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5)

    不知道多厚的脸皮能说出靠他养的话来,真是气人。
    今早我回来,我爹说是我不知好歹,在阴家好吃好喝地过着,还出嫁三年还都生孩子,说不定是随了我娘,让我小心伺候相公和公公婆婆,免得被休弃了丢他的脸。秋若哽咽地说出了这句话。
    杨稔在心里深深的叹了口气,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比后爹还不如。
    第8章 借钱
    那你打算怎么办?杨稔也不知道该出什么主意,毕竟是秋若的父亲,她要是说了什么不好的话,等父女两和好了还不知道怎么想她。
    之前她一个玩的不错的,就是因为跟她一起抱怨了一下她父亲的不好,给出主意怎么反抗,过后人家跟父亲和好了,就觉得她不好了。
    所以她以后再也不会跟着好友一起讨伐好友的亲友了,只是默默地当听众。
    秋若当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她现在不想回去那个娘家,也不想就这样回了夫家。
    但是也不可能留宿在杨稔家,要是在自己娘家还好,夫家不会说什么,在别人家过夜,那夫家就更欺负她了,还会说她不守妇道。
    我在你这歇会儿,晚点再回去吧。秋若嗫喏道。
    自小就被母亲宠着长大,弊端就是没有主见,经不起波浪,杨稔不由庆幸自己爹娘没有太宠着自己,其实像秋若嫁的那家人,都是欺软怕硬的,只要自己强硬起来,也就好了。
    可是跟秋若相处了这么多年,杨稔当然知道秋若的脾气有多软,一下子硬气起来也是不可能的,而且秋若还没有父母兄弟来撑腰,在这个时代,娘家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
    秋若还不能跟她娘一样,用赚钱来当家作主,因为阴家是经商的,在镇上有一家店铺,每月至少能挣个几两银子,秋若绣花挣的钱可能不被放在眼里。
    至此,杨稔也只好是劝秋若不要太在意,先过好自己,你脾气也不要太软,反正你还年轻,才十九岁,三四十岁都有人生孩子,还有几十年的时间,不可能没有孩子的,别怕你夫家那些人说,要放宽心。
    作为相处十几年的伙伴,杨稔知道秋若没有反抗,心里肯定也是认定自己没生孩子,没有底气,所以先劝这个。
    你自己生了儿子当然不急了,秋若心中生出一丝不虞,可却没有反应出来,她也知道好友是为她考虑,只好调整心情,问出了自己今天来此的目的。
    兰娘,你可有什么生儿子的方法?秋若面露期待。
    杨稔奇怪,没有啊,你怎么会想到问我?杨稔是出嫁一年才有孕的,对于这里出嫁一两个月就会被问有没有好消息的人来说,并不早了。
    你阿娘生了五个儿子,你头胎也是儿子秋若迟疑了,没再说下去,怕好友生气。
    没出嫁前,好友和自己都是备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两人对村里大部分人偏向男孩的思想嗤之以鼻,还许诺如若以后出嫁,绝对不会如此。
    可是自她出嫁后,看着那里的妇人们因为生了女儿受公公婆婆的冷待,而生了几个儿子的妇人则可以在婆家呼风唤雨,心中的想法早已改变,今天自己的说法也显露了出来。
    杨稔到没有生气,她早知道这个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凭她一己之力是改变不了的,只是想着能改变一个也好,所以总是跟秋若说女孩也是宝,长久以来,秋若也就和大家的想法不一样。
    只是现在,秋若终究还是被同化了,杨稔心里默默叹了口气。
    她没有再劝秋若,只是宽慰道:孩子的事不能急,放宽心。
    秋若很快离去,杨稔的心情也收到昔日好友的影响,有些低落,只是她也不知怎么帮助好友,她自己的日子也才刚刚步入正轨。
    杨稔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虽是女孩,杨父杨母也是十分珍视,特地拿了东西去请村里唯一的秀才老爷取名,因她出生时是秋天,正值庄稼要成熟,秀才便为她取名为稔(ren第三声),庄稼成熟之意,农家人谁不喜欢庄稼呢?这个字很合杨父杨母的心意,杨稔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不知道是否有名字的原因,杨稔对于田地的庄稼很有亲切感,即使喜欢读书人,也不想放弃庄稼,所以才嫁到陈家,否则,她也是可以选择嫁给某些举一家之力供养一个读书人的人家的。
    心情不太好的时候,杨稔就喜欢侍弄庄稼,看着它们她的心情会松快不少。
    院子里的丝瓜渐渐长成,看着令人心喜,今晚的菜就定它了。
    饭菜煮好,丈夫陈如松刚好回到家中。
    扣扣扣扣扣扣扣扣扣
    谁呀?杨稔奇怪,难道秋若又怎么了?
