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格格党(7)
进门就发现,还有外人在,他的神色立马收敛不少,嗯,秋若也在哈。
是,我过来玩。秋若声音纤细,带着一丝羞意,格外吸引人。
秋若第一次发现好友丈夫如此引人注目,前夫家境尚可,平日什么也不用做,养了副比女人还白的身躯,没点力量,哪里比得上好友丈夫,如此阳刚,男子气概十足。如此想着,秋若的脸渐渐红了。
或许女人都是敏感的,杨稔立马察觉到秋若的声音不对劲,她悄悄观察了下好友。
秋若并没注意到,她起了身,听说现在大家都不怎么能捞到鱼了,陈大哥你真厉害,还能捞到这么多鱼,我来看看。
说着,她就凑到陈如松旁边,伸长脖子作势要看鱼。
杨稔可不是好脾气的人,既然有所怀疑,宁可错杀也别放过。
杨稔肃着脸走过去把木桶接了过来,对着秋若说道:秋若,我男人只比我大一岁,比你要小一岁呢。
说完又温声提醒自己男人:你衣服都湿了,先去换身衣裳吧。
陈如松也觉得媳妇的好友有些怪怪的,这时候的气氛好像也有些不对,赶紧应下。
是吗?秋若稍显尴尬,她刚刚表现得太明显了。
对,秋若,等会儿小景就要醒了,今天的帕子就先做到这里吧。杨稔暗示要送客。
秋若有些不舍,只是不知道说什么能留下。
好吧,那我回去了。只要小稔说一句挽留的话,她就顺势留下。
好,路上小心,对了,最近我有事,应该不会在家,你明天就不用过来了。杨稔淡笑送客。
好。秋若三步一回头地走了,杨稔只在门口挥了挥手,等人走远了就关上门。
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杨稔对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至少有六成把握。
媳妇,想什么呢?陈如松小心问道。
有人看上你啦。杨稔面无表情。
看上就看上呗,我只看得上媳妇。陈如松上前搂住媳妇,巧言道。
杨稔对这句话很满意,嗔道:花言巧语。
以后离刚刚那人远点,防备些。杨稔还是出言警告。
没问题,媳妇,你还不知道你男人,从来都不靠近哪个女人。陈如松毫不犹豫的保证。
四月中旬,杨母来到女儿家。
她提着一个篮子,上面盖了块灰布。
娘,你怎么过来了,有什么事喊弟弟他们过来说就好了。虽然两个村子挨着,但走过来至少也要一刻钟,让弟弟代劳更好。
两人边说边到堂屋,杨母将篮子放在桌子上,朝女儿道:没事,我过来看看你。
生的七个孩子,五儿二女,杨母最疼大女儿,否则,杨稔的名字也不会是请人取的,杨父同时下大部分男人一样,是更喜欢儿子的,只不过在杨家,杨母说话是好使的。
留着女儿到十七出嫁,杨母也依旧是舍不得的,只是女儿总要嫁人,晚了男方也不愿意。
来看看娘给你带了什么。杨母邀功似的从篮子里拿出了东西。
这两块腊肉是过年熏的、三十个鸡蛋,还有一包饴糖、两包糕点;都是你喜欢的。
杨母语气慈爱地对杨稔说道。
这世上,也只有亲娘会对她这么好,杨稔心里感动,只是她已经成家了,该是她孝顺爹娘了,怎么能还要爹娘的东西呢。
自然是要拒绝的,娘,这些您留着和爹吃,我都成家了,该是我孝敬您的。
成了家也是我的女儿,当娘的给女儿点东西怎么了,你听话,收着,小景还要吃奶呢,你得多补补。杨母不容拒绝。
娘......杨稔还要再说什么,杨母摇头,别说了,收下,我也送不了几次,你大弟马上成亲了,以后不好再多送东西给你。
好。杨稔不再拒绝,开始问起弟弟的亲事。
娘,大弟要成亲了,二弟的亲事有着落了吗?家里的弟弟妹妹,多是她带过的,她还是很关心的。
已经看中一家,要是成的话就先订下,等你大弟成了亲,就准备你二弟的婚事。二儿子的亲事,她从大儿子订下就开始琢磨了,现下已经有了眉目。
