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节
穿越之东宫 作者:涩涩儿
第23节
棠落瑾在战场上待了两年之久,整个人都刚硬了许多,闻言直接道:“为何不行?孤虽崇尚君子之风,只肯点到为止。可是,吐蕃欺人太甚,以二敌一,如此小人作为,孤岂能不上前去教训?且,吐蕃赞普的确不在乎死一个儿子,那么,若是两个一起死呢?”
更何况,当初的吐蕃三王子,就是在大棠伤的腿。
刘将军回过味来,双目精湛:“殿下是说……”
“此战已耗时两年,不该再往后拖了。”棠落瑾面无表情,指着舆图,道,“孤在前面与其应战,刘将军压阵,秦副将带人,烧其粮草!”
刘将军双眸锃亮。
自太子来,大棠与吐蕃的战争,就变得颇有“君子之风”。无论何时开战,都是实打实的正大光明的打,从不曾做出任何出奸计、背后使诈这等事情。
刘将军初时虽然气馁,可日子久了,竟也觉得这等“正大光明”的打法是“正常”的,吐蕃连续两年里,警醒数次,不曾见到大棠“偷袭”,此时怕也不曾多想,粮草虽有人看守,但吐蕃这次既然敢派出两位王子叫战,显见是当真想要在叫战时就要了太子性命,尔后和大棠一战到底,如此一来,那些看守粮草的人就不会太多。
“孤会拖住他们。”棠落瑾缓缓开口,双目坚定,“只是兵贵神速,刘将军、秦副将,孤会慢慢拖住他们,但是你们,必须要快!”
翌日,吐蕃王子继续叫战大棠太子。
棠落瑾果真应战。
只是这一次,棠落瑾开头还和二人慢慢周旋,似是力有不逮。可是,等到吐蕃营帐处燃起烟火,棠落瑾却不再遵守甚么“君子之道”,趁着二人神色慌张之际,当即偷袭,斩杀二人头颅。
“太子威武!大棠必胜!”
棠落瑾拎着吐蕃四、五王子的头颅,转身策马就跑。
等吐蕃士兵反应过来,想要用弓箭杀棠落瑾时,大棠站在城墙上的密密麻麻的士兵,早就用弓箭打落那些人的弓箭。
而棠落瑾外穿铠甲,里头还穿了金丝软甲,只左臂被擦伤,完好无损的回来了。
吐蕃立时分兵,一部分去察看粮草,一部分则是想要围攻大棠士兵所在的小城。
棠落瑾刚刚斩杀吐蕃二位王子的头颅,如今两只头颅正挂在城墙上,大棠士兵顿时气势高涨,先以弓箭灭杀对方士气,尔后等烧吐蕃粮草的士兵掉转过头,拦住这些吐蕃将士时,城门大开,大棠将士一前一后,将其围堵。
经此一战,大棠杀吐蕃三万余人,将吐蕃赶至六百里外。
天元帝得知如此捷报,喜不自胜,连声道了几个“好”字。
长安城中,一众皇子神色皆有变化。
此战耗时两年之久,这场战争里,棠落瑾一直坚持“君子之道”,不肯偷袭或使诈。这等作风,让不少朝臣和皇子都嘲笑不已。可是,等到棠落瑾转过头来,利用他向来“君子之道”的名声,反过来大败吐蕃时,这些人又笑不出来了。
棠落瑾紧接着来信,说想要在边境筹建新城——只有有了新城,才能将那些地盘彻底站稳——东宫为此出银八千两。
天元帝嘴角一抽,只能咬着牙出银万两。大棠的皇帝和太子都出了大头,其余人自然也不敢怠慢,一时之间,为边境建新城一事,筹了不少银两。
只是,这些银两,还有建城所需物资,该由谁送过去呢?
宁君迟站在大殿之上,双手竟隐隐发抖。
作者有话要说: 棠棠并没有立刻就喜欢舅舅啦~~他送画时,其实什么也没有承诺啊,只是想要用“光明正大的算计”拖上宁君迟三年~~宁君迟猜得到棠棠的意思,但是至于去做还是不去做,就是宁君迟自己的事情了。
饱暖而思淫欲,棠棠这个时候,还不能保证自己能活到最后,其实对于感情什么的,还没有太多的追求……但是,人总是会改变的嘛嘛嘛~~
第67章 中、宫、嫡、子?
两年时间,对棠落瑾来说,这段打仗的日子,自是时间匆匆而过。
但是对在长安城中的人来说,这两年时间,却是漫长的两年。
对众皇子来说,一众年长的皇子,俱都成了亲——二皇子自不必说,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嫡子,两个庶子,两个庶女,三皇子、四皇子、六皇子也都一一成了亲。三皇子和四皇子都有了嫡子,六皇子如太后所愿,年初刚刚娶了朱家嫡女为妻。
年纪小的皇子中,八皇子、九皇子也都定了亲事。
公主之中,三公主、八公主都出嫁,都嫁在了长安城里,如今亦常常回宫;九公主也定了亲事。
对公主来说,成亲也就是搬去了公主府,换了个对她们来说更加自在的地方居住。可是对那些成亲的皇子来说,他们则是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俱都每日上朝,并正儿八经的领了差事。
二皇子自不必提,他虽一心想要出头,奈何棠落瑾身份尊贵,在长安城的名声极好,又因愿意小小年纪,出征吐蕃,很是得人心。文武百官之中,除了尤其挑剔之人,竟是说不出太子的半分不好。
二皇子倒也不是没想过走“旁门左道”,以此让棠落瑾出去了就回不来了。奈何他和愿意支持他的人,在棠落瑾赶去吐蕃的路上,没能成功做成这件事情。等棠落瑾到了边境后,棠落瑾立时就加入了打仗之中,虽然匆忙,但身边之人皆是跟了他至少三年的人,旁人根本插不进去。二皇子也好,其他人也好,竟是两年之中,都不曾找到机会,对棠落瑾下手。
如此情形之下,二皇子和其余皇子,都以为这场战争拖了两年,朝堂上也不断有人提出,让暂时和平的突厥战场上的宁君榆,临时往吐蕃战场上去支援,以此结束这场为时已久的战争。只是天元帝一直不肯松口,此事才没有成行。
二皇子几乎以为,虽然他出手不顺,但棠落瑾运气不好,父皇支撑不住,松了口,这次一旦请了宁君榆前去救援,那么,不但接下来的战争是胜是败,亦或是要和谈,棠落瑾这位“武皇转世”的太子的名声,必要狠狠从众人心底降下来。
可是谁曾料到,大棠因四面楚歌,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因要把人数分散到周边守卫边境,分到吐蕃边境的人数其实并不算多。天元帝虽有私心,可是大棠的安危更加重要,这等情形下,他也只能压着众人,把军需等等物资完整无损的送往吐蕃边境,不得克扣。可是旁的多派兵支援这些事情……天元帝却也不能做。
一来是大棠兵力珍稀,本就分不出太多兵力;二来么,一旦多派了兵力,那么,棠落瑾将来的胜利,又算是谁的胜利?即便众人明面上不说,对棠落瑾的名声,也会有碍。更何况,天元帝若松口说派兵支援,不少人就会力挺宁君榆前去。宁君榆虽年轻,但是的确是天生的将才,在领兵作战上颇有天赋。一旦宁君榆去了,大棠或许的确能力胜吐蕃,可是,那时候若有突厥突袭呢?胜利之后,太子的名声又当如何?
天元帝在那等情形下,竟是根本不能派兵支援棠落瑾。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棠落瑾身为太子,虽文治尚且还好,但在“领兵作战”的事情上,着实不如武皇。虽然棠落瑾年纪小,不如武将世家出身的宁君榆的确情有可原,但众人还是忍不住心中的失望。
然而棠落瑾,就是在众人都要放弃的时候,终于将吐蕃四、五王子一举斩杀,带领众将士,烧吐蕃粮草营房,杀敌三万余人,逼迫吐蕃退兵六百里!
如此厚重军功之下,原本对太子还有所微词的人,登时哑火。
二皇子等人,竟也说不出其他能陷太子于不利的话来。
尤其是天元帝接着说出太子要在边境建新城,来信筹钱的话。
北方有长城在,因此不知挡下多少危险。
然而修建长城既费时间,又耗人力。棠落瑾在西北建不得长城,却也要建一座小城,周遭设置防护等等,以此挡住吐蕃的进攻。
这等事情,大棠历代皇帝并非没有想到过,只是一战退敌六百里,并且公然在朝堂上“筹建资金”的事情,历代皇帝都不曾做过。
棠落瑾如今虽然不是皇帝,但却是一力退敌六百里的太子,还是敢跟自己父皇要银子的太子。他连自己亲爹都坑了一大笔银子,对着其他人,他自然没甚么不能坑的。
长安城的众达官贵人纵然是明知太子来坑他们的钱,可是皇帝都出招了,他们也只得乖乖出了银子。
有些不肯出银子的,棠落瑾亲自写了信去,道:“若君家中银钱不便,可送三五奴仆来,孤,来者不拒。”
那些收到信的人登时哑口无言,只得真的挑了青壮奴仆,等着和送后备军需的人一道往边境去。
只是饶是如此,银子依旧不够。
天元帝正在为儿子发愁的时候,儿子的下一封信就到了。
这一封信来的晚,写的内容却比上一封信详实许多。
棠落瑾把打退吐蕃的经过全都写了下来,又道:“吐蕃赞普三次请求和谈,称与儿为翁婿。还请皇祖母代儿,将静良娣贬为宫人,待遇如良娣时。”
静良娣就是当年和吐蕃三王子一起来长安的吐蕃小公主。虽然她并无过错,这几年被棠落瑾关的也关出乖巧来了。可是和亲女子,素来难为。吐蕃既敢出兵,就是把她的安危架在了火上去烤。棠落瑾不愿因身份被吐蕃赞普牵制,暂时贬她的位分,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只是件小事,天元帝自然没有不准的。不但准了,还把他那时收的吐蕃大公主,也贬到了最低等的位分。只是棠落瑾会念在吐蕃小公主并无过错的份上,给其原先的良娣待遇,但天元帝却不会在乎那位被吐蕃抛弃的吐蕃大公主被贬了位分之后的待遇会如何。
棠落瑾给天元帝的信里,除此之外,还写了种种事情,银钱不够的事情,棠落瑾在吐蕃也想到了,便将自己想到的主意写在了信上:“……不若在新城立碑刻字,将于新城贡献银钱、物资、奴仆者的人的性命和所贡献之物,刻在碑上。若有民间贡献银十万两者,可在其家乡,打马游街,以示表彰,并在新城之中,以其容貌身量,建一雕塑,以传百世。”然后暗示天元帝,若有其他需要筹银子的地方,也可以这么做。
毕竟,对于众官员来说,因不能公然从商,且担心被皇帝疑心,哪怕是手里有钱,也不敢捐出太多。但对民间商人来说,他们却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既能露脸,又能真的得了好名声——有了好名声,那些想要算计他们家财的人,也不得不多思量几番。
天元帝看了棠落瑾的信,摸了摸短短的胡须,立时就笑了出来。
大棠和前朝一样,重农抑商,最看不起商人。即便有事想要找到商人出银子出东西,也不肯对那些商人颜色上好上几分,更遑论别的好处。
棠落瑾的这个主意,却是让那些商人得了实打实的好名声。
别看这名声看不见摸不着,一旦有了名声,那些商人能得到的利益只有更多。有了这些,那些商人定会前仆后继,为着一个可以在石碑上流传百世的位置,付出良多。
而对朝廷来说,一个石碑才多少钱?雕塑也只需找个好师傅而已。至于打马游街,就更加不算什么了——不需朝廷出钱,只要出几个衙役,跟着吹吹打打,也就是了。
天元帝看了这个主意,自然不能不长长松了口气。
“这样便好,这样便好。”天元帝低声喃喃。虽然棠落瑾的做法,无形中会提升商人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危急,与让百姓交纳更多的税赋,激起百姓民愤相比,天元帝心里其实也是愿意从商人口袋里掏出多余的钱的这个做法的。
只是商人多狡诈,太子既说了,可以捐钱,也可以捐物,那么不少商人,应当会直接捐自己产出的货物。这些挑选和护送货物的人,还要好好挑选。
想到这件事,天元帝眉心又紧紧皱了起来。
该选谁去,才是最好?
