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快穿全文免费阅读(246)
真是暴殄天物啊。
可惜天物太多,连暴殄都来不及了。
还是赶紧整理笔记吧,尽快翻译成中文。有些专业名词真的太复杂,必须得翻字典才能给出准确的解释。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批评外挂同志不够贴心。起码得安排双语字幕呀。
看现在的情形,这活估计的他们自己干了。
方秀英还沉浸在震撼中。
原来飞机已经发展到这地步了。居然还有隐形飞机、超音速飞机,简直不敢想象。
她扭过头,询问田蓝的意思:咱们要不要再看一遍?
不知道陶处长究竟是从哪儿弄来的录像机。
这个大宝贝现在归他们使用,但凡播放过的课程都要录下来,然后重复观看,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全部变成文字和图像。
田蓝发出一声哀嚎,疲惫地点点头:好吧,再看一遍,有些内容我刚才也没顾得上。
麻省理工的课呀,那是钱老的级别才能驾驭的宝藏啊。让她这个自称的学霸去硬扛,真是太为难人了。
陈立恒提醒两位同学:出去活动一下吧,不然眼睛吃不消。
天天盯着电视机看,他现在都感觉看人模糊了。
这实在太糟糕了,军人的血液流淌在他身上,如果眼睛不好使的话,上战场其实挺不方便的。
三人结伴走出教室,在操场上缓缓漫步。
现在他们已经搬离了小楼,所在的地方应该是座军营,能看到很多士兵站岗训练。
时已深秋,晚风带着沁凉。
方秀英轻轻地叹了口气,感慨不已:没想到居然会找我来做这事。
按照她的家庭背景,这种敏感的事应该不让她沾一点边才对。
毕竟她家人现在都出国了。
陈立恒相当耿直:你英语好啊,你又是学理工科的,不找你找谁?别想太多,我党用人一贯不拘一格降人才。别说你们家这种莫须有的情况了,就是正儿八经的日本鬼子投降接受思想改造之后,不也在军事学校给大家当老师吗?
当年的哈军工除了苏联教师之外,剩下的外籍教师就是日本人了。有些人还是被他俘虏的,后来统一送到延安接受改造。再后来日本投降他们不愿意回去,因为有专业技术,就安排他们去军事院校教书了。
哈军工当时搞半导体设备,就有好几位老师是日本人。反正直到他和田蓝穿越到这个世界之前,他们都没离开中国。
不是国家不让他们走,而是他们自己不想走。
长期在中国的生活已经让她们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如果让他们回去,三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合,只会让他们无比痛苦,必须得革命。
他们更加愿意将精力放在教学上。
方秀英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看着弥漫出的白雾,微微笑了:也许吧。
田蓝笑着问她:怎么样?不后悔没出国了吧?
方秀英也很耿直:以我现在的水平,出国也上不了大学。你看人家的课堂都已经这么先进了。
田蓝眨巴了下眼睛,故意做出困惑的模样:不是我们的电视大学吗?
方秀英摇头,满脸认真地看着他们:别装傻了,你们真的相信有这样一所电视大学吗?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课程包罗万象也就算了,关键是课程会自己选择学生。我询问过大家,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只要我们对什么感兴趣,课程就会出现相应的内容。如果一间教室里有10个人,6个人喜欢文学,4个人喜欢数学,那么出现的肯定是文学课程。它以人多来决定投放的内容。
田蓝满脸惊讶,不是假装的,而是当真震撼。
原来面前这位同学已经不动声色地做过了试验。
她点点头,深以为然的模样:我也发现了。比方说我一个人在的时候,基本上放的都是农学课。可你们俩都是理工科的,你俩一出现,就会变成理工课程。
方秀英笑着调侃她:我怀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他们才把我找过来,好跟老九联手压制住你,不然这个飞行器制造就没办法上下去了。
田蓝眨了眨眼睛,大着胆子询问对方:那你怎么看这件事?如果没有神秘的电视大学,那我们又怎么能看到这些呢?难道真的是特务吗?
