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化成精守则——十一有闲(23)
半空中的张茂娘转过身,须臾间消逝不见。
一道火折子丢过来,燃着了卫夫人身上的纸衣。
霎时间烈焰升腾,人形的火光熊熊燃起,所有的哀求悔恨,都化做了凄厉无比的尖叫。
大姨娘扶着卫桂的手,不远处的火焰映照在她的瞳仁中,发白的唇颤抖着喃喃道:四公子、四公子你看见了吗?善恶有报,这是善恶终有报
二姨娘则拉过最小的女儿,躬身将小女儿抱进怀里遮挡了视线,用一双柔荑捂住小女儿的耳朵。
这一场火烧的轰轰烈烈,卫夫人在火中大约惨叫了一刻钟之后,就再没了动静。
虽说没了动静,旁边的家丁仍然在往火上浇油,添加一些助燃物,直至将近两个时辰后,见卫夫人已经被差不多烧尽,这才将火灭掉。
地上只留下一些烧焦的痕迹,以及一滩骨殖骨灰。
卫刺史点了祭香,走过去插在张茂娘的坟前。
袅袅烟雾升腾,他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还要被父母以孝道逼迫的青年人,心肠和手段都比从前硬了许多,已经生出浅浅皱纹的眼角却仍然忍不住潮湿了:茂娘,对不起。
没能保护好你,也没能照顾好我们的孩子。
这些愧疚遗憾,只等百年之后到得地下,再任你鞭笞处置,慢慢说与你听。
紧接着卫渊也被卫琅推过去,给张茂娘上了一炷香。
这是他这一世,给了他骨血、期待他降生的母亲,只可惜从未见过其音容笑貌。
最终坟前张静娘留下的那一滩殖灰被仆役们拨开捣碎,扬于风中、散于四野。
是谓挫骨扬灰。
第31章 践诺
紧接着大姨娘、二姨娘并其余几个子女都给张茂娘磕头上过香,烧过纸钱祭拜后,一行人又乘坐车马浩浩荡荡回到刺史府。
卫渊身子骨比较弱,熬夜之后早就觉得疲惫困倦,之前只不过一股心气儿撑着。
如今事情已了,他在回程路上在车里坐着摇晃几下,便倚靠着软垫沉沉睡去。
等到了长平院也没有人惊扰卫渊,大家都安安静静不发一言,卫琅轻手轻脚将他抱下马车,轻手轻脚放在卧房柔软的床上,地衣又在卧房里为他点燃了助眠安神的香。
这整个过程,卫渊甚至没有感觉。
而刺史府中各人的情况不相同,大姨娘和卫桂回来后,就马不停蹄去了安葬卫漓尸骨的寺庙,焚香烧纸捐钱,请了僧人做法事超度,告慰冤死的幼童亡灵,少不得又哭一场。
二姨娘开始安排生活,因为昨儿晚上到现在所有人都没来得及吃饭,她回来后就先让厨房把饭菜做了,喂饱自己和三个孩子之外,一并给卫刺史、卫渊,乃至大姨娘那边都按人头送了热饭菜和汤水。
府中正院失其主,里面又有不少值钱的财物摆设,接着二姨娘让卫三公子出面去封了正院的门,又让管家派家丁在那里守着,不许任何仆役下人再进,以免因家变发生盗窃之类的乱事。
诸如这些琐事,忙的脚不点地。
卫刺史则独自去了书房,都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心里必是不好过的,只送了些吃食汤水去,也没人敢打扰他。
论起合府上下,倒是只有卫渊能好好的睡觉休息。
一直到了傍晚的时候,西方的天空红霞漫天,长平院外有人扣响门环。
看门的小厮打开门,见外面齐齐整整站着二姨娘和她的三个孩子。
二公子醒来了吗?二姨娘上前一步,朝开门的小厮露出一个微笑。
原来是二姨娘啊。那开门的小厮正是锦林,朝她执礼后不卑不亢道,公子房里并未叫饭叫水,想必此时还没醒。
然后打量了一番二姨娘和她的孩子们:有什么事吗?
就算找他家公子有事,怎么人来的这么整齐?
