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末世]——六梨(9)
寄到城外的东西会很慢,一到两个月都有可能,冉喻了解路上的凶险和安排路线的规则。但寄往城内的应该很快吧,他想。
其实冉喻很想直接去那个他已经写了很多遍的地址,风信子路6号。可是他去不了。他打听过,这条路在一环内,去那里要通过两层哨卡检查。冉喻没有正当理由,进不去的。
听到这个消息时,冉喻心里一半是失望,一半是释然。其实他对即将见到哼哼这件事有些莫名其妙的胆怯,就像一件期待了很久的礼物终于来到面前,在打开包装之前,每一秒都是紧张和不安的。
冉喻刚准备离开邮局,就听见不远处的糕点铺子旁传来一阵短暂的吵闹声。
一个男人突然拔高了嗓门叫道:上次明明都可以,为什么这次就不让进?
守着糕点铺子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瘦弱少年,他低头哈着腰,声音不大:不好意思黎先生,每次活动的邀请函是不一样的。
那位黎先生似乎很不耐烦,抬手就想狠狠推开少年。可他的手还没碰到人,自己的领带却突然被扯住往后一拉,他没有防备,凭空下了个大腰,然后听到了自己腰椎嘎嘣一声脆响。
黎先生顿时哀嚎起来,他捂着自己扭到的腰,颤抖着指着行凶者:你知道我是谁吗?你不要命了!
冉喻松开手中的领带,指了指少年的身后:你会把小孩砸伤的。
原来盛放糕点的玻璃矮柜上放了很多空瓷盘,少年刚才正站在矮柜旁,有两个七八岁的小孩正趴在矮柜玻璃上入神地看里面的蛋糕。如果少年被推倒,瓷盘很可能砸伤小孩。
少年抱歉地冲黎先生说:您先别生气,先去看看腰吧,我让伙计送您过去,医药费我来出。
话音刚落,小铺子的帘子后竟走出三位彪形大汉,表情一个赛一个凶悍。
黎先生自己一人前来,看到这架势也哑了火,骂骂咧咧地被请去附近的诊所里看腰了。
冉喻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多管闲事了。他转身刚要离开,少年却追了出来,问道:这位先生,您要来店里坐坐吗?
不用了。
少年轻轻拉住他的衣角,声音轻得像一片棉絮:我们店里今天刚好有活动,您的所有愿望都可以被满足哦。
冉喻想了想,说:满足不了的,很难。
刚才看您寄走的东西,您是有亲人在城外吗?少年笑起来像一只俏皮的小狐狸,如果是这方面的愿望,不算难。
这个少年眼睛大而圆,很清亮,笑起来的感觉有点像冉丘。冉喻想,年纪也差不多,这么小就要出来靠骗人谋生,真不容易。
入职的这一周以来,同事们反复叮嘱冉喻,要小心骗子。用詹一烨的话来说,冉喻长了一张很容易被骗的脸。骗子一定都很喜欢勾搭他。
没等冉喻开口,少年就拉住他的手腕往店里走去:走吧,我叫阿松,先去带您办个登记。
据说很多骗子集团都要人头数来算考核指标,冉喻任由阿松拉着,心想如果骗得不算过分的话,就当帮这小孩一个忙。即使碰见刚刚那几个打手,他也打得过,不碍事。
糕点铺子门口已经有另一个小姑娘在守着了,阿松拉着冉喻,拉开后厨的帘子,经过正在和面的几位糕点师傅,路过几排烤箱和餐具柜,向左转,拉开另一扇松绿色小门,然后七拐八绕地从一扇木门后来到一间杂货店。
冉喻默不作声地环视四周,他们是从室内门来到这里的,而这个店敞开的后门外的景象看起来很眼熟。
冉喻很快反应过来,这里是前几天他一直蹲守的地方,银杏路23号。
这个杂货店冉喻等人第一天就来过,来回搜查很久也没发现不对的地方。
阿松似乎是察觉到了什么,问道:您知道这里?
