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十一章实任
转眼,距离入职已是一年半过去。
这一年半里,沉纪雯跟了五个项目,从拿地到报批、融资到开工,她都在场,但那终归是别人的项目。
汇报再清晰、材料再漂亮,在高管眼里,她依旧只是“前董事长的女儿”。
稳妥、聪明、低调,却还没真正担过责。
直到青衣项目批了下来。
那是旧工业地块转住宅的改建项目,地段好,审批难,公司盯了半年才拿下。项目组还没定人,批文刚刚落地,内部正处于观望状态。
沉纪雯看完批文后,走向副总办公室。敲门,推门,说话干脆:“我想申请主导青衣这个案子。”
对方从电脑后抬头,看了她几秒,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只道:“你出一版初步立项建议书,一周内给我。”
那几天她很晚睡。
电脑开着,台灯未灭。
她没有期待回应,只是照流程把事做完。
建议书交上去后叁天,沉纪雯接到了立项评审的会议通知,她的方案,被允许进入决策流程。
大会议室里,董事、高管一排人坐在长桌那头,每个人手里都有厚厚一迭资料。
她拿着遥控切换PPT,语速不快,一条一条往下讲。
“地块原为轻工业用地,已完成用途转化,批建为住宅。现建议开发为中高层住宅产品,设少量底层商铺。”
“回款按分叁期推售节奏设定,首期预售设在明年第二季,尾期控制在开盘后一周年完成。”
会上讨论中,开发部有人问:“你估价偏高了,能撑住吗?”
她答:“我看的是去年四季度的备案走势,青衣几个新项目卖得不错,而且那一带库存不高。”
“整体结构保守了点。”财务总监紧接着开口,翻着表格说,“你这版回款太靠后,一旦市况下行,后段会吃力。”
她没抢话,等对方说完才点头:“是。但这一版是按目前审批进度编的,如果能争取提前分期推售,我可以改成中性版本。”
对方没有再问,只点了点头。
一周后,项目评审意见下发,批注为「原则通过」。公司正式发文成立专项项目组,从财务、法务、设计与投拓各抽调核心人员,由她统筹协调,担任项目第一责任人。
沉纪雯把那页审批表复印了一份,锁进抽屉里。
从今天起,这个项目,真是她的了。
她清楚,要证明自己能坐得住这个位置,就得随时能把别人给出的数字拆开、挑出风险点。
对的,就拍板;不对的,就先卡下去。
第一周,团队主要在搭融资测算的底稿。
沉纪雯不自己动手建表,但每条公式、每组数字的逻辑,她都要听清楚。哪里是静态假设,哪里是按销售进度走的变动数,讲不清的,全要重做。
“这一段是算预售回款的吧?”
她指着屏幕,“尾盘节奏现在不是调整了吗?你还在用上一版周期。”
财务点头,马上修改。
叁周后,第一稿完成,集团审批顺利通过。主资方由核心资方配出,占总额七成。
那天下午组内开会,沉纪雯直接定调:“剩下叁成我们自己找,额度控制在一亿以内,错峰进场,不影响主资方结构。”
法务顾问问:“要不要从集团现有的名单里选?”