如今吐蕃战事暂时平定,只是太子在主持建城而已。这等送物资和银两的活计,最是讨巧,自有不少世家贵族为家里的子弟争抢这个活计。
养德宫里,四皇子和容妃亦提起了这件事情。
容妃自知家世低微,又是采选进来的宫女出身,饶是如今有幸升到了妃位,亦不受重视,丝毫不敢拿捏身份,闻得四皇子提起这件事情,眉心蹙了蹙,只劝道:“你与太子素来不相熟,这个送物资的活计,又是众人争抢的,你怕是抢不到。”
四皇子神色有些不好。
容妃叹道:“母妃知道,你现下只是想要和太子示好而已。只是如今,太子风头正盛,这时候想要跟他示好的人太多太多,你纵然是去了,倒也不见得能显出你来。倒不如这次的捐赠时,母妃为你好好合计合计,让你出个大头,在太子那里记上一小功,将来太子回来,你也好借此和他交好。”
四皇子的确没有更好的主意,此时也不是他强出头的机会,闻言只得道:“母妃所言正是。这个时候,太子眼里,哪里能看得到我?就像父皇,在父皇眼中,除了太子,哪里还有其他儿女?哪怕是和太子一母同胞的十二弟,怕也不曾入得了父皇的眼。”
容妃轻声斥道:“这话如何能乱说?你父皇又非普通父亲,他是这天下的帝王,是这世间最尊贵也是最难为的一个人。他的心,和你我的心一样,都只有那么大。可是,你我的心里,装下的只是自己的事情,可是帝王的心里,装下的却是整个天下。在装下这整个天下之余,剩下的部分,才会分给诸多儿女。”
四皇子微微嘲讽:“即便如此,太子也是诸多儿女里,所占的最多的一个。”
容妃稍稍一顿,道:“不。太子是储君,他在天下里面,不在儿女里面。”
四皇子怔住。
容妃道:“我虽不是你的生母,却也养育了你数年。你心中在想甚么,我虽猜不到十成十。但十之八九,却也是有的。只是,母妃只能告诉你,你所想的,根本不能实现。且不说其他,即便太子不幸出事,你上面还有二皇子和三皇子,下面有九皇子和十二皇子。母妃无能,他们四个人中,每一个都比你有夺储的希望。”
容妃说这番话的时候,异常清醒。仿佛一下子,往日的懦弱愚笨,全都消失。
四皇子怔楞了好一会,才干巴巴的道:“不。母妃,我都知道的,我的亲生母亲,娘家被抄满门。说起来,我的生母,其实是罪臣之女,而我则是罪臣血脉。的确是皇子之中,最不可能继承皇位之人。”
四皇子拳头攥的紧紧地,缓缓道:“母妃说的,儿子都懂了。闲王也好,贤王也罢。那个位子,儿子既争不到,便不必再费力去争。”
容妃叹道:“我儿如今有了亲王位,娶妻生子,出宫开府。现下皇上在,你的日子,自不会难过。将来太子继位,太子仁厚宽和,志向远大,我儿亦不会一番才华空付。我儿只莫要想那等不该想的事情就好。”
四皇子躬身一拜,方才离开。
他离开的时候,整个背影都格外沉重。
甚至沉重到没有看到内室里悄悄眯起了眼睛,却仍旧装睡的十二皇子。
不过,一个三四岁的小童,谁会相信他会有心装睡、并且一装就是一个时辰呢?
只是这小童也是此时才明白,为何从前,四皇子只是稍稍动了下心思,做了番不痛不痒的手脚,被那人打压下去后,就不再有其他动作了——四皇子虽有才干,胸有大志,然而身份的确尴尬,又有养母妹妹等诸多牵挂,彼时那人想要打压四皇子,容妃再如此劝说,倒也难怪四皇子会那么快的倒戈,最后在那人手下,当真做了贤王。
不过……
十二皇子缓缓闭目,从前,四皇子是以为,那人身份正正当当,乃中宫嫡子,理所应当该是太子之位。可是,这一辈子呢?若是四皇子知晓了真相呢?
中、宫、嫡、子?
那人也配?
他是年纪小,可是,这宫中,总有年纪合适的人,先替他去争。
不过,现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快快的去把一些事情告诉母后。哪怕那些事情,母后初时会怕,然而事已至此,他若不开口,将来,他只怕再开口,也不会有用了。
尤其是这次父皇选人往吐蕃边境去的事情,从前他甚么都不知道,只是一个普通小儿,自然是由得这件事情发生。可是现在,他如何能容得下那等事情发生?
那明明是他的亲舅舅,结果却为了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跟他作对,十二皇子心中,岂能不恼?
当然,现下却也不是他生恼的时候,现下他该做的,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那位胳膊肘往外拐的舅舅,往吐蕃边境去。
十二皇子一心不想宁君迟去边境,殊不知还有不少人,和十二皇子是一样的想法。
在众人看来,宁家和太子如此亲近,哪里还用得着甚么送物资来联络感情么?还不如把这个忌讳让给他们好了。
而且,宁家的宁山带着两个儿子在大棠与突厥边境,宁君迟如今,就该待在长安城才是。
“诸位同僚忘了么,舍弟六儿一女,皆在长安。”宁君迟微微笑道,“有他们在长安,难道还不足够么?”
况且,他的二哥,如今大约已经启程,返回长安了。
边境之地,宁君远虽不舍,却也知晓他不能再继续待下去。他行动不便,待在边境,也只是白白给人添麻烦,倒不如回到长安,给宁君榆看孩子。省的那些孩子没有父母照看,俱都长歪了就不好了。
长安这边,众人没想到信国公宁君迟是当真想要这个机会,和宁君迟在朝堂上公开相争数次,宁君迟也不曾松口。
众人都盯住了天元帝,期望天元帝能给他们个答案。
哪知天元帝比谁都狡猾,直接言道,谁能为太子带去最多的物资,并且保证东西都送到太子手上,就派谁去。
众人:“……”合着陛下您,是把护送物资的侍卫的银子都省了?
其他人对此或喜或忧,但对宁君迟来说,这却是件好事。
宁家最不缺的就是人。虽然这其中有些人,或是从战场上下来断了一臂或面容残缺的将士,或是年纪稍大之人。但总耐不住宁家人多,且除了这些人外,总还有许多四肢健全之人。
他所要顾虑的,只是接下来的筹集物资和银子的事情。
虽然这原本该是朝廷的事情,奈何天元帝狡猾,想到了利用这件事情,让他们互相比拼,他们就只得在朝堂找了人后,自己再继续找人,筹集物资。
宁君迟不知旁人心中如何做想,可是宁君迟心里却是知道,他这次必是要往边境去的。
——棠落瑾待他如何,他并非不知。只是,棠落瑾那时,于感情之上,或许懵懂,并不曾对任何人有过这等感情。
可是现在,棠落瑾已经十六岁了。宁君迟想,从前的棠落瑾或许因年纪小而不懂情,现在的棠落瑾,岂能依旧不懂?
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该往边境一行,好好与棠落瑾,说个清楚。
他想,他知道了棠落瑾想要的是甚么。并且,他用了两年时间,来思索自己是否能达成棠落瑾的愿望。
宁君迟想,虽然艰难,但若是棠落瑾坚持,那个位子,他也可以为棠落瑾争取。且,以棠落瑾的才干,他得到那个位置,所欠缺的只是宁家确定的支持而已。
而对宁家来说,宁家能打着忠心为皇室的招牌,守卫百姓数百年,自然也不是简单的世家。棠落瑾若做了皇帝,对宁家来说,虽有些不好的地方,但相对其他人做皇帝,宁家会越发自在。
宁君迟知晓宁君榆或许会对棠落瑾心生怀疑,生怕棠落瑾将来会疑心宁家。但宁君迟不信。他自棠落瑾周岁,就和棠落瑾一起往福建去。二人相处数年,宁君迟相信,他不可能看错人。他眼中的棠落瑾,始终都是君子,并非是不会用计耍诈的木讷君子,而是有底线的君子。对君子来说,宁家是忠臣之家,既是忠臣,棠落瑾为何会弃而不用?为何会倒打一耙呢?
于宁君迟来说,若两年前,棠落瑾不曾开口说那番话,或许他因身份,还能克制自己的情感,无论如何,只把这些情感压制在心底,一生都不说出来,只在旁边,看着棠落瑾娶妻纳妾生子,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盛世之君。
可是棠落瑾说了。
他说了,一生一世一双人,舅舅,你可愿意再等三年?
既开了头,宁君迟如何还能放弃?
纵使再艰难,他也不会放弃。
太子无子,虽令人诟病。但皇上却是盛年,如今依旧有宫嫔有孕。到时若皇上不放心,太子自可从最年幼的皇子里面择一人,册封皇太弟,如此帝位既可稳固。
虽然对宁家来说,到时册封十二皇子,才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十二皇子只比棠落瑾小十二岁,宁君迟想,除非棠落瑾只打算当十年皇帝,否则永远不会那么傻乎乎的册封十二皇子为皇太弟。
那岂不是,再催着自己早死么?
宁君迟想罢这些事情,将棠落瑾两年前给他的画像又拿了出来。
少年还是那个少年,可是,纵使是看了千百遍,他仍旧忍不住朝着一幅画伸出手去,摩挲着画中的少年。
宁君迟自是忙碌无比。一面要筹钱筹物资,一面要照看宁君榆的七个儿女,一面还要抽出时间来瞧棠落瑾的画像。
与宁君迟相比,越侯夫人尽心照顾两个儿子两年,次子的病症,终于有些缓解。而长子也肯娶妻了。虽然所娶的妻子,只是一个六品小官的嫡女,但嫡子残了一腿,从前的名声又太过风流不堪,能说到这个嫡女,也已经是难得了。
越侯夫人正喜气洋洋地为长子筹办婚事,想着等长子成了亲,好歹把孙子生出来。如此再想法子把世孙的位置定下,这样的话,即便越侯越发偏心庶子,越侯也动不得儿子和孙子的地位。
只是这样一来,她又要进宫了。
越侯夫人长叹一声。自从两年前,她告诉皇后,自家的庶女要进东宫,而她的嫡女,却只能待在家中时,两姐妹大吵一次,从此除非年节,越侯夫人不肯轻易进宫,宫里的皇后竟也不曾主动唤她进宫。
只是儿女事,才是越侯夫人最看重的。如今儿子要娶妻生子,宫里,她总要重新走动起来才成。
越侯夫人正想着,如何和自己的二妹恢复关系,就听仆从来报,宫中公公来传皇后口谕,请她明日往中宫一趟。
越侯夫人微微讶然,随即便是高兴:“多谢公公。来人,给公公拿些喝茶钱。”
公公稍稍推辞了几句,便把喝茶钱给收下了。只是越侯夫人还想再问甚么,却是甚么都问不出来了。
“夫人您明日去了就知道了。”公公尖着嗓子道,“您明日,可定要早些去才好,前两日,咱们娘娘只瞧了十二皇子一次,不知是看十二皇子的功课不好生气了还是怎么的,等十二皇子出来,眼睛都是红的。咱们娘娘啊,竟也是哭了一场的模样。……您问奴才为何?奴才可是一直都在外面守着,娘娘不许咱家靠近太多啊。”
越侯夫人先是皱眉,随即就觉自己想太多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儿,能知道甚么?大约只是朝环儿抱怨了几句而已。
可是等到见到了皇后,她才知道,她当真是想得太简单了。
第68章 指婚
皇后和越侯夫人虽是嫡亲的姐妹。
可是自从越侯夫人知晓了皇后当初的隐瞒,虽明知即便是换了她,也会像皇后那样选择。但是,每每在家中看到倚楼望向湖边的女儿,她就忍不住迁怒皇后。
——如果当初皇后将事实告诉了她,告诉她,她的丧夫归家的女儿,有机会进入东宫,做太子的妾的机会,那么,即便十二皇子成不了事,越侯家和太子联姻,越侯家低位稳固,于皇后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越侯夫人从前被种种事端冲昏了头脑,回头再看,只觉自己当初太过愚笨。甚么等十二皇子长大?十二皇子如今才四岁而已,太子已然十六岁,立下厚重的军功,名声在文人和武将中,皆无可取代,身后又有天元帝的看重,宁家、宁阳大长公主府、朱家,甚至他们越侯府的支持,如此种种之下,只要太子自己不糊涂,那么太子的地位,就无人可以动摇。
——至于太子并非嫡子,这件事,哪怕环儿清清楚楚的知道,可是,那又如何呢?谁人能证明这件事情?单看太子长相,不像馨贵妃,却像皇后,谁人能相信那个事实?且,若是事情真的被有心人曝光出来,宁家如何能承认“换子”一事属实?五公主已然去世,皇后已然不得天元帝的喜爱许久,若是再曝出“换子”一事,宁家为着自己对大棠百于年的忠心,也只得硬着头皮,承认太子就是太子,是宁家毫无疑问的血脉。而十二皇子虽然也是嫡出,但毕竟是幼子,其继承权,理所应当在太子之下。
宁家尚且不太可能正大光明的支持十二皇子,她一介女流,又能作甚么呢?若当初蒋寒漪死了的时候,棠落瑾也死了,那么或许,宁家也好,她也好,都不会有这种纠结,只一心为十二皇子打算。可是现在,棠落瑾福大命大,根本没有死,宁家和她,又能作甚么?
