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王爷,宫中传来消息,让王爷即可进宫一趟。
顾砚书语带疑惑地反问道:
现在?
不多时,顾砚书便听到了止戈笃定的回答:
是。
当即,顾砚书的眉头便忍不住皱了皱:
他与秦戮才刚刚回京,哪有不让人休息便直接将人叫进皇宫的做法?
但止戈的态度又说明这事儿不似作假。
最后顾砚书也只能放秦戮离开。
倒是秦戮见自家王妃脸色不对,低声安抚了一句:
父皇应当是忧心溢州堤坝的情况,不会有事。
顾砚书闻言,又抬眼向马车外看了一眼。
这一眼,恰巧看到了宫中前来传话的人,观那人的脸色,顾砚书便知道,应当如同秦戮所说的那般,此刻皇帝叫秦戮进宫,并非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儿。
顿时便微微放下了心,直接将人放走了。
好在这一路走来,两人的速度并不快,甚至越到京城,这行进的速度便愈发地缓慢,秦戮在这一路上也得到了较好的休息与调养。
此刻的精神头还算不错,即便是进宫,也不会觉得累。
秦戮进了宫,顾砚书也失去了在城内闲逛的兴头,直接知会了兴仁一声,让其尽快回府。
与京都城内的惊天巨变不同,厉王府似乎还保持着顾砚书离开时的模样。
除了府内一些过了花期的花此刻有些凋零,换了一批正值花期的花朵盛开外,似乎就没有了其他的变化。
听闻顾砚书回府,当初被留在府内的那一支暗卫的头领不多时便来与顾砚书汇报了这段时间的工作。
许是因为当初顾砚书离京之时,将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得极为完善,近一个多月以来,厉王府中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除了被放在顾砚书案头的账本以及工作报告都被堆积起来了之外。
还有便是小院子那边的工匠派人来传了话,说是王妃离开之前要的自行车已经改良好了,就是不知道符不符合王妃的要求。
说到最后,那暗卫头领又不忘补充了两句:
然后南城那边送回来了几封给王妃的信件,都放在了王妃的桌前。
南城的信件
顾砚书听闻此言先是恍惚了一下,随后便回过了神:
应当是柳如溪送回来的信。
当初在柳如溪离京之时,顾砚书以为自己在秦戮回京之前无法离京,还让她帮忙考察了一番各地水泥路的进展。
走到书桌前将那几封信抽出,看到信封上清秀的簪花小楷后,顾砚书便知道自己想的没错。
打开信封一目十行地看过去,前面几封信之中,果然都是与水泥路有关的事儿。
与朝廷的合作,底下的商户们都十分重视,也因为朝廷的重视,他们完全不敢偷工减料。
柳如溪一路走去,水泥路的铺设情况都非常喜人,虽然及不上京城,却也比想象中的要好上许多。
这些顾砚书在从溢州回京都的一路上都已经看到了。
不过让顾砚书比较奇怪的,是柳如溪在其中一封信中,让顾砚书帮她向秦戮表达感谢之意。
若是顾砚书没有记错的话,柳如溪与秦戮之间可以说是毫无交集,怎么会让他表示感谢?
直到看到后面,顾砚书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还要从秦戮从京都到溢州的一路上所做的事儿开始说起。
秦戮从京都到溢州时,曾经遇上过几波不长眼的土匪拦路打劫。
当初秦戮也没有对这些人手软,直接将人抓起来了不说,甚至还将他们的老巢连锅一起端了。
当初秦戮的动作不算小,其中被他端掉的一伙土匪还曾经威名在外,可以说是天齐境内众多土匪山寨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领头老大栽了,给了底下的人不小的震慑,顿时天齐境内收到了消息的山寨和土匪,都开始夹着尾巴的做人,生怕下一个被连锅端的人变成了自己。
柳如溪从京都到南城的一路上可以说是十分太平,即便是经过以前被**的高发地段,依旧没有遇到拦路之人。
后来听旁人的议论,才知道这全都是托了厉王殿下的福。
这不,一听到这个消息,柳如溪便向顾砚书传了一封信,表示感谢。
看到这里,顾砚书忍不住低声笑了笑:
当初他家小鹿在路上收服土匪之事他也有所耳闻,倒是没想到竟然会有这样的意外之喜。
就不知道他家小鹿心中是如何想的了。
