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格格党(27)
自然不是,大哥犹犹豫豫的,是爹拍板的,他拿自己的钱买下一袋,给我和二哥一人一半。陈如松解释道。
大嫂将爹娘的东西都看为是自己的,怕是要怄气很久呢。不过杨稔想,这就与自己无关了,自家没吃亏就行。
第47章 下雨
这次还是二哥有魄力, 我都束手束脚的。陈如松感叹道。
二哥跟大哥是先后成亲,相差没两年,却一直都被大哥死死压住, 对大哥可不是没怨言的。二房还因为没有儿子, 在大房面前总是低他们一头,家里的活也干得多,对大房自然不会想自家男人那样容忍。
陈如松叹道:也是大哥太不像样了,这次, 明明爹娘都说过, 家里的粮食不要卖,爹娘还就跟着一起过的, 都拦不住大哥大嫂他们卖粮食, 咱们跟二哥可都死死守着家里的粮食,当初粮食涨价, 谁不心动,可真正卖粮食的,除了真缺钱,少有人会卖,大哥他们暂时又不缺银钱,居然就卖了,也是没想到的。
大嫂想送铁蛋继续念书, 自然是有钱就赚。杨稔有些猜到陈大嫂的想法了, 铁蛋没继续念书, 就是因为太费银钱,家里积蓄不多,不好支撑,那么想让铁蛋继续念书, 自然就要多存些银钱,是以她的眼里就不想其它,只想着怎么多挣些银钱了。
大嫂的性子确实越来越不好了,但还是大哥没担当,凡事都不动脑子,得过且过的,大房才过程这样子,二哥跟我商量日后少送东西去老宅,我同意了。
少送就少送,家里还能多存些银钱。谁会嫌银钱花得少呢。
今年这年过得没什么年味,家里有银钱的都拿来买粮食,过年用的东西基本没什么农户会去买,没有那闲钱。
腊月二十七,下起了大雪,早上醒来,地上白茫茫的一片。
杨稔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窗户边瞧着,看着那厚厚的雪,心里不断涌出喜悦之情,瑞雪兆丰年,这场雪虽来得晚了一些,但也不迟,总算卸掉了大家心里的重担。
只要明年一切风调雨顺,田地正常产出,大家就都能慢慢缓过来了。
这场雪后,又一直没了动静,好在还没到绝境,干旱的第三年初春,终于下了一场倾盆大雨。
大雨哗啦啦地下着,村民没有进屋躲,各个都立在外面伸出双手要去拥抱雨,这是多少人盼了多少个日夜的大雨啊,谁会躲呢。
连杨稔也没在屋里躲着,与众人一起在外面享受着雨水滴打在身上的感觉。
这场大雨过后,隔了两日又下了一场大雨,之后便是连绵不断的小雨,这下,大家的心情彻底舒畅了。
夫妻俩亦是如此,陈如松较为兴奋,这雨下得及时,今年便该有收成了。
小景也该送去镇上私塾了。这事杨稔一直惦记着。
是了,咱们将小景送去镇上私塾,再慢慢给家里重新发展起来。陈如松也没忘记儿子的事,只是之前一直干旱,家里都在愁粮食,也就没说这个。
自家如今有驴车,儿子来回是很方便的,去年冬,族塾先生对小景的评价也是有些天赋,但不足以送去府城族塾,若是不甘心就送去私塾,与对铁蛋的说法差不离。
是以今年,夫妻俩早就商量好是送去私塾的,镇上私塾开学与族塾时间相同,提前给儿子报好,开学当日陈如松就赶着驴车送儿子去上学。
在镇上私塾上学与在村里的族塾不同,村里的族塾中午能回来吃饭,镇上的私塾自然没那么方便,中午休息来回就占了小半,还要吃饭,急急忙忙的不好,是以杨稔先给儿子做好午饭,装在食盒里,陈如松到时再拜托私塾先生午饭时帮忙热一下,因为学堂就是私塾先生的家,是以这个请求没问题,不少学生也是如此。
儿子送去了私塾,夫妻俩开始商量家里的事。
