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235)
荀卿安静听着,一言不发,他的眉眼却渐渐舒缓了下来,秦国是打算变换国策了。
他用肯定句这样说道,转战为守,以耕待战。
秦王身边定是有了高人指点。荀卿道,只不知这位先生名号为何?
吕安歪歪头,在脑中转了一圈,回想了下秦王身边多出来的人,良久后他摸了摸头,大概,大概是我爹?
荀卿:
可是最近大王身边多出来的人就只有我爹嘛。被先生赶了下去的吕小安可委屈了,他咕嘟咕嘟将解暑的凉茶喝了足足一杯下去,对着递来帕子的师兄诉苦,安儿又没说错。
我想先生还不至于为此事生气。
尉缭见他不接帕子,便微微倾身替他擦干净了唇角的水渍,然后将帕子折叠了下放入兜中笑道:先生只是没想到你为人子,连父亲做了什么都不清楚而已。
因为我也很忙啊!吕安就更气了,而且谁规定当儿子的就要对老爹最近干了什么一清二楚啊!比如他,他就不知道。
连安儿都不知道,别的小朋友肯定就更不会知道了!歪理都说得这么理直气壮的,也就是吕小安了。
吕不韦在那天成功给秦王长了脸之后,立刻被调去了秦王近前做公务员了。从临时工转正的吕不韦非常高兴,之后天天勤勤恳恳天蒙蒙亮就出门月上中天归家,就连休沐也要出去和同事联络感情,吕安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见到父亲了。
等吕不韦稍稍空闲了下来,吕小安却被抓了壮丁去改造农具。他那个好弟弟在农田上挥汗如雨的时候也没忘了他,在发现了秦国如今使用的农具有几样不如老家(野王城)使用的方便后,他就将吕安推荐给了他最最最和善的曾祖父。
可是赵政不知道的是,他曾祖父有两张脸,面对小孙孙那叫一个和善温柔,对吕小安那就是黑心资本家,可怜的吕小安还是个十岁的小崽崽就被按在了位子上对着羊皮纸运气。
为了鼓励他,嬴稷还特地让宫廷膳房派了一个人在他身边介绍老秦美食,形容得特别好吃,但是光给形容不给吃,要画完了才行。
只要画完了,这些菜就是他的了!
吕小安那个气啊,他一边咕叽咕叽咽口水,一边运笔如飞一下子画了十多件草稿全丢给了嬴稷,然后带着御厨回了家。
但等他忙完了,刚和家人吃了几天安生饭,他爹就又被秦王叫走了,可怜我爹,连御膳都没吃完就一直忙到现在,一回家就倒头睡,安儿当然没机会和他说话啊!现在就连先生的住处也是安儿打理的哦!
吕安特别同情自家没有美好生活的爹爹。
尉缭看了眼小师弟,动了动嘴唇最后还是没把自己的猜测说出来。
若他所料不错,吕先生忙得脚不沾地的原因正是因为自己家里这位小师弟。
农为国本,若是正如吕安所说他改造了农具,那么就算秦王头脑再不清楚也不会不给予奖赏那玩笑般的御膳自然不算。
考虑到吕安的年岁以及身份,秦王很有可能将赏赐的大头放在了吕不韦身上。最大的可能就是让吕不韦来负责儿子画出来的农具改革。
若是吕安是胡乱画的,那就害了亲爹。如果吕安所绘确实可行,那么吕不韦吃下这份功劳自是顺势而为。
农具改革不是小事,但是秦国却在短短几月间就向下推广,恐怕也和这层关系有很大的联系。
儿子设计,父亲自然要尽心竭力推广。
父亲负责推广,儿子自然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
秦王将人心看得透透的,虽有利用之意,却也是给了吕家一个大机会。只是
只怕秦王也万万想不到,吕先生完全没有将这一切告诉他的儿子吧。
吕小安被他的父亲竭力保护着。
尉缭微微一笑,对这位吕先生倒生出了几分佩服之情。
第181章 战国风云(34)
咸阳城的街道很快就随着各地水工被征调入京而热闹了起来.