她摇头:“不走内部渠道。”
她很清楚,那样批下来的,是欧氏的信用,不是她的能力。
她开始变得更忙。
欧丽华从不插手,也不提供额外帮助。只是每天回家无论多晚,佣人总会在十分钟内端上温度正好的饭菜,量也比以往更多些。
她知道,别人可以试错,她不行。
因为她站在这个位置,别人看她的时候,总是先看她是谁的女儿,再看她做得怎么样。
她只能用结果,把这些噪音压下去。
所以她带着组员,开始寻找并逐一拜访集团名单之外的潜在资方。
有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穿着高跟鞋站十几个小时,就为了在一场投资说明会上,用叁十分钟把那份表讲得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一个破绽。
她不靠包装,也不讲故事,只带着资料,一条条现金流节点用铅笔圈出,解释时从不跳步。
“这套结构不拆分、不联营,叁年期。现金回流节奏按第四季开盘、第五季交付设定。”
“如果你们需要退出窗口,我们在十八个月节点设了回购机制,价格按年化五厘计。”
她讲得慢,条理清晰,每一个数字都能现场拆解、反推,留给对方提问的空间少到极致。
但她从不强求组员陪她一起熬。
每到中午,她都会提醒:“先去吃饭,别等我。”
如果有人跟着她熬太久,她也会叫外卖请大家一起吃,或者干脆中途关掉PPT说:“先休息,咖啡我请。”
她知道,自己拼命,是因为必须拼。而组里的人愿意跟着加班、按她节奏赶进度,是情分,不是本分,父亲从小教育她不能把别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两周内,他们成功约谈了叁家资方,双方意向最高的是第二家远升基金。
沉纪雯与他们谈了叁轮。
初步协议口头达成,额度在表,比例划清。只剩落笔时,对方提出希望由第叁方结构顾问确认这套融资架构。
她听懂了。
这个提议不是针对她,而是针对她的履历。她不是财团圈里熟面孔,过往没有完整交割记录。
对他们来说,一个专业的第叁方顾问,是内部流程上必须的安全锚。
她没露出情绪,只淡淡点头,说:“请提供正式名单,我们安排。”
那天晚上,她回到家打开抽屉,抽出一份她留了两年的报告。
Leon,一个她很早就知道的名字。行业里不多见的年轻顾问,风格冷静,报告一针见血,从不绕弯。
远升基金提供的顾问可选名单中就有他。
她第一次看Leon的案子,是在伦敦,她快毕业的时候,隔着厚厚的金融期刊。
那天晚上她看得入神,后来把整个结构拆下来自己重算了一遍,只为理解他是怎么在一页纸里把一个两个月的交易讲清楚的。
那种不绕弯、不给废话留空间的专业语言,让她从那一刻记住了这个名字。
当晚沉纪雯没做别的,只坐在桌前,重读那份报告。
如果有人要评估这个项目,她希望是由这个人来。
她没有亲自联系他,只是在一次晚宴上和一位合作过的大律师轻描淡写地提起:“要是Leon在这个项目,也许能更快推进。”
语气刻意模糊。
她并不确定这句话会传到哪里,只是作为一个懂规则的人,清楚该怎么处理这句话。
几日后,那位律师又邀她吃饭,临走时笑了一句:“你想见的人,礼拜五会出现。”
饭局结束后,沉纪雯回家关上房门,坐在书桌前再次审核了一遍所有材料。
灯光打在纸面上,四周无声。她一页页翻着,标注、圈线、重新核算,像在面对一个不会说话的答辩官。
这一年半里,沉纪雯跟了五个项目,从拿地到报批、融资到开工,她都在场,但那终归是别人的项目。
汇报再清晰、材料再漂亮,在高管眼里,她依旧只是“前董事长的女儿”。
稳妥、聪明、低调,却还没真正担过责。
直到青衣项目批了下来。
那是旧工业地块转住宅的改建项目,地段好,审批难,公司盯了半年才拿下。项目组还没定人,批文刚刚落地,内部正处于观望状态。
沉纪雯看完批文后,走向副总办公室。敲门,推门,说话干脆:“我想申请主导青衣这个案子。”
对方从电脑后抬头,看了她几秒,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只道:“你出一版初步立项建议书,一周内给我。”
那几天她很晚睡。
电脑开着,台灯未灭。
她没有期待回应,只是照流程把事做完。
建议书交上去后叁天,沉纪雯接到了立项评审的会议通知,她的方案,被允许进入决策流程。
大会议室里,董事、高管一排人坐在长桌那头,每个人手里都有厚厚一迭资料。
她拿着遥控切换PPT,语速不快,一条一条往下讲。
“地块原为轻工业用地,已完成用途转化,批建为住宅。现建议开发为中高层住宅产品,设少量底层商铺。”
“回款按分叁期推售节奏设定,首期预售设在明年第二季,尾期控制在开盘后一周年完成。”
会上讨论中,开发部有人问:“你估价偏高了,能撑住吗?”
她答:“我看的是去年四季度的备案走势,青衣几个新项目卖得不错,而且那一带库存不高。”
“整体结构保守了点。”财务总监紧接着开口,翻着表格说,“你这版回款太靠后,一旦市况下行,后段会吃力。”
她没抢话,等对方说完才点头:“是。但这一版是按目前审批进度编的,如果能争取提前分期推售,我可以改成中性版本。”
对方没有再问,只点了点头。
一周后,项目评审意见下发,批注为「原则通过」。公司正式发文成立专项项目组,从财务、法务、设计与投拓各抽调核心人员,由她统筹协调,担任项目第一责任人。
沉纪雯把那页审批表复印了一份,锁进抽屉里。
从今天起,这个项目,真是她的了。
她清楚,要证明自己能坐得住这个位置,就得随时能把别人给出的数字拆开、挑出风险点。
对的,就拍板;不对的,就先卡下去。
第一周,团队主要在搭融资测算的底稿。
沉纪雯不自己动手建表,但每条公式、每组数字的逻辑,她都要听清楚。哪里是静态假设,哪里是按销售进度走的变动数,讲不清的,全要重做。
“这一段是算预售回款的吧?”