    三弟妹,是我,找如松有点事。
    是孩他大伯,杨稔赶紧起身打开院门。
    陈大哥朝杨稔笑笑,走进院子,咦,如松,你们怎么才吃夕食?
    农家都是一日两餐,早上一餐,下午一餐,只是杨稔怀孕时饿得快,一日三四餐都不能饱,即便是生产之后胃口也依旧如此,碍着未分家,她只能是用他们小家的私房钱买些吃食,等分家后,无人能管她了,她便开始一日三餐,还省下些银钱呢。
    一日三餐,这晚餐自然也就比别家晚些许。
    是啊,今日回来晚了,大哥也一起吃吧。自家吃三顿的事情,陈如松不打算宣扬,大家都认为吃三顿是浪费,他不觉得,但大哥肯定赞同的,到时候还要说教一番,不如不说。
    不用不用,我才吃完过来的。陈大哥连忙摇头,要是知道弟弟现在才开饭,他是绝对不会现在过来的。
    大哥,分了家难得吃一次饭,就别拒绝了。
    陈如松说话时,杨稔已经从厨房拿了碗筷,又盛满饭,送到陈大哥面前。
    陈大哥只好接着。
    因为有客人,只有一碗丝瓜汤自然拿不出手,院里种的韭菜长势不错,杨稔割了一把下来,洗干净,拿了几个鸡蛋,做了道韭菜炒鸡蛋。
    菜一端上去,陈大哥红了脸,弟妹,怎么还加菜,不用这么客气。
    哪里,只有两个菜,大哥见谅才是。
    分家,就代表着他们独立出来,待人接客都得像陈家二老那样,怎么说怎么做要合理,杨稔也是摸索着来。
    农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寒暄一番,陈如松就直接问道:大哥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嗯,小弟,分家之前,我跟你大嫂商量着要送铁蛋去镇上的私塾。陈大哥语气略显犹豫。
    是,怎么了,大哥,镇上的私塾一年的束脩要多少啊?我还挺好奇的。
    陈如松轻快的语气令陈大哥也跟着松快不少,语气回归正常,镇上有两家私塾,都是秀才老爷开的,束脩相差不大,一月一钱这样。
    一月一钱?才一百个铜钱,倒也不贵嘛。陈如松惊讶,总是听大家说读书花费高,他还以为镇上的私塾一月要几两银子呢。
    束脩是不高,只是笔墨纸砚都需自备,一月至少要三钱,还有书,私塾先生说可以借给学生抄录,只是便是只买白纸也是要不少钱的,还有逢年过节给先生的礼品,一年下来,要十几两银子,之后应当要得更多。陈大哥一鼓作气将当初打听的消息都说了出来。
    原来是花在这上面了,我还当镇上的私塾收的束脩高呢。陈如松明白了。
    是,两位秀才老爷一位姓冯一位姓罗,冯秀才读书更久,每月束脩贵上五文,但也不多,我打算送去冯秀才那。
    陈如松没有经验,无法给出建议,只好点点头。
    陈大哥接着说:小弟,你也知道,大哥分家只得了二两银子,交了束脩又给铁蛋买了笔墨纸砚,已经所剩不多了,所以,所以大哥想向你借一些银钱。
    原来是来借钱的,陈如松有些为难。
    家里虽然还有些钱,但这一部分是他和媳妇偷偷攒的,一部分是爹娘偷偷贴补的,都是不好让人知道的。
    明面上家里的钱也就是分家得的那十二两银子,建房子用了九两出头,也就剩下不到三两银子了。
    况且他也打算以后送儿子念书,这钱更是紧张。
    只是大哥开口了,也不好不借。
    大哥,你要借多少?