方秀英可不相信她的傻白甜,直接傲慢地翻了个白眼。
不会是我们的电视大学,我们要有这么高的水平,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迫不及待地想出国了。也不可能是什么特务搞破坏。他们要有这么大的能耐,为什么不直接占领了我们的国家?还要这样偷偷摸摸。
真是言之有理,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了。实力才是硬道理。
田蓝循循善诱:那你觉得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超自然现象。方秀英兴致勃勃的,听说现在苏联和美国都在研究超自然现象,就是特异功能。我们国家也有507所,就是搞这个研究的。我觉得我们遭遇的一切,就是典型的超自然现象。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田蓝震惊了,她甚至觉得方秀英说到点子上了。
关于外挂同志,其实自己了解的本质也并不比面前的女同学多。
她清清嗓子:那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这种超自然问题。
不怎么办。方秀英有种豁得出去的豁达,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呗。即便这是外星人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拿我们当实验品而已,那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提高自己的实力。等到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了,达到了他们的标准,说不定外星文明就会主动跟我们沟通。到那个时候,我们平起平坐,不管对方想干嘛,无所谓了。
田蓝竖起大拇指,真诚地点头夸奖:还是你敢想,有理有据。
听得她都觉得是真的了。
操场上的年轻人还在侃侃而谈,屋子里的陶处长则开始叹气。
耳机勒着他的耳朵真疼啊。要真有外星人在,还不如直接站出来跟他聊聊呢。
一天到晚监听这些人,他也觉得好烦。如果电视机真这么灵的话,不如等他打开电视机,就直接告诉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第147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唐永刚已经很多年没过圣诞节了。
在他的青少年阶段, 在他上海求学时期,圣诞节是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学校还会举办舞会,所有人都欢聚一堂,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热闹非凡。
后来圣诞节不过了, 他也离开了上海。
在漫长的岁月中, 除了偶尔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圣诞节期间,西方国家发生事故和死亡人数的报道,以及借圣诞节的机会,揭露西方人民的悲惨生活,批判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把圣诞节变成购物节的丑恶用心之外,他再也没看过关于圣诞节的字眼。
时间久了,他也渐渐忘了。
没想到多年之后, 他漂洋过海, 来到大洋彼岸,居然又过上了圣诞节。美国人对待圣诞节的热情比他记忆中上海人民更热切。
也对,这毕竟是他们的节日, 相当于他们的新年了。
包括他同父异母的富商弟弟唐沪生,也将他的豪宅装饰得灯火通明, 好欢度这盛大的节日。
为了这场他期待许久的团圆,唐沪生还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的两个家庭全都聚拢在大宅里。
没错, 他有两个家。
一个号称沐浴在现代文明社会, 接受的都是最先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 居然遵循的是大清律法, 拥有一妻一妾。她们都是他的合法妻子。他们生下的儿女, 自然也是唐家合法的继承人。
既往妻妾王不见王, 他也厌烦女人之间的争斗, 好像挑起这场争斗的始作俑者不是他一样,只另外置了宅子,让小老婆和她的儿女都搬出去。
现在,他找到了留在红色中国的大哥,终于获得了他期盼许久的团圆,当然要一家人齐齐整整。
于是他两位妻子,七位儿女欢聚一堂,人人欢声笑语,个个兴高采烈。所有人都围着他,恭喜他,恭维他,然后在他的目光注视下,一个个给大哥敬酒。
他满意极了,他想他的人生再无缺憾。
唐永刚平静地注视这一切。他觉得自己当年接受思想教育时学到的东西完全没错。资本主义并不比封建社会高明,本质依然是人对人的剥削。
正常的人,平等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自己的丈夫还有另一位妻子?
正常的人,平等的人,又哪儿来的脸面,齐人有一妻一妾?
正常的人,平等的人,面对自己的父亲和不是自己母亲的人在婚姻存续关系内生的孩子,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兄友弟恭,姐妹和睦?