杨稔提出想法:这鱼不如就不养了吧,或是只在后面鱼塘养一些自家吃,左右一年挣不了多少,还多蚊虫。养鱼挣的银钱是养兔的零头,多养一两只兔子就能抵得上这卖鱼的银钱了,杨稔不大想继续。
也好,村里也有几个人有养鱼卖的意思,若是他们养成了,咱们这鱼也就不好卖了,那咱们便专心养兔子,后院的鱼塘继续养着,咱们自个吃,若是多了就卖些,零散着卖些,鱼汤滋补,吃鱼头还聪明,得给小景留着。
早在养兔子有所收获后,陈如松对养鱼也就不大热情了,只是想到鱼汤补,正好给媳妇儿子补身子,这鱼要买还得去县城才能好买,不若就自家养着,方便。
前院还是多种些菜,野菜吃多了,我如今腻的很。这两年都是吃家里晒干的菜,蘑菇、竹笋、蕨菜、野葱等等,这些东西隔几日吃一次还好,日日吃着,真是不行的。
好,今年看着是不缺雨水的,多种些蔬菜,咱们多养几只兔子。不养鱼,这养兔子可得更加精细。
自下了大雨后,田野间长出许多能吃的野菜,但一下子就被饿了一两年的人们采摘完。
到处都还是光秃秃的,少许能见绿色的还是一些不能吃有毒的野草,以及一些硬得不行的树叶。
是的,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不少人家都断粮少粮,山里都被翻了个遍,陈家村相邻的山都不高,也不深,没什么危险,是以整座山能吃的都被村民采了去,也幸好今年下了雨,否则村民们不是抢粮食就是去更远的大山里找食物了。
野菜一长出来就被挖走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日,杨稔并没有因着家里还有一些粮食就歇着,也紧跟着村民一起争抢。
不知为什么,下雨后她原本是十分畅快的,这些日子却又慢慢浮上一层不安,但具体不安什么,又说不出来。
但是储存粮食是没错的,不管发生什么,有吃的才是最重要的,是以她拉着自家男人也加入了争夺。
每日都在找寻能吃的野菜,不过杨稔都会小心的保留野菜根部,虽不知还能不能继续活下去,但好歹是有可能活的,若是刨了根便绝对活不了。
除去采摘野菜,杨稔去换了只半大的公鸡,准备养一段时日好给三只母鸡抱窝,是的,家里剩下的三只母鸡都没再杀,去年年底那两百斤腊肉便是一日吃一斤也能吃上两百日,自家自然不会那样奢靡,每日吃上几块肉都是不错的,也够了,鸡就留了下来,而那些腊肉便是到了如今,也还有一百来斤的肉,能再吃上一年。
这会兔子这些野味的价格不低,干旱了好些时日,山上野物能抓的都被抓来吃了,基本抓不到,是以兔子还不能养。
猪仔也是,这会价格贵得很,买来养到出栏说不定卖出去还是买来的价,是以也不急着养。
村民日日挖野菜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夏日,庄稼长得很好,粮价也慢慢降了下来,虽比从前高上两三倍,可陈家村大多数人买得起粮食了,有粮食吃谁还要吃野菜度日呢?宁愿多花点银钱也要买粮食,好歹吃了肚子不慌,何况夏日的野菜并不好下咽。
是以轰轰烈烈的野菜采摘就此停下,杨稔也没继续,不过她种了许多蔬菜,有几种是吃叶子的,每到能吃的时候就掐了晒干储存起来,今日刚晒上,她又朝陈如松说了自己春季说的话:不知怎的,我心里一直有些慌,好似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似的。
这或许就是你的直觉,我也觉得这干旱好似没过完,咱们多存点食物,日后不管发生什么,只要不是人祸,咱们就能好好度过。陈如松也有所感,是以媳妇要储存食物,他也是一样储存着。
