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真少爷只想走事业线[穿书]——春江阔(6
所有的校董,她都要一个一个告。
谁知,办转学办到一半就停了,对面学校拒绝接受女孩。
苏慧文刚请到律师,诉状没递,就收到了被辞退的消息。
女孩被带走了。
苏慧文咬着牙,将校董告上法庭,只是还没等出庭,就收到了传票。
对方告她诽谤。
律师约她见面,无奈地告诉她:你告不赢的,对方请了最好的律师,我也不多收你钱了,你自求多福吧。
一万五付了律师费,寥寥无几。
这时候,女孩从家里跑了出来。
学校停了她的奖学金,父母将她打了一顿,还作势让她去给校董道歉。
冰冷的寒夜,两人依偎在一起。
她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钱的人是羊,而有了金钱和权势的人,却能化作豺狼一般。
这些规则是谁规定的?
她认真负责努力工作,她的孩子善良好学善待同学,她们拥有的都是社会所提倡的良好品质,可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下场?
难道说,她们没有钱,所以命也显得比别人低贱一等吗?
苏慧文一觉醒来,盘点了剩下的财产156块。
她将房租的催缴通知单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
女孩醒来,她带女孩出门吃东西。
阿姨,我们真的要吃这个吗?
面前,是许许多多城市孩子所嫌弃的垃圾食品店,但却是女孩心心念念的存在。
吃完饭,两人一起回家,女孩开心地睡着了。
苏慧文在灯下凝视了女孩几分钟,出了门。
手机上,收到了报社的退稿信息。
杂志社也告诉她,她提供的东西没法刊登。
苏慧文所有招式都使了。
现在她只剩下最后一招。
在清晨晨曦照进学校的那一刻,无数宣传单从天台顶飞了下来,学生们来不及捡,就见一个人一跃而下。
这是她的最后一招。
她的命不值钱,但还想发挥最后的余温。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着,如果这次还扳不倒学校,那就希望女孩拿着学校赔偿的钱离开。
她想起那两万块飞扬在空中的感觉。
那么多钱啊。
女人瘦小的身体在空中坠落,然后重重地砸在了地上。
电影院的观众们看到这里,已然忍不住捂住嘴。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主角会惨成这样?
心中好像有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着。
所有人脸上都剩下了沉默。
银幕上,苏慧文的身体砸在了防护网上原来,在王鹤去世之后,学校收到投诉,加了防护。
苏慧文没有死,但她闹得动静足够大。
漫天的传单所汇集起的舆论,再也挡不住。
书海中学终于在苏慧文的努力下关张,并且在相关部门的督导下,全国上下学校展开了自查。
影片的结尾,是丢了胳膊的苏慧文带着女孩离开的背影。
远远地,女孩叫了苏慧文一声妈。
苏慧文的心脏颤动了一下,仿佛想起了年轻时,小孩第一次叫她妈妈时的模样。
观众们走出影厅时,见到了外面的阳光,竟然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怎么样啊兄弟?
与此同时,5号厅的观众们也走了出来,见状忍不住问道。
诶兄弟你怎么哭了?
这电影有点带劲,你先让我缓缓。
在观众离开之后,凌语和靳硕两人才缓缓走出电影院。
出门时,凌语脚一软,被靳硕伸手扶住胳膊。
怎么样?
震撼。凌语说。
没过一会儿,网上有人上传了影评: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是推荐大家去看看。
没过多久,另一部电影的水军发布了事先准备好的影评,反倒是显得《莫离》这部电影无人问津。
靳硕见状,忍不住酝酿了一篇影评发了上去。
没过一会儿,他的影评被天寰的官V转载。
靳硕心头一跳:难道说影视方看上他了?在关注他的下一部电影?
靳导还没来得及喜上眉梢,就见戚氏的官V也冒了出来给电影打call。
大家真的不去看看吗?
靳硕面无表情:好了,没我事了。
正要关闭网页,他发现有人在官V底下询问:为什么要发这部电影的东西啊?
