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替嫁妻——夜雨寄灯(35)
文羽穆啊了一声,说:那无妨,我多去看他也是一样的。
薛亦饮了一小盅酒,突然说道:我突然想起一件事,今儿可是四月二十七了?
是啊,怎么?
前日张文启遣人同我说,他未能考中庶吉士,谋了个外放的缺儿,今日便要离京了,我应了要去送他一程。
还好想起的早,如今去也赶得及。
饮酒中断,文羽穆说:我却是不太想去,你和张文启说话,我同文羽柔却没什么话可说。
薛亦道:那你便不要去了,我去送一程即可。
他带着小满,风风火火的骑马离开了。
文羽穆想,那他也去看看雨安好了,倒也不必等明日了。
厉恪郡王府,王妃所居的聆音院。
院中,萧雨安看着被折了一半树枝的连理树,只觉得自己的心也像缺了一块的树冠一般,被人折去了一块。
下人小心翼翼的说:是,是侧妃娘娘那日放纸鸢落到了树上,说不敢进您的院子,只好隔着墙取走,不小心折断了几支树枝。
这连理树是难得的一根两干,情正浓时他的夫君亲手移栽到了他院中,一直精心修剪,树冠均匀美丽,如今却缺了一块,怎么看怎么刺眼。
南宫鳞兴冲冲的走进院子,就见王妃正仰头望着树,神情悲伤的令人心碎。
他顿时顿住了脚,心中心虚又亏欠。
雨安他轻手轻脚的走到萧雨安身后,低唤了一声。
萧雨安惊醒回神,转过身道:原来是你来了。
声音轻轻地,蕴着难以言说的失落。
南宫鳞道:雨安你莫要生气,沈侧妃不知礼数,竟敢折断你的树枝,我已罚她禁足三月,为你抄写佛经祈福,以后也不许她再放纸鸢。
萧雨安突然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什么,他沉默了许久,哑声道:不是我的树,是我们的树。
南宫鳞藏在袖中的双手捏紧了拳,想要轻抚他的脸却终究不敢。
这一句话,胜过千万句责难。
他们就这样沉默着,沉默,已成了他们之间的常态。
萧雨安闭目,掩去眸中的泪,轻靠在轮椅背上,说:我累了,想歇歇。
南宫鳞站在院中,不肯离开。
他感觉到自己同妻子产生了裂痕,且这裂痕越来越大。他有些怕了,他不知道等他有能力弥补了以后,这裂痕是否会已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时,外面有小厮来报,说有一个自称文羽穆的花印前来拜访外王妃。
南宫鳞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王妃眼中一下有了光彩,露出他已吝啬对自己展露的笑颜,说:快请他进来。
随后他毫不留情的对他说:今日有客人来,我就不招待王爷了。
南宫鳞:
他花了许久才找回自己的声音,可是那在碧潭县与你交好的薛文氏?
萧雨安蹙眉,薛文氏这个说法他不喜欢,羽穆又不是薛亦的附庸。
他没好气的道:他有名有姓,再不济,王爷叫一声文氏也使得。
被他阴阳怪气的凶了,南宫鳞心中复杂不已,说道:他夫君是那新科状元,温如晦的入室弟子,同皇上那边关系亲近,你与他相交,说话也要注意些,提防人心难测,传到了皇上与太后耳里。
萧雨安不耐烦地道:知道了。
看不起谁呢,羽穆怎么会是背后嚼舌根之人?再说他又能说什么话,说得好与不好皇上和太后也不会对他家改观的。
南宫鳞见他已不待见自己,又想到一会儿来的是内眷,他也不好在场,只好怏怏的走了。
第四十五章
文羽穆到院中时, 就见萧雨安脸上犹有薄怒,虽然见到他止不住的欢喜,但那怒气确实分明。
他不禁问, 怎么了,你才刚回府, 就有人惹你不痛快?
萧雨安不欲多提,抱怨这些烂账也是无趣,何必说出来倒人胃口。
无事, 不提也罢。好啦,闲事莫问啦,我在云崖别院无聊的紧,快给我说说你们上京后过的如何,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文羽穆说:倒也有那么几件有趣的事
他略过了山贼之事, 只说到了京城后的事情。
其中最有趣的, 应属三件事。一件是元宵灯会上,参加齐王的文华宴夺了头名,赢取了一把古剑鱼肠。
一件是我在京中开了家酒肆,叫醴泉居。有些生意经,你若有兴趣我倒可以同你说说。
最后一件嘛, 自然就是我夫君中状元, 跨马游街那日了。
萧雨安抚掌大笑, 催促道:果真有趣, 快说来我听听。
文羽穆于是一一道来。
萧雨安每听完一件事,就要发表一番点评,可以说十分捧场。
听完元宵文斗之事,他说:齐王大奸似忠,不是个好东西, 为了区区妓子竟难为应试举子,事后竟还纵容下人报复,真是小肚鸡肠,为皇室蒙羞!