难道要继续对棠落瑾下死手么?
想想当年,蒋寒漪死后,清宁宫伺候皇后的宫人,杖毙的杖毙,凌迟的凌迟;再想想自从皇后生育十二皇子后,十二皇子就被抱出清宁宫,不给太后,却交给两个妃嫔共同抚养,将嫡皇子当做庶皇子来教养,每三日才被抱去清宁宫一趟,而皇后虽仍旧手持凤印,然而后宫大权旁落,虽身处中宫,却犹若冷宫……如此种种,越侯夫人饶是再糊涂,也能猜到,天元帝或许已然知道了真相。或许不只是真相,还包括皇后出手,对太子下杀手的事情。也正因此,天元帝才会大怒,皇后才会被变相幽禁,而十二皇子,才会被充作庶皇子来教养,这些年来,那些十二皇子“命硬”的传闻,才会怎么都止不住。
越侯夫人神色悲戚。
她知道皇后当年会换子,追根究底,都是为着宁家。可是,皇后当初既做了换子之事,要么就忍到底,将棠落瑾当做亲生儿子来教养,让棠落瑾只认她一个母亲,即便将来她再生的儿子得不到皇位,也能得到棠落瑾的爱护;要么就该狠到底,当初宁家之事稍有起色时,皇后就该立时下手,果断杀了棠落瑾。人都死了,就算再聪明,再有“佛缘”,又有什么用?偏偏棠落瑾彼时没有死,痴傻后竟又好好地活了下来,变成了过目不忘的聪慧之人。
越侯夫人叹气,事已至此,还有甚么好说的?
环儿让她进宫,可是,她进宫了又如何?太子如今声名威望军功俱都握在手中,即便是皇帝要动他,尚且要思量上几个月,更何况是她们?
越侯夫人深深叹息。
然而终究是嫡亲姐妹,皇后的身份又在那里。越侯夫人翌日一早,还是规规矩矩的去了皇宫。
清宁宫。
皇后连连咳嗽数声。
伺候的宫人忙忙给皇后捶背的捶背,递茶水的递茶水,忙得不可开交。
皇后虽然难受,可是身体上的难受,如何也比不得昨日听到十二皇子的话时的震惊和痛苦。
“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
羊祜五岁探环,取邻家李氏死去的小儿失物,时人异之,谓李氏死去小儿,乃羊祜之前身。
这样的故事,皇后于闺中之时,不是没有读过,不过,她读这些故事时,也只是抱着有趣的心思去读,如何也不曾想到,她的孩子,竟有比羊祜更加神奇的境遇。
重生。
从郁郁寡欢,形似幽禁的前生,一梦回到她的腹中,重新投胎成人。
皇后本不肯信,可是等到十二皇子将那些原本他不该知道的事情一一说出后,皇后才不得不信,她的孩子说的是真的。
他真的有幸,重来一次。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由成功者所写。”十二皇子明明是三四岁的年纪,却是一脸沧桑,“从前我们拘泥于君子之道,没有对他下死手,因而失败。可是现在,儿子重来一次,可见是上天眷顾,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像从前那般,只能如蝼蚁一般,苟活在那人的阴影之中。无论如何,儿都要试上一试,将那个谁人都喜欢的位置,夺入怀中。”
皇后彼时只是震惊,忙忙询问十二皇子前世所遭遇的灾难,问他宁家为甚不曾帮忙。
十二皇子面上愤然之色更重:“帮忙?母后以为,宁家谁会帮你我?四舅舅尚且还好,曾经想要助你我一臂之力。可是,四舅舅七个子女,都在长安城中,三舅舅的掌控之下,四舅舅又能作甚?四舅舅虽想要母后和我过得好,可是,相对母后和我,他自然更看重自己的儿女。至于三舅舅……呵,儿最悔之事,便是有三舅舅这样一个胳膊肘只会往外拐的舅舅!”
“此话何意?”皇后微微怔住,“你三舅舅,纵使是不肯帮着咱们,也不会帮着咱们的敌人。怎的听珉儿这话,似是恨极了你三舅舅?”
“珉儿?”十二皇子目光狠厉,“母后也喜欢儿子这个名字么?‘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这样的名字,儿子何时稀罕?父皇偏心至此,儿子只恨,自己不曾头一个就投胎在母后肚中!”
皇后眼中清泪流下。
十二皇子继续道:“母后,你为三舅舅指婚罢。他既不喜欢女子,你就给他指一个男子做妻子。左右四舅舅膝下六个儿子,过继一个给三舅舅就好。且这次去边境运送物资的事情,万万不能让三舅舅去做!母后,万万不能!”
“为何不能?”
越侯夫人问出这话时,霎时奇怪。
事实上,她觉得今日的环儿就足够奇怪了,等环儿无缘无故说出这番话时,她就更加奇怪了。
“因为,”皇后咬着牙,想到十二皇子对她说的那些话,嘴唇还在微微发抖,“因为,君迟,他喜欢上太子了!”
越侯夫人蓦地站起身来。
皇后和越侯夫人正坐在亭子里,宫人都站在远处,不能听到她们的话,却能看到越侯夫人的动作,都好奇的看了过来。
皇后这才道:“大姐先坐下。”
越侯夫人怔怔的坐下,喃喃道:“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君迟糊涂!他是大棠皇后的嫡亲弟弟,是太子舅舅,是前程无限的信国公,他、他怎么可能喜欢上太子?糊涂!糊涂!”
皇后何尝不以为宁君迟是糊涂?她原想着,若宁君迟只是一时糊涂,此事或许有解。可是,等她昨日听完十二皇子所说,知晓宁君迟和太子之间,不但是宁君迟对着太子当真情深一片,甚至太子为了宁君迟,在十二皇子临死之前,尚且没有子嗣之后,就知道十二皇子不曾骗她了。
君迟虽痴情,却也是洁身自好之人。他自己会为喜欢的人,洁身自好,不沾染旁人。而对喜欢的人,君迟也会希望对方和他一样,洁身自好。
若十二皇子说,将来棠落瑾后宫佳丽三千,宁君迟还在不离不弃的等着他,皇后绝对不信。可是,若二人互相有意,互相不曾背叛,那么,这件事,十有八九就是真的了。
皇后自然不信棠落瑾一开始就喜欢上宁君迟了,在她看来,棠落瑾对宁君迟,初时定是利用。可是宁家男人,素来痴情——譬如长兄,譬如次兄,宁君迟自然也是痴情之人。棠落瑾对着这个痴情人久了,又有皇位之故,为其洁身自好,倒也是有可能的。
二人互相迁就,如此勾搭在一起,才有将来的宁君迟为棠落瑾而对十二皇子不管不顾之事。
可是,就算发生过那件事情,那也只能是前世的事情了。
皇后双目微暗。君迟是宁家在长安城的掌权人,是照顾宁家下一代的人。她不能轻易对他下手。可是,她也不能由着二人感情加深,狼狈为奸来害她们母子了。
“这件事情,若让皇上知道了,皇上不会觉得太子如何。可是,君迟呢?皇上要如何看待君迟?如何看待宁家?”皇后抓着越侯夫人的手道,“君迟比太子年长九岁,无论如何,皇上都会认为,是君迟故意带坏太子。皇上不会容下他的!大姐,无论如何,咱们都不能让君迟再继续这样陷下去!”
越侯夫人微微迟疑:“那,咱们该怎么做?君迟这人,环儿也是知道的。他性子倔,一旦认定了甚么,就会头也不回的走下去。他既喜欢上了太子,那么,即便太子拒绝他,他都不一定能拐过弯来。更何况……”越侯夫人稍稍一顿,“太子为何要拒绝他?”
太子离开长安城两年,越侯夫人就在长安城里想了两年。
她原先身在局中,有些不懂的事情,现下全都明白过来——虽然不知是何人所说,但是很显然是,太子显然早就知晓了自己的身世。正因知晓了身世,当初才会对环儿曾经的亲近不曾感动;也正因此,现下君迟示好,太子除非厌恶极了龙阳之事,怕,根本不会拒绝君迟。
为何要拒绝呢?
虽龙阳之事不好公之于众,但若只是私下如此,太子既能因此得到宁家的支持,又能让君迟彻底放弃支持十二皇子,同时还能得到君迟难得的真心。于太子来说,这些,有何不好?他又为何要拒绝?
越侯夫人想,若是换了她,怕是不仅不会拒绝,还会让君迟越陷越深。
皇后道:“正因如此,咱们才更要让君迟快些死心。”见越侯夫人疑惑的看她,皇后才眯了眯眼睛,道,“指婚。”
不但要给宁君迟指婚,还要给棠落瑾指婚。
她就不信,两场婚事下去,君迟,还能继续喜欢那人!
第69章 回报
“指婚?”越侯夫人登时倒吸一口凉气,她反手抓着皇后的手,急急道,“你疯了?太子的婚事,如今你哪里能做的了主?旁的不说,你瞧瞧这周遭——”
越侯夫人目光看向四周远处的宫人,道,“这些人,可有人敢和你亲近?别说亲近了,她们除了做好自己的活儿,怕是连话都不敢和你多说吧?如今这样战战兢兢的站在周围,怕也只是为了看着你我而已。这种情形下,环儿,你要如何给太子指婚?”
皇后异常冷静,道:“大姐莫忧,太子那边,我另有主意。我虽不会正大光明的为他指婚,但若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他和世家女子有了肌肤之亲,再以言语逼迫他,尔后当众开口指婚。事后任是谁,也说不了我的甚么不是。”尔后一顿,道,“至于君迟那边,君迟是我的娘家弟弟,嫡亲的兄弟,我为他指婚,本就是应当的事。皇上又能说我甚么?”