没过多久,戚氏的官V回复道:是我们董事长的指示哦。
第80章
按常理论, 电影节所产生的影响力有限。
像是B市电影节和S市电影节这样连续举办了好几届的都还只是小圈子中的狂欢,更何况是A城电影节这个第一次举行的新贵。
可谁知道,A城这个电影节, 自从开幕之后, 就和在微博热搜上买了房一样。
前不久是有关周木与靳硕对谈,然后是导演介绍,近期就变成了一部电影宣传。
《乡愁》?这电影是什么片子, 新上映的吗,为什么购票软件上没有?
对此不熟悉的观众刷到了一个又一个推介,忍不住问道。
在得知《乡愁》是A城电影节的一个参赛作品, 如今只能在A城影展和A城的指定电影院观看时,许多人忍不住打出一个问号。
这样小范围播出的作品,还能上热搜?
点进话题查看, 发现除了一些真实观众之外,很多都是凑数的工具人水军。
买的热搜吧?这是在干什么?
面对一些外行人士的好奇,知情人在问答网站上科普:最近是影片的评审关键期, 制作方在冲热度吧。
众所周知, 电影节上的影片大多都走写实挂, 片名和简介都不甚友好,许多人看着文绉绉的海报望而却步。
在这个时候,好的宣传分外重要。
如果参加电影节的观众之前从某个渠道中听说了某部电影,对该影片有熟悉感,那他们愿意购票的意愿直线上升。
人气旺的影片, 在评委评选时也会产生助益。
《乡愁》的制作方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因此, 在首映之后,黎源和岑林染先不管观众们的反馈到底如何,先是抓住先机, 铺天盖地将营销做足。
事实上,黎源与岑林染在其他方面一而再再而三的错,但抓住了这一波先机,先让自己影片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的确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在影片播放第二天,《乡愁》的购票数和上座率就超过了《莫离》。
放映厅门口,也是《乡愁》比《莫离》的人更多。
这些有悖于认知的现象让人诧异。
距离《乡愁》与《莫离》两部电影首映结束已经有两天,大多数看完一部戏的观众,也看完了另一部戏。
对于两部剧的水平高低,他们心中都有了称量,故而看到满屏对《乡愁》的吹捧,不由得心生愕然。
怎么社交媒体上都在说《乡愁》?
《乡愁》门口排队的人也这么多。
为什么啊?
在这些观众们看来,虽然《乡愁》的确不错,但比起《莫离》来说仍然略逊一筹。
看完两部电影之后,他与朋友们讨论,都觉得这次如果有一部剧获奖,他们都猜测是《莫离》。
可谁知道,论宣传,竟然是《乡愁》博得先机。
对于心中对两部电影自有评判的观众来说,现在的现象有悖于他们的固有认知。
现在评判一部影片好坏,都不看影片本身质量了吗?
为了支持自己心中更好的那一个影片,不少观众在电影相关的网站、论坛上主动安利《莫离》,没想到却猝不及防地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其实我们早听说过这部电影了,就是没敢看。
听说讲校园霸凌,而且主角最后惨惨的。
我朋友说,这部电影让他有种无力感
主动安利的观众们懂了。
原来,他们与论坛上的其他观众竟是境遇不同。
在《莫离》的剧情还没有像这样广泛在网络上剧透时,他们就进电影院看了电影,算是吃到了第一波螃蟹。
这个时候,他们心中毫无预期。
心中没有预设,因此,在观影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冲击,他们的心神与电影融为一体,颇受震撼。
出门之后,自发地变成了电影的自来水。
可网上这群非电影发烧友的受众们,他们在看《莫离》之前,意识中就被迫印上了惨、悲伤的固有印象。
基于人类趋利避害,喜乐惧忧的本性,下意识对深刻、灰暗基调的电影产生抗拒。
听说《乡愁》基调很温馨,所以就先看了。
《莫离》嘛,我们再等等,再观望观望。
得知这些观众们的心思,其他人总算知道了形成人气与影片质量倒挂的原因。
原来不是因为《莫离》不好,而是因为它拍得太真实。
事实上,不光是电影节的两部影片产生这样的现象,在院线电影中,也有着同样的逻辑。
合家欢电影、超人电影、喜剧,都是长期霸占票房高位的常客。
相反,那些公认深刻、难忘的文艺片,反倒是在上映时不受关注。
这与受众对电影的定位不同。
有些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将电影当成是闲暇时的消遣。
他们需要在电影中获得快乐、新奇和放松,许多院线片迎合了这类观众的需求,因此有了惊人的票房。
当然,也有另外一些人将电影当做是观点交流的载体。
他们期盼从电影中看到不同的人,观察对方所生存的陌生环境,从而为自己带来经验的增长。
两种需求不分高低贵贱,但在人气、商业、票房维度上来讲,前者明显碾压后者。
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莫离》输了?