由于是官方召集, 水工们的来回路费自然是由咸阳府衙承担,也因此, 审核条件略加苛刻, 需要由个地方官吏进行举荐。
但这样的举荐方法还是有漏洞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官吏都能做到唯才是举,也并非所有的有才之士都能有门路得到举荐, 所以为了避免有漏网之鱼,这个征召令还增加了个补充条款如果不在举荐名单之内,但是在咸阳由将作大匠主持的考试中考核通过的话,也可以为其补偿来秦的路费。
没错,来秦。
这份征召令并未限定只有秦国本国人才能参加, 而是向所有国家的水工进行征召。
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优厚待遇了。从消息搭乘着消融的冰雪离开秦川大地开始,一直到酷暑来临时, 不过是短短的半年时间内, 就有近千名水工齐聚咸阳城。
其中有将近四成的水工是来自于外国。
而就在暴雨时节抵达以后,这些水工们便被分拨为若干个小组前去了几个水患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在雨季,当地的水患情况会看得比较明显。
所谓水工,水多了能治理, 水少了自然也能出力。有经验的水工到了干旱缺水地带,观察一下当地地形也就能很快明白情况, 这算是隐藏的附加题。
秦王嬴稷的这一番举措, 无疑是要将秦国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放在了治理水患之上。
他的这一举措,迎来的并不全是赞美之声。
按照秦国如今的国力,小型工程倒也罢了, 如果是进行一个跨越两县以上的中大型工程,可能就要倾举国之力。
这不光是生产工具的落后的原因,还有秦国青壮年人数的制约。如果要造大型水利工程,那么毫无疑问军队就无人可用了。
大秦国的制度是全民皆兵,基本上是没有职业军人的,守卫边疆也好,守卫王城也罢,那些都是服兵役的民众,如果发了民役,服兵役的人自然就少了。
为此,咸阳宫殿内已经开展过不下十次的激烈辩论。
秦国的丞相范雎和秦国的宗室还有将军们都在试图说服对方。
从丞相范雎的角度看来,秦国如今必须要缓下脚步休养生息,再打下去秦国本国的经济也会崩溃。
而从军方的态度来看,他们当然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田地之上,一个兵士的体力巅峰期不过四五年,如果错过了这一轮,那就意味着现在的这些兵士全都白训练了。这自然不是作为上峰的他们愿意看到的。
而且他们认为,如今的东方六国都已经被打残,这个时候不趁势占下更多地方,等到六国恢复了元气之后,岂不是更难?
秦国的宗室,在此时扮演的完全是吃瓜路人的角色。但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偏向于防守的这一方,这倒不是作为宗室的他们有多么看重倾国的民众,只是因为和将领阶层之间存在着绵延了将近百年的阶级仇恨罢了。
但无论他们如何争吵,秦国能够真正做主的,终究是秦王。
当秦王嬴稷拍板下令之后,就算这些人再不愿意也只能乖乖照做。
他们自是不知,嬴稷的挣扎也不比他们少。作为一个秦王,他从骨子里就想要和他的父辈祖辈们一样策马挺进中原,斩杀那些看不起他们的中原贵族,将秦国的旗帜,插入他们的国都。
其中当然包括周王室。
但他心中也非常清楚,如今秦国看似情况大好,实则是在悬崖边了。
秦国此前走的是连横路线,但没想到东方五国和楚国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悄然联合,想要一同遏制秦国发展。虽然这件事最后没有成功,但也给他敲响了警钟。这种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次是他运气好恰恰有个公子异人就在赵国,他预先得到消息,因此东方五国没有联合成功就被他分而击之,那么下一次呢?