幸好苍天有眼,有义士收了那王长史。
听完醴泉居之事,他笑个不停,指着文羽穆直道:你竟想出这种法子来打出名气,我真是服了。
不过你手艺好是我早就知道的,能凭此赚钱也是好事,毕竟京城米贵,无钱寸步难行。
至于这第三件事,却是没什么好说的,恭喜便是了。
二人聊了一下午,到了快要备晚膳的时间,文羽穆才起身告辞。
萧雨安有心挽留他一起用饭,但想到他夫君还在家中等他回去,便没有留,只约了下次再见。
四月二十九日。
薛府乔迁之喜,相熟的人都送来了贺礼,一片吹吹打打,鞭炮齐鸣后,薛家正式搬家,薛宅的牌子也挂在了正门之上。
文羽穆按照原先薛家的布局,将正院留给了薛母,西跨院留给大房,他们则住在东跨院。
除此之外,还采买了一批门子厨娘洒扫杂务等下人。
丫鬟小厮却是没有,家中自会带来自己用惯了的。
五月一日,薛亦正式走马上任。
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和国家发型储备干部培养中心,主要职责是清点文书档案,编修史料,为皇室写各种祝词,以及入宫侍值,做皇上行走的资料库。
世人皆知翰林院清贵,除了他的特殊职能外,就是这入宫轮值的制度了。
能有机会在皇帝跟前露脸,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若是在侍值时得了皇帝赏识,那前途岂非一片光明?
薛亦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正式进入翰林院的第十天,他第一次入宫轮值,皇帝点了他随侍,大为赞赏,当场便晋了一级,由从六品的修撰升为了正六品侍读。
从六品晋升正到六品倒不算什么,关键是这晋升速度之快,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大佬们都还沉得住气,只想着薛亦毕竟是温如晦的弟子,皇帝对他老师向来偏心,爱屋及乌罢了。
朝中一些多年得不到晋升的小官却开始酸话横生。
呵。本以为是一甲出身的正统清流,没想到却不知羞耻的要走宠臣的路子,也不怕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小门小户出来的就是眼皮子浅,白长一张好皮囊。
这些话还未传到薛亦耳中,一般流言蜚语当事人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翰林院中,倒是也逐渐起了风声,不过大家都是同僚,也就只私下里说说,议论一番,倒也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些说法。
薛灵光乃是我们这一科最优异者,若他是靠谄媚上位的,那我们这些被他打败的算是什么?这是反对者之一,今科探花郎。
他是被压得最惨的,无论是学问还是相貌,不过他却看得开。
榜眼却不赞同,说:还不是因为他有个好老师,怎么温老别人不收就收他呢?不就是因为他长得好,拿得出手去炫耀。
这却是说前些日子温老到处显摆徒弟的事了。
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翰林院中,也不是没有有风骨的读书人,因着这阵风,反而迅速地找好了各自的阵营。
薛亦不是那种热衷社交之人,不过这不代表他不关注周围动向,他很快就惊讶的发现,他周围的同僚们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互相很是看不顺眼,每每遇上都要阴阳怪气的互损几句。
风暴中心总是格外平静的,他甚至都不知道原来自己才是飓风眼。
他只觉得,自己好像被微妙的孤立了。
这也难怪,那些汲汲营营的人嫉妒他,不肯与他交好,而另一批有心与他交好的都是些心中还有些清高的读书人,不好表现的明显,他为人又冷淡,人家就更不好靠过来。
罢了,好在他本就不在意别人的态度,孤立便孤立吧。
无人来打扰,他倒乐得清静。
翰林院书籍史料浩如烟海,就连许多绝版的孤本这里都有抄录。
无事时,他便整日埋头书册,誊抄一些家中没有的书带回去,充实书库。
这日,他的上司找到他,给他分配了个任务,一个月后的六月十八,乃是皇后娘娘双十千秋,皇上要为娘娘大办,同时休沐三天,与民同乐,这写祝文的事,就交给你了。
薛亦领命,是。
探花郎林易之抽了个空过来同他说:学士大人这是要压一压你呢,你要留个心眼,小心些。
薛亦道:何出此言?