那感情好,二弟自小懂事,不争不抢的,娘你可得一样对待。不是说杨母厚此薄彼,而是懂事的孩子总是让人忽略,杨家孩子众多,总不可能每一个都时刻关注着。
大弟是长子,时人重视长子,因为多是长子养老,大弟自然而然能得到爹娘更多的关心,小弟小妹算是老来子,也受重视,中间的几个孩子就没那么受关注。
放心,娘除了偏疼你一些,其他几个都是一样疼的。杨母笑着点头。
对了,我这次过来,你奶奶还想让我带些东西给你呢,不过我没接,咱们不缺她那点东西。
女儿出生时,婆婆老大不高兴,婆婆生了五个儿子,前面四个嫂子第一胎都是儿子,自己头胎生女,是杨家两辈第一个女儿,也算稀罕了,婆婆也不缺孙子,可就是想要孙子。
对她生的女儿是不正眼看的,娘家也不疼她,看都不来看一次,月子里自己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刚生下孩子就下地干活,那时,她就发誓,一定要更疼女儿。
即使后来儿子一个接一个出生,她也依旧最疼爱大女儿,多年来早已深入骨髓,便是小女儿出生,她也仍是最疼大女儿。
但,婆婆之前一直不喜欢她女儿,等到家里生了十几个孙子,孙女也还是只有一个时,又开始稀罕起来了,要是没分家,她会叫女儿接受婆婆的疼爱,毕竟那样女儿能过得好。
可惜,那时已经分了家,不需要了,婆婆想稀罕,她跟女儿都不会搭理了。
不管她,她想疼我难道我就要让她疼啊,偏不。杨家是在她七岁的时候分的家,分家前,她过的日子,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天没亮就被叫起床,家里她能干的活都给了她,干得不好非打即骂,只有她娘在家时能护着她,她娘不在家时,只能自己忍着,没人心疼,杨家人都是轻视女孩的。
每天都是吃最稀的粥水,全靠她娘偷偷给她开小灶,特别是冬天,她的手一定是有冻疮的,浑身是冷得发抖的,即使干再多的活也热不起来,只有烧火的时候有些许温暖。
衣服也是打满了补丁,不成样子才轮得到她穿,没有一件新衣......
还是从三岁开始就干活的,也不知道是怎么活到七岁的,真是命硬呢。
第12章 仲秋节
女儿低沉的情绪让杨母懊恼不已,好好的提那人做什么,平白惹女儿又想到那些难捱的日子。
小稔,你杨母缓声喊道。
杨稔回过神来,娘,我没事,都是那么久的事情了,有你跟爹的疼爱,我早不在意了,只是觉得那时候自己还挺厉害的。
分家后,她娘心疼她,都是不让她干什么活的,嫁人后,有丈夫护着,她要做的事情也不多,实在难以想象自己小时候还做了那么多事。
你啊,这是有后福,先苦后甜,以后都好过了。杨母宽慰道。
杨稔接下这句话,娘,你也是啊,你比我要辛苦多了,后福更大,等大弟娶了媳妇,你就歇着,让他们干。
好。虽然歇是不可能歇的,只是不让女儿操心,杨母应下。
六月二十,是杨大弟成亲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杨稔就带着男人和孩子来到杨家。
农家成亲,流程不多,只要将席面弄好了,客人满意了,这场婚礼便是好的。
在帮忙的同时杨稔也趁机瞧了瞧新娘李氏,只是新娘涂了胭脂,擦了粉,只能看到是个周正的女子,其余看不出什么。
她出嫁时大弟的亲事还未订下,李氏又不是同村的,是以对这位弟媳,她是十分陌生的。
但是她相信她娘的眼光,应该是个踏实过日子的人。
虽说流程不算复杂,可到底是办喜事,事情还是有很多的,即便结束了也有一番忙活。
所以杨稔要回去时,杨母没空挽留,只是将多的肉菜打了一盆塞在女儿手上,又忙去了。
杨稔拒绝不了,哭笑不得地捧着回去了。
娘总是想方设法的贴补我。
媳妇娘家疼她,陈如松高兴,疼你还不好?
