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25)

    是以她跟自家男人说好,让他去跟爹娘暗示一番,该到他们当家了,总不能一直是两个老的当家吧,这回,她怎么也要将银钱捏在自家手里了,绝对不能放在自家男人身上,如今自家男人被公婆管教过,银钱她有把握拿到手。
    只是过了好些日子,公婆都没有回应。
    而三房居然买了驴车,陈大嫂几乎确定了,公婆定然私底下给了三房不少银钱,不然光凭那几亩田地,吃喝嚼用后还能剩多少?便是卖鱼,一年也就二三两,哪里有买驴车的银钱。
    至于说那什么养兔子,她可不觉得能挣钱,能吃上几顿都是不错的了。
    因着觉得三房拿了自家的钱,陈大嫂是很不高兴的,加之又是大嫂,跟两人说话并不客气。
    未料三房得了便宜还不卖乖,还敢对上自己,陈大嫂更是生气。
    心里非常不满自家男人之前做的事,可对外,她还是维护着的,你大哥就是热心肠,心善的很。
    陈大嫂不再说话了,怕三弟妹又戳她痛处,家里两个弟妹都是娘家从小宠着长大的,脾气并不软,只是当初二弟妹一直没生儿子,没底气,三弟妹又是新嫁娘,才让她能摆长嫂的谱。
    如今,在二房三房面前,她竟是都不能说教几句了。
    在陈大嫂这心思复杂的时候,驴车到了陈家村,既然送到村里,陈如松就干脆更体贴一些,沿路将各个村民都送到离家几步的地方。
    村民们一个个下了车,最后才送陈大嫂,陈大嫂又不高兴了,三弟,你知不知道亲疏远近,怎么也是先送你大嫂我回去,再送那些人吧。
    大嫂,今日坐上这驴车,你就一直在挑刺,怎么,觉着我这驴车你不喜欢坐是不是?陈如松可不惯着她了,自己越退让,她还觉着自己是因着拿了爹娘的银钱才退,既然如此,就自己怎么爽快怎么说了,免得让媳妇也跟着被气到。
    我哪里在挑刺,我这说的难道不是正理?她可是亲大嫂啊,就应该是先送她回家,反正就是这样,没先送她就是不对。
    道理你自己明白,到了,你下车吧,要是还想做我这驴车,日后就别挑刺。小道理大嫂不可能不明白,不过是故意这样说的罢了,陈如松不想多费口舌。
    陈大嫂碎碎念念地下去,陈如松马上赶车走了。
    你今儿怎么如此没耐心了?杨稔还以为自家男人会解释几句呢。
    陈如松摇头,不是没耐心,明知道大嫂是故意那样说的,我再顺着她的话解释,显得我多傻啊,咱又不欠她的,她凭什么不好好说话。
    第44章 天气
    咱们过得比大房好, 大嫂自然会认为是爹娘偏帮咱们,大房十几亩田地,他们理所当然的觉得, 咱们要过得比他们差才是对的。
    陈如松抿唇, 就让他们想去吧,咱们过咱们自己的,爹娘过些时候定然会让大哥大嫂他们自己当家,自然就知道爹娘到底有没有贴补咱, 除去分家那时, 爹娘帮衬的都是他们,他们还不满足。
    爹娘如今还是能挣银钱的时候, 分家, 便是大房占了不小的便宜,就分家这三年多, 爹娘都是生龙活虎的,能给大房干不少活,若是未分家,那虽是大房占多些,可二房三房也是得利的。
    早分家对其余两房并不太好,只是大哥大嫂都不去想对自己有利的,只想着吃亏的, 要知道村里大多数老人康健时可都是不分家的, 只等即将过世时将家产一分, 长子拿着六成家产,负责给老人养老送终,其余兄弟分了剩下四成,分家后老人的所有事只出力, 银钱并不用操心。
    回了家,夫妻俩也不去想别的事了,先将自己的小家过好才是正理。
    儿子按时去族塾上学,自家男人外出干活,杨稔在家看着家里的东西,再绣绣帕子荷包,滋润的日子过得十分迅速。
    七月来临,这天气十分炎热,杨稔煮了绿豆汤送去给水稻除草的丈夫。
    到了地方,杨稔朝丈夫抱怨道:这天气可真热啊,好些天都没下雨了。
    可不是。陈如松接过媳妇送来的绿豆汤,满满一大盒咕噜咕噜一下就喝完了。
    将食盒递给媳妇,陈如松赶紧说道:媳妇,你回去吧,日头大,别晒伤了。