一般来说,这种重要场合的祝文是轮不到我们刚进来的新人写的,都是几位学士亲自写。
他说的几位学士,指的是翰林院的主官学士和侍读学士以及侍讲学士等人。
这祝文是有固定格式的,写的好了也难出彩,写的不好了甚至是规制出错了却会影响到娘娘千秋宴,虽不至于因此丢官,却必然引来皇上厌恶,认为你能力不济。
薛亦了然,原来是欺负他新人不懂,想害他出丑。
他拱手道:多谢林兄告知,我省的了。
林易之不好意思的挠了挠下巴,笑道:不必不必,我也就是举手之劳。
薛亦难得的露出微笑,林易之干巴巴的道了声别,便僵着腿出去了。
我的天啊!他居然会笑!走出去十米远,他猛然松口气,拍着心口道。
说完,他又有点自怜,他一笑竟有蓬荜生辉之感,我这个探花郎当的好可怜啊呜呜呜。
一位同僚路过,拍了他一下,你这又哭又笑的自言自语什么呢?
林易之长叹一声,哎,没有没有,我只是突发感慨罢了。
他说完,萧索的走了。同僚留在原地,笑骂一句,不知所谓。
这头,薛亦得了林易之提醒,特特去翻阅了历年来各种场合的祝文档案,发现千秋宴果然有其专属规制,起承转合皆有要求,若不仔细研究,一不小心便会出错。
有了准备,他也就有时间好好雕琢打磨,这一关不足为惧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六月十八。
千秋宴开始前,由礼官唱祝词,咏念祝文。
这篇祝文写的着实惊艳,文辞精美而不浮夸,优雅而富有韵律,吟诵出来,竟好似唱歌一般,暗合音律,宛转动人。
在场之人都是朝廷官员及其家眷,哪个不是肚子里有些墨水的,均听的如痴如醉,恨不得拍手叫好。
帝后也很满意,千秋宴后,皇帝一问,竟是薛亦写的,龙心大悦之下,又给他升了一级,从正六品侍读升为从五品的侍读学士。
一般而言,翰林们熬资历也就是三年一动,升为侍读学士后就可以等待分配到六部之中了。
结果呢,薛亦这才进翰林院不足两个月,就连升两级,跳过了别人的六年时间!
这实在是
这也太快了些!
有言官坐不住了,谏言道:皇上,这翰林院现在的侍读学士编制二人都是满的,这多出来一位如何服众?不若暂且等一等,待到有空缺了,再给小薛大人补上。
皇帝正在批折子,闻言撂了笔,你急吼吼的找朕就为这事?朕很忙的你知道吗?
臣有罪,只是臣职责在身,即便皇上不喜,臣也要忠言直谏。
皇帝说:既然编制满的,那便给他暂且挂名,不占编制,享编制之实,待六部什么有了缺儿,将他填进去,不就完了。
这这恐怕不妥。
本想给他压下去,结果听这话音,还要升的更快?
这有什么不妥的?皇帝沉了脸,黄大人是要教朕如何做事?
这话诛心了,黄姓官员忙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臣不敢,臣领命。
嗯。皇帝面上方才的怒色仿佛只是昙花一现的错觉,他懒懒的道:既然如此,那黄大人便退下吧。
黄姓官员以袖掩面,惭然退下。
有人触了霉头,便无人再敢轻举妄动,这事儿还是顺了皇帝的意。
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闲聊时说起,叹道:咱们这位,可真是个不好伺候的主儿。
工部尚书说:还不是温老,丝毫没有辅政阁老的样子,总是惯着。好在皇上也算励精图治,些许任性,也不必太在意。
户部尚书哈哈一笑,却说:那可不见得,任人唯亲,岂是明君之相?
工部尚书大惊,慎言!
户部尚书道:你呀,就是太小心了。
工部尚书说什么不肯与他再聊。
户部尚书眼眸闪了闪,也顺着他的意思转了话题。
薛家这边,接了旨意,都是喜不自胜。
薛母和陆氏来时,还特意将从云崖寺请的观音像又请到了京城,送走了传旨的宫人,薛母便直说要去拜谢菩萨。
陆氏笑着扶住她,说:娘,要先去告诉祖先才是。
恋耽美
薛亦饮了一小盅酒,突然说道:我突然想起一件事,今儿可是四月二十七了?