好像听说过一些。
那就再好不过了,欢迎来到银杏路互助协会。阿松带着冉喻来到收银台,与收银员打了个招呼,要来了一个小布包。然后他在这家不小的杂货店里绕来绕去,从仓库后又钻进了一个小门里,从布包中取出一片银杏树叶和一支笔。这扇门后是一间十五平左右的空房间,房间中央只有一套桌椅。
阿松问了冉喻的名字,认真地写在叶片上。
写完后,他抬头,清亮的眼睛弯起来:我还是第一次遇见直接告诉我真名的人。
冉喻愣了一下,但很快抓住了重点:你怎么知道这是真名?
哎呀,阿松吐了下舌头,没想到你很敏锐呀,其实我刚才偷偷让朋友去问了邮局的人,不要生气嘛,入会本来就是要核实身份信息的。走吧,今天的活动马上就要开始啦。
然而,冉喻刚才一路都跟着阿松,没有看见他跟任何人交流过。况且,按照规定,邮局也不能将顾客的私人信息透露出去。
事情忽然有些诡异。
可以下次再来吗?冉喻问,我今晚还有事。
您确定吗?阿松摇着手里的银杏叶子,银线笔的笔迹在白炽灯下一闪一闪的,这张邀请函的时效只有今晚,而且是单向的,下次您就不一定进得来了。哪怕是您现在走出这扇门再进来,也不行了。
为什么选择我?
阿松歪了歪脑袋,摇头晃脑地思索了一阵,说:因为您乐于助人啊。我们协会的宗旨就是互帮互助,共赴大同嘛。
他将手臂伸直,手里捏着银杏树叶的圆茎,小扇子似的上下晃了晃,问:参加吗?
冉喻的目光在那片写了自己名字的叶片上停留片刻,说:好。
阿松高兴地原地跳了一下,将叶片递给冉喻,然后走到白墙某处轻轻敲了几下。他的敲击看似散漫,又好像很有规律。
见冉喻盯着墙壁看,阿松笑道:可不是乱敲哦,敲错了可是会没命的,这里陷阱多着呢,千万不要胡乱模仿。
不多时,墙壁裂开了一道缝隙,露出一段通往地下的阶梯。
地下阶梯还算宽敞,头顶和两侧都有圆形小灯,但只是驱散黑暗,远远称不上亮堂。他们进去没走几步路,后方的墙壁就合上了。
我猜您一定是公职人员,阿松说,之前在城外待过,通过了考试才来到这里。
公职人员也可以被带来这儿吗?冉喻说,看起来不像是很正规的地方。
就算您是警卫局的人也没关系。阿松笑着说,所以,您是吗?
冉喻顿了顿,说:不是。
阿松黑亮的眼睛盯着冉喻看了一会儿,嘴角轻轻翘起:冉先生,有没有人告诉过您,您很不适合撒谎。
壁灯苍白微弱的光洒在阿松脸上,他长长的睫毛下覆盖了一片阴影,眼睛便显得更大更圆了,像某种昆虫的复眼。
不过,您说谎话的样子也挺可爱的。
第12章
余下的阶梯向左拐弯,被墙壁挡住,隐没在黑暗里。向上的来路已经封上,密闭的通道内很安静,能听到头顶通风管道里呼呼的空气流动声。
冉喻看着阿松那黑得有些吓人的眼睛说:即使我没有阻止那个人,你也会来找我,是吗?
阿松耸耸肩,不置可否,径自往下快步走了几个台阶。
冉喻站在原地,没有动。
阿松回头,似乎有些无奈:你都在外面蹲守这么久了,终于有机会进来,怎么还别扭上了?
叮铃铃楼梯尽头突然传来一阵铃声,是铃锤高速敲击铃盖发出的那种电铃声,清脆到刺耳。
阿松不由分说地拉住冉喻的手腕,脚步加快:要迟到了,快点快点!不然老师要生气了!
