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4)

    院子里起了猪圈,养了一只猪,三只母鸡一只公鸡,还种了一棵枣树和一棵石榴树,很有农家韵味。
    杨稔抱着儿子在院子里晒太阳,春天的太阳不烈,很是温和,正适合晒太阳,整个人慵懒又自在。
    杨母就是这个时候过来的,提着一堆东西,见到女儿轻松地坐在院子里,她很是松了口气,你到是清闲,我还担心你呢。
    娘,你怎么过来了?杨稔立刻起身,领着杨母进堂屋。
    女儿还抱着外孙,杨母就把东西直接放在桌子上,现在女儿女婿成了单独一个家,她带东西过来也不用担心会被其他人占便宜了。
    还不是你们的事,之前如松说亲家决定分家,我还琢磨着只是说说而已,你们到底还年轻,怎么这么快就分了?天知道她和孩她爹听说了女儿女婿被分了出来有多着急。
    也没什么,就是大嫂想送铁蛋去镇上念书,公公怕二哥二嫂跟我们有异议,就干脆分了家。杨稔将她的理解说了出来。
    杨母听了,神色倒是舒展了一些,且连连点头,很是,很是,亲家是个明白人。
    娘?杨稔不解,供出一个读书人,不是农家人的梦想吗?村里好几户都是一大家子供着一个读书人。
    杨母笑笑,你啊,还年轻,不知道供一个读书人需要花费多少,当初你祖父也有想送你大堂哥去镇上学堂的念头,不过一打听每年的花销就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为每年要交五两银子给书塾,逢年过节给教书先生的孝敬一次最少得半两银子,笔墨纸砚得自己买,这些都是贵重东西,一年下来花个十几两都是少的,咱们哪有这么多银钱,且就算能送,这个去了,那个没去难道心里没意见?总是要闹腾的。
    原来是这样。不知道陈大哥去打听了花销后,有没有放弃这个想法。
    他们可是只分到了二两现钱的。
    是,不过,稔儿,读书虽然花销大,但若是有了出息,即使只考上童生,也比咱强百倍不止,所以,石头你得送去念书,要是不够钱,娘拿给你。
    现在外孙还小,但是女儿自小就是聪明的,如果不是女儿身,她当初是拼了命也要送女儿去读书的,几个儿子虽然不算笨,但是都没有念书的天分,只在村里学堂认了三年字。
    现在女儿生下了儿子,她就有了送外孙念书的想法,她知道她的想法跟大家很不同,孩她爹都有些不认同,但是她还是坚持,反正孩她爹还不是得听她的。
    娘,看你说的,石头我肯定要送啦,你们的钱留着自己用,石头念书的钱我会想办法的。杨稔嗔笑道。
    家里几个弟弟陆续要成亲,花钱的地方可不少,她帮不了忙也就算了,怎么还能再要父母的钱呢。
    杨母无奈,拉着女儿的手,我跟你爹能花几个钱,我存的钱,都是留给你的,你弟弟有了媳妇忘了娘的,还没成亲呢,就跑到你未来弟妹家去帮忙了,端茶倒水好不殷勤,我和你爹以后啊,还不是得靠你。
    娘,弟弟要娶人家的女儿,肯定得去表现表现的,您这是吃醋了。杨稔故意逗杨母,她觉得她娘说这些,就是气话,等弟弟回来,很快就又好了。
    杨母没有再说,只是摇摇头,她说儿子的不是,只是个借口而已,在她心里,女儿才是第一位。
    外孙现在还小,也不用太急,杨母就没有再说,而是拉着杨稔问近况。