姐姐为弟弟指婚,饶是天元帝,也最多问一句被指婚的是谁,而不可能说这场指婚荒唐的。
可越侯夫人还是皱眉道:“君迟的性子,你并非不知。让他老老实实的成亲,接受你的指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从前不知自己喜欢谁时,尚且能一等再等,不肯成亲。现下知道了自己心中之人是谁,又如何肯听你的话,做这等事情?”
越侯夫人深深地以为,她们根本劝服不了宁君迟。
反倒皇后所说的逼迫棠落瑾成亲一事,虽然手段低劣简单了些,然而在“男女授受不亲”这项规矩下,这样的手段,一旦成功,棠落瑾就不得不娶那个女子。如果皇后挑选之人,恰好又家族规矩严谨,棠落瑾不娶,就要跳河自杀的话,那棠落瑾更是不得不娶对方了。
皇后闻言却道:“君迟不愿意又如何。除非他想皇上现下就知道,他和太子的那些肮脏事!”
越侯夫人张了张嘴,末了只摇头:“环儿若要劝,我并不能说服君迟,环儿还是自己召他进宫罢。”
皇后早早猜到会是这个结果,倒也不恼,只抓着越侯夫人的手,道:“这件事情便罢了,大姐难为,我也是知道的。可是有一件事,大姐却一定能做得到。”
“何事?”
“阻止君迟此次去边境。”
十二皇子重生一次,却也不是真的甚么都改变不了。
譬如这一次,他清清楚楚的记得,宁君迟是用了甚么手段,才得到了江南和长安城最富有的皇商的支持,为边境捐献了大笔物资之余,还让宁君迟有剩下来的物资,送往大棠与突厥边境。
只是这些事情,皇后自然不可能和越侯夫人细谈,只把当初宁君迟的主意,大致告诉了越侯夫人。虽然细节一事,十二皇子并不知晓,但皇后知道,自己的这位长姐,定能把细节一事补足。
越侯夫人闻言,果然大喜。
这样的主意,若是做得细致了,的确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得到那两位皇商的支持。虽然越侯夫人不知皇后是如何想出这个主意的,但只要主意好,越侯夫人为着两个儿子,便不能不上心。
“这样也好。”越侯夫人道,“善文如今腿上受伤,不能行走。侯爷竟看重那庶子多一些。若这次,让善文因此在皇上面前出了头,哪怕他的确不良于行,侯爷不能将善文的世子之位剥除了。”
因皇后一直在变相的被禁足,姐妹二人不能再往下说下去。好在越侯夫人得了主意,心中高兴,离开的倒也痛快。
越侯府中,世子叶善文腿上伤了两三年,被关在府中许久,如今性子都渐渐沉稳下来,早已不是当年的纨绔模样。
他得了母亲的主意,先是惊艳,随即又道:“这主意是谁出的?原本太子表弟的主意就很不错,能吸引不少的富商为边境建新城的事情送钱送物送人。而这个主意,却能让长安和江南两大皇商冒险付出更多。想出这个主意的人,定是手握智珠,和太子亲近之人。”
因为这个主意里,有一件事,就是太子回来,会亲自见二人。
越侯夫人原本得到这个主意的热情终于慢慢降了下来,她稍稍一顿,才道:“那善文看,这件事,你可做得?”
叶善文拳头蓦地攥紧,尔后又缓缓松开,复又攥紧,这才缓缓点头:“只要娘能让太子答应,回长安后亲自见那两位皇商的事情,儿便会竭尽全力,做成这件事。”
越侯夫人请得动太子么?叶善文以为,自己母亲好歹是太子的姨母,这个面子,总归是有的。而越侯夫人心中苦笑,但面上却也点了头:“善文放心。太子既想出了让富商帮忙建新城,便不会不管两个肯出大头的皇商。他会见他们的。”
叶善文听了,自是安心去筹备这件事情。
等到十日后,叶善文的事情开始执行,宁君迟落后一步,想到这个主意时,就发现有人比他先行一步,做了他想做的事情了。
“小的打听过了,是越侯府的大公子,他前几日就开始频频见两位皇商了。”地念小声道,“只是这样一来,咱们该怎么办?”
地念跟随宁君迟多年,宁君迟的心思,旁的便罢了,他或许愚笨猜不出。
但是,宁君迟对太子的心思,那根本藏都藏不住。
先时地念还傻,以为宁君迟对着太子的画像看,只是在思念自己的“外甥”而已。可是日子久了,眼见那目光越来越幽深,地念还有甚不懂的?
他们家的公子,可是早早就痴心一片,并且只对着那位太子痴心了。如此痴心之下,公子会想方设法,借这次的事情,往边境去看太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他们公子想了这么好的主意,结果还没开始施行,就发现已经有人挡在他们前头来做这件事情了。
若是别人,地念还会小小的“恶毒”一下,劝他们家公子去和那人“谈一谈”,或以其他利益相诱,总能换到这次去吐蕃的机会。可是,等查到先做了这件事情的人是越侯府家的世子,地念就知道麻烦了。
越侯夫人是公子的长姐,哪怕二人并不是很亲近,然而血缘在那里,是谁也挣不脱的。而越侯世子如今腿脚不便,越侯府亦频频传来越侯要换世子的传闻,越侯世子如此出奇招,何尝又不是想要急着立功,好稳固自己的世子地位呢?
如此情形之下,地念也没法子劝诱他们家公子对其“出手”了。
宁君迟面无表情的站了一会,良久才道:“罢了。回府。”
回到府中,宁君迟先让人请了小安姑姑过来,询问了家里几个孩子的事情。
宁君榆留下六子一女,然后就离开了。
宁君迟虽请了小安姑姑来,但也架不住这些孩子的生母频频出幺蛾子,末了只得让那些生母和孩子隔离开来,每三日一见,一次只半个时辰。寻常时候,则都分别由乳母教养,小安姑姑总管。
七个差不多大的孩子,饶是小安姑姑是从宫里出来的,也被他们闹腾的不行。
“小公子们和小小姐都很好。”小安姑姑笑道,“信国公前日教他们蹲马步,今日几个孩子,竟全都记得,一个比着一个的蹲马步,说是定要做得好了,然后让信国公夸奖他们。”
宁君迟难得笑了笑,道:“看好了他们。至于蹲马步甚么的,我每日不能常去看他们,过几日就为他们请个师父来,让他们现在就开始学武罢。”
小安姑姑微微瞠目,随即想到宁家是武将世家,如此倒也不稀奇。只道:“那小小姐呢?她是闺阁小姐,也要学么?”
宁君迟微微一顿:“学罢。七岁之前,都让她和几个兄弟一起学武。若是行动不便,便穿胡装或她兄弟们的衣裳。七岁之后,学与不学,端看她自己所想。”
一个当男孩儿养大的姑娘,长大了,眼界应该会更高些吧?
宁君迟和几个孩子一道吃了饭,又与他们讲了几个军中故事,然后就让奴仆哄着他们,离开了。
这些原本该是孩子父母的活,奈何宁君榆太过糊涂,气跑了嫡妻,自己又走得潇洒,宁君迟本就不喜欢棠落瑾以外的孩子,如今能做到每日早晚去看一次这些孩子,每日询问几个孩子的吃穿用行,再得了棠落瑾的主意后,每隔上几日再来个“突袭检查”,宁家因无主母,宁君迟惩罚奴仆的手段比往常又狠厉了三分,无论如何,都尽力让几个孩子健康快活的长大,没有出现奴大欺主的情形。
宁君迟的心思,落在那几个孩子身上的只有一二分。等回了书房,将棠落瑾新近寄来的信和画细细一观,他才终于舒朗的笑了起来。
他的小七,又长大了一些。
看画上的模样,仿佛个子高了,人也黑了一点点,两颊微微的鼓起,如今也都没了。
真的长大了。
宁君迟摸着画中少年,眼睛里都是温柔。
只可惜,他的小七太过调皮,离开两载,难得画了一次自画像来,偏偏画里的人,只有一个侧脸。随着画像一起寄来的信纸来,还特特写了“恐画了正面,舅舅瞧了我如今的模样,便不肯来了,故此,只送上一侧脸,盼舅舅亲至。”
宁君迟将信和画,反复看了又看。心中想,即便是给了一张正面的画,他看到了小七如今的模样,但凡有机会,他都一定会赶去边境看小七。
“盼舅舅亲至。”
只为这几个字,他就不能拒绝这件事。
宁君迟将画和信,重新看了又看,眼看天色晚了,这才将信和画都整理好,放在心口,带去寝室,尔后压在枕下,安然睡去。
盼。
他在等着他。
所以,他一定会去。
大棠和吐蕃边境处。
棠落瑾如今年有十六,个子长高了,人也长开了。在边境呆了两年,虽然皮肤黑了些,但比起那些已经黑成黑炭的将士来说,已经算是白的了。
尤其是他如今容貌长开,整个人越发的俊俏。不说女子,就是那些年纪小的将士,看到了他,都会立时移不开眼睛,结结巴巴的不知道自己要说甚么,做甚么了。
好在他眉间一点朱砂痣,颇有观音像,平日里又常常面无表情。虽容貌过分出色,但也无人敢对太子说荤话,遑论其他。
棠落瑾自穿越来,在大棠已经呆了十六年。十六年里,最让他自在的地方,就是在福建的两年,和在边境的两年。
福建和边境,虽都清苦,尤其是边境之地,战争频繁,但对棠落瑾来说,这两个地方,却是阴谋算计最少的地方,也是让他待得最自在的地方。
若是可以,他倒的确想要在这里多待些日子。
棠落瑾想到一旦他揣着沉重的军功,离开边境时,一路之上可能遇到的危险,就忍不住面上面无表情,心中叹气连连。
他两年前来吐蕃时,尚且要经历多次刺杀;待一年后,他离开这里时,也是那些人动手的最好时机——他若死了或者残了,长安城的人,就可以“公平”的凭本事夺嫡。对那些人来说,想来也是值得联手一搏的。
这也就是棠落瑾为何会写信给宁君迟的缘故。
想到宁君迟,躺在帐篷里的棠落瑾蓦地睁开了眼。
实在睡不着了,他才穿了衣裳,从帐篷里走了出来。
月明星稀。
棠落瑾在黑暗里缓缓走着。
七岁那年,他向宁阳大长公主求亲,求娶蒋寒漪;十四岁那年,离开长安城前,他以一幅画,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让宁君迟心中的迟疑,坚定起来;如今,他又特特去信给宁君迟,让宁君迟千里奔波,只为来陪着他,一起冒险回长安城。
有了宁君迟在,那么,皇后和越侯夫人也好,宁君榆也好,就不能调动宁家人,对他们一行人出手。甚至不但不能,还要护着他们一路平安回长安城。
对蒋寒漪,棠落瑾原是打算,以一生作为回报,惟愿最初的举案齐眉之后,便是琴瑟和鸣。
而对宁君迟……
宁家暂且不提,宁君迟是自小就对他好的。他并非不知宁君迟的好,可是,有些事情,既身在局中,他就不能不防。
也不能不利用。
不过。
棠落瑾想,若宁君迟当真甘心被他“利用”一生,他便回报宁君迟一世,当真许他一个“一生一世一双人”。
只是这条路,无论是对宁君迟,还是对他来说,都太过艰难。一时之间,棠落瑾竟也不知,是希望宁君迟这一次,真的赶来“护送”他回长安好;还是他自己想方设法平安回长安,然后和宁君迟彻底决裂的好了。
举头望月,明明是夜深之时,他却半点困意也无。
第70章 大喜
棠落瑾前一夜虽然失眠,末了只睡了两个时辰就醒了。
可是到了第二天,安排好诸多事务,刘将军就来告诉他,吐蕃赞普再次请见。
当然,自从棠落瑾去信长安,把吐蕃赞普的两个女儿分别都贬了位分之后,吐蕃赞普一下子就不敢以“岳父”或长辈自称了。
第23节
恋耽美
第23节
棠落瑾在战场上待了两年之久,整个人都刚硬了许多,闻言直接道:“为何不行?孤虽崇尚君子之风,只肯点到为止。可是,吐蕃欺人太甚,以二敌一,如此小人作为,孤岂能不上前去教训?且,吐蕃赞普的确不在乎死一个儿子,那么,若是两个一起死呢?”