反正经历过这一切的他和他是做不到的。就好像当年的他要跪在地上给唐沪生当马骑。
所谓的其乐融融,不过是剥削者自以为是的幻想。拥有两位妻子,本身就是对妻子的性剥削。
唐永刚觉得惊讶。
在漫长的下放时光里,在劳改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想过这些。他以为自己接受的改造教育毫无意义。可没想到,等他出了国,来到真正的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他的思路居然会如此清晰。
唐沪生说他跟父亲长得一模一样,实际上真正像那个人的是唐沪生自己呀。一样的自私,一样的自以为是。
他实在太过沉默了,沉默到他的侄子侄女们为了讨好父亲,不得不主动跟这位大伯搭话:伯伯,北京真的不用老师在教室里上课吗?
年轻女孩的中文带着浓郁的口音,能表达清楚意思已经实属不易。
唐永刚当了多年的老师,对待孩子分外耐心,知道她口中的北京饭指的是整个大陆也就是红色中国。
他温和地解释道:那叫田头办大学和工厂办大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有它们的现实意义。现在学生回归课堂,基本上是老师讲课了。
可新闻里不是这样写的呀。
烫着卷发的姑娘眨着眼睛,眼睫毛上涂了厚厚的睫毛膏,总让人担心他闭眼的时候,那浓黑的油墨会沾到脸上。
唐永刚温和地笑:新闻也未必是真的,他们从未去过中国,又有什么资格评判中国呢?
餐桌上发出了笑声,另一位剪着短发的姑娘嘲讽地看着自己的异母姐妹:二姐,我还以为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
卷发姑娘涨红了脸,不由自主抬高声音强调:他就在中国,他从北京发回的报道。
说着,她顾不上这是家宴,跑回了自己的房间,拿出一张报纸,硬是送到唐永刚面前:伯伯,你看。
餐桌上又爆发出笑声。
一位妆容精致的半老徐娘,摇晃着耳朵上刚收到的耳环,用娇媚的声音强调:二小姐,你这不是在为难人吗?你婆婆刚从中国过来,怎么会看得懂英文?
唐沪生先不高兴了:我大哥是震旦大学的高材生,英文算什么?我大哥还通晓德文法文。
那会儿他在教会学校上学,被德语折磨的死去活来。大哥却学得轻轻松松,回回都拿高分。
下人们私底下议论,说大少爷到底是长子嫡孙,果然继承了老爷的聪明。不像小少爷,姨太太养的到底上不了台面。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他无比痛恨大哥。大哥的存在,提醒了他的身份。他再受宠,也不是嫡长子。
那时不懂事,现在他已经忘了对大哥的折磨,心中涌现的全是骄傲。
他的大哥,品学兼优,是高材生呢。
当然,这样优秀的大哥也只能依附他生活。谁让他更优秀呢。
他怀着炫耀的心情再度强调:一点点英文算得了什么?要论及文化,还是我们华夏文明最有底蕴最有内涵。
唐永刚可没心思管便宜弟弟的心情,他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报纸的报道上。
这篇文章以不无夸张的口吻强调,古老的红色中国,又给世人带来了震撼。
按照文章中的描述,北京的大学生们不用承受老师横飞的唾沫,只要跟着电视学习就行。
他们的教授,承担的是课堂管理者的角色,唯一的任务就是在课堂结束后,为学生答疑解惑。
那上课的人是谁呢?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教授。红色中国将他们集中起来,统一录制课程,然后分到全国各个学校包括工人农民夜校,供大家学习。
按照有关部门发言人的解释,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解决师资不均衡这个困扰全世界的难题。
名师优秀的老师,所有学校都抢着要,所有学生都想上他们的课。可是老师的精力又有限,无法兼顾这么多学生。
红色中国讲究人民教育,既往搞公社办劳动大学,工厂办工人大学。现在,虽然恢复了正常的大学秩序,但他们也不会忘记人民群众,而是想方设法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
于是他们选择以电视大学的方式,将最优秀的教授讲授的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大家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报道中,记者以热情的笔触描述了这项创举。
虽然近10年来,电视教育在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遍地开花,成为各家社区大学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但这基本上由各个学区自己负责。像红色中国这样集全国之力,将最优质的教学内容传递到全国各地,在全世界都罕见。
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东方国家的特色,叫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要他们决心做的,他们一定能够排除千难万险,最终实现目标。
以点及面,一个电视大学,让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对人民教育的重视,也让世人感受到他们口中所说的科学的春天并非虚言。
一篇报道洋洋洒洒,居然有数千个单词,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版面。
唐永刚一字一句,看得十分认真。他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惊疑不定。
因为这篇报道配了照片,那照片上的电视机赫然印着 为人民服务的字样。
除了他们向阳公社中学电视机小组自行组装的电视机之外,他从未看过其他电视机也有这样的标志。
虽然这个时代电视机是稀罕物,但全国也有不少工厂生产电视机,他们都有自己的品牌。
为什么国家组织的电视大学不使用这些牌子货,反而使用手工做法的产品呢?
