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十八章回声
日内瓦清晨,风雪未尽。
沉时安一早到了办公室。
他现在住伦敦,却没有常住地,几乎每周都在飞。只在课表有需要时回到LSE交一份作业,或坐在图书馆里读完一篇论文。
过去这一年,他的名字出现在八起跨境并购案中。其中两宗由他旗下基金主导,另一起,则是欧洲投行与亚洲财团谈判陷入僵局之际,他作为中间人出面重组架构,最终推动交易落地。
没人再问Leon是谁。
他出现在结构图上的那一行,就是最终决策人。
在瑞士这边,他对接叁家家族办公室,不常出面,只在最关键的节点签字,或出席少数几次会议。大多数时候,他坐在办公室看报告,调结构,定方向。
他的视线偶尔会停在一份来自香港的项目通报上。
那是欧氏新一轮的地产项目,结构设计得干净、简练,最复杂的条款写得极其精简,用词精确到位,但不留斡旋空间。
是她的手笔,他认得出。
自去年伦敦再见,他们未再有过联系,但他几乎没错过任何一份欧氏向核心资方系统披露的财报和项目书。
她的名字不常出现在第一行,可每一处重点谈判、关键结构的逻辑判断,都是她的语气。
有时候他会想,如果不认识她,这些项目也许只是生意。但现在,他知道每一页里的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有她的判断、她的坚持、以及她一贯的锋利。
他的世界从不缺交易,但只有在她写下的结构里,他才觉得这游戏有意义。
沉时安合上资料,转头看向窗外的落雪。
六月份他就要毕业了。
他在任何地方都能继续工作。可他的下一站,从不是根据市场选的。
中环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出一道道初生的阳光。
沉纪雯坐在办公室,翻阅完一整份尽调报告,抬手合上电脑。茶水已经凉透,放在一旁未动。
现在她接手的合作案、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多,在招标谈判、设计协调与政策报批之间无缝衔接,像是被一股向前的力量裹挟着不断推进。
去年下半年,她带的小组完成了新界一宗旧厂地块的重组开发。
那块地多年搁置,权属交错,除了本地几家老牌家族,还有数个东南亚基金持有份额。她带人一条条厘清交易链,补录档案,前往吉隆坡和曼谷查找当年出资文件与股东授权。
如今地块已完成清拆及前期审批,即将进入建设阶段。整个流程复杂,环节密集,是欧氏过去一年少有的高难度项目之一。
她的职位也在今年年初正式升任为开发线副总监,进入集团核心项目管理委员会。
她做得不差。
但就是在这一切渐入佳境时,她却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看不进去一份资金模型时,却依然能在一份地产交易合同的法条里专注几个小时。
那些措辞、那些判例、那些看似绕口的条文,在她脑中像本就存在的骨架。她从不觉得晦涩,轻轻一碰就能贴合原位。
她一直知道这点。
只是当年父亲病重,后来母亲苦撑,她肩上有责任。
这些年她都没有提起。
直到那天深夜,沉纪雯收拾完项目文件,在办公室靠着椅背放空时,脑海里忽然浮现一个眼神——
没有欲望,也没有讨好,干干净净地落在她眼底,里面只有注视和崇拜。
那眼神让她觉得心口发涨。
不是因为被认可,不是因为自豪,不是因为那人看见了她。
是因为那一刻,她也看见了自己。
她曾经,也是那样想要成为自己的。
可她这几年,一直在努力成为她认为必须要成为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她去找欧丽华。
“妈妈,我想去学法律。不是马上辞职去读,而是……我希望有一天能靠它,走完人生。”
她本以为会需要解释、争取。
却没想到,欧丽华只是放下手中咖啡杯,轻轻看了她一眼,语气平静却温柔:
“我知道你一直喜欢。什么时候想走回去,时间都不晚。”
沉纪雯没有说话。
那一瞬间,她忽然有点明白,母亲从未阻拦她任何事。