更何况,当初的吐蕃三王子,就是在大棠伤的腿。
刘将军回过味来,双目精湛:“殿下是说……”
“此战已耗时两年,不该再往后拖了。”棠落瑾面无表情,指着舆图,道,“孤在前面与其应战,刘将军压阵,秦副将带人,烧其粮草!”
刘将军双眸锃亮。
自太子来,大棠与吐蕃的战争,就变得颇有“君子之风”。无论何时开战,都是实打实的正大光明的打,从不曾做出任何出奸计、背后使诈这等事情。
刘将军初时虽然气馁,可日子久了,竟也觉得这等“正大光明”的打法是“正常”的,吐蕃连续两年里,警醒数次,不曾见到大棠“偷袭”,此时怕也不曾多想,粮草虽有人看守,但吐蕃这次既然敢派出两位王子叫战,显见是当真想要在叫战时就要了太子性命,尔后和大棠一战到底,如此一来,那些看守粮草的人就不会太多。
“孤会拖住他们。”棠落瑾缓缓开口,双目坚定,“只是兵贵神速,刘将军、秦副将,孤会慢慢拖住他们,但是你们,必须要快!”
翌日,吐蕃王子继续叫战大棠太子。
棠落瑾果真应战。
只是这一次,棠落瑾开头还和二人慢慢周旋,似是力有不逮。可是,等到吐蕃营帐处燃起烟火,棠落瑾却不再遵守甚么“君子之道”,趁着二人神色慌张之际,当即偷袭,斩杀二人头颅。
“太子威武!大棠必胜!”
棠落瑾拎着吐蕃四、五王子的头颅,转身策马就跑。
等吐蕃士兵反应过来,想要用弓箭杀棠落瑾时,大棠站在城墙上的密密麻麻的士兵,早就用弓箭打落那些人的弓箭。
而棠落瑾外穿铠甲,里头还穿了金丝软甲,只左臂被擦伤,完好无损的回来了。
吐蕃立时分兵,一部分去察看粮草,一部分则是想要围攻大棠士兵所在的小城。
棠落瑾刚刚斩杀吐蕃二位王子的头颅,如今两只头颅正挂在城墙上,大棠士兵顿时气势高涨,先以弓箭灭杀对方士气,尔后等烧吐蕃粮草的士兵掉转过头,拦住这些吐蕃将士时,城门大开,大棠将士一前一后,将其围堵。
经此一战,大棠杀吐蕃三万余人,将吐蕃赶至六百里外。
天元帝得知如此捷报,喜不自胜,连声道了几个“好”字。
长安城中,一众皇子神色皆有变化。
此战耗时两年之久,这场战争里,棠落瑾一直坚持“君子之道”,不肯偷袭或使诈。这等作风,让不少朝臣和皇子都嘲笑不已。可是,等到棠落瑾转过头来,利用他向来“君子之道”的名声,反过来大败吐蕃时,这些人又笑不出来了。
棠落瑾紧接着来信,说想要在边境筹建新城——只有有了新城,才能将那些地盘彻底站稳——东宫为此出银八千两。
天元帝嘴角一抽,只能咬着牙出银万两。大棠的皇帝和太子都出了大头,其余人自然也不敢怠慢,一时之间,为边境建新城一事,筹了不少银两。
只是,这些银两,还有建城所需物资,该由谁送过去呢?
宁君迟站在大殿之上,双手竟隐隐发抖。
作者有话要说: 棠棠并没有立刻就喜欢舅舅啦~~他送画时,其实什么也没有承诺啊,只是想要用“光明正大的算计”拖上宁君迟三年~~宁君迟猜得到棠棠的意思,但是至于去做还是不去做,就是宁君迟自己的事情了。
饱暖而思淫欲,棠棠这个时候,还不能保证自己能活到最后,其实对于感情什么的,还没有太多的追求……但是,人总是会改变的嘛嘛嘛~~
第67章 中、宫、嫡、子?
两年时间,对棠落瑾来说,这段打仗的日子,自是时间匆匆而过。
但是对在长安城中的人来说,这两年时间,却是漫长的两年。
对众皇子来说,一众年长的皇子,俱都成了亲——二皇子自不必说,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嫡子,两个庶子,两个庶女,三皇子、四皇子、六皇子也都一一成了亲。三皇子和四皇子都有了嫡子,六皇子如太后所愿,年初刚刚娶了朱家嫡女为妻。
年纪小的皇子中,八皇子、九皇子也都定了亲事。
公主之中,三公主、八公主都出嫁,都嫁在了长安城里,如今亦常常回宫;九公主也定了亲事。
对公主来说,成亲也就是搬去了公主府,换了个对她们来说更加自在的地方居住。可是对那些成亲的皇子来说,他们则是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俱都每日上朝,并正儿八经的领了差事。
二皇子自不必提,他虽一心想要出头,奈何棠落瑾身份尊贵,在长安城的名声极好,又因愿意小小年纪,出征吐蕃,很是得人心。文武百官之中,除了尤其挑剔之人,竟是说不出太子的半分不好。
二皇子倒也不是没想过走“旁门左道”,以此让棠落瑾出去了就回不来了。奈何他和愿意支持他的人,在棠落瑾赶去吐蕃的路上,没能成功做成这件事情。等棠落瑾到了边境后,棠落瑾立时就加入了打仗之中,虽然匆忙,但身边之人皆是跟了他至少三年的人,旁人根本插不进去。二皇子也好,其他人也好,竟是两年之中,都不曾找到机会,对棠落瑾下手。
如此情形之下,二皇子和其余皇子,都以为这场战争拖了两年,朝堂上也不断有人提出,让暂时和平的突厥战场上的宁君榆,临时往吐蕃战场上去支援,以此结束这场为时已久的战争。只是天元帝一直不肯松口,此事才没有成行。
二皇子几乎以为,虽然他出手不顺,但棠落瑾运气不好,父皇支撑不住,松了口,这次一旦请了宁君榆前去救援,那么,不但接下来的战争是胜是败,亦或是要和谈,棠落瑾这位“武皇转世”的太子的名声,必要狠狠从众人心底降下来。
可是谁曾料到,大棠因四面楚歌,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因要把人数分散到周边守卫边境,分到吐蕃边境的人数其实并不算多。天元帝虽有私心,可是大棠的安危更加重要,这等情形下,他也只能压着众人,把军需等等物资完整无损的送往吐蕃边境,不得克扣。可是旁的多派兵支援这些事情……天元帝却也不能做。
一来是大棠兵力珍稀,本就分不出太多兵力;二来么,一旦多派了兵力,那么,棠落瑾将来的胜利,又算是谁的胜利?即便众人明面上不说,对棠落瑾的名声,也会有碍。更何况,天元帝若松口说派兵支援,不少人就会力挺宁君榆前去。宁君榆虽年轻,但是的确是天生的将才,在领兵作战上颇有天赋。一旦宁君榆去了,大棠或许的确能力胜吐蕃,可是,那时候若有突厥突袭呢?胜利之后,太子的名声又当如何?
天元帝在那等情形下,竟是根本不能派兵支援棠落瑾。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棠落瑾身为太子,虽文治尚且还好,但在“领兵作战”的事情上,着实不如武皇。虽然棠落瑾年纪小,不如武将世家出身的宁君榆的确情有可原,但众人还是忍不住心中的失望。
然而棠落瑾,就是在众人都要放弃的时候,终于将吐蕃四、五王子一举斩杀,带领众将士,烧吐蕃粮草营房,杀敌三万余人,逼迫吐蕃退兵六百里!
如此厚重军功之下,原本对太子还有所微词的人,登时哑火。
二皇子等人,竟也说不出其他能陷太子于不利的话来。
尤其是天元帝接着说出太子要在边境建新城,来信筹钱的话。
北方有长城在,因此不知挡下多少危险。
然而修建长城既费时间,又耗人力。棠落瑾在西北建不得长城,却也要建一座小城,周遭设置防护等等,以此挡住吐蕃的进攻。
这等事情,大棠历代皇帝并非没有想到过,只是一战退敌六百里,并且公然在朝堂上“筹建资金”的事情,历代皇帝都不曾做过。
棠落瑾如今虽然不是皇帝,但却是一力退敌六百里的太子,还是敢跟自己父皇要银子的太子。他连自己亲爹都坑了一大笔银子,对着其他人,他自然没甚么不能坑的。
长安城的众达官贵人纵然是明知太子来坑他们的钱,可是皇帝都出招了,他们也只得乖乖出了银子。
有些不肯出银子的,棠落瑾亲自写了信去,道:“若君家中银钱不便,可送三五奴仆来,孤,来者不拒。”
那些收到信的人登时哑口无言,只得真的挑了青壮奴仆,等着和送后备军需的人一道往边境去。
只是饶是如此,银子依旧不够。
天元帝正在为儿子发愁的时候,儿子的下一封信就到了。
这一封信来的晚,写的内容却比上一封信详实许多。
棠落瑾把打退吐蕃的经过全都写了下来,又道:“吐蕃赞普三次请求和谈,称与儿为翁婿。还请皇祖母代儿,将静良娣贬为宫人,待遇如良娣时。”
静良娣就是当年和吐蕃三王子一起来长安的吐蕃小公主。虽然她并无过错,这几年被棠落瑾关的也关出乖巧来了。可是和亲女子,素来难为。吐蕃既敢出兵,就是把她的安危架在了火上去烤。棠落瑾不愿因身份被吐蕃赞普牵制,暂时贬她的位分,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只是件小事,天元帝自然没有不准的。不但准了,还把他那时收的吐蕃大公主,也贬到了最低等的位分。只是棠落瑾会念在吐蕃小公主并无过错的份上,给其原先的良娣待遇,但天元帝却不会在乎那位被吐蕃抛弃的吐蕃大公主被贬了位分之后的待遇会如何。
棠落瑾给天元帝的信里,除此之外,还写了种种事情,银钱不够的事情,棠落瑾在吐蕃也想到了,便将自己想到的主意写在了信上:“……不若在新城立碑刻字,将于新城贡献银钱、物资、奴仆者的人的性命和所贡献之物,刻在碑上。若有民间贡献银十万两者,可在其家乡,打马游街,以示表彰,并在新城之中,以其容貌身量,建一雕塑,以传百世。”然后暗示天元帝,若有其他需要筹银子的地方,也可以这么做。
毕竟,对于众官员来说,因不能公然从商,且担心被皇帝疑心,哪怕是手里有钱,也不敢捐出太多。但对民间商人来说,他们却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既能露脸,又能真的得了好名声——有了好名声,那些想要算计他们家财的人,也不得不多思量几番。
天元帝看了棠落瑾的信,摸了摸短短的胡须,立时就笑了出来。
大棠和前朝一样,重农抑商,最看不起商人。即便有事想要找到商人出银子出东西,也不肯对那些商人颜色上好上几分,更遑论别的好处。
棠落瑾的这个主意,却是让那些商人得了实打实的好名声。
别看这名声看不见摸不着,一旦有了名声,那些商人能得到的利益只有更多。有了这些,那些商人定会前仆后继,为着一个可以在石碑上流传百世的位置,付出良多。
而对朝廷来说,一个石碑才多少钱?雕塑也只需找个好师傅而已。至于打马游街,就更加不算什么了——不需朝廷出钱,只要出几个衙役,跟着吹吹打打,也就是了。
天元帝看了这个主意,自然不能不长长松了口气。
“这样便好,这样便好。”天元帝低声喃喃。虽然棠落瑾的做法,无形中会提升商人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危急,与让百姓交纳更多的税赋,激起百姓民愤相比,天元帝心里其实也是愿意从商人口袋里掏出多余的钱的这个做法的。
只是商人多狡诈,太子既说了,可以捐钱,也可以捐物,那么不少商人,应当会直接捐自己产出的货物。这些挑选和护送货物的人,还要好好挑选。
想到这件事,天元帝眉心又紧紧皱了起来。
该选谁去,才是最好?