唐永刚从来不是笨蛋,相反的,他极为聪明,而且富有钻研精神。
其实从他第一次在电视机里看到电大课程之后,他就已经心存疑虑。
只不过多年政治运动,让他变成了惊弓之鸟,他循规蹈矩,不敢出头提出任何疑问,生怕再度遭遇劳教之灾。
等到了美国之后,他的疑虑就更深了。
他依附弟弟生活,无所事事,单纯地通过闲逛,也没办法真正了解资本主义社会。
于是他选择看专业期刊,希冀可以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科学的发展程度,以此来判断社会的进展。
结果他越看越心惊,因为他发现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学术期刊上面的文章似乎并不比他从电视大学上看到的内容高深先进。
没错,在离开向阳公社之前,他就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电视大学的课程是有自主选择性的。
比方说面对那些连基础知识都极为薄弱的中学生,出现的课程就相对较浅,以实用为主。
而当他一个人回到宿舍后,电视机上的内容又变成了甚至可以说达到研究生水准的专业课堂。
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偶然,但如果连续几个月都如此,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况且他进北京城后,等待办理出国手续的日子,他也想办法找了几本国内最新的学术期刊翻阅。
让他失望的是,这些期刊上文章的水平比起60年代并没多少进步。
恋耽美
可惜天物太多,连暴殄都来不及了。
还是赶紧整理笔记吧,尽快翻译成中文。有些专业名词真的太复杂,必须得翻字典才能给出准确的解释。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批评外挂同志不够贴心。起码得安排双语字幕呀。
看现在的情形,这活估计的他们自己干了。
方秀英还沉浸在震撼中。
原来飞机已经发展到这地步了。居然还有隐形飞机、超音速飞机,简直不敢想象。
她扭过头,询问田蓝的意思:咱们要不要再看一遍?
不知道陶处长究竟是从哪儿弄来的录像机。
这个大宝贝现在归他们使用,但凡播放过的课程都要录下来,然后重复观看,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全部变成文字和图像。
田蓝发出一声哀嚎,疲惫地点点头:好吧,再看一遍,有些内容我刚才也没顾得上。
麻省理工的课呀,那是钱老的级别才能驾驭的宝藏啊。让她这个自称的学霸去硬扛,真是太为难人了。
陈立恒提醒两位同学:出去活动一下吧,不然眼睛吃不消。
天天盯着电视机看,他现在都感觉看人模糊了。
这实在太糟糕了,军人的血液流淌在他身上,如果眼睛不好使的话,上战场其实挺不方便的。
三人结伴走出教室,在操场上缓缓漫步。
现在他们已经搬离了小楼,所在的地方应该是座军营,能看到很多士兵站岗训练。
时已深秋,晚风带着沁凉。
方秀英轻轻地叹了口气,感慨不已:没想到居然会找我来做这事。
按照她的家庭背景,这种敏感的事应该不让她沾一点边才对。
毕竟她家人现在都出国了。
陈立恒相当耿直:你英语好啊,你又是学理工科的,不找你找谁?别想太多,我党用人一贯不拘一格降人才。别说你们家这种莫须有的情况了,就是正儿八经的日本鬼子投降接受思想改造之后,不也在军事学校给大家当老师吗?