因为母亲清楚,如果当初不同意她转学,不让她在香港陪父亲走完最后一段路,不让她一起度过那段欧氏最难的日子,那她这辈子都会活在遗憾和悔恨之中。
甚至那时候她坚决去联姻,母亲都没有真正阻止。
母亲只是在一直陪着自己走完那段必须的路,而已。
这辈子能成为她的孩子,她很荣幸。
那天晚上,母女俩没有多谈。只是一同吃了晚饭,欧丽华比往常多添了一碗汤。
夜晚,沉纪雯一个人坐在露台,望着对岸维港灯火,眼前忽然闪过夜晚的伦敦,他为她披上毛毯的神情。
她没有再接触别人。
但她也不承认自己常想起他。
决定之后的过渡,反而出奇地平静。
沉纪雯花了两周时间,将手头项目做了全面梳理,起草了详尽的清单及进度内容,交接给各方。
她依旧按时出席会议,只是不再主动插话,将主导权一点一点还给了团队核心成员。
她并未对外宣布去向。
对她而言,法律只是下一阶段的专业深造,不是要与过去彻底划清界线。
她不需要制造断裂,也不打算向任何人解释转向的缘由。
申请流程并不复杂。
她选的是牛津大学的法律系,以她的资历背景和学业记录,只需提交一封动机信与推荐信即可。
动机信写得很短。她花了两晚时间删改,最后留下一段结尾:
「我想进入规则之下,而不是站在规则外。若无法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那至少让我理解它。精准地、彻底地、可被证实地理解它。」
最后一个句号敲下时,窗外正好起了风。房间很静,只能听到电脑风扇低低运转。
沉纪雯靠着椅背,忽然又想起那天,在伦敦那间会议室。
沉时安坐在会议桌的那一端,一只手垂在椅侧,静静地看着她咬过笔帽的那支笔。
她闭了闭眼,没有继续往下想。
她很少被情绪击中。只是这一刻,她终于理解了,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无以名状的撼动,究竟是什么。
她不是为了那眼神才转向的。
只是它让她不再推开心底那被压了很久的声音。
有些记忆,会在你最用力想成为自己的那一刻,毫无保留地映照你一眼。
这一次,她不再犹豫了。
沉时安一早到了办公室。
他现在住伦敦,却没有常住地,几乎每周都在飞。只在课表有需要时回到LSE交一份作业,或坐在图书馆里读完一篇论文。
过去这一年,他的名字出现在八起跨境并购案中。其中两宗由他旗下基金主导,另一起,则是欧洲投行与亚洲财团谈判陷入僵局之际,他作为中间人出面重组架构,最终推动交易落地。
没人再问Leon是谁。
他出现在结构图上的那一行,就是最终决策人。
在瑞士这边,他对接叁家家族办公室,不常出面,只在最关键的节点签字,或出席少数几次会议。大多数时候,他坐在办公室看报告,调结构,定方向。
他的视线偶尔会停在一份来自香港的项目通报上。
那是欧氏新一轮的地产项目,结构设计得干净、简练,最复杂的条款写得极其精简,用词精确到位,但不留斡旋空间。
是她的手笔,他认得出。
自去年伦敦再见,他们未再有过联系,但他几乎没错过任何一份欧氏向核心资方系统披露的财报和项目书。
她的名字不常出现在第一行,可每一处重点谈判、关键结构的逻辑判断,都是她的语气。
有时候他会想,如果不认识她,这些项目也许只是生意。但现在,他知道每一页里的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有她的判断、她的坚持、以及她一贯的锋利。
他的世界从不缺交易,但只有在她写下的结构里,他才觉得这游戏有意义。
沉时安合上资料,转头看向窗外的落雪。
六月份他就要毕业了。
他在任何地方都能继续工作。可他的下一站,从不是根据市场选的。
中环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出一道道初生的阳光。
沉纪雯坐在办公室,翻阅完一整份尽调报告,抬手合上电脑。茶水已经凉透,放在一旁未动。
现在她接手的合作案、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多,在招标谈判、设计协调与政策报批之间无缝衔接,像是被一股向前的力量裹挟着不断推进。