是啊,怎么?
前日张文启遣人同我说,他未能考中庶吉士,谋了个外放的缺儿,今日便要离京了,我应了要去送他一程。
还好想起的早,如今去也赶得及。
饮酒中断,文羽穆说:我却是不太想去,你和张文启说话,我同文羽柔却没什么话可说。
薛亦道:那你便不要去了,我去送一程即可。
他带着小满,风风火火的骑马离开了。
文羽穆想,那他也去看看雨安好了,倒也不必等明日了。
厉恪郡王府,王妃所居的聆音院。
院中,萧雨安看着被折了一半树枝的连理树,只觉得自己的心也像缺了一块的树冠一般,被人折去了一块。
下人小心翼翼的说:是,是侧妃娘娘那日放纸鸢落到了树上,说不敢进您的院子,只好隔着墙取走,不小心折断了几支树枝。
这连理树是难得的一根两干,情正浓时他的夫君亲手移栽到了他院中,一直精心修剪,树冠均匀美丽,如今却缺了一块,怎么看怎么刺眼。
南宫鳞兴冲冲的走进院子,就见王妃正仰头望着树,神情悲伤的令人心碎。
他顿时顿住了脚,心中心虚又亏欠。
雨安他轻手轻脚的走到萧雨安身后,低唤了一声。
萧雨安惊醒回神,转过身道:原来是你来了。
声音轻轻地,蕴着难以言说的失落。
南宫鳞道:雨安你莫要生气,沈侧妃不知礼数,竟敢折断你的树枝,我已罚她禁足三月,为你抄写佛经祈福,以后也不许她再放纸鸢。
萧雨安突然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什么,他沉默了许久,哑声道:不是我的树,是我们的树。
南宫鳞藏在袖中的双手捏紧了拳,想要轻抚他的脸却终究不敢。
这一句话,胜过千万句责难。
他们就这样沉默着,沉默,已成了他们之间的常态。
萧雨安闭目,掩去眸中的泪,轻靠在轮椅背上,说:我累了,想歇歇。
南宫鳞站在院中,不肯离开。
他感觉到自己同妻子产生了裂痕,且这裂痕越来越大。他有些怕了,他不知道等他有能力弥补了以后,这裂痕是否会已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时,外面有小厮来报,说有一个自称文羽穆的花印前来拜访外王妃。
南宫鳞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王妃眼中一下有了光彩,露出他已吝啬对自己展露的笑颜,说:快请他进来。
随后他毫不留情的对他说:今日有客人来,我就不招待王爷了。
南宫鳞:
他花了许久才找回自己的声音,可是那在碧潭县与你交好的薛文氏?
萧雨安蹙眉,薛文氏这个说法他不喜欢,羽穆又不是薛亦的附庸。
他没好气的道:他有名有姓,再不济,王爷叫一声文氏也使得。
被他阴阳怪气的凶了,南宫鳞心中复杂不已,说道:他夫君是那新科状元,温如晦的入室弟子,同皇上那边关系亲近,你与他相交,说话也要注意些,提防人心难测,传到了皇上与太后耳里。
萧雨安不耐烦地道:知道了。
看不起谁呢,羽穆怎么会是背后嚼舌根之人?再说他又能说什么话,说得好与不好皇上和太后也不会对他家改观的。
南宫鳞见他已不待见自己,又想到一会儿来的是内眷,他也不好在场,只好怏怏的走了。
第四十五章
文羽穆到院中时, 就见萧雨安脸上犹有薄怒,虽然见到他止不住的欢喜,但那怒气确实分明。
他不禁问, 怎么了,你才刚回府, 就有人惹你不痛快?
萧雨安不欲多提,抱怨这些烂账也是无趣,何必说出来倒人胃口。
无事, 不提也罢。好啦,闲事莫问啦,我在云崖别院无聊的紧,快给我说说你们上京后过的如何,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文羽穆说:倒也有那么几件有趣的事
他略过了山贼之事, 只说到了京城后的事情。
其中最有趣的, 应属三件事。一件是元宵灯会上,参加齐王的文华宴夺了头名,赢取了一把古剑鱼肠。
一件是我在京中开了家酒肆,叫醴泉居。有些生意经,你若有兴趣我倒可以同你说说。
最后一件嘛, 自然就是我夫君中状元, 跨马游街那日了。
萧雨安抚掌大笑, 催促道:果真有趣, 快说来我听听。
文羽穆于是一一道来。
萧雨安每听完一件事,就要发表一番点评,可以说十分捧场。
听完元宵文斗之事,他说:齐王大奸似忠,不是个好东西, 为了区区妓子竟难为应试举子,事后竟还纵容下人报复,真是小肚鸡肠,为皇室蒙羞!