当年的哈军工除了苏联教师之外,剩下的外籍教师就是日本人了。有些人还是被他俘虏的,后来统一送到延安接受改造。再后来日本投降他们不愿意回去,因为有专业技术,就安排他们去军事院校教书了。
哈军工当时搞半导体设备,就有好几位老师是日本人。反正直到他和田蓝穿越到这个世界之前,他们都没离开中国。
不是国家不让他们走,而是他们自己不想走。
长期在中国的生活已经让她们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如果让他们回去,三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合,只会让他们无比痛苦,必须得革命。
他们更加愿意将精力放在教学上。
方秀英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看着弥漫出的白雾,微微笑了:也许吧。
田蓝笑着问她:怎么样?不后悔没出国了吧?
方秀英也很耿直:以我现在的水平,出国也上不了大学。你看人家的课堂都已经这么先进了。
田蓝眨巴了下眼睛,故意做出困惑的模样:不是我们的电视大学吗?
方秀英摇头,满脸认真地看着他们:别装傻了,你们真的相信有这样一所电视大学吗?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课程包罗万象也就算了,关键是课程会自己选择学生。我询问过大家,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只要我们对什么感兴趣,课程就会出现相应的内容。如果一间教室里有10个人,6个人喜欢文学,4个人喜欢数学,那么出现的肯定是文学课程。它以人多来决定投放的内容。
田蓝满脸惊讶,不是假装的,而是当真震撼。
原来面前这位同学已经不动声色地做过了试验。
她点点头,深以为然的模样:我也发现了。比方说我一个人在的时候,基本上放的都是农学课。可你们俩都是理工科的,你俩一出现,就会变成理工课程。
方秀英笑着调侃她:我怀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他们才把我找过来,好跟老九联手压制住你,不然这个飞行器制造就没办法上下去了。
田蓝眨了眨眼睛,大着胆子询问对方:那你怎么看这件事?如果没有神秘的电视大学,那我们又怎么能看到这些呢?难道真的是特务吗?
方秀英可不相信她的傻白甜,直接傲慢地翻了个白眼。
不会是我们的电视大学,我们要有这么高的水平,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迫不及待地想出国了。也不可能是什么特务搞破坏。他们要有这么大的能耐,为什么不直接占领了我们的国家?还要这样偷偷摸摸。
真是言之有理,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了。实力才是硬道理。
田蓝循循善诱:那你觉得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超自然现象。方秀英兴致勃勃的,听说现在苏联和美国都在研究超自然现象,就是特异功能。我们国家也有507所,就是搞这个研究的。我觉得我们遭遇的一切,就是典型的超自然现象。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田蓝震惊了,她甚至觉得方秀英说到点子上了。
关于外挂同志,其实自己了解的本质也并不比面前的女同学多。
她清清嗓子:那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这种超自然问题。
不怎么办。方秀英有种豁得出去的豁达,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呗。即便这是外星人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拿我们当实验品而已,那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提高自己的实力。等到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了,达到了他们的标准,说不定外星文明就会主动跟我们沟通。到那个时候,我们平起平坐,不管对方想干嘛,无所谓了。
田蓝竖起大拇指,真诚地点头夸奖:还是你敢想,有理有据。
听得她都觉得是真的了。
操场上的年轻人还在侃侃而谈,屋子里的陶处长则开始叹气。
耳机勒着他的耳朵真疼啊。要真有外星人在,还不如直接站出来跟他聊聊呢。
一天到晚监听这些人,他也觉得好烦。如果电视机真这么灵的话,不如等他打开电视机,就直接告诉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第147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唐永刚已经很多年没过圣诞节了。