也没有什么事,就是来向二公子问安,既然二公子歇着,那婢妾就不进去打扰了。二姨娘从女儿手里拿过一个食盒,递给锦林,里面是炖好的佛跳墙,拿去放在炉子上温着,等二公子醒来就能吃。
虽不是什么稀罕吃食,也是婢妾一片心意。
锦林接过食盒,暗忖佛跳墙这道菜,以刺史府的富贵固然不算稀罕,但若要入味需用文火慢慢炖上三四个时辰,不是想吃就能随时吃上的。
在府中刚遭逢翻覆大变的情况下,二姨娘当真是有心了。
见锦林收下食盒,二姨娘又领着她的孩子们在长平院外拜了一拜,这才离开。
锦林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忽然回过味来。
晨昏定省天哪,二姨娘这是在对他家公子执晨昏定省之礼!
否则的话,仅仅送个吃食,表达一下关心,派个有脸面的嬷嬷或者大丫头过来就行,哪需要人来的这么齐?!
虽说二姨娘是个妾室,但此礼向来只尊府中长辈或者主母,而他家公子论起来只是个晚辈,和二姨娘所出的三公子一个辈份,怎么就做到这个地步?
熬夜又忙到现在,二姨娘一边按着有些疼痛的额角,一边往回走,朝卫沐开口道:往后没事的时候,常来你二哥哥这边亲近亲近,再看看你二哥哥有没有用得上你的地方,跟他多学着些儿。
又朝两个女儿吩咐:二小姐三小姐也一样,平时绣了荷包、打了穗子做了鞋垫什么的,除了孝敬你们父亲之外,都紧着你们二哥哥那边先送去。不在东西有多好,只在亲手做的心意。
三个孩子都应下了。
二姨娘深深的吸了口气,之前十几年,她早就看出来张静娘虽说整日吃斋念佛,却心存歹毒。
特别是有了三公子后,卫刺史子嗣不多,卫渊又是个痴傻的,对待第三个儿子还是挺疼爱,经常过来她院里抱在怀中逗弄一番。
她甚至好几次见到,张静娘远远望着那时幼小可爱的三公子,目露凶光令人不寒而栗。
她私底下便时时事事看得紧些,又教原本聪慧的三公子刻意藏拙,做什么事都不能越过大公子去。
于是三公子扮成了文不成武不就的愚笨丑陋模样,被卫刺史不喜,还时常训斥。
张静娘大约觉得有卫沐这个陪衬也不错,越发能衬托出大公子各方面的优秀,便逐渐收起了提防和恶意。
府中主母势大,又得卫刺史信任,她从来没想过要争什么。
特别是经过四公子溺亡一事,她只求三公子能平平安安的活着长大,将来去考个官或者在外头大小谋个差事,远离张静娘的阴影和掌控。
然而这个春天,离家的二公子回来了。
得意了十几年的张静娘,遇到了此生的对头克星。
她看着二公子整治了张静娘放在他院子里的两个丫头,抬着去正院换了身边所有下人的身契。
张静娘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吭都不敢吭一声。
她看着去找二公子麻烦的大小姐,贴身丫头被打了板子,自己狼狈不堪的湿淋淋回来,躺在床上病了一场,还对当时的遭遇绝口不提。
她看见人人都以赴恭王的春日宴为荣耀,二公子偏偏不肯去,高卧房中。
恭王亲自来见,都要在门外等候他春眠困醒。
这样的手段,这样的恣意!