这会粮食降下来了,我那日听说县城卖的是两倍多,明日咱们去买些回来存着,家里的粮食咱们省吃俭用能到年底,可这会既然有粮食卖,咱们就别太节省了,还是要吃饱吃好。
陈如松算是过惯了好日子的,小时候家里的生活就不错,分家后更是好吃好喝的,如今却过了两年的苦日子,实在难受,很想回到之前的生活水平。
好,多买一些,每日吃饱了一下就饿的感觉我也不想体会了。之前一直是较稀的野菜粥,喝下去没多久就饿了,可又没得吃,实在难受。
这会买粮食的人也不少,夫妻俩等了好一会才轮到,粮铺限制买粮食的数量了,一次只能买一石,稻谷和玉米任选。
当初干旱时没限制,怎么这会限制了。杨稔小声朝自家男人发表自己的疑惑。
当时十倍的粮价,大家都少少的买,这会两三倍的粮价,应当买的不少吧。虽嘴上这样说,可陈如松心里猜测是朝廷已经严令粮食不得超过干旱前的三倍,是以粮铺只能卖这个价,可又不大想卖,是以才这样的吧,只不过在粮铺,这话他不好说。
虽玉米便宜一些,可大米养人,若是不够粮食能煮粥,还有稻糠能喂鸡喂猪,是以夫妻俩决定买稻谷,一石稻谷装了满满两大麻袋,县城就这一家粮铺卖粮食,只能买到这些粮食,夫妻俩买了一些其它的食物就回了。
路上,陈如松建议道:镇上也有粮铺,咱们过去看看,要是有卖咱就再买一些,这两袋粮食太少了。
杨稔喜欢囤东西,自家男人都觉得粮食少了,她当然更是,是以听到这个,她立刻附和,好,若是镇上没有,你明日再去县城买,粮铺只说一次只能买一石,没说只能买一次。
好,粮食还是要多囤些的,便是今年田地收成好,这些粮食买了用不上也没事。若是收成好,对自家来说才是最好的,买粮食只是备用,能不用上才是好事。
镇上粮铺没有开张,杨稔有些失望,看来只能明日接着去县城买粮食了。
第48章 来临
次日, 送儿子去私塾后,陈如松就架着驴车到县城买粮,预备拖两袋粮食回家。
而杨稔也不闲着, 正所谓家里有粮, 心中不慌,既然心里慌,那自然是家里的粮食不够,于是杨稔除了好好侍弄院子里种的那满满的蔬菜, 喂养四只鸡, 还出门寻找食物。
夏日的野菜都有些老了,但杨稔不嫌弃, 况且尖尖还是嫩的, 一个时辰就能掐满一个竹篓,杨稔清洗干净再晒上。
若是又有干旱, 那便没有水来洗菜,是以她先洗好晒干,干净的野菜干,日后用水泡泡就能煮着吃。
晒好的菜干和野菜干都放在地窖里,早在干旱前期,家里粮食的存放地点就在地窖,放在房间若是不小心被人瞧见, 可是十分危险的。
原先的地窖并不大, 家里一两年的粮食是放不下的, 夫妻俩还特地扩宽了不少,足以放下一家三口两三年的口粮。
如今存粮不过堆积了一半不到,也就是大半年的口粮,从前没发生干旱时, 家里都是有足够一家吃上一年多将近两年的粮食,是以看着这只够吃大半年的粮食,杨稔并不满足,还好如今能买粮食,便是贵几倍,要每日去买也好。
至少,要存下够家里吃上两年的粮食才行。
每日去买粮食,有些显眼,夫妻俩商定隔上几日去买一次,一石稻谷够一家吃上一个半月,八石粮食便够一年的份了,若是镇上粮铺开了,一日还能多买些,很快便能凑够杨稔心里的数。
陈家大房二房以及杨家,夫妻俩都提醒过,让他们趁着这会有粮食,又比之前便宜不少,先买些粮食备着,至于听不听,也只能看他们自己。
对于自己娘家,杨稔还是放心的,从前家里是习惯存下两年的口粮的,干旱也就不到两年,这两年家里也都好好的,还能来问她粮食够不够,是以粮食储备,娘家这会子不用自己提醒都会做。