当然好,以后他们老了,我是要照顾的。女儿照顾总比儿媳照顾贴心。
陈如松无所谓地点头,随你。岳父岳母老了,自有儿媳照料,不过媳妇要是想照顾,他当然也不会拦着,自己也还得帮忙呢。
两家离得不算远,说着说着就到了家,儿子是陈如松抱着的,杨稔单手拿着菜,另一只手稍显困难的开了门。
开了门,就看到鱼塘里有鱼跳出水面,惊起一片涟漪。
杨稔绽放了笑容,鱼大了不少了。
那肯定的,我可是天天都悉心照料的。陈如松应声。
八月十五,仲秋节到了。(现代中秋节)
历年来的习俗是吃月饼,杨稔早早地买好了月饼,娘家一份,自家一份,公婆那一份。
夕食是要在老宅吃的,分了家,就是三家人了,极少在一起吃饭,每到节日,二老就会要求在一块吃饭。
到了八月,鱼塘的鱼已经大了许多,一斤多是有的,陈如松捞了条鱼,杨稔将月饼拿了出来。
给娘家的月饼早已送去,因为今天是一起在老宅吃饭,所以给老宅的月饼还没拿过去,再拿上一小坛米酒,拎着一条鱼、一坛酒和一包月饼上门,算是有面了。
准备好了,陈如松到隔壁敲门:二哥二嫂,你们好了没有?要去爹娘那了。
挨着住,要过去自然也是一起的好。
好了,走吧。陈二哥空着手出来,陈二嫂带着两个女儿紧随其后。
陈如松瞧了瞧,怎么都是空着手的,二哥,你咋不带点东西过去?孝敬孝敬爹娘啊。
不带。陈二哥执拗道。
这......陈如松为难了,二哥,你别在这时候使性子啊,大过节的,怎么能不拿点东西看看爹娘。
我打算给五十文给爹娘,东西就不买了。知道小弟说这个是好心,陈二哥这才解释,东西拿过去,爹娘吃的少,不都进了大哥那一家子,大哥分家得的田地那么多,不说帮衬一下两个弟弟,竟然还来跟他借钱,没脸没皮的人。
那就好。陈如松松了口气。
五十文要比自家带的鱼和月饼有分量,只是陈如松倒没有纠结这个,只要二哥别跟爹娘怄气就好。
不然爹娘好心分了家,还被怨恨就不好了。
杨稔喜欢吃鱼,但不喜欢手上有鱼腥味,所以今天是她抱着儿子,陈如松拿着东西。
小景九个月了,活泼好动,白天睡得少,杨稔每天闲暇时间少了些,幸好鱼塘的鱼渐渐大了,少做几个帕子心也不慌。
杨稔很注重孩子的营养,是以九个月大的小景长得白白胖胖的,很是可爱,但相应的,抱在手里有些分量。
陈二哥是个稀罕孩子的,或者说是个稀罕男孩的,看着白白胖胖的侄子,他心里痒痒的。
身为孩子的二伯,他也不必忍着,弟妹,我抱小景吧,我这个二伯还没抱过几次侄子。
好啊。杨稔求之不得,赶紧将孩子送出去。
陈二哥抱着侄子,时不时逗弄一番,把小景逗得笑声不断,陈如松和杨稔两个当爹娘的听着也舒心。
陈二嫂在自己男人说要抱孩子的时候就紧跟着过来了,她一眼不错地盯着孩子,白白胖胖的,多惹人疼爱啊。
若是弟妹再生一个,过继过来,那多好啊。
二房夫妻心里的思绪,杨稔并不知道,分家后,虽然不怎么热闹,但过得更舒心。
夫妻俩一心只想着多挣银钱等儿子大了送去读书,心往一处使,干劲十足,也没别的烦恼。
两家离老宅都不远,走上一小会就到了。
二老也有段时间没见儿子了,见到两家人过来,都笑容满面。
便是对两个不太疼爱的孙女也是一副慈爱面容,拿出糕点招呼两个孙女,小花小草,快过来吃点东西。
小花小草受宠若惊,迟疑上前,知道手上拿着糕点还未反应过来,不过糕点是稀罕东西,两个孩子一脸虔诚地将糕点送入口中。
甜甜的,粉粉的,真好吃。
陈二嫂看着这个场景,惊喜不已,分了家,原来公婆也是能心疼孙女的,两个女儿一直是爷爷奶奶不喜的,虽然她自己格外疼爱,只是对两个孩子来说是不够的,如果公婆一直是这个态度,那该多好。
我去帮着做饭。陈二嫂不再多看,勤快地去帮忙。
去吧。陈大兴缓缓点头。
看完两个孙女,陈大兴转而关心孙子,小景醒着吧,快给爷爷抱抱。