见好就收,秦国是时候要苟起来消化一波了。
军方的不愿他看在眼里,但是这天下还有比他更不愿意的人吗?嬴稷捏着竹卷发呆。他已经六十五岁了,早已经到了可以称之为高寿的年纪,嬴稷没有把握自己还有几年可以活。
他现在停下来,就是将辉煌的可能性留给了后人。这天底下那个王不希望自己是史书上最辉煌的人?他对开疆拓土四个字的执念不比任何一个人少,只是时机二字,就如山岳一般挡在了他的面前。
不过好在,上天终究还是眷顾老秦人的。
他的视线轻轻落在了正端端正正坐在榻上用小胖手点字学习的赵政身上,不自觉地勾了勾嘴角。
秦国如今显然无暇东顾,但为了防止东五国闲着没事联合起来来攻秦,他打算给这五国找些事情做做。
譬如听闻魏国公子信陵君,此前为了派兵支援赵国偷窃了魏王的印信,然后因为害怕被罚不敢回国。这就很好做文章嘛。
大家都是亲戚,为了一方印失去和气那多不好!不好不好,秦国必须要担任和平的使者去说和一下。
你说堂堂一个魏国公子,现在留在赵国是怎么回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那是赵国扣留了魏国的人质呢。
还有,燕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也太和睦了吧?明明不久之前赵国田单刚刚夺了你燕国三座都城,你们怎么可以帮助他们呢?这多不和谐啊。比起燕赵之间、燕秦之间的关系明明要更加亲密啊。
毕竟如今的秦王当年还是在燕国学习了好长一段时间呢。
至于楚国听闻现在的楚王还没有生出儿子。哎呀,这可不行,一个当王的没有儿子太容易被外人钻空子了。楚女虽好,但是过于柔弱,生孩子这件事是闯鬼门关,女人太柔弱可不行,作为老亲家,又是前辈,楚王又有当年在秦国学习过的一份人情在,善良友好的老秦王就做主给他送上几个秦国女子了。
至于剩下来的韩齐两国,他并不放在眼里。
宣来丞相将这些事情布置下去之后,嬴稷眼睛一转就对上了小曾孙乌溜溜的大眼睛,他伸手示意小孙儿过来,怎么了,这么看着曾祖?
曾祖父,信陵君是不是就是那个魏国名声很好的公子?
哦哟,这你都听过?嬴稷不答反问,他对小孙孙的消息面之广已经不再惊讶。在这段时间内他已经发现自己的这个曾孙知识面着实宽广,广得不像是一个三岁多的小孩,虽然大部分东西他都并不精通,但考虑到他的年纪纵然蜻蜓点水也算是难得。
阿兄对政儿说过。赵政抿抿嘴,阿兄说他是如今几个大名气的公子中少有的有才之人,但一朝踏错,再难回头。
哦?嬴稷回想了下曾孙嘴里的阿兄的模样,再看看面前的小娃,忽而对这两个小小孩闲聊时候的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拢了拢袖子,凑到孙子耳边,你阿兄是怎么说的?你同曾祖说说。
哪料此时赵政小嘴闭得紧紧的,不说!
他哼唧一声,上次我刚同曾祖说完,曾祖转头就去和阿兄说了,之后阿兄天天忙得脚不沾地,都没时间和政儿一起说说话了。
嬴稷举起两根手指,对小孙儿说:你这次悄悄同曾祖说,曾祖保证一定不去同你那安兄说。曾祖就是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一说法,所以好奇。
这样啊!赵政一听这说法就连当秦王的曾祖父都没听过,想要炫耀的心顿时就有些按捺不住了。他凑过去小小声说道:曾祖你一定不能和别人说是政儿告诉你的哟!
好,保管不说。嬴稷做事特别全面,他不光承诺了,还挥手让身边伺候的人全都退了出去。场内就留下了祖孙二人时,就听赵政在他耳边叽叽咕咕道:阿兄说,他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招了门客。
哦?嬴稷高高挑起了眉,这倒是出乎了他的预料之外,可是这位魏公子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其招贤纳士,广招门客啊。
可是,难道不正是因为他广招门客,魏王才不敢用他的吗?赵政眨巴了下眼睛,一眼道破,他的目的是辅国,但是作为魏国公子,名声却比魏王更大,才能比魏王更高,魏王怎么敢用他呢?
可他如果不广招门客,别人就不知道他的贤能啊。
贤能是靠门客的多少就能证明的吗?赵政表示曾祖父说的完全不对,贤能是靠自己做事证明的。政儿听说他的门客有三千多个人,政儿身边的人有三十个就没办法搞清楚了,他有三千门客,难道能一一认全吗?