而陈家大房二房已在提醒时约好下次同去镇上买粮了,陈大嫂知道两家不会借粮,也不再折腾了,免得公公又拿钱出来,自家还吃亏,对于陈大哥要去买粮也不说什么了,对于天灾,她心里还是怕的。
不只粮食,油与盐也囤,这两样也是不可少的,油倒还好,家里的腊肉,一半是肥的,切一两片就能炼一顿菜的油,不会太缺,盐是重中之重,便是腊肉有盐,也不能日日做菜都放腊肉,是以盐是要囤一些的。
腊肉还能吃上一年,那么盐至少得够一年的量才行,因着吃腊肉时是不用放盐的。
就这样一直囤粮,田地的庄稼也渐渐长得饱满,一切风平浪静,无事发生。
家里囤够两年都能吃饱的口粮,也就没再买了,不管发生什么事,能撑两年都是会有转机的。
菜类也存了不少,春日的竹笋、蕨菜、蘑菇和野葱杨稔是不会放过的,只是因着前两年一直干旱,这些山珍不如以往多,偏偏采摘的人也多,是以储备的还不如往年多。
不过这些菜能吃上小半年,种的蔬菜的菜干能吃上小半年,野菜干也能吃一两月,凑起来便是一年。
还有好几个大南瓜好几个大冬瓜,能吃上一两月,菜地的菜也还在长,杨稔也还在采摘野菜,是以菜类慢慢还是能凑足两年的份量。
这日,夫妻俩都在外面摘野菜,忽然听见嗡嗡嗡的声音,抬头一看,一群蝗虫飞来,降落在田地的庄稼上。
不好,它们要啃食粮食,这速度,怕是很快就被啃完了。陈如松连忙去赶,可惜蝗虫太多,起不了多大作用。
咱们去把玉米收了,这会的玉米已经能吃了,是嫩玉米,还能抢救一些,水稻别管了。一直在心慌,杨稔早就预估了一下可能会发生的事,蝗灾在她的预料之中,毕竟久旱之后必有蝗灾是不少人都说的,自然有其的道理。
猜测可能会有蝗灾,杨稔在储备粮食时,也在想蝗灾来临要怎么办。
这会蝗灾来临,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玉米,一下摘一个,很快就能摘下不少来,能减少损失。
我跑得快,马上回去拿麻袋,你快去玉米地掰玉米。陈如松也一下想到这个,连忙往家里狂奔,路上碰见人,他不停脚步,不过也大声提醒族人赶紧去抢救玉米。
这会近的地方驴车并不方便,陈如松将好些个麻袋放在板车上,看着家里的菜地也沦陷了,陈如松赶紧放出关着的四只鸡,希望能有点作用,然后马上关上门拉着板车就跑。
一下子就到了地上,不少村民也在掰玉米,看来是反应过来了。
夫妻俩奋力抢救着,杨稔也顾不上蝗虫多恐怖了,心里只想着这辛辛苦苦种下的玉米不能被蝗虫吃干净了。
够了一板车,陈如松就赶紧拉回去,这会心心念念的都是抢救玉米,板车拉得飞快,卸下来管好房门免得蝗虫进去吃后,就又跑去玉米地里。
最后,蝗灾过去,家里的玉米算是抢救的大半,而稻谷全部被啃食完,田地这会都是光秃秃的。
便是救了大半的玉米,村里的人也并不庆幸,因为水稻一点也没留下,连花生都被刨出来吃掉了。
而杨稔和陈如松一直都悬着心,对于今年的粮食已经抱着收不了的心态,这会救了大半的玉米,心里还算过得去,不是特别沉重。
回到家,夫妻俩都累瘫在凳子上,幸好玉米拯救了大半,够咱们吃上大半年的了。
是,只是今年和明年的粮价,怕是不会低了,怕是各地都不大安宁了。陈如松担忧着。
那是之后要操心的事,如今咱们得忙活这些玉米了,刚刚装得急,怕是蝗虫也进去几只,得赶紧去瞧瞧,免得好不容易运回来却被吃没了。想着好几只蝗虫在麻袋里啃食,杨稔就坐不安了。
等会全部倒出来吧,这会该是蝗虫怕咱们了,鸡是吃蝗虫的,等会咱们弄了给鸡吃,家里的菜地也被蝗虫啃完了,正是没有东西喂鸡的时候。陈如松也了解了一些关于蝗虫的事,鸡也是蝗虫的克星之一,只是蝗虫能飞,鸡只能扑腾两下,不是很得利。