陈二哥将孩子抱过去,看着白白胖胖的小孙子,陈大兴欣慰地点点头,养得不错,壮实的很。
当母亲的,听到夸自己孩子的话,都会高兴,杨稔笑着接话:小景也很懂事,很少哭闹。
好好陈大兴满意点头,又看向两个孙女,朝二儿子道:小花小草的名字你得想一下,不能就这样叫,太敷衍了,当个小名行,大名不行。
陈二哥愣了下,好,我回去想想。
咱们虽跟义门陈氏只沾了一丁点边,却也是同属一个大家族,名字也不能太随便了。陈大兴提醒道,女儿的名字就没取好,只是当时女儿喜欢香儿,觉得好,他也就没反对。
陈二哥再次点头。
陈大兴又把目光转向小儿子,你那鱼塘怎么样?上次看着还成。
好得很,爹,今天我带来的鱼就是鱼塘长大的,过两三月就能卖了,只是应当没多少条,那些鱼苗都是我自己捞的。陈如松老实将情况告知。
那今年就别捞,等明年开春,小鱼多了再说。陈大兴给了建议。
倒也是,大鱼生小鱼,也就省了之后还要再捞了,陈如松爽快应下,还是爹想得周到。
小儿子的夸赞,陈大兴心里舒坦,我是你爹,比你多活了几十年,当然要比你想得周到。
几个人聊着聊着,夕食已经准备好了。
陈大哥搬来一张大圆桌,大人做了一桌,小孩子单独坐了一桌。
因为有两桌,带来的鱼做成了鱼汤,炖的喷香,还有两道肉菜,几个素菜,比平常的菜色好了几倍不止。
几个男人面前还摆了一碗酒,只有节日才能喝到。
花生米是最好的下酒菜,桌上摆了一盘,杨稔有些馋,都说花生米下酒,但她觉得配饭也是很不错的。
看着桌上一道道好菜,大家手里的筷子都快不听使唤了。
陈大兴作为大家长,是要说两句的,知道大家都饿了,他只简单说两句,今年分了家,爹希望你们都好好地过日子,踏踏实实的,以后不说大富大贵,吃喝不愁是最好的,好了,开饭吧。
好好
陈大兴的话音落下,大家伸出筷子,向着自己早已瞄准的食物进攻。
桌上的三道荤菜,自然是大家的首要目标。
恋耽美
是,我过来玩。秋若声音纤细,带着一丝羞意,格外吸引人。
秋若第一次发现好友丈夫如此引人注目,前夫家境尚可,平日什么也不用做,养了副比女人还白的身躯,没点力量,哪里比得上好友丈夫,如此阳刚,男子气概十足。如此想着,秋若的脸渐渐红了。
或许女人都是敏感的,杨稔立马察觉到秋若的声音不对劲,她悄悄观察了下好友。
秋若并没注意到,她起了身,听说现在大家都不怎么能捞到鱼了,陈大哥你真厉害,还能捞到这么多鱼,我来看看。
说着,她就凑到陈如松旁边,伸长脖子作势要看鱼。
杨稔可不是好脾气的人,既然有所怀疑,宁可错杀也别放过。
杨稔肃着脸走过去把木桶接了过来,对着秋若说道:秋若,我男人只比我大一岁,比你要小一岁呢。
说完又温声提醒自己男人:你衣服都湿了,先去换身衣裳吧。
陈如松也觉得媳妇的好友有些怪怪的,这时候的气氛好像也有些不对,赶紧应下。
是吗?秋若稍显尴尬,她刚刚表现得太明显了。
对,秋若,等会儿小景就要醒了,今天的帕子就先做到这里吧。杨稔暗示要送客。
秋若有些不舍,只是不知道说什么能留下。
好吧,那我回去了。只要小稔说一句挽留的话,她就顺势留下。
好,路上小心,对了,最近我有事,应该不会在家,你明天就不用过来了。杨稔淡笑送客。
好。秋若三步一回头地走了,杨稔只在门口挥了挥手,等人走远了就关上门。
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杨稔对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至少有六成把握。
媳妇,想什么呢?陈如松小心问道。
有人看上你啦。杨稔面无表情。
看上就看上呗,我只看得上媳妇。陈如松上前搂住媳妇,巧言道。
杨稔对这句话很满意,嗔道:花言巧语。
以后离刚刚那人远点,防备些。杨稔还是出言警告。