虽然知道了原因,但一些喜欢《莫离》的影迷仍然不甘心。
这些人也真是,都来电影节看电影了,为什么还要带着娱乐脑?
如果说想要轻松快乐,干嘛来看影展看电影?来了这里,不就是为了寻找院线片所不能给的震撼么?
且等等吧,说不定有转机呢?
什么转机?
你忘了,评奖的评委,还有一些影评人,他们的品味总是可以期待的吧?
影迷期待的转机发生在影片上映第三天。
□□是靳硕靳导写在微博上的影评被转载到一家专业的电影杂志的公众号上。
说也心酸,靳导有关《莫离》的长评早在首映当天就写出来了,奈何他的微博不常用,非但没有认证,关注人数只有区区小一万,和周导几百万的粉丝数没法比。
他的影评写得相当认真,是回到家花了大功夫写的。
但是除了戚氏集团和天寰影视的官V转发时,其他时间并无太大的浪花。
仔细看看转发他的两个企业号,虽然在相关行业里鼎鼎有名,但论起热度,还当真不如营销号。
转赞评都刚刚攀上三位数。
见状,靳导一时间也不知道为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却无人问津的影评难过,还是为金主爸爸虽然有钱却宣传效果欠佳而幸灾乐祸。
还好,他的关注人中有一家曾经采访过他的电影专业杂志编辑。
对方不忍心好文无人观赏,因此就转发在杂志的公众号上。
10万+的阅读量彻底带火了这个影评。
与此同时,在这日的一次采访中,凌语也提及了这部电影。
不以评委的身份,只以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这次很多影片都很好看,但我私心最喜欢的都是《莫离》。
两位大佬的推荐,加上岑诀本身积攒的人气,彻底为电影带来了改变。
购票数和观众数暴涨,而且一些观众们偶尔还在影厅门口认出了一些乔装打扮的评审。
正如一些资深影迷所预料的那样,评委们明显更喜欢《莫离》超过《乡愁》。
一位评委在私底下与好友说道:虽然《乡愁》聚焦战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但明显《莫离》更加有厚重感。
虽然《莫离》的背景是在二十年之前,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
随着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年轻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换得一份糊口的工资,而一些积累起的资本,却在以成倍增速递增。
差距不断两极化的背景下,人们处于一个地球,却又像是位于被分割的平行时空。
在电影中,女主人公最终只有靠着搞个大动静来获得公平,在现代社会何尝不是这样?
一些评委虽然碍于规则而不能透露自己的投票倾向,但无论是他们,还是影评人话语中的偏好却相当明显。
这些信号都让黎源和岑林染感到不妙。
咱们不是认识两个评委吗?
基于岑林染的勤奋,的确与有两个评委搭上了话。
但,这些评委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精,在先前尽可以随口应承,可投票时却要权衡许多因素。
他们的投票过程从头到尾是公开的,如果投了《乡愁》,会不会有人怀疑他的公正性?