冉喻没有挣开阿松。他想,确实,来都来了,总得看看再走。
两分钟左右,楼梯走到尽头,出现在眼前的又是一个十来平米的空房间,四周墙壁涂得雪白,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墙面上还镶着白色扶手,乍一看让人眼晕。这次阿松没有敲墙壁,而是走到某一块地砖上,前后左右蹦了几下,冉喻没有看出规律。
站稳点,抓住扶手。阿松话音刚落,整个房间就旋转起来。
旋转来得剧烈而短促,冉喻差点摔倒,刚刚抓紧扶手,房间就突然静止不动了。冉喻在心里大概估摸了一下,旋转角度在80100度之间。
看上去没有缝隙的墙面从中间裂开,露出宽约一米的通道,通道那一侧仍然是个房间,只不过漆成了奶黄色,二十平左右,里面整齐排列着很多横排衣架,衣架上是统一的海蓝色长袍。衣架旁的墙壁上点阵状排列着很多挂钩,挂着黑色面具。
叮铃铃的电铃声再次响起,比上次更急更响,阿松催促道:快换衣服!
冉喻随手取下一件长袍,布料轻软,穿在身上也不觉得闷热。阿松踮起脚,把他的尖锥帽也给戴上了,并递给他一个面具。
要注意着装。阿松说。
衣架另一侧是黄铜门,门口有两个同样穿海蓝长袍的人值守。阿松示意冉喻把银杏树叶交给他们检查。
检查通过后,冉喻收回叶子,值守的人开了门,请他进去。门内光线很暗,看上去像是一个大教室。教室里围绕着一个圆心摆了一圈桌椅,每张桌子角上都亮着橘黄色的小夜灯。从门口的位置看里面,像是很多小月亮漂浮在黑色的海面上。
阿松站在门外冲他挥挥手,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哦!
话音的末尾被关门的声音盖住了。
大教室内,人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戴着一样的面具,静悄悄地坐在座位上。
似乎是看冉喻呆在原地久了,最后排临近的一个人对冉喻说:随便找个桌子坐下吧,马上就要上课了。
冉喻点头,在旁边找到了一个空座位。坐下后他才想起刚才那道声音有些耳熟,是一个女声,说话时发音标准,咬字很清晰,只有末尾略微吞音。
冉喻在脑海中将近日在单位里接触过的女同事回想了一遍,似乎都不是。他百无聊赖地把双臂搭在桌子上,这张桌子和之前参加入城考试时的课桌很像,方方正正的单人桌,桌上摆着一张空白的纸条,旁边放着两支笔。从外壳来看,它俩一红一黑。桌角则是照明范围十分有限的一盏灯,在灯下能勉强看清字,但借着灯光隔着过道观察其他人就很困难了。
叮铃铃突然响起的电铃声让冉喻心里猛一激灵。
前面的圆心中央缓缓升起了一个方形台子,有一个穿同样袍子戴同样面具的人站在台子中央,扶着话筒清了清嗓子:各位互助协会的会员们,晚上好,欢迎准时参加我们的活动。
这是一把低沉的男声,听起来不算年轻,语速略有缓慢,带着某种朗诵似的意味,语调起伏却不太明显。
在这里,不再有外形的区别,不再有身份和财富的差异。剔除掉美丑、贫富、贵贱这些被定义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对自己真正的定义。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拥有同样的生理构造,却不断被划分为各种阵营,相互对抗、争吵、猜忌、厮杀?