    挺好的,我现在每天就带带石头,等他睡了就绣帕子和荷包,可以卖了贴补家用,如松去田地上干活。感觉比没分家要踏实些。分家后,他们单独一个小家,有了养家的压力,两个人都比之前还勤奋了。
    嗯,你打小就聪明,肯定能把日子过好。说是这么说,但是当送走杨母后的杨稔在杨母带来的东西里翻出五两银子时,杨稔就知道她娘只是那么一说。
    娘家的情况,杨稔挺清楚的,这五两银子,抵得上杨家两三年的积蓄了,大弟马上要成亲了,娘还能拿出五两银子给自己,杨稔还是很感动的,不过这钱她不能收,她现在又不困难,怎么能拿爹娘的钱,过几天再送回去吧。
    搬到了新家,杨稔和陈如松开始了自己的小日子,现在还没到农忙的时候,事情不多,所以陈如松就又买了三只小母鸡仔,现在家里有六只母鸡一只公鸡,这样一来以后都不用担心鸡蛋不够,也不需要买小鸡了,自己就可以繁衍,照顾好的话每年还可以卖些小鸡。
    小猪仔也买了一只,家里的家禽就是这七只鸡两只小猪仔了。
    但是喂养是不可能用自己的粮食的,所以陈如松现在每天都会出去打猪草,抓虫子来喂它们。
    杨稔就负责带儿子,闲时就绣帕子,做荷包,每月都有些收入,加上陈如松时不时去抓几条小鱼增加营养,勉强维持生活,家里原来还有的银子都不打算动。
    家里只有三亩水田,三亩八分的旱地,秋收也不会很累,可以有时间忙其他的,只是到时候可能需要帮公公婆婆。
    杨稔自小就知道想出人头地,光是种田是不行的,他们得找其他出路,不然一辈子就辛辛苦苦在田地忙活,还贫困潦倒。
    陈家能存二十多两的银子,是多亏了最近这些年风调雨顺,朝廷也安稳,税收一直不高,田地产出也一直稳定,但是灾害几乎隔一段时间就出现,所以光靠种田很不保险。
    杨稔抱着儿子,仔细思索着有哪些赚钱的方法。
    家里有五只下单的母鸡,每天三到五个鸡蛋是有的,但是她才生了孩子不久,她和孩子都需要营养,所以每天每天的鸡蛋基本都被她自己包圆了,没有收益。
    院子里的青菜(丝瓜南瓜豆角小葱韭菜)刚刚种上,现在吃的还是分家时分得的菜地,只够自家吃,两只猪仔也是才养的,年底才能见到收益。
    看来短时间她还是靠着绣帕子荷包生存。幸好当时对绣花有兴趣,跟着学了刺绣,否则是真的难。
    这些天陈如松在帮着族里一个堂叔建房,包了三餐,菜色也不错,所以家里的粮食只有她一个人在吃,消耗不大,可惜因为建房消耗了太多粮食,撑不到秋收,过上一两个月就得买粮食了。
    大房没建房,粮食应该还有不少,到时候就直接买他们的,当地人都有存粮的习惯,有条件的基本会存上一年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陈家自然属于有条件的,当时分家,分到的粮食如果只有他们夫妻俩吃的话,可以吃到过年去,不过建房来了那么多人,饭量大的很,所以消耗很大。
    趁着儿子睡着了,杨稔加紧速度,争取多绣几个荷包。
    傍晚边,陈如松回来没多久,陈大兴过来了。
    杨稔刚刚吃过晚饭,逗着儿子玩,陈如松正在厨房给她洗今天早中晚吃饭的碗筷。见到公公,马上起来招呼。 爹,您过来了,快坐。
    陈大兴摇手,不用起,你抱着石头的,坐着就行,老三呢?
