方都已漆黑一片,唯独徐晃要将去的这间屋子还灯火通明。隔窗望去,堆满竹简的桌案上,橘黄『色』的烛火微微摇曳,笼出一片朦胧的暖『色』,却还是掩不去人面上的倦意。听随郭嘉来宛的将士说,这几天里他们日夜兼程,连马都跑死了好几匹,纵使是年轻力壮的兵士,都觉得有些吃不消。可直到现在郭嘉好像现在连口水都没喝,就一直坐在这屋中看军报。身在曹营多年,徐晃早听说过郭嘉的行事习惯,却没想到亲眼所见,竟比听到的那些轶事还要夸张。
他走到门前,轻轻叩响。
进来吧。
徐晃依言走到屋中,绕过屏风走到案边时,刚好瞧见郭嘉阖着双目,用手轻按着眉心。灯火映在屏风上,在郭嘉背后的墙上映出一片巨大的阴影,好像要将郭嘉吞噬一般。明知道正事为先,也知道自己不该多嘴,可许是因为眼前的景象让人太过不安,徐晃还是忍不住道:先生还是要保重身体,早些休息。
嘉恐怕休息不下了。明日一早,嘉就带兵去樊城。
徐晃诧异道:这么急?可
别担心,嘉知道你想说什么。郭嘉一边开口止住徐晃的话,一边在手中竹简上勾下一笔,对了,这里的这些,不是全部吧。
是,为节省先生时间,已经将被证实的虚报剔除。
那把剩下的也送过来。嘉记得,就算是虚报,官署中也该有备录。
依照军法,军中信件情报无论大小真伪,都要命文吏誊抄一份留作备用。所以官署中的确还存有备录。但徐晃十分不解:不知先生要那些做什么?
凡事如见其果,必有其因。荆州这次多了这么多假的情报,将军有没有想过其中缘由?看那些假东西,嘉才好了解,他们最想误导我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俯身在案上写下些什么,郭嘉放下手中的竹简,终于抬起头看向徐晃,不过,也有可能不是他们,而是他。
此时,徐晃才发现,虽然郭嘉面带倦容,可他的眼眸却是荧荧流转,熠熠生粲。对着这一双清潭澈溪,他忽然有了一种错觉:形销骨立,命有尽时都无妨,谁都不可能将战胜眼前这个人。
哪怕是泱泱天道。
徐将军?徐将军?莫盯着嘉看了,先说你来找嘉所为何事吧。
经郭嘉一提,徐晃才意识到自己竟出神的盯着郭嘉看了好久。他面上不由浮现出一丝尴尬。他轻咳一声,定了定神,正经了神『色』。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