没问题,媳妇,你还不知道你男人,从来都不靠近哪个女人。陈如松毫不犹豫的保证。
四月中旬,杨母来到女儿家。
她提着一个篮子,上面盖了块灰布。
娘,你怎么过来了,有什么事喊弟弟他们过来说就好了。虽然两个村子挨着,但走过来至少也要一刻钟,让弟弟代劳更好。
两人边说边到堂屋,杨母将篮子放在桌子上,朝女儿道:没事,我过来看看你。
生的七个孩子,五儿二女,杨母最疼大女儿,否则,杨稔的名字也不会是请人取的,杨父同时下大部分男人一样,是更喜欢儿子的,只不过在杨家,杨母说话是好使的。
留着女儿到十七出嫁,杨母也依旧是舍不得的,只是女儿总要嫁人,晚了男方也不愿意。
来看看娘给你带了什么。杨母邀功似的从篮子里拿出了东西。
这两块腊肉是过年熏的、三十个鸡蛋,还有一包饴糖、两包糕点;都是你喜欢的。
杨母语气慈爱地对杨稔说道。
这世上,也只有亲娘会对她这么好,杨稔心里感动,只是她已经成家了,该是她孝顺爹娘了,怎么能还要爹娘的东西呢。
自然是要拒绝的,娘,这些您留着和爹吃,我都成家了,该是我孝敬您的。
成了家也是我的女儿,当娘的给女儿点东西怎么了,你听话,收着,小景还要吃奶呢,你得多补补。杨母不容拒绝。
娘......杨稔还要再说什么,杨母摇头,别说了,收下,我也送不了几次,你大弟马上成亲了,以后不好再多送东西给你。
好。杨稔不再拒绝,开始问起弟弟的亲事。
娘,大弟要成亲了,二弟的亲事有着落了吗?家里的弟弟妹妹,多是她带过的,她还是很关心的。
已经看中一家,要是成的话就先订下,等你大弟成了亲,就准备你二弟的婚事。二儿子的亲事,她从大儿子订下就开始琢磨了,现下已经有了眉目。
那感情好,二弟自小懂事,不争不抢的,娘你可得一样对待。不是说杨母厚此薄彼,而是懂事的孩子总是让人忽略,杨家孩子众多,总不可能每一个都时刻关注着。
大弟是长子,时人重视长子,因为多是长子养老,大弟自然而然能得到爹娘更多的关心,小弟小妹算是老来子,也受重视,中间的几个孩子就没那么受关注。
放心,娘除了偏疼你一些,其他几个都是一样疼的。杨母笑着点头。
对了,我这次过来,你奶奶还想让我带些东西给你呢,不过我没接,咱们不缺她那点东西。
女儿出生时,婆婆老大不高兴,婆婆生了五个儿子,前面四个嫂子第一胎都是儿子,自己头胎生女,是杨家两辈第一个女儿,也算稀罕了,婆婆也不缺孙子,可就是想要孙子。
对她生的女儿是不正眼看的,娘家也不疼她,看都不来看一次,月子里自己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刚生下孩子就下地干活,那时,她就发誓,一定要更疼女儿。
即使后来儿子一个接一个出生,她也依旧最疼爱大女儿,多年来早已深入骨髓,便是小女儿出生,她也仍是最疼大女儿。
但,婆婆之前一直不喜欢她女儿,等到家里生了十几个孙子,孙女也还是只有一个时,又开始稀罕起来了,要是没分家,她会叫女儿接受婆婆的疼爱,毕竟那样女儿能过得好。
可惜,那时已经分了家,不需要了,婆婆想稀罕,她跟女儿都不会搭理了。
不管她,她想疼我难道我就要让她疼啊,偏不。杨家是在她七岁的时候分的家,分家前,她过的日子,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天没亮就被叫起床,家里她能干的活都给了她,干得不好非打即骂,只有她娘在家时能护着她,她娘不在家时,只能自己忍着,没人心疼,杨家人都是轻视女孩的。
每天都是吃最稀的粥水,全靠她娘偷偷给她开小灶,特别是冬天,她的手一定是有冻疮的,浑身是冷得发抖的,即使干再多的活也热不起来,只有烧火的时候有些许温暖。
衣服也是打满了补丁,不成样子才轮得到她穿,没有一件新衣......