如今吐蕃战事暂时平定,只是太子在主持建城而已。这等送物资和银两的活计,最是讨巧,自有不少世家贵族为家里的子弟争抢这个活计。
养德宫里,四皇子和容妃亦提起了这件事情。
容妃自知家世低微,又是采选进来的宫女出身,饶是如今有幸升到了妃位,亦不受重视,丝毫不敢拿捏身份,闻得四皇子提起这件事情,眉心蹙了蹙,只劝道:“你与太子素来不相熟,这个送物资的活计,又是众人争抢的,你怕是抢不到。”
四皇子神色有些不好。
容妃叹道:“母妃知道,你现下只是想要和太子示好而已。只是如今,太子风头正盛,这时候想要跟他示好的人太多太多,你纵然是去了,倒也不见得能显出你来。倒不如这次的捐赠时,母妃为你好好合计合计,让你出个大头,在太子那里记上一小功,将来太子回来,你也好借此和他交好。”
四皇子的确没有更好的主意,此时也不是他强出头的机会,闻言只得道:“母妃所言正是。这个时候,太子眼里,哪里能看得到我?就像父皇,在父皇眼中,除了太子,哪里还有其他儿女?哪怕是和太子一母同胞的十二弟,怕也不曾入得了父皇的眼。”
容妃轻声斥道:“这话如何能乱说?你父皇又非普通父亲,他是这天下的帝王,是这世间最尊贵也是最难为的一个人。他的心,和你我的心一样,都只有那么大。可是,你我的心里,装下的只是自己的事情,可是帝王的心里,装下的却是整个天下。在装下这整个天下之余,剩下的部分,才会分给诸多儿女。”
四皇子微微嘲讽:“即便如此,太子也是诸多儿女里,所占的最多的一个。”
容妃稍稍一顿,道:“不。太子是储君,他在天下里面,不在儿女里面。”
四皇子怔住。
容妃道:“我虽不是你的生母,却也养育了你数年。你心中在想甚么,我虽猜不到十成十。但十之八九,却也是有的。只是,母妃只能告诉你,你所想的,根本不能实现。且不说其他,即便太子不幸出事,你上面还有二皇子和三皇子,下面有九皇子和十二皇子。母妃无能,他们四个人中,每一个都比你有夺储的希望。”
容妃说这番话的时候,异常清醒。仿佛一下子,往日的懦弱愚笨,全都消失。
四皇子怔楞了好一会,才干巴巴的道:“不。母妃,我都知道的,我的亲生母亲,娘家被抄满门。说起来,我的生母,其实是罪臣之女,而我则是罪臣血脉。的确是皇子之中,最不可能继承皇位之人。”
四皇子拳头攥的紧紧地,缓缓道:“母妃说的,儿子都懂了。闲王也好,贤王也罢。那个位子,儿子既争不到,便不必再费力去争。”
容妃叹道:“我儿如今有了亲王位,娶妻生子,出宫开府。现下皇上在,你的日子,自不会难过。将来太子继位,太子仁厚宽和,志向远大,我儿亦不会一番才华空付。我儿只莫要想那等不该想的事情就好。”
四皇子躬身一拜,方才离开。
他离开的时候,整个背影都格外沉重。
甚至沉重到没有看到内室里悄悄眯起了眼睛,却仍旧装睡的十二皇子。
不过,一个三四岁的小童,谁会相信他会有心装睡、并且一装就是一个时辰呢?
只是这小童也是此时才明白,为何从前,四皇子只是稍稍动了下心思,做了番不痛不痒的手脚,被那人打压下去后,就不再有其他动作了——四皇子虽有才干,胸有大志,然而身份的确尴尬,又有养母妹妹等诸多牵挂,彼时那人想要打压四皇子,容妃再如此劝说,倒也难怪四皇子会那么快的倒戈,最后在那人手下,当真做了贤王。
不过……
十二皇子缓缓闭目,从前,四皇子是以为,那人身份正正当当,乃中宫嫡子,理所应当该是太子之位。可是,这一辈子呢?若是四皇子知晓了真相呢?
中、宫、嫡、子?
那人也配?
他是年纪小,可是,这宫中,总有年纪合适的人,先替他去争。
不过,现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快快的去把一些事情告诉母后。哪怕那些事情,母后初时会怕,然而事已至此,他若不开口,将来,他只怕再开口,也不会有用了。
尤其是这次父皇选人往吐蕃边境去的事情,从前他甚么都不知道,只是一个普通小儿,自然是由得这件事情发生。可是现在,他如何能容得下那等事情发生?
那明明是他的亲舅舅,结果却为了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跟他作对,十二皇子心中,岂能不恼?
当然,现下却也不是他生恼的时候,现下他该做的,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那位胳膊肘往外拐的舅舅,往吐蕃边境去。
十二皇子一心不想宁君迟去边境,殊不知还有不少人,和十二皇子是一样的想法。
在众人看来,宁家和太子如此亲近,哪里还用得着甚么送物资来联络感情么?还不如把这个忌讳让给他们好了。
而且,宁家的宁山带着两个儿子在大棠与突厥边境,宁君迟如今,就该待在长安城才是。
“诸位同僚忘了么,舍弟六儿一女,皆在长安。”宁君迟微微笑道,“有他们在长安,难道还不足够么?”
况且,他的二哥,如今大约已经启程,返回长安了。
边境之地,宁君远虽不舍,却也知晓他不能再继续待下去。他行动不便,待在边境,也只是白白给人添麻烦,倒不如回到长安,给宁君榆看孩子。省的那些孩子没有父母照看,俱都长歪了就不好了。
长安这边,众人没想到信国公宁君迟是当真想要这个机会,和宁君迟在朝堂上公开相争数次,宁君迟也不曾松口。
众人都盯住了天元帝,期望天元帝能给他们个答案。
哪知天元帝比谁都狡猾,直接言道,谁能为太子带去最多的物资,并且保证东西都送到太子手上,就派谁去。
众人:“……”合着陛下您,是把护送物资的侍卫的银子都省了?
其他人对此或喜或忧,但对宁君迟来说,这却是件好事。
宁家最不缺的就是人。虽然这其中有些人,或是从战场上下来断了一臂或面容残缺的将士,或是年纪稍大之人。但总耐不住宁家人多,且除了这些人外,总还有许多四肢健全之人。
他所要顾虑的,只是接下来的筹集物资和银子的事情。
虽然这原本该是朝廷的事情,奈何天元帝狡猾,想到了利用这件事情,让他们互相比拼,他们就只得在朝堂找了人后,自己再继续找人,筹集物资。
宁君迟不知旁人心中如何做想,可是宁君迟心里却是知道,他这次必是要往边境去的。
——棠落瑾待他如何,他并非不知。只是,棠落瑾那时,于感情之上,或许懵懂,并不曾对任何人有过这等感情。
可是现在,棠落瑾已经十六岁了。宁君迟想,从前的棠落瑾或许因年纪小而不懂情,现在的棠落瑾,岂能依旧不懂?
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该往边境一行,好好与棠落瑾,说个清楚。
他想,他知道了棠落瑾想要的是甚么。并且,他用了两年时间,来思索自己是否能达成棠落瑾的愿望。
宁君迟想,虽然艰难,但若是棠落瑾坚持,那个位子,他也可以为棠落瑾争取。且,以棠落瑾的才干,他得到那个位置,所欠缺的只是宁家确定的支持而已。
而对宁家来说,宁家能打着忠心为皇室的招牌,守卫百姓数百年,自然也不是简单的世家。棠落瑾若做了皇帝,对宁家来说,虽有些不好的地方,但相对其他人做皇帝,宁家会越发自在。
宁君迟知晓宁君榆或许会对棠落瑾心生怀疑,生怕棠落瑾将来会疑心宁家。但宁君迟不信。他自棠落瑾周岁,就和棠落瑾一起往福建去。二人相处数年,宁君迟相信,他不可能看错人。他眼中的棠落瑾,始终都是君子,并非是不会用计耍诈的木讷君子,而是有底线的君子。对君子来说,宁家是忠臣之家,既是忠臣,棠落瑾为何会弃而不用?为何会倒打一耙呢?
于宁君迟来说,若两年前,棠落瑾不曾开口说那番话,或许他因身份,还能克制自己的情感,无论如何,只把这些情感压制在心底,一生都不说出来,只在旁边,看着棠落瑾娶妻纳妾生子,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盛世之君。
可是棠落瑾说了。
他说了,一生一世一双人,舅舅,你可愿意再等三年?
既开了头,宁君迟如何还能放弃?
纵使再艰难,他也不会放弃。
太子无子,虽令人诟病。但皇上却是盛年,如今依旧有宫嫔有孕。到时若皇上不放心,太子自可从最年幼的皇子里面择一人,册封皇太弟,如此帝位既可稳固。
虽然对宁家来说,到时册封十二皇子,才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十二皇子只比棠落瑾小十二岁,宁君迟想,除非棠落瑾只打算当十年皇帝,否则永远不会那么傻乎乎的册封十二皇子为皇太弟。
那岂不是,再催着自己早死么?
宁君迟想罢这些事情,将棠落瑾两年前给他的画像又拿了出来。
少年还是那个少年,可是,纵使是看了千百遍,他仍旧忍不住朝着一幅画伸出手去,摩挲着画中的少年。
宁君迟自是忙碌无比。一面要筹钱筹物资,一面要照看宁君榆的七个儿女,一面还要抽出时间来瞧棠落瑾的画像。
与宁君迟相比,越侯夫人尽心照顾两个儿子两年,次子的病症,终于有些缓解。而长子也肯娶妻了。虽然所娶的妻子,只是一个六品小官的嫡女,但嫡子残了一腿,从前的名声又太过风流不堪,能说到这个嫡女,也已经是难得了。
越侯夫人正喜气洋洋地为长子筹办婚事,想着等长子成了亲,好歹把孙子生出来。如此再想法子把世孙的位置定下,这样的话,即便越侯越发偏心庶子,越侯也动不得儿子和孙子的地位。
只是这样一来,她又要进宫了。
越侯夫人长叹一声。自从两年前,她告诉皇后,自家的庶女要进东宫,而她的嫡女,却只能待在家中时,两姐妹大吵一次,从此除非年节,越侯夫人不肯轻易进宫,宫里的皇后竟也不曾主动唤她进宫。
只是儿女事,才是越侯夫人最看重的。如今儿子要娶妻生子,宫里,她总要重新走动起来才成。
越侯夫人正想着,如何和自己的二妹恢复关系,就听仆从来报,宫中公公来传皇后口谕,请她明日往中宫一趟。
越侯夫人微微讶然,随即便是高兴:“多谢公公。来人,给公公拿些喝茶钱。”
公公稍稍推辞了几句,便把喝茶钱给收下了。只是越侯夫人还想再问甚么,却是甚么都问不出来了。
“夫人您明日去了就知道了。”公公尖着嗓子道,“您明日,可定要早些去才好,前两日,咱们娘娘只瞧了十二皇子一次,不知是看十二皇子的功课不好生气了还是怎么的,等十二皇子出来,眼睛都是红的。咱们娘娘啊,竟也是哭了一场的模样。……您问奴才为何?奴才可是一直都在外面守着,娘娘不许咱家靠近太多啊。”
越侯夫人先是皱眉,随即就觉自己想太多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儿,能知道甚么?大约只是朝环儿抱怨了几句而已。
可是等到见到了皇后,她才知道,她当真是想得太简单了。
第68章 指婚
皇后和越侯夫人虽是嫡亲的姐妹。
可是自从越侯夫人知晓了皇后当初的隐瞒,虽明知即便是换了她,也会像皇后那样选择。但是,每每在家中看到倚楼望向湖边的女儿,她就忍不住迁怒皇后。
——如果当初皇后将事实告诉了她,告诉她,她的丧夫归家的女儿,有机会进入东宫,做太子的妾的机会,那么,即便十二皇子成不了事,越侯家和太子联姻,越侯家低位稳固,于皇后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越侯夫人从前被种种事端冲昏了头脑,回头再看,只觉自己当初太过愚笨。甚么等十二皇子长大?十二皇子如今才四岁而已,太子已然十六岁,立下厚重的军功,名声在文人和武将中,皆无可取代,身后又有天元帝的看重,宁家、宁阳大长公主府、朱家,甚至他们越侯府的支持,如此种种之下,只要太子自己不糊涂,那么太子的地位,就无人可以动摇。
——至于太子并非嫡子,这件事,哪怕环儿清清楚楚的知道,可是,那又如何呢?谁人能证明这件事情?单看太子长相,不像馨贵妃,却像皇后,谁人能相信那个事实?且,若是事情真的被有心人曝光出来,宁家如何能承认“换子”一事属实?五公主已然去世,皇后已然不得天元帝的喜爱许久,若是再曝出“换子”一事,宁家为着自己对大棠百于年的忠心,也只得硬着头皮,承认太子就是太子,是宁家毫无疑问的血脉。而十二皇子虽然也是嫡出,但毕竟是幼子,其继承权,理所应当在太子之下。
宁家尚且不太可能正大光明的支持十二皇子,她一介女流,又能作甚么呢?若当初蒋寒漪死了的时候,棠落瑾也死了,那么或许,宁家也好,她也好,都不会有这种纠结,只一心为十二皇子打算。可是现在,棠落瑾福大命大,根本没有死,宁家和她,又能作甚么?