    哦,舀水准备洗澡呢,您坐,我去叫他。当然不能说在洗碗了,幸好从外面看不到厨房里面。
    陈大兴点头,端坐着等儿媳把儿子喊过来。
    第7章 取名,旧友
    农家的饭菜,没什么油水,三双碗筷很容易洗,杨稔过来的时候,陈如松已经洗好了,在舀水准备烧水洗澡了,跟她找的借口相衬了。
    爹过来了。
    好。陈如松应下,洗了手,跟着杨稔走到堂屋。
    爹,你怎么过来了,有事叫秀兰他们过来叫我过去就行的。陈如松亲切地话令陈大兴心里舒坦。
    我过来是想看看我的小孙子的,还有呐,孩子都五个多月了,可以取大名了,我特地让你大哥去镇上,请了秀才公帮忙取名,有三个名字,你这个当爹的看看吧。
    当地人觉得刚出生的孩子不宜取大名,一般都是孩子健健康康地活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才会取大名。
    现在陈大兴这样说,也就是在他心里,自己儿子是能健健康康长大的,杨稔心里开心。
    老人家经历多,看人也准,她儿子一定能健健康康长大的。
    陈如松接过父亲递来的纸,上面写了三个名字。
    陈如松虽然没去过正经学堂念书,但是村里的陈家族学是整整待了三年的,没什么学问,但是能识字,这也是陈氏家族创办学堂的原因,除了不然有天赋的孩子被埋没,也是希望家族的人至少都识字。
    而杨稔,她也是识字的,小时候崇拜读书人,弟弟去了村塾,在家一有空她就跟弟弟学,之后出嫁又跟丈夫学,到现在,常见的字她大致能认识。
    纸上的三个名字分别是:知景,知行,知维。
    陈家这一辈是知字辈,所以名字里有知。
    都是很不错的名字,陈如松纠结了半天,做不出决定,杨稔也是,觉得都不错,两人交流了许久,终于定下了知景这个名字,杨稔觉得景,同锦,她希望儿子以后一个锦绣前程。
    陈大兴满意地点头,他也是中意这个名字,第一个嘛,其实他心里还有一个期盼,就是小儿媳能够再生两个孙子,这样这三个好名字就都用上了。
    不过他是男人,是做公公的,做不出催儿媳生孩子的事,等有空跟儿子念叨念叨就行了。
    好,知景的户引你去办好,有什么不懂的再来问我,你成家了,要自己立起来,知道吗? 陈如松爽快地点头,爹,您放心吧,肯定办得好好的。
    说完正事,陈大兴便要走,陈如松当然要留,爹,您别急着走啊,好不容易过来看下您儿子,怎么也得多待会。
    陈大兴哭笑不得,你这小子,说得好似很难见面似的。
    那您难得过来,我昨儿在市集上买了些糖,您甜甜嘴。
    陈如松抓了大把用油纸包裹着的小糖块。
    陈大兴欣慰地接到手里,老儿子也知道疼人了。
    见小儿媳没有丝毫不快,依旧笑的灿烂,他暗自点头,儿子是好的,儿媳也没娶错,懂事孝顺,看来家宅兴旺不远啦。
    趁着他爹过来,陈如松把自己最近的烦恼说了出来,爹啊,您看咱们现在也没什么事,田地里的事得过些时候才忙,我想着去赚点钱,村里好多人去做小工,但又累又苦,还没几个钱,我觉得不行,想干点别的,可是我找来找去,好像没什么能做的。
    小儿子知道想办法挣钱,这很好,陈大兴笑着点头,能赚钱的我跟你娘两个年轻的时候试过很多,最后我发现还是田地最要紧,没有找到别的办法,不过你要是有什么想法,就说给我听,我给你把把关,也比你自己琢磨要好些。
    陈如松有些失望,不过也觉得他爹说的对,而且他爹要是知道现在什么能轻松点赚钱的方法,还能不去做吗?