幸好苍天有眼,有义士收了那王长史。
听完醴泉居之事,他笑个不停,指着文羽穆直道:你竟想出这种法子来打出名气,我真是服了。
不过你手艺好是我早就知道的,能凭此赚钱也是好事,毕竟京城米贵,无钱寸步难行。
至于这第三件事,却是没什么好说的,恭喜便是了。
二人聊了一下午,到了快要备晚膳的时间,文羽穆才起身告辞。
萧雨安有心挽留他一起用饭,但想到他夫君还在家中等他回去,便没有留,只约了下次再见。
四月二十九日。
薛府乔迁之喜,相熟的人都送来了贺礼,一片吹吹打打,鞭炮齐鸣后,薛家正式搬家,薛宅的牌子也挂在了正门之上。
文羽穆按照原先薛家的布局,将正院留给了薛母,西跨院留给大房,他们则住在东跨院。
除此之外,还采买了一批门子厨娘洒扫杂务等下人。
丫鬟小厮却是没有,家中自会带来自己用惯了的。
五月一日,薛亦正式走马上任。
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和国家发型储备干部培养中心,主要职责是清点文书档案,编修史料,为皇室写各种祝词,以及入宫侍值,做皇上行走的资料库。
世人皆知翰林院清贵,除了他的特殊职能外,就是这入宫轮值的制度了。
能有机会在皇帝跟前露脸,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若是在侍值时得了皇帝赏识,那前途岂非一片光明?
薛亦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正式进入翰林院的第十天,他第一次入宫轮值,皇帝点了他随侍,大为赞赏,当场便晋了一级,由从六品的修撰升为了正六品侍读。
从六品晋升正到六品倒不算什么,关键是这晋升速度之快,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大佬们都还沉得住气,只想着薛亦毕竟是温如晦的弟子,皇帝对他老师向来偏心,爱屋及乌罢了。
朝中一些多年得不到晋升的小官却开始酸话横生。
呵。本以为是一甲出身的正统清流,没想到却不知羞耻的要走宠臣的路子,也不怕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小门小户出来的就是眼皮子浅,白长一张好皮囊。
这些话还未传到薛亦耳中,一般流言蜚语当事人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翰林院中,倒是也逐渐起了风声,不过大家都是同僚,也就只私下里说说,议论一番,倒也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些说法。
薛灵光乃是我们这一科最优异者,若他是靠谄媚上位的,那我们这些被他打败的算是什么?这是反对者之一,今科探花郎。
他是被压得最惨的,无论是学问还是相貌,不过他却看得开。
榜眼却不赞同,说:还不是因为他有个好老师,怎么温老别人不收就收他呢?不就是因为他长得好,拿得出手去炫耀。
这却是说前些日子温老到处显摆徒弟的事了。
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翰林院中,也不是没有有风骨的读书人,因着这阵风,反而迅速地找好了各自的阵营。
薛亦不是那种热衷社交之人,不过这不代表他不关注周围动向,他很快就惊讶的发现,他周围的同僚们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互相很是看不顺眼,每每遇上都要阴阳怪气的互损几句。
风暴中心总是格外平静的,他甚至都不知道原来自己才是飓风眼。
他只觉得,自己好像被微妙的孤立了。
这也难怪,那些汲汲营营的人嫉妒他,不肯与他交好,而另一批有心与他交好的都是些心中还有些清高的读书人,不好表现的明显,他为人又冷淡,人家就更不好靠过来。
罢了,好在他本就不在意别人的态度,孤立便孤立吧。
无人来打扰,他倒乐得清静。
翰林院书籍史料浩如烟海,就连许多绝版的孤本这里都有抄录。
无事时,他便整日埋头书册,誊抄一些家中没有的书带回去,充实书库。
这日,他的上司找到他,给他分配了个任务,一个月后的六月十八,乃是皇后娘娘双十千秋,皇上要为娘娘大办,同时休沐三天,与民同乐,这写祝文的事,就交给你了。
薛亦领命,是。
探花郎林易之抽了个空过来同他说:学士大人这是要压一压你呢,你要留个心眼,小心些。
薛亦道:何出此言?