难道要继续对棠落瑾下死手么?
想想当年,蒋寒漪死后,清宁宫伺候皇后的宫人,杖毙的杖毙,凌迟的凌迟;再想想自从皇后生育十二皇子后,十二皇子就被抱出清宁宫,不给太后,却交给两个妃嫔共同抚养,将嫡皇子当做庶皇子来教养,每三日才被抱去清宁宫一趟,而皇后虽仍旧手持凤印,然而后宫大权旁落,虽身处中宫,却犹若冷宫……如此种种,越侯夫人饶是再糊涂,也能猜到,天元帝或许已然知道了真相。或许不只是真相,还包括皇后出手,对太子下杀手的事情。也正因此,天元帝才会大怒,皇后才会被变相幽禁,而十二皇子,才会被充作庶皇子来教养,这些年来,那些十二皇子“命硬”的传闻,才会怎么都止不住。
越侯夫人神色悲戚。
她知道皇后当年会换子,追根究底,都是为着宁家。可是,皇后当初既做了换子之事,要么就忍到底,将棠落瑾当做亲生儿子来教养,让棠落瑾只认她一个母亲,即便将来她再生的儿子得不到皇位,也能得到棠落瑾的爱护;要么就该狠到底,当初宁家之事稍有起色时,皇后就该立时下手,果断杀了棠落瑾。人都死了,就算再聪明,再有“佛缘”,又有什么用?偏偏棠落瑾彼时没有死,痴傻后竟又好好地活了下来,变成了过目不忘的聪慧之人。
越侯夫人叹气,事已至此,还有甚么好说的?
环儿让她进宫,可是,她进宫了又如何?太子如今声名威望军功俱都握在手中,即便是皇帝要动他,尚且要思量上几个月,更何况是她们?
越侯夫人深深叹息。
然而终究是嫡亲姐妹,皇后的身份又在那里。越侯夫人翌日一早,还是规规矩矩的去了皇宫。
清宁宫。
皇后连连咳嗽数声。
伺候的宫人忙忙给皇后捶背的捶背,递茶水的递茶水,忙得不可开交。
皇后虽然难受,可是身体上的难受,如何也比不得昨日听到十二皇子的话时的震惊和痛苦。
“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
羊祜五岁探环,取邻家李氏死去的小儿失物,时人异之,谓李氏死去小儿,乃羊祜之前身。
这样的故事,皇后于闺中之时,不是没有读过,不过,她读这些故事时,也只是抱着有趣的心思去读,如何也不曾想到,她的孩子,竟有比羊祜更加神奇的境遇。
重生。
从郁郁寡欢,形似幽禁的前生,一梦回到她的腹中,重新投胎成人。
皇后本不肯信,可是等到十二皇子将那些原本他不该知道的事情一一说出后,皇后才不得不信,她的孩子说的是真的。
他真的有幸,重来一次。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由成功者所写。”十二皇子明明是三四岁的年纪,却是一脸沧桑,“从前我们拘泥于君子之道,没有对他下死手,因而失败。可是现在,儿子重来一次,可见是上天眷顾,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像从前那般,只能如蝼蚁一般,苟活在那人的阴影之中。无论如何,儿都要试上一试,将那个谁人都喜欢的位置,夺入怀中。”
皇后彼时只是震惊,忙忙询问十二皇子前世所遭遇的灾难,问他宁家为甚不曾帮忙。
十二皇子面上愤然之色更重:“帮忙?母后以为,宁家谁会帮你我?四舅舅尚且还好,曾经想要助你我一臂之力。可是,四舅舅七个子女,都在长安城中,三舅舅的掌控之下,四舅舅又能作甚?四舅舅虽想要母后和我过得好,可是,相对母后和我,他自然更看重自己的儿女。至于三舅舅……呵,儿最悔之事,便是有三舅舅这样一个胳膊肘只会往外拐的舅舅!”
“此话何意?”皇后微微怔住,“你三舅舅,纵使是不肯帮着咱们,也不会帮着咱们的敌人。怎的听珉儿这话,似是恨极了你三舅舅?”
“珉儿?”十二皇子目光狠厉,“母后也喜欢儿子这个名字么?‘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这样的名字,儿子何时稀罕?父皇偏心至此,儿子只恨,自己不曾头一个就投胎在母后肚中!”
皇后眼中清泪流下。
十二皇子继续道:“母后,你为三舅舅指婚罢。他既不喜欢女子,你就给他指一个男子做妻子。左右四舅舅膝下六个儿子,过继一个给三舅舅就好。且这次去边境运送物资的事情,万万不能让三舅舅去做!母后,万万不能!”
“为何不能?”
越侯夫人问出这话时,霎时奇怪。
事实上,她觉得今日的环儿就足够奇怪了,等环儿无缘无故说出这番话时,她就更加奇怪了。
“因为,”皇后咬着牙,想到十二皇子对她说的那些话,嘴唇还在微微发抖,“因为,君迟,他喜欢上太子了!”
越侯夫人蓦地站起身来。
皇后和越侯夫人正坐在亭子里,宫人都站在远处,不能听到她们的话,却能看到越侯夫人的动作,都好奇的看了过来。
皇后这才道:“大姐先坐下。”
越侯夫人怔怔的坐下,喃喃道:“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君迟糊涂!他是大棠皇后的嫡亲弟弟,是太子舅舅,是前程无限的信国公,他、他怎么可能喜欢上太子?糊涂!糊涂!”
皇后何尝不以为宁君迟是糊涂?她原想着,若宁君迟只是一时糊涂,此事或许有解。可是,等她昨日听完十二皇子所说,知晓宁君迟和太子之间,不但是宁君迟对着太子当真情深一片,甚至太子为了宁君迟,在十二皇子临死之前,尚且没有子嗣之后,就知道十二皇子不曾骗她了。
君迟虽痴情,却也是洁身自好之人。他自己会为喜欢的人,洁身自好,不沾染旁人。而对喜欢的人,君迟也会希望对方和他一样,洁身自好。
若十二皇子说,将来棠落瑾后宫佳丽三千,宁君迟还在不离不弃的等着他,皇后绝对不信。可是,若二人互相有意,互相不曾背叛,那么,这件事,十有八九就是真的了。
皇后自然不信棠落瑾一开始就喜欢上宁君迟了,在她看来,棠落瑾对宁君迟,初时定是利用。可是宁家男人,素来痴情——譬如长兄,譬如次兄,宁君迟自然也是痴情之人。棠落瑾对着这个痴情人久了,又有皇位之故,为其洁身自好,倒也是有可能的。
二人互相迁就,如此勾搭在一起,才有将来的宁君迟为棠落瑾而对十二皇子不管不顾之事。
可是,就算发生过那件事情,那也只能是前世的事情了。
皇后双目微暗。君迟是宁家在长安城的掌权人,是照顾宁家下一代的人。她不能轻易对他下手。可是,她也不能由着二人感情加深,狼狈为奸来害她们母子了。
“这件事情,若让皇上知道了,皇上不会觉得太子如何。可是,君迟呢?皇上要如何看待君迟?如何看待宁家?”皇后抓着越侯夫人的手道,“君迟比太子年长九岁,无论如何,皇上都会认为,是君迟故意带坏太子。皇上不会容下他的!大姐,无论如何,咱们都不能让君迟再继续这样陷下去!”
越侯夫人微微迟疑:“那,咱们该怎么做?君迟这人,环儿也是知道的。他性子倔,一旦认定了甚么,就会头也不回的走下去。他既喜欢上了太子,那么,即便太子拒绝他,他都不一定能拐过弯来。更何况……”越侯夫人稍稍一顿,“太子为何要拒绝他?”
太子离开长安城两年,越侯夫人就在长安城里想了两年。
她原先身在局中,有些不懂的事情,现下全都明白过来——虽然不知是何人所说,但是很显然是,太子显然早就知晓了自己的身世。正因知晓了身世,当初才会对环儿曾经的亲近不曾感动;也正因此,现下君迟示好,太子除非厌恶极了龙阳之事,怕,根本不会拒绝君迟。
为何要拒绝呢?
虽龙阳之事不好公之于众,但若只是私下如此,太子既能因此得到宁家的支持,又能让君迟彻底放弃支持十二皇子,同时还能得到君迟难得的真心。于太子来说,这些,有何不好?他又为何要拒绝?
越侯夫人想,若是换了她,怕是不仅不会拒绝,还会让君迟越陷越深。
皇后道:“正因如此,咱们才更要让君迟快些死心。”见越侯夫人疑惑的看她,皇后才眯了眯眼睛,道,“指婚。”
不但要给宁君迟指婚,还要给棠落瑾指婚。
她就不信,两场婚事下去,君迟,还能继续喜欢那人!
第69章 回报
“指婚?”越侯夫人登时倒吸一口凉气,她反手抓着皇后的手,急急道,“你疯了?太子的婚事,如今你哪里能做的了主?旁的不说,你瞧瞧这周遭——”
越侯夫人目光看向四周远处的宫人,道,“这些人,可有人敢和你亲近?别说亲近了,她们除了做好自己的活儿,怕是连话都不敢和你多说吧?如今这样战战兢兢的站在周围,怕也只是为了看着你我而已。这种情形下,环儿,你要如何给太子指婚?”
皇后异常冷静,道:“大姐莫忧,太子那边,我另有主意。我虽不会正大光明的为他指婚,但若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他和世家女子有了肌肤之亲,再以言语逼迫他,尔后当众开口指婚。事后任是谁,也说不了我的甚么不是。”尔后一顿,道,“至于君迟那边,君迟是我的娘家弟弟,嫡亲的兄弟,我为他指婚,本就是应当的事。皇上又能说我甚么?”