在平时的生活里,人们之间很难共情。虽然喜怒哀乐是共通的,我们却很难统一在一个频道上。比如,你因丧失亲人而悲痛时,我正因升职加薪而欢喜。你悲伤时不想看到我快乐,我高兴时也不想被你扫兴。又或者,当你周围的人突然陷入强烈的情绪时,你不知如何是好。你无法安慰一个伤心过度的人,也无法开解一个焦躁颓丧的人,因为你无法体会到他们当时的那种情绪,你是置身事外的人。而当你终于体会到时,他们又已经从那里出来,反过来无法理解你。
我们来自同一片大海,在生命的原始汤里不分彼此。这是生命最原始的状态,也应该是最高级的状态。现在的我们之间存在太多边界,有太多的资源不匹配和摩擦,只有打破边界融为一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荣共生的状态,才能
冉喻坐在最后排,台上的声音在他听来单调平缓,且不算吵,周围的光线很昏暗,桌上甚至还有盏小夜灯。近一周没怎么睡好的冉喻感觉困意越来越浓,但他不能睡,因为他是有正事要做的人。
刚开始他还竭力挣扎,掐着自己的大腿试图清醒。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败下阵,趴在桌子上沉沉地睡了过去。
可能是今天见到了太多海蓝色,又听这话很多的老师讲了很久的海,冉喻又梦见了那片海。
梦的开头,他依然是条不知名的鱼,躲在黑暗狭小的礁石洞里,害怕被突然出现的掠食者吞掉。即使经历了很多遍,再次躲在那里时,这种害怕依然是真实而具体的。他正瑟瑟发抖,忽然一阵剧痛袭来,他被咬进了一张长满利齿的大嘴里。大嘴张张合合,嚼了几下就把他咽进肚子里。
短暂地失去知觉后,他再次与海融为一体了。
刺耳的电铃声响起,做海的冉喻回到现实,听到台上的那位老师在布置作业。
红笔在纸条上写你的愿望,黑笔写上你可以付出的东西,放进门口的玻璃瓶,散会后我们会统一整理。那位老师说,请不要在愿望实现后反悔,会有惩罚措施哦。
冉喻没打算写这张纸条,他把纸条团成小球,从外面看不出是否写了字。这时,上课前跟他说过话的那位女士突然扯了扯他的袖子,似乎想要说什么。可她说了个不字,便被不知从哪里忽然出现的两个人拉到一边去了。
大教室里光线太暗,人又多,那个声音熟悉的女士就这样消失在他的视线范围内。冉喻只好放弃寻找,跟随人群将纸团子扔进玻璃瓶,走出了这间大教室。
出去时跟来时不是一条路。他们先要在另一个很大的空房间排队,然后被蒙上眼睛,一个一个被带出去。
蒙住冉喻眼睛的布条被拿掉后,他发现自己站在一家歌舞厅的后门处,离银杏路23号步行大约十分钟。
这里是一条破旧的小巷子,阴暗潮湿,老鼠在翻倒地的垃圾桶,吱吱叫得很开心。主街道上的路灯和彩色霓虹灯只能照亮小巷的前半段,冉喻隐没在黑暗里,贴着墙往里走了走,找到一堆杂物,轻轻踩上去,三两下就翻上了墙。
恋耽美
其实冉喻很想直接去那个他已经写了很多遍的地址,风信子路6号。可是他去不了。他打听过,这条路在一环内,去那里要通过两层哨卡检查。冉喻没有正当理由,进不去的。
听到这个消息时,冉喻心里一半是失望,一半是释然。其实他对即将见到哼哼这件事有些莫名其妙的胆怯,就像一件期待了很久的礼物终于来到面前,在打开包装之前,每一秒都是紧张和不安的。
冉喻刚准备离开邮局,就听见不远处的糕点铺子旁传来一阵短暂的吵闹声。
一个男人突然拔高了嗓门叫道:上次明明都可以,为什么这次就不让进?
守着糕点铺子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瘦弱少年,他低头哈着腰,声音不大:不好意思黎先生,每次活动的邀请函是不一样的。
那位黎先生似乎很不耐烦,抬手就想狠狠推开少年。可他的手还没碰到人,自己的领带却突然被扯住往后一拉,他没有防备,凭空下了个大腰,然后听到了自己腰椎嘎嘣一声脆响。
黎先生顿时哀嚎起来,他捂着自己扭到的腰,颤抖着指着行凶者:你知道我是谁吗?你不要命了!
冉喻松开手中的领带,指了指少年的身后:你会把小孩砸伤的。
原来盛放糕点的玻璃矮柜上放了很多空瓷盘,少年刚才正站在矮柜旁,有两个七八岁的小孩正趴在矮柜玻璃上入神地看里面的蛋糕。如果少年被推倒,瓷盘很可能砸伤小孩。
少年抱歉地冲黎先生说:您先别生气,先去看看腰吧,我让伙计送您过去,医药费我来出。
话音刚落,小铺子的帘子后竟走出三位彪形大汉,表情一个赛一个凶悍。
黎先生自己一人前来,看到这架势也哑了火,骂骂咧咧地被请去附近的诊所里看腰了。
冉喻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多管闲事了。他转身刚要离开,少年却追了出来,问道:这位先生,您要来店里坐坐吗?