她指着屏幕,“尾盘节奏现在不是调整了吗?你还在用上一版周期。”
财务点头,马上修改。
叁周后,第一稿完成,集团审批顺利通过。主资方由核心资方配出,占总额七成。
那天下午组内开会,沉纪雯直接定调:“剩下叁成我们自己找,额度控制在一亿以内,错峰进场,不影响主资方结构。”
法务顾问问:“要不要从集团现有的名单里选?”
她摇头:“不走内部渠道。”
她很清楚,那样批下来的,是欧氏的信用,不是她的能力。
她开始变得更忙。
欧丽华从不插手,也不提供额外帮助。只是每天回家无论多晚,佣人总会在十分钟内端上温度正好的饭菜,量也比以往更多些。
她知道,别人可以试错,她不行。
因为她站在这个位置,别人看她的时候,总是先看她是谁的女儿,再看她做得怎么样。
她只能用结果,把这些噪音压下去。
所以她带着组员,开始寻找并逐一拜访集团名单之外的潜在资方。
有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穿着高跟鞋站十几个小时,就为了在一场投资说明会上,用叁十分钟把那份表讲得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一个破绽。
她不靠包装,也不讲故事,只带着资料,一条条现金流节点用铅笔圈出,解释时从不跳步。
“这套结构不拆分、不联营,叁年期。现金回流节奏按第四季开盘、第五季交付设定。”
“如果你们需要退出窗口,我们在十八个月节点设了回购机制,价格按年化五厘计。”
她讲得慢,条理清晰,每一个数字都能现场拆解、反推,留给对方提问的空间少到极致。
但她从不强求组员陪她一起熬。
每到中午,她都会提醒:“先去吃饭,别等我。”
如果有人跟着她熬太久,她也会叫外卖请大家一起吃,或者干脆中途关掉PPT说:“先休息,咖啡我请。”
她知道,自己拼命,是因为必须拼。而组里的人愿意跟着加班、按她节奏赶进度,是情分,不是本分,父亲从小教育她不能把别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两周内,他们成功约谈了叁家资方,双方意向最高的是第二家远升基金。
沉纪雯与他们谈了叁轮。
初步协议口头达成,额度在表,比例划清。只剩落笔时,对方提出希望由第叁方结构顾问确认这套融资架构。
她听懂了。
这个提议不是针对她,而是针对她的履历。她不是财团圈里熟面孔,过往没有完整交割记录。
对他们来说,一个专业的第叁方顾问,是内部流程上必须的安全锚。
她没露出情绪,只淡淡点头,说:“请提供正式名单,我们安排。”
那天晚上,她回到家打开抽屉,抽出一份她留了两年的报告。
Leon,一个她很早就知道的名字。行业里不多见的年轻顾问,风格冷静,报告一针见血,从不绕弯。
远升基金提供的顾问可选名单中就有他。
她第一次看Leon的案子,是在伦敦,她快毕业的时候,隔着厚厚的金融期刊。
那天晚上她看得入神,后来把整个结构拆下来自己重算了一遍,只为理解他是怎么在一页纸里把一个两个月的交易讲清楚的。
那种不绕弯、不给废话留空间的专业语言,让她从那一刻记住了这个名字。
当晚沉纪雯没做别的,只坐在桌前,重读那份报告。
如果有人要评估这个项目,她希望是由这个人来。
她没有亲自联系他,只是在一次晚宴上和一位合作过的大律师轻描淡写地提起:“要是Leon在这个项目,也许能更快推进。”
语气刻意模糊。
她并不确定这句话会传到哪里,只是作为一个懂规则的人,清楚该怎么处理这句话。
几日后,那位律师又邀她吃饭,临走时笑了一句:“你想见的人,礼拜五会出现。”
饭局结束后,沉纪雯回家关上房门,坐在书桌前再次审核了一遍所有材料。
灯光打在纸面上,四周无声。她一页页翻着,标注、圈线、重新核算,像在面对一个不会说话的答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