如果说《乡愁》的制作方没有买这么多水军,没有显露出自己的机心和财力,那么他们或许还可以以鼓励、个人喜好等借口冲《乡愁》一票。
恋耽美
谁知,办转学办到一半就停了,对面学校拒绝接受女孩。
苏慧文刚请到律师,诉状没递,就收到了被辞退的消息。
女孩被带走了。
苏慧文咬着牙,将校董告上法庭,只是还没等出庭,就收到了传票。
对方告她诽谤。
律师约她见面,无奈地告诉她:你告不赢的,对方请了最好的律师,我也不多收你钱了,你自求多福吧。
一万五付了律师费,寥寥无几。
这时候,女孩从家里跑了出来。
学校停了她的奖学金,父母将她打了一顿,还作势让她去给校董道歉。
冰冷的寒夜,两人依偎在一起。
她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钱的人是羊,而有了金钱和权势的人,却能化作豺狼一般。
这些规则是谁规定的?
她认真负责努力工作,她的孩子善良好学善待同学,她们拥有的都是社会所提倡的良好品质,可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下场?
难道说,她们没有钱,所以命也显得比别人低贱一等吗?
苏慧文一觉醒来,盘点了剩下的财产156块。
她将房租的催缴通知单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
女孩醒来,她带女孩出门吃东西。
阿姨,我们真的要吃这个吗?
面前,是许许多多城市孩子所嫌弃的垃圾食品店,但却是女孩心心念念的存在。
吃完饭,两人一起回家,女孩开心地睡着了。
苏慧文在灯下凝视了女孩几分钟,出了门。
手机上,收到了报社的退稿信息。
杂志社也告诉她,她提供的东西没法刊登。
苏慧文所有招式都使了。
现在她只剩下最后一招。
在清晨晨曦照进学校的那一刻,无数宣传单从天台顶飞了下来,学生们来不及捡,就见一个人一跃而下。
这是她的最后一招。
她的命不值钱,但还想发挥最后的余温。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着,如果这次还扳不倒学校,那就希望女孩拿着学校赔偿的钱离开。
她想起那两万块飞扬在空中的感觉。
那么多钱啊。
女人瘦小的身体在空中坠落,然后重重地砸在了地上。
电影院的观众们看到这里,已然忍不住捂住嘴。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主角会惨成这样?
心中好像有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着。
所有人脸上都剩下了沉默。
银幕上,苏慧文的身体砸在了防护网上原来,在王鹤去世之后,学校收到投诉,加了防护。
苏慧文没有死,但她闹得动静足够大。
漫天的传单所汇集起的舆论,再也挡不住。
书海中学终于在苏慧文的努力下关张,并且在相关部门的督导下,全国上下学校展开了自查。
影片的结尾,是丢了胳膊的苏慧文带着女孩离开的背影。
远远地,女孩叫了苏慧文一声妈。
苏慧文的心脏颤动了一下,仿佛想起了年轻时,小孩第一次叫她妈妈时的模样。
观众们走出影厅时,见到了外面的阳光,竟然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怎么样啊兄弟?
与此同时,5号厅的观众们也走了出来,见状忍不住问道。
诶兄弟你怎么哭了?
这电影有点带劲,你先让我缓缓。
在观众离开之后,凌语和靳硕两人才缓缓走出电影院。
出门时,凌语脚一软,被靳硕伸手扶住胳膊。
怎么样?
震撼。凌语说。
没过一会儿,网上有人上传了影评: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是推荐大家去看看。
没过多久,另一部电影的水军发布了事先准备好的影评,反倒是显得《莫离》这部电影无人问津。
靳硕见状,忍不住酝酿了一篇影评发了上去。
没过一会儿,他的影评被天寰的官V转载。
靳硕心头一跳:难道说影视方看上他了?在关注他的下一部电影?
靳导还没来得及喜上眉梢,就见戚氏的官V也冒了出来给电影打call。
大家真的不去看看吗?
靳硕面无表情:好了,没我事了。
正要关闭网页,他发现有人在官V底下询问:为什么要发这部电影的东西啊?