在他的青少年阶段, 在他上海求学时期,圣诞节是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学校还会举办舞会,所有人都欢聚一堂,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热闹非凡。
后来圣诞节不过了, 他也离开了上海。
在漫长的岁月中, 除了偶尔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圣诞节期间,西方国家发生事故和死亡人数的报道,以及借圣诞节的机会,揭露西方人民的悲惨生活,批判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把圣诞节变成购物节的丑恶用心之外,他再也没看过关于圣诞节的字眼。
时间久了,他也渐渐忘了。
没想到多年之后, 他漂洋过海, 来到大洋彼岸,居然又过上了圣诞节。美国人对待圣诞节的热情比他记忆中上海人民更热切。
也对,这毕竟是他们的节日, 相当于他们的新年了。
包括他同父异母的富商弟弟唐沪生,也将他的豪宅装饰得灯火通明, 好欢度这盛大的节日。
为了这场他期待许久的团圆,唐沪生还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的两个家庭全都聚拢在大宅里。
没错, 他有两个家。
一个号称沐浴在现代文明社会, 接受的都是最先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 居然遵循的是大清律法, 拥有一妻一妾。她们都是他的合法妻子。他们生下的儿女, 自然也是唐家合法的继承人。
既往妻妾王不见王, 他也厌烦女人之间的争斗, 好像挑起这场争斗的始作俑者不是他一样,只另外置了宅子,让小老婆和她的儿女都搬出去。
现在,他找到了留在红色中国的大哥,终于获得了他期盼许久的团圆,当然要一家人齐齐整整。
于是他两位妻子,七位儿女欢聚一堂,人人欢声笑语,个个兴高采烈。所有人都围着他,恭喜他,恭维他,然后在他的目光注视下,一个个给大哥敬酒。
他满意极了,他想他的人生再无缺憾。
唐永刚平静地注视这一切。他觉得自己当年接受思想教育时学到的东西完全没错。资本主义并不比封建社会高明,本质依然是人对人的剥削。
正常的人,平等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自己的丈夫还有另一位妻子?
正常的人,平等的人,又哪儿来的脸面,齐人有一妻一妾?
正常的人,平等的人,面对自己的父亲和不是自己母亲的人在婚姻存续关系内生的孩子,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兄友弟恭,姐妹和睦?
反正经历过这一切的他和他是做不到的。就好像当年的他要跪在地上给唐沪生当马骑。
所谓的其乐融融,不过是剥削者自以为是的幻想。拥有两位妻子,本身就是对妻子的性剥削。
唐永刚觉得惊讶。
在漫长的下放时光里,在劳改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想过这些。他以为自己接受的改造教育毫无意义。可没想到,等他出了国,来到真正的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他的思路居然会如此清晰。
唐沪生说他跟父亲长得一模一样,实际上真正像那个人的是唐沪生自己呀。一样的自私,一样的自以为是。
他实在太过沉默了,沉默到他的侄子侄女们为了讨好父亲,不得不主动跟这位大伯搭话:伯伯,北京真的不用老师在教室里上课吗?
年轻女孩的中文带着浓郁的口音,能表达清楚意思已经实属不易。
唐永刚当了多年的老师,对待孩子分外耐心,知道她口中的北京饭指的是整个大陆也就是红色中国。
他温和地解释道:那叫田头办大学和工厂办大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有它们的现实意义。现在学生回归课堂,基本上是老师讲课了。
可新闻里不是这样写的呀。
烫着卷发的姑娘眨着眼睛,眼睫毛上涂了厚厚的睫毛膏,总让人担心他闭眼的时候,那浓黑的油墨会沾到脸上。
唐永刚温和地笑:新闻也未必是真的,他们从未去过中国,又有什么资格评判中国呢?
餐桌上发出了笑声,另一位剪着短发的姑娘嘲讽地看着自己的异母姐妹:二姐,我还以为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
卷发姑娘涨红了脸,不由自主抬高声音强调:他就在中国,他从北京发回的报道。
说着,她顾不上这是家宴,跑回了自己的房间,拿出一张报纸,硬是送到唐永刚面前:伯伯,你看。
餐桌上又爆发出笑声。
一位妆容精致的半老徐娘,摇晃着耳朵上刚收到的耳环,用娇媚的声音强调:二小姐,你这不是在为难人吗?你婆婆刚从中国过来,怎么会看得懂英文?