    你也是,太热了就去树底下歇歇,别中了暑气,不若先回去歇会吧,这会子日头烈的很。庄稼再重要,这会也不急,自家男人才是最要紧的。
    没事,这块田就还有一小块地方的草没拔了,拔完我今日就不做事了,先回去,这日头可不是说着玩的。如今炎炎烈日的,陈如松也不敢拿大。
    那我等你。杨稔蹲着身子陪着。
    今年雨水确实挺少,怕是收成得受点影响。媳妇在旁边,陈如松也就一边跟媳妇聊一边做事。
    幸而家里的粮食还够,今年便不卖粮食了吧。前两年家里会把多余的陈粮卖一些,吃新粮,既然今年的收成差些,那些陈粮还是都留着备用吧,想到地窖里满满的粮食,杨稔心里很安定,不管怎样,便是今年没有收成,自家也能撑上一年半载。
    好,不卖,等会回去,咱们再去问问爹娘,今年入夏就没下过雨,怕是不大好,看看爹娘他们怎么说。论种田种地,爹娘是老手,他们年轻的还是多问问老人。
    回去后,陈如松洗了脸,擦了汗就要去老宅,杨稔赶紧拦下。
    这么急作甚,先歇会,刚刚从外面回来的,好歹先喝碗水,这会子爹娘怕是在干活呢。
    今儿这样热,爹娘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大哥大嫂再拎不清也不至于让爹娘在外干活,这会应当是在家的。陈如松不相信他大哥就如此差劲,不晓得体贴下爹娘。
    怎么就只顾着后一句话,杨稔嗔道:叫你歇会,这刚到家。凉了下来又出去,一热一冷又一热的,容易生病。
    原是关心他,陈如松笑笑,好,我先歇会,媳妇心疼我。
    夫妻俩坐在堂屋歇息,天热,鱼塘的水位都下降了些,想到村里的溪流都比之前小了不少,今年的粮食怕是水不够。
    歇了一会,陈如松坐不住了,夫妻俩便走到老宅。
    大房一家子都在,连几个孩子也没出去玩,一进门就看见了,都在堂屋坐着吃寒瓜。
    爹,娘,大哥大嫂。爹,娘,大哥大嫂。
    陈大兴颔首,快来吃寒瓜,这是昨日从货郎那买的,甜的很,汁水足足的,借了隔壁的井泡着,凉丝丝的。你娘给你们留了一个,刚巧你们过来了,等会就直接拿回去。
    陈大兴说话时,陈大嫂暗自撇嘴,自家花银钱买的,公公竟还要给三房。
    不用,不用,家里有,爹你跟娘多吃几块就好。陈如松并不想拿爹娘的东西。
    你们两兄弟都有,一个寒瓜,别推来推去的,你们来是有事吧?不是逢年过节的,儿子儿媳两个人一起过来,定然是有事的。
    是,这些日子太热了,今年也没下什么雨水,是不是不大寻常?我拿不定主意今年的粮食还卖不卖,所以来问问您跟娘的意思。陈如松没再推辞,确实也就是一个寒瓜,再拒绝就显得是自己看不上了,转而问起过来的原因。
    陈大兴嘴里吃着寒瓜,还没回话。
    刚刚因着送了一个寒瓜出去而不平的陈大嫂跳出来说话了,三弟,今年这夏日,可不就一直是这样炎热的么,哪里有什么不寻常,你怕是分了家,过起好日子了,这苦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吧。
    陈大嫂的语气含着嘲讽,陈大哥瞪了一眼,便是他如今对弟弟有些微言,可自己媳妇也不能张口就这样的语气。
    我在问爹事情,与大嫂你无关。陈如松偏了偏头。
    你好了,你别插嘴!陈大嫂还欲说什么,被陈大哥喝止了,只是他心里也不免对弟弟有些不满,再怎么样,自己媳妇也是弟弟的大嫂,弟弟怎么如此不客气。
    陈大兴看着大儿媳这跳脚的样子,心里后悔,当初不该看着大儿媳是个不错的,就跟老婆子说让她别太管着儿媳,免得儿媳心里埋怨,本是想着日后好相处,如今看着大儿媳这上不得台面的样子,真是悔不当初,早知道就该好好管教一番。
    今年确实比前两年干一些,你不来我过些日子也要找你跟你二哥说说,今年就别卖粮食,都存着,以备不时之需。陈大兴先回答了儿子的话。
    转头又问大儿媳,老大媳妇,你近来一点没察觉这天气与往年不同吗?
