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同类
江燧留下一个写着地址和手机号的字条就走了。
周围人一开始还在偷偷朝这边看,窃窃私语,此刻见主角退场,动静渐歇,也慢慢散了目光。
时之序抓起手边的水,一口灌下,像要压住那一身未散的怒火。
成昶看着她,犹豫片刻,问:“你还好吗?”
时之序点点头,又轻轻摇了摇,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点尴尬的无奈:
“对不起啊,这场面……实在太抓马了。”
成昶摆摆手,示意没关系。
他们一前一后走出商场,准备各自回酒店。傍晚的天色已经沉下来,街道被灯光映得温黄一片,广场上有大爷大妈开始聚集,放着节奏感十足的舞曲。
岭澜的夕阳很美,天边橙红、粉紫、淡蓝交迭晕在墨蓝的幕布上,偶尔有飞鸟剪影划过,落入远处起伏的楼宇缝隙。
时之序一边走,一边观察这附近的建筑和道路结构,默默标记与记忆中不一样的细节,观察广场上摊贩和顾客的互动。
一旁的成昶忽然出声,自言自语般说道: “……我算是懂了。”
时之序问他懂什么了。
成昶顿了顿,说:“刚认识那会儿,其实我一直觉得你还没彻底走出来。我以为可能就是初恋情结吧,过阵子就好了。”
他笑了一下,像在回忆:“那时候听你对他的描述,我觉得你们各方面……差距太大,性格相克。除了长得帅?真是不明白你喜欢他什么。”
“后来你出事……当然,我就知道没那么简单。”
他停了一下,眼神中带着一种理解后的平静。
“现在我彻底懂了,你们是一类人。”
时之序一点不意外,因为她早就知道了。
但她还是停下脚步,看着他。灯光从侧面照在成昶脸上,轮廓柔和。
她忽然想,成昶确实是她应该珍惜的朋友。她也真的爱过他,欣赏过他。虽然那种爱不是太炽烈,但是却温暖、敬重,是她第一次安全地接纳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谢谢你,成昶。”时之序轻声说,“你是我很珍惜的朋友。”
他听见这句话,嘴角扬起,笑意不深,却很真诚。
“我也是,”他说,“你是我少数几个,一直愿意走近了解的人。”
他们对视了一会儿,眼神里都带着些时间沉淀后的温柔,不再有芥蒂。
“我打车走吧,明天去附近苗寨玩。你也早点休息。”
他看了看手表,又问:
“一个告别拥抱?”
她点点头,走上前,抱住了他。
那个拥抱时间不长,也不短,两人松开时,时之序说:“玩得开心,记得拍照给我看。”
成昶点头,“会的。”
--
送走成昶,时之序回到酒店,长长地吐了口气。
名义上是来度假的,但她觉得比上班还累。会议、应酬、舟车劳顿……见到江燧,每一样都耗神。何况博士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假期,即便换了城市、换了时区、换了身份,她依旧得随时赶进度、读文献、改稿。一切都像没有尽头的长跑。
她冲了个澡,然后一边吹头发一边看这两天的邮件。
没什么要紧事。
她对着屏幕发了几秒呆,又不自觉想起今天走过的街区。
岭澜市中心的变化比她想象得还要剧烈。那些宽马路、统一色调的沿街立面、广场上的品牌雕塑,全是标准化城市改造的模板。
她想,二中那附近也拆完了吗?印象中,那一带是岭澜为数不多仍保持原貌的区域,也是居住密度最高、也最杂糅的区域,又紧挨着市中心。她记得放学后沿着老街主路走,有手工酸梅汤摊,有便宜理发店,还有光膀子的钟表师傅,到了夜晚,更是有各种烧烤和小吃摊,混乱,但生机勃勃。
如果真要全拆,得是相当一笔财政支出。
有多少人被动迁,又有多少住户在抗争?她脑子里不自觉运转起估值模型,想着地价、补偿标准、搬迁速度与政策制定之间的张力。
那是她这几年研究的范畴:空间与人的博弈,资本的推进方式,人们的对家园的爱恨,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她打开浏览器,开始搜索信息。
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台灯还亮着,她的笔记本摊在床边,纸页上密密麻麻地记着些关键数据,脑子里也有一些初步想法,但更多的是疑问。她打算亲自去看看,作为研究者,也作为一个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
神经慢慢松弛下来,她靠在枕头上,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困意爬上来。手机屏幕亮着,她正准备设个闹钟,一眼扫到桌上放着一张对折的小纸片。
是江燧留下的那张字条。
她犹豫地伸手拿起纸条,打开,是一行干净工整的字迹:
“老街南巷21号 / 135xxxxxx89”
她盯着那个地址看了几秒,南巷,是她记忆里那条最逼仄的巷子,潮湿、昏暗、白天也透不进几缕阳光。而她曾在巷子尽头见过光。
江燧现在住在那里?