    三两银子。
    陈如松摇了摇头,大哥,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建这房子花了多少钱,十两多啊,我手里就剩下二两多银子。
    闻言,陈大哥有些失望,沉默了。
    到底是亲大哥,陈如松对他大哥还是有些感情的,不过三两太多了,而且刚刚听大哥所说,念书开始花销不大,二两银子也该够了,怎么会所剩无几呢?
    大哥,那笔墨纸砚要这么贵么?二两银子都快花完了,还要再借三两?
    不只是笔墨纸砚,束脩虽然是一月一钱,但要一次交上三月,便是三钱,买笔墨纸砚花了五钱,还给铁蛋做了一套读书人穿的长衫,还有一月多便是端午,要给先生送礼,我们不清楚要送多少,但是银钱也得先备着,还有家里这些日子也要不少花销。
    陈大哥絮絮叨叨解释着。
    大哥根本没有积蓄,也敢就这样送铁蛋去念书?他不如大哥明白读书多费钱,都知道要供一个读书人,不管怎样得备足了银钱。
    第9章 养鱼
    俗话说三代之积,供一书生,村里几个供养读书人的人家,不是本身有些家底的,便是几代蓄力。
    家底薄如他,家里就他跟媳妇就两个人,还有媳妇娘家可能给予一些支持,手里存有十几两银子都深觉不够,拼死拼活地想多存些银钱,至少手里得有几十上百两银子才敢说供养读书人。
    大哥虽然田地比他多了些,可一年也就粮食多些,多个几两银子的积蓄,怎么敢现在就让铁蛋去镇上私塾?
    但既然分了家,他是不好多说的。
    只是借钱出去这事,他一个人可做不了主,陈如松朝媳妇看去,以示询问之意。
    杨稔悄悄朝陈如松竖起两根手指,表示只能借二两。
    陈如松微微点头,朝陈大哥道:这样吧,大哥,我可以借二两银子给你。
    好,小弟,多谢你。陈大哥面露笑容。
    只是大哥,我得跟你说,读书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年十几二十两银子,你也就十几亩田地,一年也存不了几两银子,你怎么供?
    十几亩田地,怎么存不了,一亩一两银子,一年也能有十几两银子,咱们自家能花多少?我再去帮别人做工,挣些工钱,应是够的。
    陈如松不好再劝,因为劝多了会有不想借钱的嫌疑,大哥不会多想,大嫂铁定会多想。
    大哥,你也知道我分家只有几亩田地,借了这次,我以后是没有钱借你了的。
    陈大哥点头,小弟,哥明白,你放心,等今年收了粮食,哥就把钱还你,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我铁定帮忙。
    即使只借到二两银子,陈大哥也满足了,刚才去二弟那,二弟拒绝借给他,说他装穷,实在让他伤心。
    来小弟这,他已经做好借不到钱的准备了,不想小弟还是念着他的,没有跟二弟一样生他的气,知道这个,足够让他心情愉悦地离去了。
    这次借钱给了大哥,咱们家分家得的银子,在外人眼里就是基本用掉了。陈如松说道。
    咱们悄悄攒钱吧。杨稔回复。
    夫妻俩相视一笑,都是要过日子的,一点不借也是不可能的,只是也不能让人以为他们家多富有似的。
    陈家村靠近水源,当地的人吃鱼大多是自己捞,只是鱼再多也不够人捞的,近几年,小溪小河鱼渐渐少了,也极少能捞到了,一天耗在那也不定能捞到一条鱼。