    若是察觉了,却故意挑刺,是失了长嫂的风范,若是没察觉,那她这个人是白吃这么多年饭,白干这么多年农活了。
    爹,秀兰该定亲了,我这些日子都在想哪家合适,没去注意。公公都说了是不同,陈大嫂心想,她当然不能说没察觉,可察觉了就是故意针对三弟了,这是不能摆在明面上的,且她刚刚已经把话说死了是没不同,于是赶紧找了女儿当借口。
    这也不算借口,她这些日子确实在考虑这个。
    秀兰大了,是了,这日子过得真快啊。陈大兴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到了长孙女身上,这是家里第一个孙辈,虽是女娃,但在他心里也是有些分量的。
    是啊,都十四了,先定下,明后年就能出嫁了。陈大嫂附和道。
    杨稔看着羞涩的小姑娘,想到分家前大侄女乖巧懂事,也是帮了她一些忙的,决定多给一些添妆,大嫂是个偏疼儿子的,怕是不会给多少嫁妆。
    之后的话题就都是哪家小子不错,家里几个兄弟姐妹,田地多少亩等等,杨稔与自家男人都不大有兴趣,便抱着寒瓜回家了。
    回到家,陈如松也不禁感叹,秀兰居然就到了快嫁人的时候了,她刚出生我还记得呢。当时家里第一个下一代,他也稀罕了一会。
    到时,咱们给秀兰多些添妆吧,大嫂好似不大疼秀兰。在杨稔印象中,陈大嫂总是在疼铁蛋毛蛋,对待两个女儿,都是交待她们干活。
    秀兰多给,秀芳呢,还有二哥家两个女儿,咱们要给只能都给,不然平白做了好事不得好。陈如松也想疼疼大侄女。
    就都给嘛,四个女孩,一人一两也就四两。当叔叔婶婶的,给也就给了。
    不能给这么多,大房给秀兰的嫁妆都不一定值一两,压箱底的银子是不算的,你给了一两,秀兰到时一对比,觉得大嫂给的少了,母女不和吵架,将这事说出来,怕是还以为咱们故意引架呢。陈如松摇头。
    那给多少?杨稔问道。
    嗯,八钱或六钱吧,看看大嫂给备的嫁妆有多少。陈如松也不想给少了,他疼侄女,可他们做叔婶的,真不能给的比当爹娘的多。
    大嫂不至于一两银钱的嫁妆都不给秀兰备好吧,这两年大哥大嫂没折腾,爹娘当家,存了些银钱,再过两年更多,我当初家里才刚刚好过,都给我备了近三两的嫁妆,二两压箱底的银子呢。
    虽然是因着自家娘较为疼爱自己,可自家当时几年的积蓄都不如如今大房一年的,是以杨稔虽觉得陈大嫂为人小气,可对于自己的女儿,好歹面子要过得去吧。
    大嫂还想送铁蛋去私塾,只是爹娘一直压着,可今年爹娘已打算让大哥大嫂当家了,若是大嫂再送铁蛋去私塾,他们又是没有节制的,存银用不了多久就没了,到时秀兰的嫁妆难说能值几个钱。
    爹娘不会同意吧,便是大哥也不能答应的。杨稔皱着眉头,难道大房又要折腾了?