手机屏幕还亮着,弹出一则天气提醒:“岭澜市明日多云转晴,适宜出行。”
她望着天花板,缓慢地闭上了眼睛。
第二天,时之序很早就出门了。
到小丘村的时候发现,这个她无数次梦见过的地方,也已换了样貌。
村口的泥路被铺成了沥青,路边新增了便利店和快递点,村头那座年久失修的祠堂被铁皮围了起来,贴着“文保维修,闲人免进”的告示。
她走进院子,张花莲正在躺椅上打盹,收音机里隐约传来戏曲声。
她轻轻走过去,叫了声:
“外婆。”
老人微微睁开眼,抬头看她,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又揉了揉眼,才惊道:
“哎呀,真是小序回来了!”
时之序笑了,走过去蹲下身子,靠在她膝盖边上。
“嗯。”
她有点不敢直视外婆的白发。
阳光一照,那些发丝格外细、格外白,像被时间一点点风干过的雪。
她鼻子微酸,愧疚涌了上来。这些年她来得太少,电话也打得不多。
她陪外婆坐了一上午,聊着天,又帮着收拾了些杂物。吃过中饭,张花莲拉着她在村里散步,逢人就介绍她。
时之序对大多数村里人还有印象,也都礼貌地笑着打招呼。但张花莲的腿脚已不如往年,走不了多久,两人便在田坎边的石墩上坐下歇息。
风吹过来,稻田一片低低的沙响。
张花莲拢了拢外套,忽然问:“你回来去看过你妈妈没?”
时之序垂下眼,停了几秒,说:“明天去。”
张花莲点点头,没再追问,又笑着换了个轻松点的话题:
“那,谈朋友了没?”
时之序被问得一愣,低头笑了一下,“没有。”
“哎——”张花莲拖长了语调,“你都多大啦,还不找一个,外婆想看到你结婚成家咧。”
时之序望着脚下的田埂,轻声说:“不急嘛。”
张花莲又念叨了几句,说这年头姑娘太能干也不是好事,什么都得靠自己,反倒辛苦。
但见她没什么反应,也就不说了。
她拍拍时之序的手背:“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和我们不一样了,忙来忙去,要挣钱,要出名,但最后不还是躺进去一烧,就没啦?”
时之序连忙摇头,握住她的手:“外婆,别说这种话。”
张花莲却并不觉得自己说了什么晦气的事,嗓音悠悠的:“哎,我是老人啦,老了就会想这些。你们年轻人不懂,以为日子还长着呢。”
她说着,望向远处的山和田野。
“人活一辈子,热热闹闹也好,清清冷冷也好,到头来都得自己跟自己交账。你自己不心安,再多出息也不快活咧。”
时之序抬起头,看着外婆脸上的皱纹,心里突然有些涩。她忽然有点明白,她始终知道她心里的空藏在哪儿。
又歇了一会,她搭班车回了岭澜,跟张花莲约定走之前再来看她。
到了市区,时之序站在街口,拿出手机给时岚拨了电话。
通完话,她招手拦下一辆出租车,直奔老街南巷21号。
周围人一开始还在偷偷朝这边看,窃窃私语,此刻见主角退场,动静渐歇,也慢慢散了目光。
时之序抓起手边的水,一口灌下,像要压住那一身未散的怒火。
成昶看着她,犹豫片刻,问:“你还好吗?”