这些人来找魏公子,是仰慕他的贤能并且希望他向魏王举荐他们,但是魏公子身边聚集了那么多人就算有人才也无法将其辨认出。这一耽误,实际上不就是让魏王找不到人才了?这哪里贤能了呢?
嬴稷闻言朗声大笑,一边笑他一边拍着自己的大腿,笑完后他神秘兮兮地对赵政说道:政儿,你可知缘何现在有名的公子里头,没有我们秦国的一份?
赵政的脸立刻就皱了起来,他嘟起嘴,没有我们秦国吗?
没有!嬴稷悄声道,不过政儿不用担心,这些公子可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对于各自的国家而言都是毒瘤。
他们不是好人?赵政有些错愕,此时战国四公子的名号虽然还没有出现,但是作为个体,这几个国家的公子贤名已经出现。
谈不上好不好,只是这些人的目的是辅国持权。嬴稷微笑,辅国之余,他们还想要持权。所以他们不是不想要举荐人才,但是举荐的人才都必须先忠于他们,才会被举荐。
这样的人才,国主哪个敢用?
而秦国之所以没有这样的公子他露出了几分傲色,自是因为举国人才皆归于王。
唯才是举,这便是秦国的强国之根本。
秦国本身是一个蛮荒部族,之所以能够一步步强大起来便是因为吸纳来自各国的人才。也因此,在秦国有一整套的举荐机制,老秦人最欢迎的就是人才之间的相互举荐。
这是因为秦国第一次崛起就是因为外国人才百里奚,还有他的友人蹇叔。百里奚被穆公发掘后向穆公举荐他的朋友蹇叔,并且言说自己完全不如这位朋友,这般大公无私的举动得了穆公的尊重和信任。
此后百里奚和蹇叔二人更是将当时的弱国秦从边陲小国带成了春秋五霸。受此影响,一直到四百多年后的现在,秦国也依然尊重这种愿意举荐才人的人才,尤其是举荐才能胜于自己的人,他们认为这种人内心是极其宽容广大的。
恋耽美
他用肯定句这样说道,转战为守,以耕待战。
秦王身边定是有了高人指点。荀卿道,只不知这位先生名号为何?
吕安歪歪头,在脑中转了一圈,回想了下秦王身边多出来的人,良久后他摸了摸头,大概,大概是我爹?
荀卿:
可是最近大王身边多出来的人就只有我爹嘛。被先生赶了下去的吕小安可委屈了,他咕嘟咕嘟将解暑的凉茶喝了足足一杯下去,对着递来帕子的师兄诉苦,安儿又没说错。
我想先生还不至于为此事生气。
尉缭见他不接帕子,便微微倾身替他擦干净了唇角的水渍,然后将帕子折叠了下放入兜中笑道:先生只是没想到你为人子,连父亲做了什么都不清楚而已。
因为我也很忙啊!吕安就更气了,而且谁规定当儿子的就要对老爹最近干了什么一清二楚啊!比如他,他就不知道。
连安儿都不知道,别的小朋友肯定就更不会知道了!歪理都说得这么理直气壮的,也就是吕小安了。
吕不韦在那天成功给秦王长了脸之后,立刻被调去了秦王近前做公务员了。从临时工转正的吕不韦非常高兴,之后天天勤勤恳恳天蒙蒙亮就出门月上中天归家,就连休沐也要出去和同事联络感情,吕安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见到父亲了。
等吕不韦稍稍空闲了下来,吕小安却被抓了壮丁去改造农具。他那个好弟弟在农田上挥汗如雨的时候也没忘了他,在发现了秦国如今使用的农具有几样不如老家(野王城)使用的方便后,他就将吕安推荐给了他最最最和善的曾祖父。
可是赵政不知道的是,他曾祖父有两张脸,面对小孙孙那叫一个和善温柔,对吕小安那就是黑心资本家,可怜的吕小安还是个十岁的小崽崽就被按在了位子上对着羊皮纸运气。
为了鼓励他,嬴稷还特地让宫廷膳房派了一个人在他身边介绍老秦美食,形容得特别好吃,但是光给形容不给吃,要画完了才行。
只要画完了,这些菜就是他的了!