去年下半年,她带的小组完成了新界一宗旧厂地块的重组开发。
那块地多年搁置,权属交错,除了本地几家老牌家族,还有数个东南亚基金持有份额。她带人一条条厘清交易链,补录档案,前往吉隆坡和曼谷查找当年出资文件与股东授权。
如今地块已完成清拆及前期审批,即将进入建设阶段。整个流程复杂,环节密集,是欧氏过去一年少有的高难度项目之一。
她的职位也在今年年初正式升任为开发线副总监,进入集团核心项目管理委员会。
她做得不差。
但就是在这一切渐入佳境时,她却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看不进去一份资金模型时,却依然能在一份地产交易合同的法条里专注几个小时。
那些措辞、那些判例、那些看似绕口的条文,在她脑中像本就存在的骨架。她从不觉得晦涩,轻轻一碰就能贴合原位。
她一直知道这点。
只是当年父亲病重,后来母亲苦撑,她肩上有责任。
这些年她都没有提起。
直到那天深夜,沉纪雯收拾完项目文件,在办公室靠着椅背放空时,脑海里忽然浮现一个眼神——
没有欲望,也没有讨好,干干净净地落在她眼底,里面只有注视和崇拜。
那眼神让她觉得心口发涨。
不是因为被认可,不是因为自豪,不是因为那人看见了她。
是因为那一刻,她也看见了自己。
她曾经,也是那样想要成为自己的。
可她这几年,一直在努力成为她认为必须要成为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她去找欧丽华。
“妈妈,我想去学法律。不是马上辞职去读,而是……我希望有一天能靠它,走完人生。”
她本以为会需要解释、争取。
却没想到,欧丽华只是放下手中咖啡杯,轻轻看了她一眼,语气平静却温柔:
“我知道你一直喜欢。什么时候想走回去,时间都不晚。”
沉纪雯没有说话。
那一瞬间,她忽然有点明白,母亲从未阻拦她任何事。
因为母亲清楚,如果当初不同意她转学,不让她在香港陪父亲走完最后一段路,不让她一起度过那段欧氏最难的日子,那她这辈子都会活在遗憾和悔恨之中。
甚至那时候她坚决去联姻,母亲都没有真正阻止。
母亲只是在一直陪着自己走完那段必须的路,而已。
这辈子能成为她的孩子,她很荣幸。
那天晚上,母女俩没有多谈。只是一同吃了晚饭,欧丽华比往常多添了一碗汤。
夜晚,沉纪雯一个人坐在露台,望着对岸维港灯火,眼前忽然闪过夜晚的伦敦,他为她披上毛毯的神情。
她没有再接触别人。
但她也不承认自己常想起他。
决定之后的过渡,反而出奇地平静。
沉纪雯花了两周时间,将手头项目做了全面梳理,起草了详尽的清单及进度内容,交接给各方。
她依旧按时出席会议,只是不再主动插话,将主导权一点一点还给了团队核心成员。
她并未对外宣布去向。
对她而言,法律只是下一阶段的专业深造,不是要与过去彻底划清界线。
她不需要制造断裂,也不打算向任何人解释转向的缘由。
申请流程并不复杂。
她选的是牛津大学的法律系,以她的资历背景和学业记录,只需提交一封动机信与推荐信即可。
动机信写得很短。她花了两晚时间删改,最后留下一段结尾:
「我想进入规则之下,而不是站在规则外。若无法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那至少让我理解它。精准地、彻底地、可被证实地理解它。」
最后一个句号敲下时,窗外正好起了风。房间很静,只能听到电脑风扇低低运转。
沉纪雯靠着椅背,忽然又想起那天,在伦敦那间会议室。
沉时安坐在会议桌的那一端,一只手垂在椅侧,静静地看着她咬过笔帽的那支笔。
她闭了闭眼,没有继续往下想。
她很少被情绪击中。只是这一刻,她终于理解了,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无以名状的撼动,究竟是什么。
她不是为了那眼神才转向的。
只是它让她不再推开心底那被压了很久的声音。
有些记忆,会在你最用力想成为自己的那一刻,毫无保留地映照你一眼。
这一次,她不再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