简直让人心驰神往。
她那时就觉得,这刺史府的天,要变了。
所以有了她派心腹丫头扔给锦林的那张字纸。
所以家宴之上,向来谨慎小心的她才会站出来,和大姨娘一起指认主母。
她此番添了砖站了队,她的三公子也能够在将来的日子里,再不必活得遮遮掩掩,顶着那愚笨无用之名。
和儿女们转过一条花荫小道,二姨娘看见大姨娘带着卫桂,从对面走过来。
大约因为哭的多,大姨娘和卫桂的眼睛都红肿着,但瞧着精神却比往日更好。
特别是自从卫漓死后,大姨娘身上总盘旋不去的那股子哀愁凄婉的劲儿,都散了不少。
大姨娘和二姨娘带着各自的子女,站定了看着对方微微一笑。
一种曾经同仇敌忾,最终获得胜利的战友情,在彼此的心底油然而生,却无需言说。
姐姐这是要去二公子那儿吧?二姨娘福身开口道。
是。大姨娘还礼,今日跟大小姐去庙里求了道平安符,这就给二公子送去,聊表心意。
二姨娘见她亲自带着卫桂去,便知道和自己之前一样,是诚心前去拜谢卫渊。
于是让开道路,微笑道:如此,姐姐慢走。
短暂的相遇招呼之后,两人便错开了路径,朝着不同的方向行去。
卫渊这一觉睡得格外长,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醒。
如往常般由卫琅服侍着洗漱穿衣梳头,卫琥端了饭菜汤水进来,朝卫渊介绍其中的一道菜:这是昨儿傍晚二姨娘送来的佛跳墙,味道醇正,都炖出了胶质,也算难得。
还有这个。卫琅端出个镶玉扣的平安符,是大姨娘和大小姐为公子从庙里求来的,说是经过那里的住持开光。
卫渊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卫琅便拿去挂在床前的帐子上。
一根绳子系着玉扣和元宝形状的布制小红符,绕几圈系在金钩上,且不论那位住持道行如何、有用没用,衬着蝠桃纹的银丝绫纱帐挺好看。
卫渊坐在食案旁,卫琥一边给他舀粥一边说:公子,之前作证的那个刘太医死了。
据说是给家里人交待了后事之后,躺在床上无疾而终的。他们家正在停棺接受吊唁,办丧事呢。
卫渊端起面前的瓷碗,慢慢喝了一口粥。
当然不是无疾而终。
刘太医相助张静娘这么多年,虽为从犯也是必死之罪。
只不过因为他最终选择了作证、揭发出事实真相,卫刺史才允了他不追究其家人,给他一个体面。
医者手段,想要让自己体面的死去,还是很容易的。
待会儿吃完了饭,我要去一趟刘府。卫渊开口道,为其吊唁。
他答应了刘太医的事,总要做到。
刘府大门处挂上了白花白幡,在外面迎客的仆役们也都穿着麻衣、头上绑着孝带,神情哀哀凄凄。
约莫巳时中,一辆牛车停在了刘府门口。
牛车虽比马车易得,而且行速缓慢,这辆车却不同。
这牛浑身黑毛发亮,只一双眼睛是金色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路跑的既快又稳。
四蹄足有碗口粗,头上一对硕大威风的弯角,体格简直顶得上普通三、四头牛。
有眼尖的仆役看见车子侧面鎏着巴掌大小青蓝亮色鹤形图案,知道是刺史府出来的车驾,连忙上前帮着牵牛停车问候,又为客人送上白色布箍。
卫渊和卫琅等人下了车,往左臂套上白布箍,就进了刘府灵堂。
灵堂是大堂布置出来的,正中间放着刘太医的棺木,按规矩是要在家里停灵七天,接受亲朋好友们的吊唁后,才会出殡落葬。
卫渊被卫琅推进灵堂,只见刘磊做为孝子,正披麻戴孝跪在棺木旁迎宾,一双眼睛红红的。
旁边两个小厮陪着他,防止他随时发病。
大堂里已经有一些亲朋在,仆役过来通报了卫渊的身份,刘磊没精打采的过来,和卫渊见过礼之后,带他去给刘太医上香。
给刘太医上过香,卫渊朝卫琅道:拿我的琴来。
我要在此弹奏一曲,为刘大夫送行镇魂,了却最后的俗世牵挂。
卫琅很快拿来松木七弦琴,卫渊放在膝盖上试了试音,便落指弹奏。
祭亡者以诗赋琴音相送,正是一桩雅事。
亲朋中有懂音律的,看卫渊年纪轻轻,并不认为他在这一道会有多深的造诣。
不过人家是刺史府公子,身份摆在那儿,又是以琴来吊唁送行的,只要能弹的大致不走音,就已经打算过去满口夸赞奉承。
谁知琴音初绽,眼下明明是暖春,所有人却都感觉到一股寒风从堂中穿过,眼前骤然一暗。
看啊,那漫长的河堤上开着鲜红的彼岸花,是谁在前方点燃了摇摇晃晃的魂灯。
流水潺潺在桥下淌过,寒意从脚底处弥漫。
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慢慢的走。
身后遗落的是生前记忆,前方是无边无际的宁静,是剥去罪欲魂魄永恒的归墟
一曲终了,在场所有人随之清醒,只觉得遍体发寒。
这哪里是一支曲,分明是、分明是引人往那死生之处走了一遭!