想着,顾砚书便将手中的这封信放在了一旁,准备等一会儿秦戮从宫中回来的时候,拿给他看看。
翻开剩下的两封信,顾砚书发现,柳如溪已经不再写关于水泥路的事儿了,而是改成了汇报南城的分店的情况。
从这些话中,顾砚书猜测,这个时候,柳如溪应当是已经到了南城。
南城的几间分店比顾砚书想象中的顺利。
如今陶然居的玻璃以及十日醉的烈酒,可谓是名声在外响彻天齐。
南城的百姓一听闻陶然居与十日醉要在南城开设分店,甚至这两间分店与京都是同一个东家之后,便给予了极大的热情。
即便顾砚书派去的掌柜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没能挡住这番热情,几乎是在两家分店开店的第一时间,店内的商品便被南城的百姓给搬空了。
归园居以及邀月阁在南城的名声虽然不如陶然居以及十日醉那般响,但搭着这股东风,也很快在南城中打响了名声。
一切就像是历史重演一般,不过短短半个月的功夫,几家分店便在南城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在知道这几家店的掌柜有直接与顾砚书通信的权力之后,南城的官员也来几个掌柜面前打听过一番,说是想要在南城,也创办一个如同《京都日报》一样的存在。
柳如溪虽是女子,但也明白《京都日报》的影响力以及在京都的地位。
这种事柳如溪自然不敢轻易答应,只告诉官员她会修书一封,询问顾砚书的意见。
看到这里,顾砚书不由微微挑了挑眉:
这南城还是第一个想要复制《京都日报》的存在,就是顾砚书在溢州停留了半月有余,也没见溢州知州提及此事。
果然富庶的风水养人,这南城的官员,倒比其他人更加敏感一些。
这话也提醒了顾砚书,可以将其他地区的《日报》也一同创办起来。
不过这件事并非一个小工程,恐怕还需要从长计议。
而且自家小鹿现在好像对皇位已经没了兴趣,若是这样,那这件事,就不能由厉王府提出。
想着,顾砚书便忍不住陷入了沉思。
173、第一百七十三章
思索了片刻,顾砚书也没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又想到这种事不应该他一个人做主,便暂且将心头的想法给放下,决定等到秦戮从宫中回府之后,再与其商议一番。
想着,顾砚书便放下了手中的信件。
谁料垂眸便看到了放在桌上的一摞摞账本。
听着顾砚书手底下的产业似乎并不是很多,但认真论起来,却不少。
衣食住行用,现如今除了住,其他方面,顾砚书几乎都有插手,而且还做出了一定的规模。
一个月的时间,足够让底下的人将账本以及工作报告堆满他的整个案头。
即便工作效率高如顾砚书,此刻在看到桌头这一摞摞账本时,也觉得有些头疼。
顿时,顾砚书便想到了自己上辈子的管家以及助手。
与大多数掌控风云的霸道总裁一样,顾砚书曾经也有一个指哪儿打哪儿,工作能力超强的助理团。
助理团不仅能够将顾砚书的生活安排妥当,也能够协助顾砚书完成工作上的一干事宜。
然而到了天齐之后,顾砚书却一直没有来得及将自己曾经的助理团队建立起来。
不仅仅是因为事情太多太杂,同样也是因为以前的工作量完全没有达到顾砚书所能够承受的极限。
但也不知道是因为现如今事务堆积了起来,还是因为将近一个月的休假期,让顾砚书的心中产生了一些惰性。
看着桌头的这一叠叠文件,顾砚书心中对于助理的渴望,达到了一种空前高涨的地步。
但人选方面,似乎又成了问题。
现如今顾砚书手底下得用的,除了秦戮的人之外,也就几个掌柜和白术了。
按理来说,顾砚书要培养自己的心腹,第一个想到的便应该是白术。
然而白术其人,忠心有余,能力却不足。
让其负责衣食住行还行,但处理起商场上的事事儿,似乎就要差一些了。
兴仁与止戈也不行,这俩人是秦戮的心腹。
虽然他与秦戮之间关系不分彼此,但该有的界限也应该要有,更别说现在这两人的工作量已经不少了,应当是不能再继续向上加了。
手底下的那个掌柜
似乎也不太行,南城的分店开起来之后,其他地区的分店也需要提上议程,届时掌柜们也要开始忙起来了。
在脑海中想了一圈,顾砚书都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垂眸再看看自己的案头,顿时便觉得头更疼了。
最后,顾砚书干脆将文件一放,转身向书房外走去:
爱谁谁,反正他今天不想看这些文件!