吕小安那个气啊,他一边咕叽咕叽咽口水,一边运笔如飞一下子画了十多件草稿全丢给了嬴稷,然后带着御厨回了家。
但等他忙完了,刚和家人吃了几天安生饭,他爹就又被秦王叫走了,可怜我爹,连御膳都没吃完就一直忙到现在,一回家就倒头睡,安儿当然没机会和他说话啊!现在就连先生的住处也是安儿打理的哦!
吕安特别同情自家没有美好生活的爹爹。
尉缭看了眼小师弟,动了动嘴唇最后还是没把自己的猜测说出来。
若他所料不错,吕先生忙得脚不沾地的原因正是因为自己家里这位小师弟。
农为国本,若是正如吕安所说他改造了农具,那么就算秦王头脑再不清楚也不会不给予奖赏那玩笑般的御膳自然不算。
考虑到吕安的年岁以及身份,秦王很有可能将赏赐的大头放在了吕不韦身上。最大的可能就是让吕不韦来负责儿子画出来的农具改革。
若是吕安是胡乱画的,那就害了亲爹。如果吕安所绘确实可行,那么吕不韦吃下这份功劳自是顺势而为。
农具改革不是小事,但是秦国却在短短几月间就向下推广,恐怕也和这层关系有很大的联系。
儿子设计,父亲自然要尽心竭力推广。
父亲负责推广,儿子自然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
秦王将人心看得透透的,虽有利用之意,却也是给了吕家一个大机会。只是
只怕秦王也万万想不到,吕先生完全没有将这一切告诉他的儿子吧。
吕小安被他的父亲竭力保护着。
尉缭微微一笑,对这位吕先生倒生出了几分佩服之情。
第181章 战国风云(34)
咸阳城的街道很快就随着各地水工被征调入京而热闹了起来.
由于是官方召集, 水工们的来回路费自然是由咸阳府衙承担,也因此, 审核条件略加苛刻, 需要由个地方官吏进行举荐。
但这样的举荐方法还是有漏洞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官吏都能做到唯才是举,也并非所有的有才之士都能有门路得到举荐, 所以为了避免有漏网之鱼,这个征召令还增加了个补充条款如果不在举荐名单之内,但是在咸阳由将作大匠主持的考试中考核通过的话,也可以为其补偿来秦的路费。
没错,来秦。
这份征召令并未限定只有秦国本国人才能参加, 而是向所有国家的水工进行征召。
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优厚待遇了。从消息搭乘着消融的冰雪离开秦川大地开始,一直到酷暑来临时, 不过是短短的半年时间内, 就有近千名水工齐聚咸阳城。
其中有将近四成的水工是来自于外国。
而就在暴雨时节抵达以后,这些水工们便被分拨为若干个小组前去了几个水患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在雨季,当地的水患情况会看得比较明显。
所谓水工,水多了能治理, 水少了自然也能出力。有经验的水工到了干旱缺水地带,观察一下当地地形也就能很快明白情况, 这算是隐藏的附加题。
秦王嬴稷的这一番举措, 无疑是要将秦国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放在了治理水患之上。
他的这一举措,迎来的并不全是赞美之声。
按照秦国如今的国力,小型工程倒也罢了, 如果是进行一个跨越两县以上的中大型工程,可能就要倾举国之力。
这不光是生产工具的落后的原因,还有秦国青壮年人数的制约。如果要造大型水利工程,那么毫无疑问军队就无人可用了。
大秦国的制度是全民皆兵,基本上是没有职业军人的,守卫边疆也好,守卫王城也罢,那些都是服兵役的民众,如果发了民役,服兵役的人自然就少了。
为此,咸阳宫殿内已经开展过不下十次的激烈辩论。
秦国的丞相范雎和秦国的宗室还有将军们都在试图说服对方。
从丞相范雎的角度看来,秦国如今必须要缓下脚步休养生息,再打下去秦国本国的经济也会崩溃。
而从军方的态度来看,他们当然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田地之上,一个兵士的体力巅峰期不过四五年,如果错过了这一轮,那就意味着现在的这些兵士全都白训练了。这自然不是作为上峰的他们愿意看到的。
而且他们认为,如今的东方六国都已经被打残,这个时候不趁势占下更多地方,等到六国恢复了元气之后,岂不是更难?