恋耽美
大嫂将爹娘的东西都看为是自己的,怕是要怄气很久呢。不过杨稔想,这就与自己无关了,自家没吃亏就行。
第47章 下雨
这次还是二哥有魄力, 我都束手束脚的。陈如松感叹道。
二哥跟大哥是先后成亲,相差没两年,却一直都被大哥死死压住, 对大哥可不是没怨言的。二房还因为没有儿子, 在大房面前总是低他们一头,家里的活也干得多,对大房自然不会想自家男人那样容忍。
陈如松叹道:也是大哥太不像样了,这次, 明明爹娘都说过, 家里的粮食不要卖,爹娘还就跟着一起过的, 都拦不住大哥大嫂他们卖粮食, 咱们跟二哥可都死死守着家里的粮食,当初粮食涨价, 谁不心动,可真正卖粮食的,除了真缺钱,少有人会卖,大哥他们暂时又不缺银钱,居然就卖了,也是没想到的。
大嫂想送铁蛋继续念书, 自然是有钱就赚。杨稔有些猜到陈大嫂的想法了, 铁蛋没继续念书, 就是因为太费银钱,家里积蓄不多,不好支撑,那么想让铁蛋继续念书, 自然就要多存些银钱,是以她的眼里就不想其它,只想着怎么多挣些银钱了。
大嫂的性子确实越来越不好了,但还是大哥没担当,凡事都不动脑子,得过且过的,大房才过程这样子,二哥跟我商量日后少送东西去老宅,我同意了。
少送就少送,家里还能多存些银钱。谁会嫌银钱花得少呢。
今年这年过得没什么年味,家里有银钱的都拿来买粮食,过年用的东西基本没什么农户会去买,没有那闲钱。
腊月二十七,下起了大雪,早上醒来,地上白茫茫的一片。
杨稔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窗户边瞧着,看着那厚厚的雪,心里不断涌出喜悦之情,瑞雪兆丰年,这场雪虽来得晚了一些,但也不迟,总算卸掉了大家心里的重担。
只要明年一切风调雨顺,田地正常产出,大家就都能慢慢缓过来了。
这场雪后,又一直没了动静,好在还没到绝境,干旱的第三年初春,终于下了一场倾盆大雨。
大雨哗啦啦地下着,村民没有进屋躲,各个都立在外面伸出双手要去拥抱雨,这是多少人盼了多少个日夜的大雨啊,谁会躲呢。
连杨稔也没在屋里躲着,与众人一起在外面享受着雨水滴打在身上的感觉。
这场大雨过后,隔了两日又下了一场大雨,之后便是连绵不断的小雨,这下,大家的心情彻底舒畅了。
夫妻俩亦是如此,陈如松较为兴奋,这雨下得及时,今年便该有收成了。
小景也该送去镇上私塾了。这事杨稔一直惦记着。
是了,咱们将小景送去镇上私塾,再慢慢给家里重新发展起来。陈如松也没忘记儿子的事,只是之前一直干旱,家里都在愁粮食,也就没说这个。
自家如今有驴车,儿子来回是很方便的,去年冬,族塾先生对小景的评价也是有些天赋,但不足以送去府城族塾,若是不甘心就送去私塾,与对铁蛋的说法差不离。
是以今年,夫妻俩早就商量好是送去私塾的,镇上私塾开学与族塾时间相同,提前给儿子报好,开学当日陈如松就赶着驴车送儿子去上学。
在镇上私塾上学与在村里的族塾不同,村里的族塾中午能回来吃饭,镇上的私塾自然没那么方便,中午休息来回就占了小半,还要吃饭,急急忙忙的不好,是以杨稔先给儿子做好午饭,装在食盒里,陈如松到时再拜托私塾先生午饭时帮忙热一下,因为学堂就是私塾先生的家,是以这个请求没问题,不少学生也是如此。
儿子送去了私塾,夫妻俩开始商量家里的事。
杨稔提出想法:这鱼不如就不养了吧,或是只在后面鱼塘养一些自家吃,左右一年挣不了多少,还多蚊虫。养鱼挣的银钱是养兔的零头,多养一两只兔子就能抵得上这卖鱼的银钱了,杨稔不大想继续。