    没从老父亲那得到帮助,陈如松只是失落了一下,很快就好了,他现在刚刚分家,一切才开始,很不必着急。
    一直到要种玉米,陈如松还没想到什么赚钱方法,只好一心把玉米种好。
    自家的地少,陈如松没让媳妇下地,自己一个人就干好了,然后又去帮着大哥家忙活,杨稔依旧在家带孩子。
    她虽然自认是聪明人,但也一时想不出什么发家致富的办法。
    种完了玉米,接着就是花生,等两个都种完了,陈家又有人建新房,陈如松去帮忙,而山上大自然的馈赠也陆续冒出。
    蘑菇、蕨菜、竹笋等等争相出头,杨稔将孩子托付给田氏照看,自己则约了相熟的人去山上采摘。
    这时候这些东西正多,杨稔打算多采摘一些,除去当天吃的,剩下的晒干或腌制保存,等以后过了这个时节再卖,应该能卖出价钱。
    在采摘的过程中,杨稔终于想出了一个能赚钱的法子,那就是卖干货,这些蘑菇蕨菜竹笋都可以晒干保存,到了冬季,是一道好菜,她多晒一些,等过了这个季节再卖到铺子,想必是能赚些钱的,要是铺子不收,她自己卖或者吃也没吃什么亏。
    于是她天天上山采摘,直到蘑菇不长了,蕨菜老了,竹笋变竹子了之后,杨稔才收手。
    家里也堆满了干货,麻布袋子都不够装了,还是陈如松跑老宅借了几个,看来要织布了,家里用的麻布,都是自己织的,不用买。
    幸好是分家了,否则她不可能天天干这些。
    分家后的日子其实比在娘家时还快活,她跟丈夫可以说是两情相悦的。
    自然她能做自己家的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担心会有人有意见,有人嘲讽。
    房间里传来一阵哭声,儿子醒了,顾不及想其他,杨稔连忙转身进了房间,刚哄好孩子,院子外就有人找。
    小稔,你在吗?声音含着一丝悲伤。
    一听声音,杨稔就知道是自己未出嫁前的好友秋若,只是这语气怎么不太好啊。
    杨稔抱着儿子快步走到门口,从门缝处看了看外面,确实是秋若一个人在门外,这才把门打开。
    也不怪她谨慎,平时她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在家,陈如松出去干活了,隔壁陈二哥一家也是早出晚归,村子里的人虽然大多淳朴,但也不表示就没有心思多的人,还是得多注意安全。
    秋若一进院,眼泪了哗啦啦地流了下来。
    杨稔连忙关了门,低声问:怎么了?
    虽然未嫁前她与秋若很亲密,但是自从三年前秋若远嫁到别处,她只有去年年初匆匆见了一面,对于秋若的近况实在不了解,不过,现在看来好像不太好的样子。
    小稔,我,我,呜秋若捂着脸泣不成声。
    杨稔轻轻拍着秋若的背,以示安慰,慢慢等待她情绪稳定。
    丈夫有断袖癖好,公公觊觎儿媳,婆婆尖酸刻薄,这是秋若倾诉后她提炼出来的具体信息。
    而今天秋若为什么会跑到她这里来,是因为她出嫁三年未孕,虽然她婆婆知道是自己儿子的原因,但却觉得是儿媳没有能耐,不能抓住丈夫的心。
    对秋若时常是非打即骂,昨天还拿捶衣服的木棍将秋若打趴在地,又被公公色迷迷地盯了好一会,秋若实在受不了了立马回了娘家。
    杨稔听得眉头都皱了起来,你娘当初怎么会同意这门婚事啊?
    她记得秋若她娘只有秋若一个孩子,平时很疼爱,按理说应该会仔仔细细将对方调查清楚才对呀。
    是,是我爹订的,我娘之前一直能赚钱,我爹就一直对我娘很好,连带也很疼我,可是好几年前我娘的眼睛就不行了,之后的绣品都是我代我娘绣的,得到的银子只是我娘的十之一二,家里渐渐没那么宽裕,我爹他就变了。
    我不如我娘厉害,每月能得的银钱少了很多,我爹不满意,说我没用,听说阴家要出高价娶媳妇,相中了我,就毫不犹豫把我嫁了出去。秋若伤心地低下头,道出自己为什么会嫁给这样一户人家。
    你娘杨稔的话还没说完,秋若就知道她要说什么,我娘说话不管用了,我爹怨我娘不能给他生儿子,现在又不能赚钱,还总是病着,靠着他养,说要是我娘再反对就要休了我娘,并且照样把我嫁去阴家。
    这,果然是脸皮厚吃不够啊,她记得她娘说过,当初秋若她爹穷,家里没田没地,靠着租地主家的田地耕种,只勉强够温饱,时不时还得挨饿。
    一直到二十多还娶不上媳妇,是秋若她娘不想去做后娘,不嫌弃秋若她爹穷的出不起聘礼,带了不少嫁妆嫁进来的。
    别的不说,他们现在住的那一大座青砖瓦房全是秋若她娘花钱建起来的,还有那几亩良田,也是秋若她娘赚的钱买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