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耽美 >张公案(至最新更新) > 张公案(至最新更新)
错误举报

分节阅读_25

    张公案(至最新更新) 作者:大风刮过

    分节阅读_25

    大事业。

    他自知不太会说话,也不太会和人打交道,但在朝廷里,这两样很重要。

    他很仰慕兰珏这样,事事都能应付得游刃有余,从容又优雅的人,但他知道自己做不了这样的人。

    就好像吃面,他佩服那些连喝面汤都喝得没有一点声音,跟品香茶一样高雅的举止,不过自己吃面条,他还是喜欢吸溜着吃,呼啦呼啦啜啜面汤,再嚼一头蒜,嘎嘣脆的,吃得香。

    能吃饱肚子,冬有暖屋,夏有凉床,拿上些足以过活的俸禄,偶尔有几个案子掺和一下,是张屏梦想中的人生。

    所以这个县丞很合他意。

    但是大家因为这个官职,都在同情他,安慰他,他就只能不吭声,默默地满足。

    八月二十,张屏背着小包袱离开了京城。

    县丞这个官职实在太小了,朝廷连车轿都没有给配发,更没有随从,只让张屏自行上任。

    陈筹和张屏同行,他准备三年后重考,京城物价太高,宜平县离京城不算太远,张屏的官职虽小,但住处肯定要比现在小耗子巷的陋屋强很多。

    张屏邀陈筹同行时,陈筹客套了一阵,就欣然答应了。

    “也是,张兄你初去那边,人生地不熟的,使别人总不如使熟人顺手,我就给你打打杂,有些文书事务,只管给我做。”

    兰珏本要替张屏安排马车,张屏推拒了,他就没勉强。

    张屏和陈筹雇了一辆驴车,一个六旬左右的老车夫赶车,陈筹另给了老车夫的小孙子——一名年方十岁,名曰三娃的孩童二十几文钱,让他跟在车中充当小厮,替张屏壮壮声色。

    那三娃生了脚癣,加上跳蚤头虱,一路上挠个不住,张屏带了几个包子做干粮,三娃偷吃了一个萝卜馅的,专放响屁。老车夫呵斥了他几句,他委屈地哭了,鼻涕答答的,自家的袖口早被鼻涕浆得硬挺了,磨鼻头,便偷偷地在张屏和陈筹的包袱皮上蹭。

    宜平县离京城实在太近了,驴车东倒西歪走了两三天,就入了沐天郡地界,即将到宜平县城。

    驴车的车窗颠掉了,外面的景致一览无余,只见一片荒野,一带远山,几只老鸹蹲在官道边的树杈上哇哇叫,陈筹道:“怪了,官道旁边,这么大片的荒地,怎么不见村落庄稼地,一丝人烟都没有?”

    老车夫慢悠悠道:“原本有。”

    张屏问:“怎么现在没了?”

    老车夫道:“就没有了呗。”一甩鞭子,那驴得得地快跑几步,“张大人,你放心,天黑前,肯定能到宜平。”

    沐天郡紧挨着京兆府,当年本该是京兆府的一部分,但,有臣子向太祖皇帝进谏,道,京兆府太大了,不好管辖,于是就割出了一块,单成了一个州郡,把原本要做京兆尹的一位官员派去做了知府,知府想着自己原本应是京兆尹,郡中的百姓觉得自己原本应是京兆府的人,都诸多不忿,知府上表朝廷,含恨把此郡命名为了沐天郡,即,做不成京兆府,也最能沐浴到天恩的意思。

    宜平县是沐天郡中紧挨着京兆府的一个县,虽然小而穷,县里的人却都自视甚高,假如当年画郡界的官员手一抖,说不定大家就是皇城根的人了。宜平县的人都坚信,有朝一日,他们一定会回归京兆府的怀抱。

    宜平县的知县姓邵,名志通,四旬有余,已在宜平县任上做了六年。

    邵知县并非科举出身,关系也不算硬,朝廷突然空降下一个进士县丞,让他感到了威胁,担忧不已。

    属下主簿劝他道:“大人不必忧心,听闻这个进士与别的不同,是之前上榜的一个人死了,赶着怀王殿下大婚的喜事,皇上怕不吉利,拿他补上的。领御宴时,此人不知眼色,盯着怀王殿下的疾腿看了,便被发放。”

    邵知县却不能释怀,他听说了张屏会办案,老师是刑部尚书陶周风,正是因为陶周风的力荐,才能替补上进士,后台很硬了。张屏是得罪了怀王殿下,但朝廷总不能让一个进士一直做县丞,起码要升一升,这一升……可不就步升成知县了?