不用了。
少年轻轻拉住他的衣角,声音轻得像一片棉絮:我们店里今天刚好有活动,您的所有愿望都可以被满足哦。
冉喻想了想,说:满足不了的,很难。
刚才看您寄走的东西,您是有亲人在城外吗?少年笑起来像一只俏皮的小狐狸,如果是这方面的愿望,不算难。
这个少年眼睛大而圆,很清亮,笑起来的感觉有点像冉丘。冉喻想,年纪也差不多,这么小就要出来靠骗人谋生,真不容易。
入职的这一周以来,同事们反复叮嘱冉喻,要小心骗子。用詹一烨的话来说,冉喻长了一张很容易被骗的脸。骗子一定都很喜欢勾搭他。
没等冉喻开口,少年就拉住他的手腕往店里走去:走吧,我叫阿松,先去带您办个登记。
据说很多骗子集团都要人头数来算考核指标,冉喻任由阿松拉着,心想如果骗得不算过分的话,就当帮这小孩一个忙。即使碰见刚刚那几个打手,他也打得过,不碍事。
糕点铺子门口已经有另一个小姑娘在守着了,阿松拉着冉喻,拉开后厨的帘子,经过正在和面的几位糕点师傅,路过几排烤箱和餐具柜,向左转,拉开另一扇松绿色小门,然后七拐八绕地从一扇木门后来到一间杂货店。
冉喻默不作声地环视四周,他们是从室内门来到这里的,而这个店敞开的后门外的景象看起来很眼熟。
冉喻很快反应过来,这里是前几天他一直蹲守的地方,银杏路23号。
这个杂货店冉喻等人第一天就来过,来回搜查很久也没发现不对的地方。
阿松似乎是察觉到了什么,问道:您知道这里?
好像听说过一些。
那就再好不过了,欢迎来到银杏路互助协会。阿松带着冉喻来到收银台,与收银员打了个招呼,要来了一个小布包。然后他在这家不小的杂货店里绕来绕去,从仓库后又钻进了一个小门里,从布包中取出一片银杏树叶和一支笔。这扇门后是一间十五平左右的空房间,房间中央只有一套桌椅。
阿松问了冉喻的名字,认真地写在叶片上。
写完后,他抬头,清亮的眼睛弯起来:我还是第一次遇见直接告诉我真名的人。
冉喻愣了一下,但很快抓住了重点:你怎么知道这是真名?
哎呀,阿松吐了下舌头,没想到你很敏锐呀,其实我刚才偷偷让朋友去问了邮局的人,不要生气嘛,入会本来就是要核实身份信息的。走吧,今天的活动马上就要开始啦。
然而,冉喻刚才一路都跟着阿松,没有看见他跟任何人交流过。况且,按照规定,邮局也不能将顾客的私人信息透露出去。
事情忽然有些诡异。
可以下次再来吗?冉喻问,我今晚还有事。
您确定吗?阿松摇着手里的银杏叶子,银线笔的笔迹在白炽灯下一闪一闪的,这张邀请函的时效只有今晚,而且是单向的,下次您就不一定进得来了。哪怕是您现在走出这扇门再进来,也不行了。
为什么选择我?
阿松歪了歪脑袋,摇头晃脑地思索了一阵,说:因为您乐于助人啊。我们协会的宗旨就是互帮互助,共赴大同嘛。
他将手臂伸直,手里捏着银杏树叶的圆茎,小扇子似的上下晃了晃,问:参加吗?
冉喻的目光在那片写了自己名字的叶片上停留片刻,说:好。
阿松高兴地原地跳了一下,将叶片递给冉喻,然后走到白墙某处轻轻敲了几下。他的敲击看似散漫,又好像很有规律。
见冉喻盯着墙壁看,阿松笑道:可不是乱敲哦,敲错了可是会没命的,这里陷阱多着呢,千万不要胡乱模仿。
不多时,墙壁裂开了一道缝隙,露出一段通往地下的阶梯。
地下阶梯还算宽敞,头顶和两侧都有圆形小灯,但只是驱散黑暗,远远称不上亮堂。他们进去没走几步路,后方的墙壁就合上了。
我猜您一定是公职人员,阿松说,之前在城外待过,通过了考试才来到这里。
公职人员也可以被带来这儿吗?冉喻说,看起来不像是很正规的地方。
就算您是警卫局的人也没关系。阿松笑着说,所以,您是吗?