    若是一直闹,爹娘也不一定就不同意,还有大哥也是,他那性子。陈如松摇摇头,他如今也是不知道自己大哥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想法总是变得很快。
    到底还是一两年后的事,到时候再想,先想如今,既然可能要干旱,咱们多存些菜类,不然日后总不能一直吃主食没个配菜吧。杨稔转移话题,大房的事他们也插不了手,静观其变吧只能。
    倒也没那么严重,如今庄稼都长出来了,便是缺水也能收获,至于菜类,家里干货不少,连着吃小半年都够,到时再干也有雨了。媳妇最爱囤食物,家里可有不少晒干的菜。
    第45章 借粮
    这一次的干旱来得不突然, 可严重程度却是难以预料的。
    一直到冬季,都没下过一场雨,今年的庄稼不如往年的一半, 交了税, 田地少的便是一日一餐也不足以支撑到下一年。
    所幸大多数人家都有远见,每年都会留不少粮食存着。
    没存的便只能拿银钱去买高价粮,好歹能度日。
    家里养的两头猪等不到年底了,刚入冬就得杀了, 因为猪草也难找, 养不活了。
    这杀猪,杨稔建议别卖了, 都留着自家吃。
    这些日子一直没下雨, 我心里总是不踏实,这两头猪也就二两多, 先留下熏着吧,若是明年下雨了,风调雨顺的,咱们便卖腊肉,不会亏多少的,若是明年没下雨,这些肉可就是救命的。
    这, 虽说这两头猪因着饿着了瘦了不少, 可加起来也有两百多近的肉, 要熏成腊肉,盐可要不少,一百斤就要十斤盐,两百斤二十斤盐, 二两半的银钱,两百多斤猪肉,就得花三两左右去买盐。
    虽是这样说,可陈如松心里也觉得将肉留下是最好的,这干旱,真是说不得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是以他又道:一次杀两头,家里也忙活不过来,没有那么多缸来装,先分开熏制吧,我再去镇上买几个大缸,日后总要用到。
    如今粮食的价格飞涨,猪肉也翻了倍,若是明年无事,咱们可就亏死了,花了盐的三两,还少卖了三两,亏了六两。杨稔玩笑着说。
    亏便亏呗,我宁愿亏了,明年也别像今年这样干。
    二哥那咱们要说一声么,只是咱们自己亏了没事,他们要是也留着,但明年无事,我怕他们心里对咱们不满,这毕竟不是小数目了。六两银钱对二房来说或许是一两年的积蓄,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
    这个没事,陈如松点头道:我就跟二哥说,咱们没卖猪肉,都留着当存粮了,看二哥自己怎么决定吧,我不多说,还有爹娘那,我也告诉一声,咱们不帮着做决定就好。
    不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还有我娘家那也要说一声。杨稔补充道。
    陈如松笑着点头,这个媳妇你放心,绝对要去说的。
    这干旱一直持续着,便是春季,也只下了几场毛毛细雨。
    田地干得粮食都发不了芽,大家都去挑水浇灌,只是并不怎么有效果,浇透了没两日就又干了,今年这田地基本没什么产出了。
    整个村子都弥漫着一股丧气。
    幸而这两年的粮食都留着,咱们一家三口消耗的粮食不多。陈如松喝着粥,想到村里好几户人家已是一日一顿了,自家还能吃上两顿,便庆幸不已。
    可家里的粮食撑得过这两年,若是......杨稔欲言又止。
    陈如松知道妻子未说出口的话是什么,不会一直旱着的,若真是连着几年干旱,朝廷总有办法的,不会不顾咱们的死活的。若是百姓饿死,那各地的起义可就不少了。
    希望如此。虽然自家有粮,村里大多数人家也有存粮,可那些人家人口众多,粮食的消耗快,比自家消耗快,若是到了银钱也买不到粮食的时候,说不得会发生抢夺的事情。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