    邵知县正在顾虑的时候,先后接到了一份礼,一封信。

    那份礼并不重,只是几色果品,一方古砚,来送礼的是个打扮朴素的仆役,说是张屏远亲的家人,受张屏所托,即日来上任,先替他来向邵知县问安。

    这礼其实是兰珏让人送的,张屏初去上任,必定要向顶头上司知县大人表点心意,但像张屏那般不开窍,就算提醒了他,恐怕他也根本不会送,或送不起,就算买得起,送了,恐怕也送不对东西。

    于是兰珏就随便挑了点东西,让管事的找个稳重的仆役,穿得简朴些,直接用张屏的名义把礼送过去。

    邵知县拿着这些东西,果然有几分喜悦,这个进士,起码懂些眼色,会来事,不端穷酸傲气。

    不过,兰大人家的下人,即使穿着寒酸衣裳,举止气质,毕竟非同等闲。邵知县看在眼里,觉得这个张屏的确不一般。

    就在邵知县收下礼物的下午,又有一封信到了。

    这封信让邵知县颤抖了,信是陶周风写的,他左思右想,终究觉得自己应该为张屏这个学生做点什么,起码能让他这个县丞当得顺利点,于是陶周风在为官几十年的生涯中破天荒干了一件有走人情之嫌的事情。

    他给邵知县写了一封亲笔信,诚挚地拜托他多多关照自己的学生张屏。

    邵知县捧着礼物,捏着信,肝颤不已。这时,属下禀报,新县丞张屏到了。

    邵知县亲自到衙门口相迎,眼见张屏和陈筹背着包袱,从破驴车上下来,邵知县颤着的肝不由得蹿上一股暗火。

    差得动那样的家人,砸下尚书大人的亲笔信,居然坐一辆破驴车来上任!

    娘的,显示清贫么?能别这么做作么?你当本县是二傻子么?

    邵知县笑容满面地迎上前,亲热地把住躬身行礼的张屏的手臂:“呵呵,张县丞,本县可算把你盼来了!”

    邵知县安排了一顿丰厚的接风宴,许久没有见到肥油的张屏和陈筹脸上油起了几个大疙瘩,连跑茅厕。

    张屏的住处是县衙后的一处小院,与知县大人的住宅紧挨着,两进两出,院不算大,收拾得特别干净雅致,屋里有侍候的仆役,厨房里有做饭的厨子,后院有负责洗涮缝补的大妈,邵知县还要赠送两名由他夫人亲自调教,年方二八,娇俏伶俐的丫鬟,贴身伺候,被张屏婉拒。

    陈筹从茅厕出来,摸着拉虚了的肚子,站在内院的葡萄架下,环视四周,一脸感动地对正往茅厕走的张屏说:“张兄,这里真好。”

    张屏点点头,这宅子连茅厕里,都点着小盘香熏味儿,张屏觉得太奢靡了,打算即日废除。

    李主簿问邵知县:“大人打算让张县丞管哪一块儿?”

    邵知县叹了口气:“尚书大人都写了亲笔信,本县实在不好不照顾张县丞啊。”

    所谓照顾,无非就是,住最好的屋,吃最好的饭,干最少的活。

    次日,张屏到衙门正式上任,邵知县叫来众同僚,把县衙事务一一向他介绍,末了道:“……秋忙时节,农耕水利之事,已安排各乡。建置、税赋、兵丁,张县丞若想知晓,可询问李主簿。本县一向会偷懒,那些要事,都是他们办了,汇总到本县这里,也就是碰上几个刑讼案件,由本县亲自坐堂审一审。张县丞初到宜平,正待详知县中诸事,本县有一件要务想托与你办。”

    张屏躬身道:“请大人吩咐。”

    邵知县笑眯眯道:“张县丞与本县同治宜平,谈何上下,不必这般拘谨,你进士出身,学问好,从今日起,本县的地方志,就由你编纂吧。”

    作者有话要说:

    嘿嘿,再更一章!