没过多久,戚氏的官V回复道:是我们董事长的指示哦。
第80章
按常理论, 电影节所产生的影响力有限。
像是B市电影节和S市电影节这样连续举办了好几届的都还只是小圈子中的狂欢,更何况是A城电影节这个第一次举行的新贵。
可谁知道,A城这个电影节, 自从开幕之后, 就和在微博热搜上买了房一样。
前不久是有关周木与靳硕对谈,然后是导演介绍,近期就变成了一部电影宣传。
《乡愁》?这电影是什么片子, 新上映的吗,为什么购票软件上没有?
对此不熟悉的观众刷到了一个又一个推介,忍不住问道。
在得知《乡愁》是A城电影节的一个参赛作品, 如今只能在A城影展和A城的指定电影院观看时,许多人忍不住打出一个问号。
这样小范围播出的作品,还能上热搜?
点进话题查看, 发现除了一些真实观众之外,很多都是凑数的工具人水军。
买的热搜吧?这是在干什么?
面对一些外行人士的好奇,知情人在问答网站上科普:最近是影片的评审关键期, 制作方在冲热度吧。
众所周知, 电影节上的影片大多都走写实挂, 片名和简介都不甚友好,许多人看着文绉绉的海报望而却步。
在这个时候,好的宣传分外重要。
如果参加电影节的观众之前从某个渠道中听说了某部电影,对该影片有熟悉感,那他们愿意购票的意愿直线上升。
人气旺的影片, 在评委评选时也会产生助益。
《乡愁》的制作方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因此, 在首映之后,黎源和岑林染先不管观众们的反馈到底如何,先是抓住先机, 铺天盖地将营销做足。
事实上,黎源与岑林染在其他方面一而再再而三的错,但抓住了这一波先机,先让自己影片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的确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在影片播放第二天,《乡愁》的购票数和上座率就超过了《莫离》。
放映厅门口,也是《乡愁》比《莫离》的人更多。
这些有悖于认知的现象让人诧异。
距离《乡愁》与《莫离》两部电影首映结束已经有两天,大多数看完一部戏的观众,也看完了另一部戏。
对于两部剧的水平高低,他们心中都有了称量,故而看到满屏对《乡愁》的吹捧,不由得心生愕然。
怎么社交媒体上都在说《乡愁》?
《乡愁》门口排队的人也这么多。
为什么啊?
在这些观众们看来,虽然《乡愁》的确不错,但比起《莫离》来说仍然略逊一筹。
看完两部电影之后,他与朋友们讨论,都觉得这次如果有一部剧获奖,他们都猜测是《莫离》。
可谁知道,论宣传,竟然是《乡愁》博得先机。
对于心中对两部电影自有评判的观众来说,现在的现象有悖于他们的固有认知。
现在评判一部影片好坏,都不看影片本身质量了吗?
为了支持自己心中更好的那一个影片,不少观众在电影相关的网站、论坛上主动安利《莫离》,没想到却猝不及防地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其实我们早听说过这部电影了,就是没敢看。
听说讲校园霸凌,而且主角最后惨惨的。
我朋友说,这部电影让他有种无力感
主动安利的观众们懂了。
原来,他们与论坛上的其他观众竟是境遇不同。
在《莫离》的剧情还没有像这样广泛在网络上剧透时,他们就进电影院看了电影,算是吃到了第一波螃蟹。
这个时候,他们心中毫无预期。
心中没有预设,因此,在观影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冲击,他们的心神与电影融为一体,颇受震撼。
出门之后,自发地变成了电影的自来水。
可网上这群非电影发烧友的受众们,他们在看《莫离》之前,意识中就被迫印上了惨、悲伤的固有印象。
基于人类趋利避害,喜乐惧忧的本性,下意识对深刻、灰暗基调的电影产生抗拒。
听说《乡愁》基调很温馨,所以就先看了。
《莫离》嘛,我们再等等,再观望观望。
得知这些观众们的心思,其他人总算知道了形成人气与影片质量倒挂的原因。
原来不是因为《莫离》不好,而是因为它拍得太真实。
事实上,不光是电影节的两部影片产生这样的现象,在院线电影中,也有着同样的逻辑。
合家欢电影、超人电影、喜剧,都是长期霸占票房高位的常客。
相反,那些公认深刻、难忘的文艺片,反倒是在上映时不受关注。
这与受众对电影的定位不同。
有些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将电影当成是闲暇时的消遣。
他们需要在电影中获得快乐、新奇和放松,许多院线片迎合了这类观众的需求,因此有了惊人的票房。
当然,也有另外一些人将电影当做是观点交流的载体。
他们期盼从电影中看到不同的人,观察对方所生存的陌生环境,从而为自己带来经验的增长。
两种需求不分高低贵贱,但在人气、商业、票房维度上来讲,前者明显碾压后者。
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莫离》输了?