也好,村里也有几个人有养鱼卖的意思,若是他们养成了,咱们这鱼也就不好卖了,那咱们便专心养兔子,后院的鱼塘继续养着,咱们自个吃,若是多了就卖些,零散着卖些,鱼汤滋补,吃鱼头还聪明,得给小景留着。
早在养兔子有所收获后,陈如松对养鱼也就不大热情了,只是想到鱼汤补,正好给媳妇儿子补身子,这鱼要买还得去县城才能好买,不若就自家养着,方便。
前院还是多种些菜,野菜吃多了,我如今腻的很。这两年都是吃家里晒干的菜,蘑菇、竹笋、蕨菜、野葱等等,这些东西隔几日吃一次还好,日日吃着,真是不行的。
好,今年看着是不缺雨水的,多种些蔬菜,咱们多养几只兔子。不养鱼,这养兔子可得更加精细。
自下了大雨后,田野间长出许多能吃的野菜,但一下子就被饿了一两年的人们采摘完。
到处都还是光秃秃的,少许能见绿色的还是一些不能吃有毒的野草,以及一些硬得不行的树叶。
是的,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不少人家都断粮少粮,山里都被翻了个遍,陈家村相邻的山都不高,也不深,没什么危险,是以整座山能吃的都被村民采了去,也幸好今年下了雨,否则村民们不是抢粮食就是去更远的大山里找食物了。
野菜一长出来就被挖走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日,杨稔并没有因着家里还有一些粮食就歇着,也紧跟着村民一起争抢。
不知为什么,下雨后她原本是十分畅快的,这些日子却又慢慢浮上一层不安,但具体不安什么,又说不出来。
但是储存粮食是没错的,不管发生什么,有吃的才是最重要的,是以她拉着自家男人也加入了争夺。
每日都在找寻能吃的野菜,不过杨稔都会小心的保留野菜根部,虽不知还能不能继续活下去,但好歹是有可能活的,若是刨了根便绝对活不了。
除去采摘野菜,杨稔去换了只半大的公鸡,准备养一段时日好给三只母鸡抱窝,是的,家里剩下的三只母鸡都没再杀,去年年底那两百斤腊肉便是一日吃一斤也能吃上两百日,自家自然不会那样奢靡,每日吃上几块肉都是不错的,也够了,鸡就留了下来,而那些腊肉便是到了如今,也还有一百来斤的肉,能再吃上一年。
这会兔子这些野味的价格不低,干旱了好些时日,山上野物能抓的都被抓来吃了,基本抓不到,是以兔子还不能养。
猪仔也是,这会价格贵得很,买来养到出栏说不定卖出去还是买来的价,是以也不急着养。
村民日日挖野菜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夏日,庄稼长得很好,粮价也慢慢降了下来,虽比从前高上两三倍,可陈家村大多数人买得起粮食了,有粮食吃谁还要吃野菜度日呢?宁愿多花点银钱也要买粮食,好歹吃了肚子不慌,何况夏日的野菜并不好下咽。
是以轰轰烈烈的野菜采摘就此停下,杨稔也没继续,不过她种了许多蔬菜,有几种是吃叶子的,每到能吃的时候就掐了晒干储存起来,今日刚晒上,她又朝陈如松说了自己春季说的话:不知怎的,我心里一直有些慌,好似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似的。
这或许就是你的直觉,我也觉得这干旱好似没过完,咱们多存点食物,日后不管发生什么,只要不是人祸,咱们就能好好度过。陈如松也有所感,是以媳妇要储存食物,他也是一样储存着。
这会粮食降下来了,我那日听说县城卖的是两倍多,明日咱们去买些回来存着,家里的粮食咱们省吃俭用能到年底,可这会既然有粮食卖,咱们就别太节省了,还是要吃饱吃好。