秦国的宗室,在此时扮演的完全是吃瓜路人的角色。但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偏向于防守的这一方,这倒不是作为宗室的他们有多么看重倾国的民众,只是因为和将领阶层之间存在着绵延了将近百年的阶级仇恨罢了。
但无论他们如何争吵,秦国能够真正做主的,终究是秦王。
当秦王嬴稷拍板下令之后,就算这些人再不愿意也只能乖乖照做。
他们自是不知,嬴稷的挣扎也不比他们少。作为一个秦王,他从骨子里就想要和他的父辈祖辈们一样策马挺进中原,斩杀那些看不起他们的中原贵族,将秦国的旗帜,插入他们的国都。
其中当然包括周王室。
但他心中也非常清楚,如今秦国看似情况大好,实则是在悬崖边了。
秦国此前走的是连横路线,但没想到东方五国和楚国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悄然联合,想要一同遏制秦国发展。虽然这件事最后没有成功,但也给他敲响了警钟。这种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次是他运气好恰恰有个公子异人就在赵国,他预先得到消息,因此东方五国没有联合成功就被他分而击之,那么下一次呢?
见好就收,秦国是时候要苟起来消化一波了。
军方的不愿他看在眼里,但是这天下还有比他更不愿意的人吗?嬴稷捏着竹卷发呆。他已经六十五岁了,早已经到了可以称之为高寿的年纪,嬴稷没有把握自己还有几年可以活。
他现在停下来,就是将辉煌的可能性留给了后人。这天底下那个王不希望自己是史书上最辉煌的人?他对开疆拓土四个字的执念不比任何一个人少,只是时机二字,就如山岳一般挡在了他的面前。
不过好在,上天终究还是眷顾老秦人的。
他的视线轻轻落在了正端端正正坐在榻上用小胖手点字学习的赵政身上,不自觉地勾了勾嘴角。
秦国如今显然无暇东顾,但为了防止东五国闲着没事联合起来来攻秦,他打算给这五国找些事情做做。
譬如听闻魏国公子信陵君,此前为了派兵支援赵国偷窃了魏王的印信,然后因为害怕被罚不敢回国。这就很好做文章嘛。
大家都是亲戚,为了一方印失去和气那多不好!不好不好,秦国必须要担任和平的使者去说和一下。
你说堂堂一个魏国公子,现在留在赵国是怎么回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那是赵国扣留了魏国的人质呢。
还有,燕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也太和睦了吧?明明不久之前赵国田单刚刚夺了你燕国三座都城,你们怎么可以帮助他们呢?这多不和谐啊。比起燕赵之间、燕秦之间的关系明明要更加亲密啊。
毕竟如今的秦王当年还是在燕国学习了好长一段时间呢。
至于楚国听闻现在的楚王还没有生出儿子。哎呀,这可不行,一个当王的没有儿子太容易被外人钻空子了。楚女虽好,但是过于柔弱,生孩子这件事是闯鬼门关,女人太柔弱可不行,作为老亲家,又是前辈,楚王又有当年在秦国学习过的一份人情在,善良友好的老秦王就做主给他送上几个秦国女子了。
至于剩下来的韩齐两国,他并不放在眼里。
宣来丞相将这些事情布置下去之后,嬴稷眼睛一转就对上了小曾孙乌溜溜的大眼睛,他伸手示意小孙儿过来,怎么了,这么看着曾祖?
曾祖父,信陵君是不是就是那个魏国名声很好的公子?