虽然知道了原因,但一些喜欢《莫离》的影迷仍然不甘心。
这些人也真是,都来电影节看电影了,为什么还要带着娱乐脑?
如果说想要轻松快乐,干嘛来看影展看电影?来了这里,不就是为了寻找院线片所不能给的震撼么?
且等等吧,说不定有转机呢?
什么转机?
你忘了,评奖的评委,还有一些影评人,他们的品味总是可以期待的吧?
影迷期待的转机发生在影片上映第三天。
□□是靳硕靳导写在微博上的影评被转载到一家专业的电影杂志的公众号上。
说也心酸,靳导有关《莫离》的长评早在首映当天就写出来了,奈何他的微博不常用,非但没有认证,关注人数只有区区小一万,和周导几百万的粉丝数没法比。
他的影评写得相当认真,是回到家花了大功夫写的。
但是除了戚氏集团和天寰影视的官V转发时,其他时间并无太大的浪花。
仔细看看转发他的两个企业号,虽然在相关行业里鼎鼎有名,但论起热度,还当真不如营销号。
转赞评都刚刚攀上三位数。
见状,靳导一时间也不知道为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却无人问津的影评难过,还是为金主爸爸虽然有钱却宣传效果欠佳而幸灾乐祸。
还好,他的关注人中有一家曾经采访过他的电影专业杂志编辑。
对方不忍心好文无人观赏,因此就转发在杂志的公众号上。
10万+的阅读量彻底带火了这个影评。
与此同时,在这日的一次采访中,凌语也提及了这部电影。
不以评委的身份,只以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这次很多影片都很好看,但我私心最喜欢的都是《莫离》。
两位大佬的推荐,加上岑诀本身积攒的人气,彻底为电影带来了改变。
购票数和观众数暴涨,而且一些观众们偶尔还在影厅门口认出了一些乔装打扮的评审。
正如一些资深影迷所预料的那样,评委们明显更喜欢《莫离》超过《乡愁》。
一位评委在私底下与好友说道:虽然《乡愁》聚焦战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但明显《莫离》更加有厚重感。
虽然《莫离》的背景是在二十年之前,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
随着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年轻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换得一份糊口的工资,而一些积累起的资本,却在以成倍增速递增。
差距不断两极化的背景下,人们处于一个地球,却又像是位于被分割的平行时空。
在电影中,女主人公最终只有靠着搞个大动静来获得公平,在现代社会何尝不是这样?
一些评委虽然碍于规则而不能透露自己的投票倾向,但无论是他们,还是影评人话语中的偏好却相当明显。
这些信号都让黎源和岑林染感到不妙。
咱们不是认识两个评委吗?
基于岑林染的勤奋,的确与有两个评委搭上了话。
但,这些评委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精,在先前尽可以随口应承,可投票时却要权衡许多因素。
他们的投票过程从头到尾是公开的,如果投了《乡愁》,会不会有人怀疑他的公正性?
如果说《乡愁》的制作方没有买这么多水军,没有显露出自己的机心和财力,那么他们或许还可以以鼓励、个人喜好等借口冲《乡愁》一票。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