    本作品源自晋江文学城 欢迎登陆jjwxc观看更多好作品

    第29章 第二十九章

    深秋眨眼就到了,天气渐渐转凉。九月里的最后一天,陶周风例行入宫汇报这一个月来刑部的公务。

    原本六部的月末公务小结只需要汇报与尚书令,再由尚书令统一转报到中书衙门。但从永宣帝继位之后,略起了变化。

    按照本朝的惯例,一般是由丞相兼任中书令,六部的小结转到了中书衙门,也就等于上报到丞相的手上。可前相云棠升了太傅之后,转兼了尚书令,原中书侍郎曾尧升任丞相兼中书令,地位就有点尴尬。

    永宣帝亲政前,六部的公务都是直接报给云棠,曾丞相做了很长时间的摆设。

    待永宣帝亲政之后,为了平衡云太傅和曾丞相的关系,就定下每月的最后一天,云太傅、曾丞相连同六部的尚书统一到宫中的崇德殿中汇议本月事。

    议事完毕后,众官告退,小皇帝单独把陶周风留下,亲切地谈了一会儿话。

    陶周风微有惴惴,前几天,王砚又从京兆府手中抢了两件案子,陶周风听说冯邰已经告御状了。

    陶周风亦不赞同王砚这样急进,虽他觉得,案子谁破都一样,都是为天下太平,民生安乐做了贡献嘛,但各司部衙门之间,朝中同僚之间,还是要以和为贵的。

    他已经打好了致歉的腹稿,准备小皇帝问起的时候就背一背,然后说已经训诫过王砚了。

    没想到永宣帝没有提到王砚,反而涉及了一个陶周风预料之外的话题。

    小皇帝先和陶周风说:“最近天气渐凉,陶爱卿忙于政务,亦要留意保养身体。”

    陶周风赶紧谢恩,并恳请皇上也要爱惜龙体。

    小皇帝叹了口气道:“龚爱卿年事已高,这几天又染了风寒,龚爱卿曾与朕提及过请辞之意,朕如何舍得。若无众卿,朕怎能端坐这张龙椅?”

    陶周风再谢恩宽慰,心想,龚颂明,礼部,离京兆府还比较远。

    小皇帝再问了问陶周风近日的饮食起居,道:“对了,陶爱卿,你那个学生张屏,可与你时常通信?”

    陶周风道:“臣新近才接到他的信,他刚到宜平任上,万事要从头学起,不敢辜负圣恩。“

    永宣帝笑了两声道:“今科的三十名进士,唯独他官职最低,因他是后补上的,朕必须让他和别人有些区别,朕怕他埋怨朕。”

    陶周风马上说:“若无皇上的恩典,他都做不成这个进士,老臣也没有他这个学生。他在信中与老臣说,从宜平一县的日益繁盛,可见皇上的英明。”

    陶周风不常做歌功颂德事,但永宣帝垂问张屏,是个机会,陶周风再为了自己的这个学生不顾老脸地努力了一下。

    永宣帝道:“他能体谅朕,那是最好。他生活上,可有什么难处?或有疑难事,陶爱卿都常教导教导他。”

    陶周风又谢恩。他想,皇上对张屏还是颇看重的,或者,张屏能够尽快回朝。

    陶周风回府之后,给张屏写了一封信,把圣上的关怀详细地说了,他睡了一觉后,想了想,又没有发这封信。

    他怕张屏乍一得知这些事,反而会浮躁,年轻人,要沉得下心做事,才能一步步往上走。

    再过了几天,兰珏到宫中呈报太后的寿辰事宜,永宣帝御审了寿宴请柬之后,又向兰珏道:“是了兰爱卿,那张屏去了宜平县任上,你可知道他的近况?”

    兰珏道:“微臣对他近况不甚了解,只听说他在主持编修地方志。详细的,皇上询问陶大人应

    分节阅读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