陈如松算是过惯了好日子的,小时候家里的生活就不错,分家后更是好吃好喝的,如今却过了两年的苦日子,实在难受,很想回到之前的生活水平。
好,多买一些,每日吃饱了一下就饿的感觉我也不想体会了。之前一直是较稀的野菜粥,喝下去没多久就饿了,可又没得吃,实在难受。
这会买粮食的人也不少,夫妻俩等了好一会才轮到,粮铺限制买粮食的数量了,一次只能买一石,稻谷和玉米任选。
当初干旱时没限制,怎么这会限制了。杨稔小声朝自家男人发表自己的疑惑。
当时十倍的粮价,大家都少少的买,这会两三倍的粮价,应当买的不少吧。虽嘴上这样说,可陈如松心里猜测是朝廷已经严令粮食不得超过干旱前的三倍,是以粮铺只能卖这个价,可又不大想卖,是以才这样的吧,只不过在粮铺,这话他不好说。
虽玉米便宜一些,可大米养人,若是不够粮食能煮粥,还有稻糠能喂鸡喂猪,是以夫妻俩决定买稻谷,一石稻谷装了满满两大麻袋,县城就这一家粮铺卖粮食,只能买到这些粮食,夫妻俩买了一些其它的食物就回了。
路上,陈如松建议道:镇上也有粮铺,咱们过去看看,要是有卖咱就再买一些,这两袋粮食太少了。
杨稔喜欢囤东西,自家男人都觉得粮食少了,她当然更是,是以听到这个,她立刻附和,好,若是镇上没有,你明日再去县城买,粮铺只说一次只能买一石,没说只能买一次。
好,粮食还是要多囤些的,便是今年田地收成好,这些粮食买了用不上也没事。若是收成好,对自家来说才是最好的,买粮食只是备用,能不用上才是好事。
镇上粮铺没有开张,杨稔有些失望,看来只能明日接着去县城买粮食了。
第48章 来临
次日, 送儿子去私塾后,陈如松就架着驴车到县城买粮,预备拖两袋粮食回家。
而杨稔也不闲着, 正所谓家里有粮, 心中不慌,既然心里慌,那自然是家里的粮食不够,于是杨稔除了好好侍弄院子里种的那满满的蔬菜, 喂养四只鸡, 还出门寻找食物。
夏日的野菜都有些老了,但杨稔不嫌弃, 况且尖尖还是嫩的, 一个时辰就能掐满一个竹篓,杨稔清洗干净再晒上。
若是又有干旱, 那便没有水来洗菜,是以她先洗好晒干,干净的野菜干,日后用水泡泡就能煮着吃。
晒好的菜干和野菜干都放在地窖里,早在干旱前期,家里粮食的存放地点就在地窖,放在房间若是不小心被人瞧见, 可是十分危险的。
原先的地窖并不大, 家里一两年的粮食是放不下的, 夫妻俩还特地扩宽了不少,足以放下一家三口两三年的口粮。
如今存粮不过堆积了一半不到,也就是大半年的口粮,从前没发生干旱时, 家里都是有足够一家吃上一年多将近两年的粮食,是以看着这只够吃大半年的粮食,杨稔并不满足,还好如今能买粮食,便是贵几倍,要每日去买也好。
至少,要存下够家里吃上两年的粮食才行。
每日去买粮食,有些显眼,夫妻俩商定隔上几日去买一次,一石稻谷够一家吃上一个半月,八石粮食便够一年的份了,若是镇上粮铺开了,一日还能多买些,很快便能凑够杨稔心里的数。
陈家大房二房以及杨家,夫妻俩都提醒过,让他们趁着这会有粮食,又比之前便宜不少,先买些粮食备着,至于听不听,也只能看他们自己。
对于自己娘家,杨稔还是放心的,从前家里是习惯存下两年的口粮的,干旱也就不到两年,这两年家里也都好好的,还能来问她粮食够不够,是以粮食储备,娘家这会子不用自己提醒都会做。
而陈家大房二房已在提醒时约好下次同去镇上买粮了,陈大嫂知道两家不会借粮,也不再折腾了,免得公公又拿钱出来,自家还吃亏,对于陈大哥要去买粮也不说什么了,对于天灾,她心里还是怕的。