    这是陈如松花了一天时间,只在离他家最近的小溪捞到一条小鱼的感叹。
    重重的木桶装着比它还轻的鱼,回到家,陈如松跟媳妇抱怨。
    咱挨着那条小溪,都抓不到鱼了。
    杨稔跟着叹息:镇上也难买到鱼,都得看运气。小镇人不多,卖鱼的也是从县城买了来卖的,有些贵,大家宁可多花些时候去河里捞,花钱买的也就是镇上几户人家,小贩赚不到多少钱,也就不太愿意卖鱼了。
    突然间,杨稔转念一想,有了一个主意,如松,不如咱们养鱼卖吧,去县城买鱼苗,用一小块田试试,自己养的,卖得便宜一些也行,要是不成,也就是一小块田没收成,咱折腾得起。
    养鱼?陈如松眼里泛光,是了,大家不愿意花钱买鱼,虽是因着附近有小溪有河,可也是卖鱼那小贩价格颇高,一条要十文到十二文,要知道,猪肉也才十五文一斤。
    可要是自家养的话,鱼吃草,成本只是买鱼苗和一小块田地,不高。
    行,趁着如今还是春季,我去县城问问,要是能行,咱今年就养上。
    整个镇上还未有人养鱼,有鱼怎样也能卖出去。杨稔很肯定。
    陈如松连连点头,还是媳妇你聪明,脑子灵活,后天利叔要去县城,我去跟他说一声,搭他的驴车去县城瞧瞧。
    利叔是陈家村比较富有的人家,买了驴车,每隔三天会去一趟县城,来回都载人,一个人坐一趟来回只要两文,家里不是太穷的都能接受。
    我也一起去吧,好久没去过县城了。杨稔也想瞧瞧县城有没有什么新花样。
    好,小景要带去吗?儿子还没去过镇上和县城呢。
    不带,咱们是有事,带着孩子不方便,让娘帮忙带一会吧,咱们回来买条鱼送过去。分了家,让婆婆帮忙带孩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天一大早,夫妻俩把孩子送到老宅,搭上利叔的驴车去了县城。
    县城比小镇繁华不少,处处人来人往,商铺数不胜数。
    驴车一路到了县城最热闹的街市路口,夫妻俩下了车,直奔卖鱼的商铺。
    县城有好几家卖鱼的摊子,但两人并不确定他们是自己养的还是用网捕的,但卖鱼的商铺有鱼苗卖的可能性最大。
    夫妻俩来到了县城口碑较好的一家卖鱼铺,叫钱家鱼铺,据说是开了十几年的老铺子了。
    两人一进去,钱家鱼铺的伙计忙上前,两位想买什么鱼?
    出门在外,男子说话比较便利,陈如松开口问道:你这可有鱼苗卖?
    鱼苗?二位是要买鱼苗么?这事我一个小伙计卖不了,二位稍等下,我叫我们掌柜的来招待。伙计大喊一声:掌柜的,有人想买鱼苗。
    钱家鱼铺的掌柜应声出来,二位好,鄙人是钱家鱼铺的掌柜,姓冯,您二位是想买哪种鱼的鱼苗?
    这掌柜的怎么文绉绉的,陈如松颇有些不习惯,不过还能适应,什么鱼好养?我们第一次养鱼,也不太明白,是养来以后卖的。
    原来是第一次养鱼,那您可来对了地方,我们铺子里卖的鱼大多都是自己养的,既然是第一次养鱼,鄙人建议您是混着养,草鱼为主,鲤鱼鲫鱼为辅,在配上一些胖头鱼,这样养是最稳妥的,鱼苗存活多。
    听到是打算以后出售,冯掌柜心中一喜,介绍的实在。
    这样。陈如松稍稍点头,来之前他跟村里一些老人打听过,养鱼确实是混着养比较好养活,掌柜的介绍的这几种鱼都是常吃的,听着还算靠谱。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