时之序点点头,又轻轻摇了摇,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点尴尬的无奈:
“对不起啊,这场面……实在太抓马了。”
成昶摆摆手,示意没关系。
他们一前一后走出商场,准备各自回酒店。傍晚的天色已经沉下来,街道被灯光映得温黄一片,广场上有大爷大妈开始聚集,放着节奏感十足的舞曲。
岭澜的夕阳很美,天边橙红、粉紫、淡蓝交迭晕在墨蓝的幕布上,偶尔有飞鸟剪影划过,落入远处起伏的楼宇缝隙。
时之序一边走,一边观察这附近的建筑和道路结构,默默标记与记忆中不一样的细节,观察广场上摊贩和顾客的互动。
一旁的成昶忽然出声,自言自语般说道: “……我算是懂了。”
时之序问他懂什么了。
成昶顿了顿,说:“刚认识那会儿,其实我一直觉得你还没彻底走出来。我以为可能就是初恋情结吧,过阵子就好了。”
他笑了一下,像在回忆:“那时候听你对他的描述,我觉得你们各方面……差距太大,性格相克。除了长得帅?真是不明白你喜欢他什么。”
“后来你出事……当然,我就知道没那么简单。”
他停了一下,眼神中带着一种理解后的平静。
“现在我彻底懂了,你们是一类人。”
时之序一点不意外,因为她早就知道了。
但她还是停下脚步,看着他。灯光从侧面照在成昶脸上,轮廓柔和。
她忽然想,成昶确实是她应该珍惜的朋友。她也真的爱过他,欣赏过他。虽然那种爱不是太炽烈,但是却温暖、敬重,是她第一次安全地接纳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谢谢你,成昶。”时之序轻声说,“你是我很珍惜的朋友。”
他听见这句话,嘴角扬起,笑意不深,却很真诚。
“我也是,”他说,“你是我少数几个,一直愿意走近了解的人。”
他们对视了一会儿,眼神里都带着些时间沉淀后的温柔,不再有芥蒂。
“我打车走吧,明天去附近苗寨玩。你也早点休息。”
他看了看手表,又问:
“一个告别拥抱?”
她点点头,走上前,抱住了他。
那个拥抱时间不长,也不短,两人松开时,时之序说:“玩得开心,记得拍照给我看。”
成昶点头,“会的。”
--
送走成昶,时之序回到酒店,长长地吐了口气。
名义上是来度假的,但她觉得比上班还累。会议、应酬、舟车劳顿……见到江燧,每一样都耗神。何况博士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假期,即便换了城市、换了时区、换了身份,她依旧得随时赶进度、读文献、改稿。一切都像没有尽头的长跑。
她冲了个澡,然后一边吹头发一边看这两天的邮件。
没什么要紧事。
她对着屏幕发了几秒呆,又不自觉想起今天走过的街区。
岭澜市中心的变化比她想象得还要剧烈。那些宽马路、统一色调的沿街立面、广场上的品牌雕塑,全是标准化城市改造的模板。
她想,二中那附近也拆完了吗?印象中,那一带是岭澜为数不多仍保持原貌的区域,也是居住密度最高、也最杂糅的区域,又紧挨着市中心。她记得放学后沿着老街主路走,有手工酸梅汤摊,有便宜理发店,还有光膀子的钟表师傅,到了夜晚,更是有各种烧烤和小吃摊,混乱,但生机勃勃。
如果真要全拆,得是相当一笔财政支出。
有多少人被动迁,又有多少住户在抗争?她脑子里不自觉运转起估值模型,想着地价、补偿标准、搬迁速度与政策制定之间的张力。
那是她这几年研究的范畴:空间与人的博弈,资本的推进方式,人们的对家园的爱恨,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她打开浏览器,开始搜索信息。
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台灯还亮着,她的笔记本摊在床边,纸页上密密麻麻地记着些关键数据,脑子里也有一些初步想法,但更多的是疑问。她打算亲自去看看,作为研究者,也作为一个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
神经慢慢松弛下来,她靠在枕头上,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困意爬上来。手机屏幕亮着,她正准备设个闹钟,一眼扫到桌上放着一张对折的小纸片。
是江燧留下的那张字条。
她犹豫地伸手拿起纸条,打开,是一行干净工整的字迹:
“老街南巷21号 / 135xxxxxx89”
她盯着那个地址看了几秒,南巷,是她记忆里那条最逼仄的巷子,潮湿、昏暗、白天也透不进几缕阳光。而她曾在巷子尽头见过光。
江燧现在住在那里?