唐沪生先不高兴了:我大哥是震旦大学的高材生,英文算什么?我大哥还通晓德文法文。
那会儿他在教会学校上学,被德语折磨的死去活来。大哥却学得轻轻松松,回回都拿高分。
下人们私底下议论,说大少爷到底是长子嫡孙,果然继承了老爷的聪明。不像小少爷,姨太太养的到底上不了台面。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他无比痛恨大哥。大哥的存在,提醒了他的身份。他再受宠,也不是嫡长子。
那时不懂事,现在他已经忘了对大哥的折磨,心中涌现的全是骄傲。
他的大哥,品学兼优,是高材生呢。
当然,这样优秀的大哥也只能依附他生活。谁让他更优秀呢。
他怀着炫耀的心情再度强调:一点点英文算得了什么?要论及文化,还是我们华夏文明最有底蕴最有内涵。
唐永刚可没心思管便宜弟弟的心情,他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报纸的报道上。
这篇文章以不无夸张的口吻强调,古老的红色中国,又给世人带来了震撼。
按照文章中的描述,北京的大学生们不用承受老师横飞的唾沫,只要跟着电视学习就行。
他们的教授,承担的是课堂管理者的角色,唯一的任务就是在课堂结束后,为学生答疑解惑。
那上课的人是谁呢?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教授。红色中国将他们集中起来,统一录制课程,然后分到全国各个学校包括工人农民夜校,供大家学习。
按照有关部门发言人的解释,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解决师资不均衡这个困扰全世界的难题。
名师优秀的老师,所有学校都抢着要,所有学生都想上他们的课。可是老师的精力又有限,无法兼顾这么多学生。
红色中国讲究人民教育,既往搞公社办劳动大学,工厂办工人大学。现在,虽然恢复了正常的大学秩序,但他们也不会忘记人民群众,而是想方设法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
于是他们选择以电视大学的方式,将最优秀的教授讲授的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大家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报道中,记者以热情的笔触描述了这项创举。
虽然近10年来,电视教育在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遍地开花,成为各家社区大学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但这基本上由各个学区自己负责。像红色中国这样集全国之力,将最优质的教学内容传递到全国各地,在全世界都罕见。
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东方国家的特色,叫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要他们决心做的,他们一定能够排除千难万险,最终实现目标。
以点及面,一个电视大学,让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对人民教育的重视,也让世人感受到他们口中所说的科学的春天并非虚言。
一篇报道洋洋洒洒,居然有数千个单词,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版面。
唐永刚一字一句,看得十分认真。他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惊疑不定。
因为这篇报道配了照片,那照片上的电视机赫然印着 为人民服务的字样。
除了他们向阳公社中学电视机小组自行组装的电视机之外,他从未看过其他电视机也有这样的标志。
虽然这个时代电视机是稀罕物,但全国也有不少工厂生产电视机,他们都有自己的品牌。
为什么国家组织的电视大学不使用这些牌子货,反而使用手工做法的产品呢?
唐永刚从来不是笨蛋,相反的,他极为聪明,而且富有钻研精神。
其实从他第一次在电视机里看到电大课程之后,他就已经心存疑虑。
只不过多年政治运动,让他变成了惊弓之鸟,他循规蹈矩,不敢出头提出任何疑问,生怕再度遭遇劳教之灾。
等到了美国之后,他的疑虑就更深了。
他依附弟弟生活,无所事事,单纯地通过闲逛,也没办法真正了解资本主义社会。
于是他选择看专业期刊,希冀可以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科学的发展程度,以此来判断社会的进展。
结果他越看越心惊,因为他发现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学术期刊上面的文章似乎并不比他从电视大学上看到的内容高深先进。
没错,在离开向阳公社之前,他就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电视大学的课程是有自主选择性的。
比方说面对那些连基础知识都极为薄弱的中学生,出现的课程就相对较浅,以实用为主。
而当他一个人回到宿舍后,电视机上的内容又变成了甚至可以说达到研究生水准的专业课堂。
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偶然,但如果连续几个月都如此,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况且他进北京城后,等待办理出国手续的日子,他也想办法找了几本国内最新的学术期刊翻阅。
让他失望的是,这些期刊上文章的水平比起60年代并没多少进步。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