冉喻顿了顿,说:不是。
阿松黑亮的眼睛盯着冉喻看了一会儿,嘴角轻轻翘起:冉先生,有没有人告诉过您,您很不适合撒谎。
壁灯苍白微弱的光洒在阿松脸上,他长长的睫毛下覆盖了一片阴影,眼睛便显得更大更圆了,像某种昆虫的复眼。
不过,您说谎话的样子也挺可爱的。
第12章
余下的阶梯向左拐弯,被墙壁挡住,隐没在黑暗里。向上的来路已经封上,密闭的通道内很安静,能听到头顶通风管道里呼呼的空气流动声。
冉喻看着阿松那黑得有些吓人的眼睛说:即使我没有阻止那个人,你也会来找我,是吗?
阿松耸耸肩,不置可否,径自往下快步走了几个台阶。
冉喻站在原地,没有动。
阿松回头,似乎有些无奈:你都在外面蹲守这么久了,终于有机会进来,怎么还别扭上了?
叮铃铃楼梯尽头突然传来一阵铃声,是铃锤高速敲击铃盖发出的那种电铃声,清脆到刺耳。
阿松不由分说地拉住冉喻的手腕,脚步加快:要迟到了,快点快点!不然老师要生气了!
冉喻没有挣开阿松。他想,确实,来都来了,总得看看再走。
两分钟左右,楼梯走到尽头,出现在眼前的又是一个十来平米的空房间,四周墙壁涂得雪白,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墙面上还镶着白色扶手,乍一看让人眼晕。这次阿松没有敲墙壁,而是走到某一块地砖上,前后左右蹦了几下,冉喻没有看出规律。
站稳点,抓住扶手。阿松话音刚落,整个房间就旋转起来。
旋转来得剧烈而短促,冉喻差点摔倒,刚刚抓紧扶手,房间就突然静止不动了。冉喻在心里大概估摸了一下,旋转角度在80100度之间。
看上去没有缝隙的墙面从中间裂开,露出宽约一米的通道,通道那一侧仍然是个房间,只不过漆成了奶黄色,二十平左右,里面整齐排列着很多横排衣架,衣架上是统一的海蓝色长袍。衣架旁的墙壁上点阵状排列着很多挂钩,挂着黑色面具。
叮铃铃的电铃声再次响起,比上次更急更响,阿松催促道:快换衣服!
冉喻随手取下一件长袍,布料轻软,穿在身上也不觉得闷热。阿松踮起脚,把他的尖锥帽也给戴上了,并递给他一个面具。
要注意着装。阿松说。
衣架另一侧是黄铜门,门口有两个同样穿海蓝长袍的人值守。阿松示意冉喻把银杏树叶交给他们检查。
检查通过后,冉喻收回叶子,值守的人开了门,请他进去。门内光线很暗,看上去像是一个大教室。教室里围绕着一个圆心摆了一圈桌椅,每张桌子角上都亮着橘黄色的小夜灯。从门口的位置看里面,像是很多小月亮漂浮在黑色的海面上。
阿松站在门外冲他挥挥手,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哦!