果然是送行镇魂,弹奏给亡者听的琴曲。
再看卫渊,皆视若鬼神,内心敬而畏之,在场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搭话。
卫渊也不在意在场这些人的反应,一曲奏毕,便将手中松木琴交给卫琅,让卫琅推他离开了灵堂。
他答应刘太医的事情,刘太医以余寿交换的承诺,已经做到。
刘家遗传的疯病,会在刘磊这一代彻底断绝,再也不会殃及其子孙后代。
第32章 去皇城
自从卫渊在刘太医棺前一曲送亡人,刺史府二公子琴技高超到能通鬼神的传言,便在稷城不迳而走。
而三天两头就要疯一场的刘府少爷,从此再也没有犯过疯病。
啧啧啧,刺史府那位二公子啊,必定不同凡人。
盛夏傍晚,一天的暑气逐渐落下去,蝉声却仍在枝头不时的震鸣。
街头巷尾间,三五闲客穿着拿了扇子聚集在茶楼纳凉,聊起最近的新鲜传闻,眉飞色舞。
知道不知道怡香院的锦林?同安王府小王爷买下他初夜,他却不识抬举划烂自己的脸,败坏小王爷兴致,被怡香院妈妈一怒之下打断手脚、扔到大街上贱卖的那个?
闲客摇着纸扇,穿着茧绸的轻薄长衫,显然在百姓中有些身份,兴致勃勃道:都说是被神医买走后当街施救,容貌恢复,立刻便能行走如常,这事儿在稷城传了好些日子。
殊不知,那位神医就是刺史府的二公子。
想想也是,锦林我当初在怡香院是见过的,确实长的好。另一名闲客击案感叹,这还就罢了,更难得那通身的气度、满腹的学识,一看就是高门大家子弟,跟寻常小倌再不同的。那时怡香院妈妈把他当个宝,有富豪出银千两买他初夜,都够再买上三四个知书达礼、色艺俱全的丫头小子了,竟然还捂着不肯,定要卖给达官贵人。
小王爷当初一眼就相中他,若是旁的人家,纵然当街治好买了去,怎么留的住?也只有刺史府的公子,小王爷不会与之争抢。
恋耽美
一道火折子丢过来,燃着了卫夫人身上的纸衣。
霎时间烈焰升腾,人形的火光熊熊燃起,所有的哀求悔恨,都化做了凄厉无比的尖叫。
大姨娘扶着卫桂的手,不远处的火焰映照在她的瞳仁中,发白的唇颤抖着喃喃道:四公子、四公子你看见了吗?善恶有报,这是善恶终有报
二姨娘则拉过最小的女儿,躬身将小女儿抱进怀里遮挡了视线,用一双柔荑捂住小女儿的耳朵。
这一场火烧的轰轰烈烈,卫夫人在火中大约惨叫了一刻钟之后,就再没了动静。
虽说没了动静,旁边的家丁仍然在往火上浇油,添加一些助燃物,直至将近两个时辰后,见卫夫人已经被差不多烧尽,这才将火灭掉。
地上只留下一些烧焦的痕迹,以及一滩骨殖骨灰。
卫刺史点了祭香,走过去插在张茂娘的坟前。
袅袅烟雾升腾,他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还要被父母以孝道逼迫的青年人,心肠和手段都比从前硬了许多,已经生出浅浅皱纹的眼角却仍然忍不住潮湿了:茂娘,对不起。
没能保护好你,也没能照顾好我们的孩子。
这些愧疚遗憾,只等百年之后到得地下,再任你鞭笞处置,慢慢说与你听。
紧接着卫渊也被卫琅推过去,给张茂娘上了一炷香。
这是他这一世,给了他骨血、期待他降生的母亲,只可惜从未见过其音容笑貌。
最终坟前张静娘留下的那一滩殖灰被仆役们拨开捣碎,扬于风中、散于四野。
是谓挫骨扬灰。
第31章 践诺
紧接着大姨娘、二姨娘并其余几个子女都给张茂娘磕头上过香,烧过纸钱祭拜后,一行人又乘坐车马浩浩荡荡回到刺史府。
卫渊身子骨比较弱,熬夜之后早就觉得疲惫困倦,之前只不过一股心气儿撑着。
如今事情已了,他在回程路上在车里坐着摇晃几下,便倚靠着软垫沉沉睡去。
等到了长平院也没有人惊扰卫渊,大家都安安静静不发一言,卫琅轻手轻脚将他抱下马车,轻手轻脚放在卧房柔软的床上,地衣又在卧房里为他点燃了助眠安神的香。
这整个过程,卫渊甚至没有感觉。
而刺史府中各人的情况不相同,大姨娘和卫桂回来后,就马不停蹄去了安葬卫漓尸骨的寺庙,焚香烧纸捐钱,请了僧人做法事超度,告慰冤死的幼童亡灵,少不得又哭一场。
二姨娘开始安排生活,因为昨儿晚上到现在所有人都没来得及吃饭,她回来后就先让厨房把饭菜做了,喂饱自己和三个孩子之外,一并给卫刺史、卫渊,乃至大姨娘那边都按人头送了热饭菜和汤水。