一般来说,这种重要场合的祝文是轮不到我们刚进来的新人写的,都是几位学士亲自写。
他说的几位学士,指的是翰林院的主官学士和侍读学士以及侍讲学士等人。
这祝文是有固定格式的,写的好了也难出彩,写的不好了甚至是规制出错了却会影响到娘娘千秋宴,虽不至于因此丢官,却必然引来皇上厌恶,认为你能力不济。
薛亦了然,原来是欺负他新人不懂,想害他出丑。
他拱手道:多谢林兄告知,我省的了。
林易之不好意思的挠了挠下巴,笑道:不必不必,我也就是举手之劳。
薛亦难得的露出微笑,林易之干巴巴的道了声别,便僵着腿出去了。
我的天啊!他居然会笑!走出去十米远,他猛然松口气,拍着心口道。
说完,他又有点自怜,他一笑竟有蓬荜生辉之感,我这个探花郎当的好可怜啊呜呜呜。
一位同僚路过,拍了他一下,你这又哭又笑的自言自语什么呢?
林易之长叹一声,哎,没有没有,我只是突发感慨罢了。
他说完,萧索的走了。同僚留在原地,笑骂一句,不知所谓。
这头,薛亦得了林易之提醒,特特去翻阅了历年来各种场合的祝文档案,发现千秋宴果然有其专属规制,起承转合皆有要求,若不仔细研究,一不小心便会出错。
有了准备,他也就有时间好好雕琢打磨,这一关不足为惧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六月十八。
千秋宴开始前,由礼官唱祝词,咏念祝文。
这篇祝文写的着实惊艳,文辞精美而不浮夸,优雅而富有韵律,吟诵出来,竟好似唱歌一般,暗合音律,宛转动人。
在场之人都是朝廷官员及其家眷,哪个不是肚子里有些墨水的,均听的如痴如醉,恨不得拍手叫好。
帝后也很满意,千秋宴后,皇帝一问,竟是薛亦写的,龙心大悦之下,又给他升了一级,从正六品侍读升为从五品的侍读学士。
一般而言,翰林们熬资历也就是三年一动,升为侍读学士后就可以等待分配到六部之中了。
结果呢,薛亦这才进翰林院不足两个月,就连升两级,跳过了别人的六年时间!
这实在是
这也太快了些!
有言官坐不住了,谏言道:皇上,这翰林院现在的侍读学士编制二人都是满的,这多出来一位如何服众?不若暂且等一等,待到有空缺了,再给小薛大人补上。
皇帝正在批折子,闻言撂了笔,你急吼吼的找朕就为这事?朕很忙的你知道吗?
臣有罪,只是臣职责在身,即便皇上不喜,臣也要忠言直谏。
皇帝说:既然编制满的,那便给他暂且挂名,不占编制,享编制之实,待六部什么有了缺儿,将他填进去,不就完了。
这这恐怕不妥。
本想给他压下去,结果听这话音,还要升的更快?
这有什么不妥的?皇帝沉了脸,黄大人是要教朕如何做事?
这话诛心了,黄姓官员忙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臣不敢,臣领命。
嗯。皇帝面上方才的怒色仿佛只是昙花一现的错觉,他懒懒的道:既然如此,那黄大人便退下吧。
黄姓官员以袖掩面,惭然退下。
有人触了霉头,便无人再敢轻举妄动,这事儿还是顺了皇帝的意。
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闲聊时说起,叹道:咱们这位,可真是个不好伺候的主儿。
工部尚书说:还不是温老,丝毫没有辅政阁老的样子,总是惯着。好在皇上也算励精图治,些许任性,也不必太在意。
户部尚书哈哈一笑,却说:那可不见得,任人唯亲,岂是明君之相?
工部尚书大惊,慎言!
户部尚书道:你呀,就是太小心了。
工部尚书说什么不肯与他再聊。
户部尚书眼眸闪了闪,也顺着他的意思转了话题。
薛家这边,接了旨意,都是喜不自胜。
薛母和陆氏来时,还特意将从云崖寺请的观音像又请到了京城,送走了传旨的宫人,薛母便直说要去拜谢菩萨。
陆氏笑着扶住她,说:娘,要先去告诉祖先才是。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