心中虽是这样想,但离开书房之后,顾砚书依旧没有闲着。
转身便直奔王府内的小院而去,准备去看看自行车改善出来的结果。
这边顾砚书因为堆积的公务头疼,另外一边,秦戮也不轻松。
刚进御书房,便对上了自家父皇的一张冷脸。
这要是顾砚书在这儿,定然会在第一时间发现皇帝这是不高兴了。
偏偏现如今来的是秦戮,他自己本身便是个表情少的,现如今看到皇帝的这番模样,也没有察觉到任何异样。
自顾自地请了安之后,便直接开门见山地询问皇帝召他来的目的。
皇帝见秦戮如此不识趣,心中直接憋了一口气。
想说什么也不直说,而是拐弯抹角地开始打听着。
先是问溢州的堤坝成果如何,又是问溢州知州的工作做得如何。
东拉西扯了一大堆之后,皇帝才像是丝毫也不在意地提了一句:
朕在月前便已经收到了你的回信,说是已经启程回京,怎么今儿个才到?可是路上遇到了什么事儿?
说这话的时候,皇帝的语气稍有不善,甚至看着秦戮的眼神都有了一丝变化。
那眼神中的意思格外明显:
你小子最好给老子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老子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才和王妃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假期的秦戮,非但没有察觉到皇帝的此番变化,甚至在皇帝提及这个问题时,又想到了回京这一路上与王妃相处的愉快时光,脸上不由露出了一丝笑意。
当然,秦戮也不是什么绝世蠢货,在回来之前便已经接连收到了两封催促规程的八百里加急,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说实话,最后干脆便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让父皇忧心了,倒也没有遇到其他的事,就是儿臣大病初愈,身体还有些许不适,便走的慢了一些。
你放屁!
你以为老子不知道?太医说你早就好了!
皇帝一眼便看出了秦戮没有说实话,当即便准备斥责出声。
然而下一刻,又像是想到了什么,到底还是将到嘴边的话给重新咽了回去。
看着自己三儿子唇角难得的弧度,眼中闪过了一丝复杂,状似不经意地问着:
那你现在身体可好些了?
多谢父皇关心,儿臣已经大好了。
秦戮想也不想便给了答案。
离开溢州之时,太医还在建议让顾砚书多给秦戮补一补。
然而经过这一个月的调养,现如今就连御医也说秦戮已经大好,甚至连药膳与补品也能停了。
大好了便好。
皇帝微微点头,脸上出现了一丝放心的情绪,而后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看向了秦戮:
当初你感染天花的消息传回京都,厉王妃第二日便进宫同朕请旨,说是要去溢州照顾你,彼时溢州的情势并不明朗,他对你倒是情深义重。
传回京都的第一封八百里加急,只说了秦戮感染上了天花。
对于溢州城内有多少百姓感染上了天花,彼时疫情如何的情况,那封信上是只字未提。
当时朝堂上的所有官员都只能将事情往最坏的方面去想,比如现如今溢州的天花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否则这没有办法解释,尊贵如亲王殿下,为何会无缘无故感染上天花。
顾砚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请了去溢州的圣旨,不顾生死,不问归途。
直到溢州的第二封八百里加急送回,朝中的大臣才知道此刻溢州的情势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糟糕,甚至还能够称得上是乐观。
众人都纷纷为此松了一口气。
然而彼时的顾砚书,却早已离京良久。
饶是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就连他也为在那样的情况下,顾砚书能够如此义无反顾而大感意外。
秦戮闻言,唇角的弧度再次向上扬了扬,想也不想便回道:
王妃与儿臣心意相通,自然对儿臣情深义重。
心意相通?
皇帝重复了一遍,看着秦戮的眼神中,也多了一丝探究。
没错,儿臣与王妃,心意相通。
秦戮即便是反应再迟钝,也能够察觉到皇帝此刻的情绪变化。
但依旧想也不想便将刚刚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这一次,语气中还多了一丝刚刚没有的笃定与坚持。
说来我儿与厉王妃成婚已经有些时日了。
皇帝定定地看了秦戮好一会儿,才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像是没有听出秦戮话语中的含义一般,低声感慨着:
前些日子皇贵妃才与朕说,你与厉王妃两人届时男子,偌大的厉王府中若没个女主子,也不像回事。
还说你如今已经弱冠,寻常人家的男子,这个年龄孩子都已经会打酱油了,你却因为战事给耽误了下来。
朕听着也觉得有些道理,这些日子也顺着皇贵妃的意思看了看,京中倒也有几位大家闺秀,秀外慧中,与你倒也相宜,我儿以为如何?