府中正院失其主,里面又有不少值钱的财物摆设,接着二姨娘让卫三公子出面去封了正院的门,又让管家派家丁在那里守着,不许任何仆役下人再进,以免因家变发生盗窃之类的乱事。
诸如这些琐事,忙的脚不点地。
卫刺史则独自去了书房,都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心里必是不好过的,只送了些吃食汤水去,也没人敢打扰他。
论起合府上下,倒是只有卫渊能好好的睡觉休息。
一直到了傍晚的时候,西方的天空红霞漫天,长平院外有人扣响门环。
看门的小厮打开门,见外面齐齐整整站着二姨娘和她的三个孩子。
二公子醒来了吗?二姨娘上前一步,朝开门的小厮露出一个微笑。
原来是二姨娘啊。那开门的小厮正是锦林,朝她执礼后不卑不亢道,公子房里并未叫饭叫水,想必此时还没醒。
然后打量了一番二姨娘和她的孩子们:有什么事吗?
就算找他家公子有事,怎么人来的这么整齐?
也没有什么事,就是来向二公子问安,既然二公子歇着,那婢妾就不进去打扰了。二姨娘从女儿手里拿过一个食盒,递给锦林,里面是炖好的佛跳墙,拿去放在炉子上温着,等二公子醒来就能吃。
虽不是什么稀罕吃食,也是婢妾一片心意。
锦林接过食盒,暗忖佛跳墙这道菜,以刺史府的富贵固然不算稀罕,但若要入味需用文火慢慢炖上三四个时辰,不是想吃就能随时吃上的。
在府中刚遭逢翻覆大变的情况下,二姨娘当真是有心了。
见锦林收下食盒,二姨娘又领着她的孩子们在长平院外拜了一拜,这才离开。
锦林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忽然回过味来。
晨昏定省天哪,二姨娘这是在对他家公子执晨昏定省之礼!
否则的话,仅仅送个吃食,表达一下关心,派个有脸面的嬷嬷或者大丫头过来就行,哪需要人来的这么齐?!
虽说二姨娘是个妾室,但此礼向来只尊府中长辈或者主母,而他家公子论起来只是个晚辈,和二姨娘所出的三公子一个辈份,怎么就做到这个地步?
熬夜又忙到现在,二姨娘一边按着有些疼痛的额角,一边往回走,朝卫沐开口道:往后没事的时候,常来你二哥哥这边亲近亲近,再看看你二哥哥有没有用得上你的地方,跟他多学着些儿。
又朝两个女儿吩咐:二小姐三小姐也一样,平时绣了荷包、打了穗子做了鞋垫什么的,除了孝敬你们父亲之外,都紧着你们二哥哥那边先送去。不在东西有多好,只在亲手做的心意。
三个孩子都应下了。
二姨娘深深的吸了口气,之前十几年,她早就看出来张静娘虽说整日吃斋念佛,却心存歹毒。
特别是有了三公子后,卫刺史子嗣不多,卫渊又是个痴傻的,对待第三个儿子还是挺疼爱,经常过来她院里抱在怀中逗弄一番。
她甚至好几次见到,张静娘远远望着那时幼小可爱的三公子,目露凶光令人不寒而栗。
她私底下便时时事事看得紧些,又教原本聪慧的三公子刻意藏拙,做什么事都不能越过大公子去。
于是三公子扮成了文不成武不就的愚笨丑陋模样,被卫刺史不喜,还时常训斥。
张静娘大约觉得有卫沐这个陪衬也不错,越发能衬托出大公子各方面的优秀,便逐渐收起了提防和恶意。
府中主母势大,又得卫刺史信任,她从来没想过要争什么。
特别是经过四公子溺亡一事,她只求三公子能平平安安的活着长大,将来去考个官或者在外头大小谋个差事,远离张静娘的阴影和掌控。
然而这个春天,离家的二公子回来了。
得意了十几年的张静娘,遇到了此生的对头克星。
她看着二公子整治了张静娘放在他院子里的两个丫头,抬着去正院换了身边所有下人的身契。
张静娘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吭都不敢吭一声。
她看着去找二公子麻烦的大小姐,贴身丫头被打了板子,自己狼狈不堪的湿淋淋回来,躺在床上病了一场,还对当时的遭遇绝口不提。
她看见人人都以赴恭王的春日宴为荣耀,二公子偏偏不肯去,高卧房中。
恭王亲自来见,都要在门外等候他春眠困醒。
这样的手段,这样的恣意!