不只粮食,油与盐也囤,这两样也是不可少的,油倒还好,家里的腊肉,一半是肥的,切一两片就能炼一顿菜的油,不会太缺,盐是重中之重,便是腊肉有盐,也不能日日做菜都放腊肉,是以盐是要囤一些的。
腊肉还能吃上一年,那么盐至少得够一年的量才行,因着吃腊肉时是不用放盐的。
就这样一直囤粮,田地的庄稼也渐渐长得饱满,一切风平浪静,无事发生。
家里囤够两年都能吃饱的口粮,也就没再买了,不管发生什么事,能撑两年都是会有转机的。
菜类也存了不少,春日的竹笋、蕨菜、蘑菇和野葱杨稔是不会放过的,只是因着前两年一直干旱,这些山珍不如以往多,偏偏采摘的人也多,是以储备的还不如往年多。
不过这些菜能吃上小半年,种的蔬菜的菜干能吃上小半年,野菜干也能吃一两月,凑起来便是一年。
还有好几个大南瓜好几个大冬瓜,能吃上一两月,菜地的菜也还在长,杨稔也还在采摘野菜,是以菜类慢慢还是能凑足两年的份量。
这日,夫妻俩都在外面摘野菜,忽然听见嗡嗡嗡的声音,抬头一看,一群蝗虫飞来,降落在田地的庄稼上。
不好,它们要啃食粮食,这速度,怕是很快就被啃完了。陈如松连忙去赶,可惜蝗虫太多,起不了多大作用。
咱们去把玉米收了,这会的玉米已经能吃了,是嫩玉米,还能抢救一些,水稻别管了。一直在心慌,杨稔早就预估了一下可能会发生的事,蝗灾在她的预料之中,毕竟久旱之后必有蝗灾是不少人都说的,自然有其的道理。
猜测可能会有蝗灾,杨稔在储备粮食时,也在想蝗灾来临要怎么办。
这会蝗灾来临,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玉米,一下摘一个,很快就能摘下不少来,能减少损失。
我跑得快,马上回去拿麻袋,你快去玉米地掰玉米。陈如松也一下想到这个,连忙往家里狂奔,路上碰见人,他不停脚步,不过也大声提醒族人赶紧去抢救玉米。
这会近的地方驴车并不方便,陈如松将好些个麻袋放在板车上,看着家里的菜地也沦陷了,陈如松赶紧放出关着的四只鸡,希望能有点作用,然后马上关上门拉着板车就跑。
一下子就到了地上,不少村民也在掰玉米,看来是反应过来了。
夫妻俩奋力抢救着,杨稔也顾不上蝗虫多恐怖了,心里只想着这辛辛苦苦种下的玉米不能被蝗虫吃干净了。
够了一板车,陈如松就赶紧拉回去,这会心心念念的都是抢救玉米,板车拉得飞快,卸下来管好房门免得蝗虫进去吃后,就又跑去玉米地里。
最后,蝗灾过去,家里的玉米算是抢救的大半,而稻谷全部被啃食完,田地这会都是光秃秃的。
便是救了大半的玉米,村里的人也并不庆幸,因为水稻一点也没留下,连花生都被刨出来吃掉了。
而杨稔和陈如松一直都悬着心,对于今年的粮食已经抱着收不了的心态,这会救了大半的玉米,心里还算过得去,不是特别沉重。
回到家,夫妻俩都累瘫在凳子上,幸好玉米拯救了大半,够咱们吃上大半年的了。
是,只是今年和明年的粮价,怕是不会低了,怕是各地都不大安宁了。陈如松担忧着。
那是之后要操心的事,如今咱们得忙活这些玉米了,刚刚装得急,怕是蝗虫也进去几只,得赶紧去瞧瞧,免得好不容易运回来却被吃没了。想着好几只蝗虫在麻袋里啃食,杨稔就坐不安了。
等会全部倒出来吧,这会该是蝗虫怕咱们了,鸡是吃蝗虫的,等会咱们弄了给鸡吃,家里的菜地也被蝗虫啃完了,正是没有东西喂鸡的时候。陈如松也了解了一些关于蝗虫的事,鸡也是蝗虫的克星之一,只是蝗虫能飞,鸡只能扑腾两下,不是很得利。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