皇帝说着点了点自己面前的桌案。
恋耽美
顾砚书语带疑惑地反问道:
现在?
不多时,顾砚书便听到了止戈笃定的回答:
是。
当即,顾砚书的眉头便忍不住皱了皱:
他与秦戮才刚刚回京,哪有不让人休息便直接将人叫进皇宫的做法?
但止戈的态度又说明这事儿不似作假。
最后顾砚书也只能放秦戮离开。
倒是秦戮见自家王妃脸色不对,低声安抚了一句:
父皇应当是忧心溢州堤坝的情况,不会有事。
顾砚书闻言,又抬眼向马车外看了一眼。
这一眼,恰巧看到了宫中前来传话的人,观那人的脸色,顾砚书便知道,应当如同秦戮所说的那般,此刻皇帝叫秦戮进宫,并非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儿。
顿时便微微放下了心,直接将人放走了。
好在这一路走来,两人的速度并不快,甚至越到京城,这行进的速度便愈发地缓慢,秦戮在这一路上也得到了较好的休息与调养。
此刻的精神头还算不错,即便是进宫,也不会觉得累。
秦戮进了宫,顾砚书也失去了在城内闲逛的兴头,直接知会了兴仁一声,让其尽快回府。
与京都城内的惊天巨变不同,厉王府似乎还保持着顾砚书离开时的模样。
除了府内一些过了花期的花此刻有些凋零,换了一批正值花期的花朵盛开外,似乎就没有了其他的变化。
听闻顾砚书回府,当初被留在府内的那一支暗卫的头领不多时便来与顾砚书汇报了这段时间的工作。
许是因为当初顾砚书离京之时,将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得极为完善,近一个多月以来,厉王府中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除了被放在顾砚书案头的账本以及工作报告都被堆积起来了之外。
还有便是小院子那边的工匠派人来传了话,说是王妃离开之前要的自行车已经改良好了,就是不知道符不符合王妃的要求。
说到最后,那暗卫头领又不忘补充了两句:
然后南城那边送回来了几封给王妃的信件,都放在了王妃的桌前。
南城的信件
顾砚书听闻此言先是恍惚了一下,随后便回过了神:
应当是柳如溪送回来的信。
当初在柳如溪离京之时,顾砚书以为自己在秦戮回京之前无法离京,还让她帮忙考察了一番各地水泥路的进展。
走到书桌前将那几封信抽出,看到信封上清秀的簪花小楷后,顾砚书便知道自己想的没错。
打开信封一目十行地看过去,前面几封信之中,果然都是与水泥路有关的事儿。
与朝廷的合作,底下的商户们都十分重视,也因为朝廷的重视,他们完全不敢偷工减料。
柳如溪一路走去,水泥路的铺设情况都非常喜人,虽然及不上京城,却也比想象中的要好上许多。
这些顾砚书在从溢州回京都的一路上都已经看到了。
不过让顾砚书比较奇怪的,是柳如溪在其中一封信中,让顾砚书帮她向秦戮表达感谢之意。
若是顾砚书没有记错的话,柳如溪与秦戮之间可以说是毫无交集,怎么会让他表示感谢?
直到看到后面,顾砚书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还要从秦戮从京都到溢州的一路上所做的事儿开始说起。
秦戮从京都到溢州时,曾经遇上过几波不长眼的土匪拦路打劫。
当初秦戮也没有对这些人手软,直接将人抓起来了不说,甚至还将他们的老巢连锅一起端了。
当初秦戮的动作不算小,其中被他端掉的一伙土匪还曾经威名在外,可以说是天齐境内众多土匪山寨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领头老大栽了,给了底下的人不小的震慑,顿时天齐境内收到了消息的山寨和土匪,都开始夹着尾巴的做人,生怕下一个被连锅端的人变成了自己。
柳如溪从京都到南城的一路上可以说是十分太平,即便是经过以前被**的高发地段,依旧没有遇到拦路之人。
后来听旁人的议论,才知道这全都是托了厉王殿下的福。
这不,一听到这个消息,柳如溪便向顾砚书传了一封信,表示感谢。
看到这里,顾砚书忍不住低声笑了笑:
当初他家小鹿在路上收服土匪之事他也有所耳闻,倒是没想到竟然会有这样的意外之喜。
就不知道他家小鹿心中是如何想的了。
想着,顾砚书便将手中的这封信放在了一旁,准备等一会儿秦戮从宫中回来的时候,拿给他看看。