简直让人心驰神往。
她那时就觉得,这刺史府的天,要变了。
所以有了她派心腹丫头扔给锦林的那张字纸。
所以家宴之上,向来谨慎小心的她才会站出来,和大姨娘一起指认主母。
她此番添了砖站了队,她的三公子也能够在将来的日子里,再不必活得遮遮掩掩,顶着那愚笨无用之名。
和儿女们转过一条花荫小道,二姨娘看见大姨娘带着卫桂,从对面走过来。
大约因为哭的多,大姨娘和卫桂的眼睛都红肿着,但瞧着精神却比往日更好。
特别是自从卫漓死后,大姨娘身上总盘旋不去的那股子哀愁凄婉的劲儿,都散了不少。
大姨娘和二姨娘带着各自的子女,站定了看着对方微微一笑。
一种曾经同仇敌忾,最终获得胜利的战友情,在彼此的心底油然而生,却无需言说。
姐姐这是要去二公子那儿吧?二姨娘福身开口道。
是。大姨娘还礼,今日跟大小姐去庙里求了道平安符,这就给二公子送去,聊表心意。
二姨娘见她亲自带着卫桂去,便知道和自己之前一样,是诚心前去拜谢卫渊。
于是让开道路,微笑道:如此,姐姐慢走。
短暂的相遇招呼之后,两人便错开了路径,朝着不同的方向行去。
卫渊这一觉睡得格外长,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醒。
如往常般由卫琅服侍着洗漱穿衣梳头,卫琥端了饭菜汤水进来,朝卫渊介绍其中的一道菜:这是昨儿傍晚二姨娘送来的佛跳墙,味道醇正,都炖出了胶质,也算难得。
还有这个。卫琅端出个镶玉扣的平安符,是大姨娘和大小姐为公子从庙里求来的,说是经过那里的住持开光。
卫渊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卫琅便拿去挂在床前的帐子上。
一根绳子系着玉扣和元宝形状的布制小红符,绕几圈系在金钩上,且不论那位住持道行如何、有用没用,衬着蝠桃纹的银丝绫纱帐挺好看。
卫渊坐在食案旁,卫琥一边给他舀粥一边说:公子,之前作证的那个刘太医死了。
据说是给家里人交待了后事之后,躺在床上无疾而终的。他们家正在停棺接受吊唁,办丧事呢。
卫渊端起面前的瓷碗,慢慢喝了一口粥。
当然不是无疾而终。
刘太医相助张静娘这么多年,虽为从犯也是必死之罪。
只不过因为他最终选择了作证、揭发出事实真相,卫刺史才允了他不追究其家人,给他一个体面。
医者手段,想要让自己体面的死去,还是很容易的。
待会儿吃完了饭,我要去一趟刘府。卫渊开口道,为其吊唁。
他答应了刘太医的事,总要做到。
刘府大门处挂上了白花白幡,在外面迎客的仆役们也都穿着麻衣、头上绑着孝带,神情哀哀凄凄。
约莫巳时中,一辆牛车停在了刘府门口。
牛车虽比马车易得,而且行速缓慢,这辆车却不同。
这牛浑身黑毛发亮,只一双眼睛是金色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路跑的既快又稳。
四蹄足有碗口粗,头上一对硕大威风的弯角,体格简直顶得上普通三、四头牛。
有眼尖的仆役看见车子侧面鎏着巴掌大小青蓝亮色鹤形图案,知道是刺史府出来的车驾,连忙上前帮着牵牛停车问候,又为客人送上白色布箍。
卫渊和卫琅等人下了车,往左臂套上白布箍,就进了刘府灵堂。
灵堂是大堂布置出来的,正中间放着刘太医的棺木,按规矩是要在家里停灵七天,接受亲朋好友们的吊唁后,才会出殡落葬。