手机屏幕还亮着,弹出一则天气提醒:“岭澜市明日多云转晴,适宜出行。”
她望着天花板,缓慢地闭上了眼睛。
第二天,时之序很早就出门了。
到小丘村的时候发现,这个她无数次梦见过的地方,也已换了样貌。
村口的泥路被铺成了沥青,路边新增了便利店和快递点,村头那座年久失修的祠堂被铁皮围了起来,贴着“文保维修,闲人免进”的告示。
她走进院子,张花莲正在躺椅上打盹,收音机里隐约传来戏曲声。
她轻轻走过去,叫了声:
“外婆。”
老人微微睁开眼,抬头看她,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又揉了揉眼,才惊道:
“哎呀,真是小序回来了!”
时之序笑了,走过去蹲下身子,靠在她膝盖边上。
“嗯。”
她有点不敢直视外婆的白发。
阳光一照,那些发丝格外细、格外白,像被时间一点点风干过的雪。
她鼻子微酸,愧疚涌了上来。这些年她来得太少,电话也打得不多。
她陪外婆坐了一上午,聊着天,又帮着收拾了些杂物。吃过中饭,张花莲拉着她在村里散步,逢人就介绍她。
时之序对大多数村里人还有印象,也都礼貌地笑着打招呼。但张花莲的腿脚已不如往年,走不了多久,两人便在田坎边的石墩上坐下歇息。
风吹过来,稻田一片低低的沙响。
张花莲拢了拢外套,忽然问:“你回来去看过你妈妈没?”
时之序垂下眼,停了几秒,说:“明天去。”
张花莲点点头,没再追问,又笑着换了个轻松点的话题:
“那,谈朋友了没?”
时之序被问得一愣,低头笑了一下,“没有。”
“哎——”张花莲拖长了语调,“你都多大啦,还不找一个,外婆想看到你结婚成家咧。”
时之序望着脚下的田埂,轻声说:“不急嘛。”
张花莲又念叨了几句,说这年头姑娘太能干也不是好事,什么都得靠自己,反倒辛苦。
但见她没什么反应,也就不说了。
她拍拍时之序的手背:“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和我们不一样了,忙来忙去,要挣钱,要出名,但最后不还是躺进去一烧,就没啦?”
时之序连忙摇头,握住她的手:“外婆,别说这种话。”
张花莲却并不觉得自己说了什么晦气的事,嗓音悠悠的:“哎,我是老人啦,老了就会想这些。你们年轻人不懂,以为日子还长着呢。”
她说着,望向远处的山和田野。
“人活一辈子,热热闹闹也好,清清冷冷也好,到头来都得自己跟自己交账。你自己不心安,再多出息也不快活咧。”
时之序抬起头,看着外婆脸上的皱纹,心里突然有些涩。她忽然有点明白,她始终知道她心里的空藏在哪儿。
又歇了一会,她搭班车回了岭澜,跟张花莲约定走之前再来看她。
到了市区,时之序站在街口,拿出手机给时岚拨了电话。
通完话,她招手拦下一辆出租车,直奔老街南巷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