还是从三岁开始就干活的,也不知道是怎么活到七岁的,真是命硬呢。
第12章 仲秋节
女儿低沉的情绪让杨母懊恼不已,好好的提那人做什么,平白惹女儿又想到那些难捱的日子。
小稔,你杨母缓声喊道。
杨稔回过神来,娘,我没事,都是那么久的事情了,有你跟爹的疼爱,我早不在意了,只是觉得那时候自己还挺厉害的。
分家后,她娘心疼她,都是不让她干什么活的,嫁人后,有丈夫护着,她要做的事情也不多,实在难以想象自己小时候还做了那么多事。
你啊,这是有后福,先苦后甜,以后都好过了。杨母宽慰道。
杨稔接下这句话,娘,你也是啊,你比我要辛苦多了,后福更大,等大弟娶了媳妇,你就歇着,让他们干。
好。虽然歇是不可能歇的,只是不让女儿操心,杨母应下。
六月二十,是杨大弟成亲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杨稔就带着男人和孩子来到杨家。
农家成亲,流程不多,只要将席面弄好了,客人满意了,这场婚礼便是好的。
在帮忙的同时杨稔也趁机瞧了瞧新娘李氏,只是新娘涂了胭脂,擦了粉,只能看到是个周正的女子,其余看不出什么。
她出嫁时大弟的亲事还未订下,李氏又不是同村的,是以对这位弟媳,她是十分陌生的。
但是她相信她娘的眼光,应该是个踏实过日子的人。
虽说流程不算复杂,可到底是办喜事,事情还是有很多的,即便结束了也有一番忙活。
所以杨稔要回去时,杨母没空挽留,只是将多的肉菜打了一盆塞在女儿手上,又忙去了。
杨稔拒绝不了,哭笑不得地捧着回去了。
娘总是想方设法的贴补我。
媳妇娘家疼她,陈如松高兴,疼你还不好?
当然好,以后他们老了,我是要照顾的。女儿照顾总比儿媳照顾贴心。
陈如松无所谓地点头,随你。岳父岳母老了,自有儿媳照料,不过媳妇要是想照顾,他当然也不会拦着,自己也还得帮忙呢。
两家离得不算远,说着说着就到了家,儿子是陈如松抱着的,杨稔单手拿着菜,另一只手稍显困难的开了门。
开了门,就看到鱼塘里有鱼跳出水面,惊起一片涟漪。
杨稔绽放了笑容,鱼大了不少了。
那肯定的,我可是天天都悉心照料的。陈如松应声。
八月十五,仲秋节到了。(现代中秋节)
历年来的习俗是吃月饼,杨稔早早地买好了月饼,娘家一份,自家一份,公婆那一份。
夕食是要在老宅吃的,分了家,就是三家人了,极少在一起吃饭,每到节日,二老就会要求在一块吃饭。
到了八月,鱼塘的鱼已经大了许多,一斤多是有的,陈如松捞了条鱼,杨稔将月饼拿了出来。
给娘家的月饼早已送去,因为今天是一起在老宅吃饭,所以给老宅的月饼还没拿过去,再拿上一小坛米酒,拎着一条鱼、一坛酒和一包月饼上门,算是有面了。
准备好了,陈如松到隔壁敲门:二哥二嫂,你们好了没有?要去爹娘那了。
挨着住,要过去自然也是一起的好。
好了,走吧。陈二哥空着手出来,陈二嫂带着两个女儿紧随其后。
陈如松瞧了瞧,怎么都是空着手的,二哥,你咋不带点东西过去?孝敬孝敬爹娘啊。
不带。陈二哥执拗道。
这......陈如松为难了,二哥,你别在这时候使性子啊,大过节的,怎么能不拿点东西看看爹娘。
我打算给五十文给爹娘,东西就不买了。知道小弟说这个是好心,陈二哥这才解释,东西拿过去,爹娘吃的少,不都进了大哥那一家子,大哥分家得的田地那么多,不说帮衬一下两个弟弟,竟然还来跟他借钱,没脸没皮的人。
那就好。陈如松松了口气。
五十文要比自家带的鱼和月饼有分量,只是陈如松倒没有纠结这个,只要二哥别跟爹娘怄气就好。
不然爹娘好心分了家,还被怨恨就不好了。
杨稔喜欢吃鱼,但不喜欢手上有鱼腥味,所以今天是她抱着儿子,陈如松拿着东西。