卫渊被卫琅推进灵堂,只见刘磊做为孝子,正披麻戴孝跪在棺木旁迎宾,一双眼睛红红的。
旁边两个小厮陪着他,防止他随时发病。
大堂里已经有一些亲朋在,仆役过来通报了卫渊的身份,刘磊没精打采的过来,和卫渊见过礼之后,带他去给刘太医上香。
给刘太医上过香,卫渊朝卫琅道:拿我的琴来。
我要在此弹奏一曲,为刘大夫送行镇魂,了却最后的俗世牵挂。
卫琅很快拿来松木七弦琴,卫渊放在膝盖上试了试音,便落指弹奏。
祭亡者以诗赋琴音相送,正是一桩雅事。
亲朋中有懂音律的,看卫渊年纪轻轻,并不认为他在这一道会有多深的造诣。
不过人家是刺史府公子,身份摆在那儿,又是以琴来吊唁送行的,只要能弹的大致不走音,就已经打算过去满口夸赞奉承。
谁知琴音初绽,眼下明明是暖春,所有人却都感觉到一股寒风从堂中穿过,眼前骤然一暗。
看啊,那漫长的河堤上开着鲜红的彼岸花,是谁在前方点燃了摇摇晃晃的魂灯。
流水潺潺在桥下淌过,寒意从脚底处弥漫。
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慢慢的走。
身后遗落的是生前记忆,前方是无边无际的宁静,是剥去罪欲魂魄永恒的归墟
一曲终了,在场所有人随之清醒,只觉得遍体发寒。
这哪里是一支曲,分明是、分明是引人往那死生之处走了一遭!
果然是送行镇魂,弹奏给亡者听的琴曲。
再看卫渊,皆视若鬼神,内心敬而畏之,在场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搭话。
卫渊也不在意在场这些人的反应,一曲奏毕,便将手中松木琴交给卫琅,让卫琅推他离开了灵堂。
他答应刘太医的事情,刘太医以余寿交换的承诺,已经做到。
刘家遗传的疯病,会在刘磊这一代彻底断绝,再也不会殃及其子孙后代。
第32章 去皇城
自从卫渊在刘太医棺前一曲送亡人,刺史府二公子琴技高超到能通鬼神的传言,便在稷城不迳而走。
而三天两头就要疯一场的刘府少爷,从此再也没有犯过疯病。
啧啧啧,刺史府那位二公子啊,必定不同凡人。
盛夏傍晚,一天的暑气逐渐落下去,蝉声却仍在枝头不时的震鸣。
街头巷尾间,三五闲客穿着拿了扇子聚集在茶楼纳凉,聊起最近的新鲜传闻,眉飞色舞。
知道不知道怡香院的锦林?同安王府小王爷买下他初夜,他却不识抬举划烂自己的脸,败坏小王爷兴致,被怡香院妈妈一怒之下打断手脚、扔到大街上贱卖的那个?
闲客摇着纸扇,穿着茧绸的轻薄长衫,显然在百姓中有些身份,兴致勃勃道:都说是被神医买走后当街施救,容貌恢复,立刻便能行走如常,这事儿在稷城传了好些日子。
殊不知,那位神医就是刺史府的二公子。
想想也是,锦林我当初在怡香院是见过的,确实长的好。另一名闲客击案感叹,这还就罢了,更难得那通身的气度、满腹的学识,一看就是高门大家子弟,跟寻常小倌再不同的。那时怡香院妈妈把他当个宝,有富豪出银千两买他初夜,都够再买上三四个知书达礼、色艺俱全的丫头小子了,竟然还捂着不肯,定要卖给达官贵人。
小王爷当初一眼就相中他,若是旁的人家,纵然当街治好买了去,怎么留的住?也只有刺史府的公子,小王爷不会与之争抢。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