翻开剩下的两封信,顾砚书发现,柳如溪已经不再写关于水泥路的事儿了,而是改成了汇报南城的分店的情况。
从这些话中,顾砚书猜测,这个时候,柳如溪应当是已经到了南城。
南城的几间分店比顾砚书想象中的顺利。
如今陶然居的玻璃以及十日醉的烈酒,可谓是名声在外响彻天齐。
南城的百姓一听闻陶然居与十日醉要在南城开设分店,甚至这两间分店与京都是同一个东家之后,便给予了极大的热情。
即便顾砚书派去的掌柜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没能挡住这番热情,几乎是在两家分店开店的第一时间,店内的商品便被南城的百姓给搬空了。
归园居以及邀月阁在南城的名声虽然不如陶然居以及十日醉那般响,但搭着这股东风,也很快在南城中打响了名声。
一切就像是历史重演一般,不过短短半个月的功夫,几家分店便在南城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在知道这几家店的掌柜有直接与顾砚书通信的权力之后,南城的官员也来几个掌柜面前打听过一番,说是想要在南城,也创办一个如同《京都日报》一样的存在。
柳如溪虽是女子,但也明白《京都日报》的影响力以及在京都的地位。
这种事柳如溪自然不敢轻易答应,只告诉官员她会修书一封,询问顾砚书的意见。
看到这里,顾砚书不由微微挑了挑眉:
这南城还是第一个想要复制《京都日报》的存在,就是顾砚书在溢州停留了半月有余,也没见溢州知州提及此事。
果然富庶的风水养人,这南城的官员,倒比其他人更加敏感一些。
这话也提醒了顾砚书,可以将其他地区的《日报》也一同创办起来。
不过这件事并非一个小工程,恐怕还需要从长计议。
而且自家小鹿现在好像对皇位已经没了兴趣,若是这样,那这件事,就不能由厉王府提出。
想着,顾砚书便忍不住陷入了沉思。
173、第一百七十三章
思索了片刻,顾砚书也没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又想到这种事不应该他一个人做主,便暂且将心头的想法给放下,决定等到秦戮从宫中回府之后,再与其商议一番。
想着,顾砚书便放下了手中的信件。
谁料垂眸便看到了放在桌上的一摞摞账本。
听着顾砚书手底下的产业似乎并不是很多,但认真论起来,却不少。
衣食住行用,现如今除了住,其他方面,顾砚书几乎都有插手,而且还做出了一定的规模。
一个月的时间,足够让底下的人将账本以及工作报告堆满他的整个案头。
即便工作效率高如顾砚书,此刻在看到桌头这一摞摞账本时,也觉得有些头疼。
顿时,顾砚书便想到了自己上辈子的管家以及助手。
与大多数掌控风云的霸道总裁一样,顾砚书曾经也有一个指哪儿打哪儿,工作能力超强的助理团。
助理团不仅能够将顾砚书的生活安排妥当,也能够协助顾砚书完成工作上的一干事宜。
然而到了天齐之后,顾砚书却一直没有来得及将自己曾经的助理团队建立起来。
不仅仅是因为事情太多太杂,同样也是因为以前的工作量完全没有达到顾砚书所能够承受的极限。
但也不知道是因为现如今事务堆积了起来,还是因为将近一个月的休假期,让顾砚书的心中产生了一些惰性。
看着桌头的这一叠叠文件,顾砚书心中对于助理的渴望,达到了一种空前高涨的地步。
但人选方面,似乎又成了问题。
现如今顾砚书手底下得用的,除了秦戮的人之外,也就几个掌柜和白术了。
按理来说,顾砚书要培养自己的心腹,第一个想到的便应该是白术。
然而白术其人,忠心有余,能力却不足。
让其负责衣食住行还行,但处理起商场上的事事儿,似乎就要差一些了。
兴仁与止戈也不行,这俩人是秦戮的心腹。
虽然他与秦戮之间关系不分彼此,但该有的界限也应该要有,更别说现在这两人的工作量已经不少了,应当是不能再继续向上加了。
手底下的那个掌柜
似乎也不太行,南城的分店开起来之后,其他地区的分店也需要提上议程,届时掌柜们也要开始忙起来了。
在脑海中想了一圈,顾砚书都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垂眸再看看自己的案头,顿时便觉得头更疼了。
最后,顾砚书干脆将文件一放,转身向书房外走去:
爱谁谁,反正他今天不想看这些文件!