姐姐为弟弟指婚,饶是天元帝,也最多问一句被指婚的是谁,而不可能说这场指婚荒唐的。
可越侯夫人还是皱眉道:“君迟的性子,你并非不知。让他老老实实的成亲,接受你的指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从前不知自己喜欢谁时,尚且能一等再等,不肯成亲。现下知道了自己心中之人是谁,又如何肯听你的话,做这等事情?”
越侯夫人深深地以为,她们根本劝服不了宁君迟。
反倒皇后所说的逼迫棠落瑾成亲一事,虽然手段低劣简单了些,然而在“男女授受不亲”这项规矩下,这样的手段,一旦成功,棠落瑾就不得不娶那个女子。如果皇后挑选之人,恰好又家族规矩严谨,棠落瑾不娶,就要跳河自杀的话,那棠落瑾更是不得不娶对方了。
皇后闻言却道:“君迟不愿意又如何。除非他想皇上现下就知道,他和太子的那些肮脏事!”
越侯夫人张了张嘴,末了只摇头:“环儿若要劝,我并不能说服君迟,环儿还是自己召他进宫罢。”
皇后早早猜到会是这个结果,倒也不恼,只抓着越侯夫人的手,道:“这件事情便罢了,大姐难为,我也是知道的。可是有一件事,大姐却一定能做得到。”
“何事?”
“阻止君迟此次去边境。”
十二皇子重生一次,却也不是真的甚么都改变不了。
譬如这一次,他清清楚楚的记得,宁君迟是用了甚么手段,才得到了江南和长安城最富有的皇商的支持,为边境捐献了大笔物资之余,还让宁君迟有剩下来的物资,送往大棠与突厥边境。
只是这些事情,皇后自然不可能和越侯夫人细谈,只把当初宁君迟的主意,大致告诉了越侯夫人。虽然细节一事,十二皇子并不知晓,但皇后知道,自己的这位长姐,定能把细节一事补足。
越侯夫人闻言,果然大喜。
这样的主意,若是做得细致了,的确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得到那两位皇商的支持。虽然越侯夫人不知皇后是如何想出这个主意的,但只要主意好,越侯夫人为着两个儿子,便不能不上心。
“这样也好。”越侯夫人道,“善文如今腿上受伤,不能行走。侯爷竟看重那庶子多一些。若这次,让善文因此在皇上面前出了头,哪怕他的确不良于行,侯爷不能将善文的世子之位剥除了。”
因皇后一直在变相的被禁足,姐妹二人不能再往下说下去。好在越侯夫人得了主意,心中高兴,离开的倒也痛快。
越侯府中,世子叶善文腿上伤了两三年,被关在府中许久,如今性子都渐渐沉稳下来,早已不是当年的纨绔模样。
他得了母亲的主意,先是惊艳,随即又道:“这主意是谁出的?原本太子表弟的主意就很不错,能吸引不少的富商为边境建新城的事情送钱送物送人。而这个主意,却能让长安和江南两大皇商冒险付出更多。想出这个主意的人,定是手握智珠,和太子亲近之人。”
因为这个主意里,有一件事,就是太子回来,会亲自见二人。
越侯夫人原本得到这个主意的热情终于慢慢降了下来,她稍稍一顿,才道:“那善文看,这件事,你可做得?”
叶善文拳头蓦地攥紧,尔后又缓缓松开,复又攥紧,这才缓缓点头:“只要娘能让太子答应,回长安后亲自见那两位皇商的事情,儿便会竭尽全力,做成这件事。”
越侯夫人请得动太子么?叶善文以为,自己母亲好歹是太子的姨母,这个面子,总归是有的。而越侯夫人心中苦笑,但面上却也点了头:“善文放心。太子既想出了让富商帮忙建新城,便不会不管两个肯出大头的皇商。他会见他们的。”
叶善文听了,自是安心去筹备这件事情。
等到十日后,叶善文的事情开始执行,宁君迟落后一步,想到这个主意时,就发现有人比他先行一步,做了他想做的事情了。
“小的打听过了,是越侯府的大公子,他前几日就开始频频见两位皇商了。”地念小声道,“只是这样一来,咱们该怎么办?”
地念跟随宁君迟多年,宁君迟的心思,旁的便罢了,他或许愚笨猜不出。
但是,宁君迟对太子的心思,那根本藏都藏不住。
先时地念还傻,以为宁君迟对着太子的画像看,只是在思念自己的“外甥”而已。可是日子久了,眼见那目光越来越幽深,地念还有甚不懂的?
他们家的公子,可是早早就痴心一片,并且只对着那位太子痴心了。如此痴心之下,公子会想方设法,借这次的事情,往边境去看太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他们公子想了这么好的主意,结果还没开始施行,就发现已经有人挡在他们前头来做这件事情了。
若是别人,地念还会小小的“恶毒”一下,劝他们家公子去和那人“谈一谈”,或以其他利益相诱,总能换到这次去吐蕃的机会。可是,等查到先做了这件事情的人是越侯府家的世子,地念就知道麻烦了。
越侯夫人是公子的长姐,哪怕二人并不是很亲近,然而血缘在那里,是谁也挣不脱的。而越侯世子如今腿脚不便,越侯府亦频频传来越侯要换世子的传闻,越侯世子如此出奇招,何尝又不是想要急着立功,好稳固自己的世子地位呢?
如此情形之下,地念也没法子劝诱他们家公子对其“出手”了。
宁君迟面无表情的站了一会,良久才道:“罢了。回府。”
回到府中,宁君迟先让人请了小安姑姑过来,询问了家里几个孩子的事情。
宁君榆留下六子一女,然后就离开了。
宁君迟虽请了小安姑姑来,但也架不住这些孩子的生母频频出幺蛾子,末了只得让那些生母和孩子隔离开来,每三日一见,一次只半个时辰。寻常时候,则都分别由乳母教养,小安姑姑总管。
七个差不多大的孩子,饶是小安姑姑是从宫里出来的,也被他们闹腾的不行。
“小公子们和小小姐都很好。”小安姑姑笑道,“信国公前日教他们蹲马步,今日几个孩子,竟全都记得,一个比着一个的蹲马步,说是定要做得好了,然后让信国公夸奖他们。”
宁君迟难得笑了笑,道:“看好了他们。至于蹲马步甚么的,我每日不能常去看他们,过几日就为他们请个师父来,让他们现在就开始学武罢。”
小安姑姑微微瞠目,随即想到宁家是武将世家,如此倒也不稀奇。只道:“那小小姐呢?她是闺阁小姐,也要学么?”
宁君迟微微一顿:“学罢。七岁之前,都让她和几个兄弟一起学武。若是行动不便,便穿胡装或她兄弟们的衣裳。七岁之后,学与不学,端看她自己所想。”
一个当男孩儿养大的姑娘,长大了,眼界应该会更高些吧?
宁君迟和几个孩子一道吃了饭,又与他们讲了几个军中故事,然后就让奴仆哄着他们,离开了。
这些原本该是孩子父母的活,奈何宁君榆太过糊涂,气跑了嫡妻,自己又走得潇洒,宁君迟本就不喜欢棠落瑾以外的孩子,如今能做到每日早晚去看一次这些孩子,每日询问几个孩子的吃穿用行,再得了棠落瑾的主意后,每隔上几日再来个“突袭检查”,宁家因无主母,宁君迟惩罚奴仆的手段比往常又狠厉了三分,无论如何,都尽力让几个孩子健康快活的长大,没有出现奴大欺主的情形。
宁君迟的心思,落在那几个孩子身上的只有一二分。等回了书房,将棠落瑾新近寄来的信和画细细一观,他才终于舒朗的笑了起来。
他的小七,又长大了一些。
看画上的模样,仿佛个子高了,人也黑了一点点,两颊微微的鼓起,如今也都没了。
真的长大了。
宁君迟摸着画中少年,眼睛里都是温柔。
只可惜,他的小七太过调皮,离开两载,难得画了一次自画像来,偏偏画里的人,只有一个侧脸。随着画像一起寄来的信纸来,还特特写了“恐画了正面,舅舅瞧了我如今的模样,便不肯来了,故此,只送上一侧脸,盼舅舅亲至。”
宁君迟将信和画,反复看了又看。心中想,即便是给了一张正面的画,他看到了小七如今的模样,但凡有机会,他都一定会赶去边境看小七。
“盼舅舅亲至。”
只为这几个字,他就不能拒绝这件事。
宁君迟将画和信,重新看了又看,眼看天色晚了,这才将信和画都整理好,放在心口,带去寝室,尔后压在枕下,安然睡去。
盼。
他在等着他。
所以,他一定会去。
大棠和吐蕃边境处。
棠落瑾如今年有十六,个子长高了,人也长开了。在边境呆了两年,虽然皮肤黑了些,但比起那些已经黑成黑炭的将士来说,已经算是白的了。
尤其是他如今容貌长开,整个人越发的俊俏。不说女子,就是那些年纪小的将士,看到了他,都会立时移不开眼睛,结结巴巴的不知道自己要说甚么,做甚么了。
好在他眉间一点朱砂痣,颇有观音像,平日里又常常面无表情。虽容貌过分出色,但也无人敢对太子说荤话,遑论其他。
棠落瑾自穿越来,在大棠已经呆了十六年。十六年里,最让他自在的地方,就是在福建的两年,和在边境的两年。
福建和边境,虽都清苦,尤其是边境之地,战争频繁,但对棠落瑾来说,这两个地方,却是阴谋算计最少的地方,也是让他待得最自在的地方。
若是可以,他倒的确想要在这里多待些日子。
棠落瑾想到一旦他揣着沉重的军功,离开边境时,一路之上可能遇到的危险,就忍不住面上面无表情,心中叹气连连。
他两年前来吐蕃时,尚且要经历多次刺杀;待一年后,他离开这里时,也是那些人动手的最好时机——他若死了或者残了,长安城的人,就可以“公平”的凭本事夺嫡。对那些人来说,想来也是值得联手一搏的。
这也就是棠落瑾为何会写信给宁君迟的缘故。
想到宁君迟,躺在帐篷里的棠落瑾蓦地睁开了眼。
实在睡不着了,他才穿了衣裳,从帐篷里走了出来。
月明星稀。
棠落瑾在黑暗里缓缓走着。
七岁那年,他向宁阳大长公主求亲,求娶蒋寒漪;十四岁那年,离开长安城前,他以一幅画,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让宁君迟心中的迟疑,坚定起来;如今,他又特特去信给宁君迟,让宁君迟千里奔波,只为来陪着他,一起冒险回长安城。
有了宁君迟在,那么,皇后和越侯夫人也好,宁君榆也好,就不能调动宁家人,对他们一行人出手。甚至不但不能,还要护着他们一路平安回长安城。
对蒋寒漪,棠落瑾原是打算,以一生作为回报,惟愿最初的举案齐眉之后,便是琴瑟和鸣。
而对宁君迟……
宁家暂且不提,宁君迟是自小就对他好的。他并非不知宁君迟的好,可是,有些事情,既身在局中,他就不能不防。
也不能不利用。
不过。
棠落瑾想,若宁君迟当真甘心被他“利用”一生,他便回报宁君迟一世,当真许他一个“一生一世一双人”。
只是这条路,无论是对宁君迟,还是对他来说,都太过艰难。一时之间,棠落瑾竟也不知,是希望宁君迟这一次,真的赶来“护送”他回长安好;还是他自己想方设法平安回长安,然后和宁君迟彻底决裂的好了。
举头望月,明明是夜深之时,他却半点困意也无。
第70章 大喜
棠落瑾前一夜虽然失眠,末了只睡了两个时辰就醒了。
可是到了第二天,安排好诸多事务,刘将军就来告诉他,吐蕃赞普再次请见。
当然,自从棠落瑾去信长安,把吐蕃赞普的两个女儿分别都贬了位分之后,吐蕃赞普一下子就不敢以“岳父”或长辈自称了。
第23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