话音的末尾被关门的声音盖住了。
大教室内,人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戴着一样的面具,静悄悄地坐在座位上。
似乎是看冉喻呆在原地久了,最后排临近的一个人对冉喻说:随便找个桌子坐下吧,马上就要上课了。
冉喻点头,在旁边找到了一个空座位。坐下后他才想起刚才那道声音有些耳熟,是一个女声,说话时发音标准,咬字很清晰,只有末尾略微吞音。
冉喻在脑海中将近日在单位里接触过的女同事回想了一遍,似乎都不是。他百无聊赖地把双臂搭在桌子上,这张桌子和之前参加入城考试时的课桌很像,方方正正的单人桌,桌上摆着一张空白的纸条,旁边放着两支笔。从外壳来看,它俩一红一黑。桌角则是照明范围十分有限的一盏灯,在灯下能勉强看清字,但借着灯光隔着过道观察其他人就很困难了。
叮铃铃突然响起的电铃声让冉喻心里猛一激灵。
前面的圆心中央缓缓升起了一个方形台子,有一个穿同样袍子戴同样面具的人站在台子中央,扶着话筒清了清嗓子:各位互助协会的会员们,晚上好,欢迎准时参加我们的活动。
这是一把低沉的男声,听起来不算年轻,语速略有缓慢,带着某种朗诵似的意味,语调起伏却不太明显。
在这里,不再有外形的区别,不再有身份和财富的差异。剔除掉美丑、贫富、贵贱这些被定义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对自己真正的定义。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拥有同样的生理构造,却不断被划分为各种阵营,相互对抗、争吵、猜忌、厮杀?
在平时的生活里,人们之间很难共情。虽然喜怒哀乐是共通的,我们却很难统一在一个频道上。比如,你因丧失亲人而悲痛时,我正因升职加薪而欢喜。你悲伤时不想看到我快乐,我高兴时也不想被你扫兴。又或者,当你周围的人突然陷入强烈的情绪时,你不知如何是好。你无法安慰一个伤心过度的人,也无法开解一个焦躁颓丧的人,因为你无法体会到他们当时的那种情绪,你是置身事外的人。而当你终于体会到时,他们又已经从那里出来,反过来无法理解你。
我们来自同一片大海,在生命的原始汤里不分彼此。这是生命最原始的状态,也应该是最高级的状态。现在的我们之间存在太多边界,有太多的资源不匹配和摩擦,只有打破边界融为一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荣共生的状态,才能
冉喻坐在最后排,台上的声音在他听来单调平缓,且不算吵,周围的光线很昏暗,桌上甚至还有盏小夜灯。近一周没怎么睡好的冉喻感觉困意越来越浓,但他不能睡,因为他是有正事要做的人。
刚开始他还竭力挣扎,掐着自己的大腿试图清醒。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败下阵,趴在桌子上沉沉地睡了过去。
可能是今天见到了太多海蓝色,又听这话很多的老师讲了很久的海,冉喻又梦见了那片海。
梦的开头,他依然是条不知名的鱼,躲在黑暗狭小的礁石洞里,害怕被突然出现的掠食者吞掉。即使经历了很多遍,再次躲在那里时,这种害怕依然是真实而具体的。他正瑟瑟发抖,忽然一阵剧痛袭来,他被咬进了一张长满利齿的大嘴里。大嘴张张合合,嚼了几下就把他咽进肚子里。
短暂地失去知觉后,他再次与海融为一体了。
刺耳的电铃声响起,做海的冉喻回到现实,听到台上的那位老师在布置作业。
红笔在纸条上写你的愿望,黑笔写上你可以付出的东西,放进门口的玻璃瓶,散会后我们会统一整理。那位老师说,请不要在愿望实现后反悔,会有惩罚措施哦。
冉喻没打算写这张纸条,他把纸条团成小球,从外面看不出是否写了字。这时,上课前跟他说过话的那位女士突然扯了扯他的袖子,似乎想要说什么。可她说了个不字,便被不知从哪里忽然出现的两个人拉到一边去了。
大教室里光线太暗,人又多,那个声音熟悉的女士就这样消失在他的视线范围内。冉喻只好放弃寻找,跟随人群将纸团子扔进玻璃瓶,走出了这间大教室。
出去时跟来时不是一条路。他们先要在另一个很大的空房间排队,然后被蒙上眼睛,一个一个被带出去。
蒙住冉喻眼睛的布条被拿掉后,他发现自己站在一家歌舞厅的后门处,离银杏路23号步行大约十分钟。
这里是一条破旧的小巷子,阴暗潮湿,老鼠在翻倒地的垃圾桶,吱吱叫得很开心。主街道上的路灯和彩色霓虹灯只能照亮小巷的前半段,冉喻隐没在黑暗里,贴着墙往里走了走,找到一堆杂物,轻轻踩上去,三两下就翻上了墙。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