心中虽是这样想,但离开书房之后,顾砚书依旧没有闲着。
转身便直奔王府内的小院而去,准备去看看自行车改善出来的结果。
这边顾砚书因为堆积的公务头疼,另外一边,秦戮也不轻松。
刚进御书房,便对上了自家父皇的一张冷脸。
这要是顾砚书在这儿,定然会在第一时间发现皇帝这是不高兴了。
偏偏现如今来的是秦戮,他自己本身便是个表情少的,现如今看到皇帝的这番模样,也没有察觉到任何异样。
自顾自地请了安之后,便直接开门见山地询问皇帝召他来的目的。
皇帝见秦戮如此不识趣,心中直接憋了一口气。
想说什么也不直说,而是拐弯抹角地开始打听着。
先是问溢州的堤坝成果如何,又是问溢州知州的工作做得如何。
东拉西扯了一大堆之后,皇帝才像是丝毫也不在意地提了一句:
朕在月前便已经收到了你的回信,说是已经启程回京,怎么今儿个才到?可是路上遇到了什么事儿?
说这话的时候,皇帝的语气稍有不善,甚至看着秦戮的眼神都有了一丝变化。
那眼神中的意思格外明显:
你小子最好给老子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老子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才和王妃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假期的秦戮,非但没有察觉到皇帝的此番变化,甚至在皇帝提及这个问题时,又想到了回京这一路上与王妃相处的愉快时光,脸上不由露出了一丝笑意。
当然,秦戮也不是什么绝世蠢货,在回来之前便已经接连收到了两封催促规程的八百里加急,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说实话,最后干脆便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让父皇忧心了,倒也没有遇到其他的事,就是儿臣大病初愈,身体还有些许不适,便走的慢了一些。
你放屁!
你以为老子不知道?太医说你早就好了!
皇帝一眼便看出了秦戮没有说实话,当即便准备斥责出声。
然而下一刻,又像是想到了什么,到底还是将到嘴边的话给重新咽了回去。
看着自己三儿子唇角难得的弧度,眼中闪过了一丝复杂,状似不经意地问着:
那你现在身体可好些了?
多谢父皇关心,儿臣已经大好了。
秦戮想也不想便给了答案。
离开溢州之时,太医还在建议让顾砚书多给秦戮补一补。
然而经过这一个月的调养,现如今就连御医也说秦戮已经大好,甚至连药膳与补品也能停了。
大好了便好。
皇帝微微点头,脸上出现了一丝放心的情绪,而后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看向了秦戮:
当初你感染天花的消息传回京都,厉王妃第二日便进宫同朕请旨,说是要去溢州照顾你,彼时溢州的情势并不明朗,他对你倒是情深义重。
传回京都的第一封八百里加急,只说了秦戮感染上了天花。
对于溢州城内有多少百姓感染上了天花,彼时疫情如何的情况,那封信上是只字未提。
当时朝堂上的所有官员都只能将事情往最坏的方面去想,比如现如今溢州的天花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否则这没有办法解释,尊贵如亲王殿下,为何会无缘无故感染上天花。
顾砚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请了去溢州的圣旨,不顾生死,不问归途。
直到溢州的第二封八百里加急送回,朝中的大臣才知道此刻溢州的情势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糟糕,甚至还能够称得上是乐观。
众人都纷纷为此松了一口气。
然而彼时的顾砚书,却早已离京良久。
饶是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就连他也为在那样的情况下,顾砚书能够如此义无反顾而大感意外。
秦戮闻言,唇角的弧度再次向上扬了扬,想也不想便回道:
王妃与儿臣心意相通,自然对儿臣情深义重。
心意相通?
皇帝重复了一遍,看着秦戮的眼神中,也多了一丝探究。
没错,儿臣与王妃,心意相通。
秦戮即便是反应再迟钝,也能够察觉到皇帝此刻的情绪变化。
但依旧想也不想便将刚刚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这一次,语气中还多了一丝刚刚没有的笃定与坚持。
说来我儿与厉王妃成婚已经有些时日了。
皇帝定定地看了秦戮好一会儿,才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像是没有听出秦戮话语中的含义一般,低声感慨着:
前些日子皇贵妃才与朕说,你与厉王妃两人届时男子,偌大的厉王府中若没个女主子,也不像回事。
还说你如今已经弱冠,寻常人家的男子,这个年龄孩子都已经会打酱油了,你却因为战事给耽误了下来。
朕听着也觉得有些道理,这些日子也顺着皇贵妃的意思看了看,京中倒也有几位大家闺秀,秀外慧中,与你倒也相宜,我儿以为如何?
皇帝说着点了点自己面前的桌案。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