小景九个月了,活泼好动,白天睡得少,杨稔每天闲暇时间少了些,幸好鱼塘的鱼渐渐大了,少做几个帕子心也不慌。
杨稔很注重孩子的营养,是以九个月大的小景长得白白胖胖的,很是可爱,但相应的,抱在手里有些分量。
陈二哥是个稀罕孩子的,或者说是个稀罕男孩的,看着白白胖胖的侄子,他心里痒痒的。
身为孩子的二伯,他也不必忍着,弟妹,我抱小景吧,我这个二伯还没抱过几次侄子。
好啊。杨稔求之不得,赶紧将孩子送出去。
陈二哥抱着侄子,时不时逗弄一番,把小景逗得笑声不断,陈如松和杨稔两个当爹娘的听着也舒心。
陈二嫂在自己男人说要抱孩子的时候就紧跟着过来了,她一眼不错地盯着孩子,白白胖胖的,多惹人疼爱啊。
若是弟妹再生一个,过继过来,那多好啊。
二房夫妻心里的思绪,杨稔并不知道,分家后,虽然不怎么热闹,但过得更舒心。
夫妻俩一心只想着多挣银钱等儿子大了送去读书,心往一处使,干劲十足,也没别的烦恼。
两家离老宅都不远,走上一小会就到了。
二老也有段时间没见儿子了,见到两家人过来,都笑容满面。
便是对两个不太疼爱的孙女也是一副慈爱面容,拿出糕点招呼两个孙女,小花小草,快过来吃点东西。
小花小草受宠若惊,迟疑上前,知道手上拿着糕点还未反应过来,不过糕点是稀罕东西,两个孩子一脸虔诚地将糕点送入口中。
甜甜的,粉粉的,真好吃。
陈二嫂看着这个场景,惊喜不已,分了家,原来公婆也是能心疼孙女的,两个女儿一直是爷爷奶奶不喜的,虽然她自己格外疼爱,只是对两个孩子来说是不够的,如果公婆一直是这个态度,那该多好。
我去帮着做饭。陈二嫂不再多看,勤快地去帮忙。
去吧。陈大兴缓缓点头。
看完两个孙女,陈大兴转而关心孙子,小景醒着吧,快给爷爷抱抱。
陈二哥将孩子抱过去,看着白白胖胖的小孙子,陈大兴欣慰地点点头,养得不错,壮实的很。
当母亲的,听到夸自己孩子的话,都会高兴,杨稔笑着接话:小景也很懂事,很少哭闹。
好好陈大兴满意点头,又看向两个孙女,朝二儿子道:小花小草的名字你得想一下,不能就这样叫,太敷衍了,当个小名行,大名不行。
陈二哥愣了下,好,我回去想想。
咱们虽跟义门陈氏只沾了一丁点边,却也是同属一个大家族,名字也不能太随便了。陈大兴提醒道,女儿的名字就没取好,只是当时女儿喜欢香儿,觉得好,他也就没反对。
陈二哥再次点头。
陈大兴又把目光转向小儿子,你那鱼塘怎么样?上次看着还成。
好得很,爹,今天我带来的鱼就是鱼塘长大的,过两三月就能卖了,只是应当没多少条,那些鱼苗都是我自己捞的。陈如松老实将情况告知。
那今年就别捞,等明年开春,小鱼多了再说。陈大兴给了建议。
倒也是,大鱼生小鱼,也就省了之后还要再捞了,陈如松爽快应下,还是爹想得周到。
小儿子的夸赞,陈大兴心里舒坦,我是你爹,比你多活了几十年,当然要比你想得周到。
几个人聊着聊着,夕食已经准备好了。
陈大哥搬来一张大圆桌,大人做了一桌,小孩子单独坐了一桌。
因为有两桌,带来的鱼做成了鱼汤,炖的喷香,还有两道肉菜,几个素菜,比平常的菜色好了几倍不止。
几个男人面前还摆了一碗酒,只有节日才能喝到。
花生米是最好的下酒菜,桌上摆了一盘,杨稔有些馋,都说花生米下酒,但她觉得配饭也是很不错的。
看着桌上一道道好菜,大家手里的筷子都快不听使唤了。
陈大兴作为大家长,是要说两句的,知道大家都饿了,他只简单说两句,今年分了家,爹希望你们都好好地过日子,踏踏实实的,以后不说大富大贵,吃喝不愁是最好的,好了,开饭吧。
好好
陈大兴的话音落下,大家伸出筷子,向着自己早已瞄准的食物进攻。
桌上的三道荤菜,自然是大家的首要目标。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