哦哟,这你都听过?嬴稷不答反问,他对小孙孙的消息面之广已经不再惊讶。在这段时间内他已经发现自己的这个曾孙知识面着实宽广,广得不像是一个三岁多的小孩,虽然大部分东西他都并不精通,但考虑到他的年纪纵然蜻蜓点水也算是难得。
阿兄对政儿说过。赵政抿抿嘴,阿兄说他是如今几个大名气的公子中少有的有才之人,但一朝踏错,再难回头。
哦?嬴稷回想了下曾孙嘴里的阿兄的模样,再看看面前的小娃,忽而对这两个小小孩闲聊时候的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拢了拢袖子,凑到孙子耳边,你阿兄是怎么说的?你同曾祖说说。
哪料此时赵政小嘴闭得紧紧的,不说!
他哼唧一声,上次我刚同曾祖说完,曾祖转头就去和阿兄说了,之后阿兄天天忙得脚不沾地,都没时间和政儿一起说说话了。
嬴稷举起两根手指,对小孙儿说:你这次悄悄同曾祖说,曾祖保证一定不去同你那安兄说。曾祖就是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一说法,所以好奇。
这样啊!赵政一听这说法就连当秦王的曾祖父都没听过,想要炫耀的心顿时就有些按捺不住了。他凑过去小小声说道:曾祖你一定不能和别人说是政儿告诉你的哟!
好,保管不说。嬴稷做事特别全面,他不光承诺了,还挥手让身边伺候的人全都退了出去。场内就留下了祖孙二人时,就听赵政在他耳边叽叽咕咕道:阿兄说,他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招了门客。
哦?嬴稷高高挑起了眉,这倒是出乎了他的预料之外,可是这位魏公子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其招贤纳士,广招门客啊。
可是,难道不正是因为他广招门客,魏王才不敢用他的吗?赵政眨巴了下眼睛,一眼道破,他的目的是辅国,但是作为魏国公子,名声却比魏王更大,才能比魏王更高,魏王怎么敢用他呢?
可他如果不广招门客,别人就不知道他的贤能啊。
贤能是靠门客的多少就能证明的吗?赵政表示曾祖父说的完全不对,贤能是靠自己做事证明的。政儿听说他的门客有三千多个人,政儿身边的人有三十个就没办法搞清楚了,他有三千门客,难道能一一认全吗?
这些人来找魏公子,是仰慕他的贤能并且希望他向魏王举荐他们,但是魏公子身边聚集了那么多人就算有人才也无法将其辨认出。这一耽误,实际上不就是让魏王找不到人才了?这哪里贤能了呢?
嬴稷闻言朗声大笑,一边笑他一边拍着自己的大腿,笑完后他神秘兮兮地对赵政说道:政儿,你可知缘何现在有名的公子里头,没有我们秦国的一份?
赵政的脸立刻就皱了起来,他嘟起嘴,没有我们秦国吗?
没有!嬴稷悄声道,不过政儿不用担心,这些公子可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对于各自的国家而言都是毒瘤。
他们不是好人?赵政有些错愕,此时战国四公子的名号虽然还没有出现,但是作为个体,这几个国家的公子贤名已经出现。
谈不上好不好,只是这些人的目的是辅国持权。嬴稷微笑,辅国之余,他们还想要持权。所以他们不是不想要举荐人才,但是举荐的人才都必须先忠于他们,才会被举荐。
这样的人才,国主哪个敢用?
而秦国之所以没有这样的公子他露出了几分傲色,自是因为举国人才皆归于王。
唯才是举,这便是秦国的强国之根本。
秦国本身是一个蛮荒部族,之所以能够一步步强大起来便是因为吸纳来自各国的人才。也因此,在秦国有一整套的举荐机制,老秦人最欢迎的就是人才之间的相互举荐。
这是因为秦国第一次崛起就是因为外国人才百里奚,还有他的友人蹇叔。百里奚被穆公发掘后向穆公举荐他的朋友蹇叔,并且言说自己完全不如这位朋友,这般大公无私的举动得了穆公的尊重和信任。
此后百里奚和蹇叔二人更是将当时的弱国秦从边陲小国带成了春秋五霸。受此影响,一直到四百多年后的现在,秦国也依然尊重这种愿意举荐才人的人才,尤其是举荐才能胜于自己的人,他们认为这种人内心是极其宽容广大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