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6)

    钱家鱼铺确实还行,那这几样鱼的鱼苗是怎么卖的?陈如松开始问价。
    这鱼苗,是一竹筒一竹筒卖的,一竹筒五六十条,卖一钱。(私设)
    冯掌柜的话音刚落,陈如松惊呼:这么贵?杨稔也不由露出赞同的眼神。
    两文一条,买回去还不知道能不能养活,算养活一半,那就是四五文一条,还得养上大半年,难怪镇上没人养。
    夫妻俩的反应在冯掌柜的预料之中。
    二位别惊讶,我家这鱼苗也是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可不是去大海一捞就有的,自然不便宜,不过二位,我们这还有另一种买法,便是半价卖出,但是日后鱼养成了,要卖一半到我们铺子。
    卖一半给你们?陈如松语气迟疑。
    是的,如果有多的我们都收,按一斤六文收,这个价不低,客官摆摊卖一条鱼十文,有一斤多快两斤重,还不如卖到我们铺子,还不用帮忙杀鱼,这鱼苗的价格还能少一半。
    冯掌柜语气很有诱惑力。
    那少了呢?杨稔问道。
    若是少了五条以内,便不要紧,少了五条以外,除去卖给我们鱼铺的鱼,鱼苗算半价,其余的便是按原价算。
    这样,我们先考虑一下。陈如松冷静道。
    出了铺子,杨稔建议:多问几家吧。虽然钱家确实口碑好些,可也是商人。
    这是自然的。陈如松点头。
    将县城的鱼铺都问了个遍,鱼苗的价格确实相差不了多少,不过各家都有出招揽收鱼的优惠。
    看来县城也缺鱼。杨稔感叹道。
    陈如松接话:是啊,这鱼一定要养,只是光买鱼苗实在太贵了,可他们那些必须要卖到他们鱼铺的要求瞧着也不太安全。
    我们去跟卖鱼的摊子打听打听吧,买几条鱼,跟他聊聊天,问问他为何不开铺子。陈如松出了主意。
    好,正好还有些时候利叔就要回去了。杨稔欣然同意。
    卖鱼的小贩是个中年男子,杨稔不便搭话,还是陈如松出马。
    陈如松在小贩这也买了几次鱼了,光是今年就买了两次,因为媳妇喜欢喝鱼汤,分家前他时不时就去附近的小溪捞鱼,分家后,小溪不太能捞着鱼了,媳妇馋鱼的话,他就搭着利叔的驴车来买两条炖。
    所以陈如松在小贩的眼里属于有一丁点眼熟的,做生意自然要自来熟,小贩觉得眼熟,立马搭话,这次买几条?
    倒是省了他刻意搭话了,嗯,这鱼新鲜,给我来三条吧,给我选大一点的,咱可是次次卖鱼都上你这。
    好嘞,一定挑大的,要杀不?小贩满脸笑容。
    杀一条,留两条不杀。爹娘素来节省,今天拿过去他们恐怕不会今天就吃,放久了不新鲜,不如拿条活的过去,什么时候吃都没事。
    小贩利落地刮鳞剖肚,陈如松自然问话,大哥,你这鱼是养的么?
    当然不是,是捞的,出海捞的,你别看就捞了卖好似很挣钱,我们是一不小心就没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那你怎么不养啊,鱼铺的都是养的吧,安全的很。陈如松开始套话。
    第10章 办法
    要是好养的自然就养了,只是自己捞的难养活,那鱼苗买来养着也是,活的不到三成,到头来还白忙活一场。小贩卖了几年鱼,不是笨的,有些察觉这位客人是在套话,不过看在他是老客的份,给了句实话。
    原是如此。陈如松表示明白。
    买完鱼,想知道的消息也得到了,好不容易来一趟县城,总得再买些东西回去,不让这四文路费花得太亏。
    对了,咱还没问村长,那田能不能改成鱼塘,要是不能,还不知道要怎么办呢。杨稔提醒道。
    是了,回去我就去问问村长,不过得叫上爹去,他比我有面子一些,有些事情我还得老人出面,只是这鱼苗的事也得解决。
    但今天鱼苗的事情是暂时解决不了了,夫妻俩决定暂时先问清楚农田能不能改成鱼塘。
    回到陈家村,两人提着一条活鱼到了老宅。
    这时还早,除了田氏在家带孙子,其余人都在外干活。
    娘娘夫妻俩异口同声。
    抱着孩子的田氏笑着应声,回来了。
    瞧见陈如松提着的鱼,田氏嗔怪道:怎么还拿鱼过来,多费钱。这一两斤重的鱼自家捞是捞不着的,肯定是儿子去县城买的。
    孝敬孝敬您和爹,这是应该的,娘您最近怎么样,我前段时间忙着帮忙建房子,都没怎么过来看您和爹。陈如松说着好话。
    田氏听着儿子的话,心里甜滋滋的,儿子懂得疼人了,好,我跟你爹都好,对了,老三,你大哥是不是去找你借钱了?
    之前大儿子说快没钱了,隔了一天就说没事了,她觉着不对。
    是啊,大哥没告诉您跟爹吗?那他这钱难道不是借来给铁蛋念书的?陈如松惊讶。
    是给铁蛋念书的,只是,你大哥这人啊,好面儿,怕是觉得这事不好说出口。田氏为大儿子找补两句。
    陈如松点点头,反正爹娘总是更看重大哥,他也不多说什么。
    不过陈如松却没察觉对,陈大兴更看重大儿子大孙子,田氏却不是。
    老三,娘跟你说,你大哥找你借钱,借了这次,以后少借了。田氏语重心长。
    啊?陈如松不解,这是他娘会说的话?
    这供养读书人,哪里是那么容易的,村里几代人积累,供一个读书人都难,何况你大哥这一代,你爹把你跟你二哥分出去,也是想着不让你们被拖累,供读书人,这花销是越来越多的,开始只是几两十几两,之后便是几十两上百两,普通农家哪有银钱去供。
    一向以为爹娘更疼大哥的陈如松触动了,娘,我知道了。
    原来公公婆婆的想法真的是她娘那天说的那样,怕其他儿子被大儿子拖累。
    杨稔不禁庆幸自己嫁得不错,公婆都是明事理的,不然,真要不分家,他们不仅得供着铁蛋,自己的孩子都难念书。
    对了,娘,你让爹晚上不要出去,我找他有点事。陈如松接着说话。
    行。田氏应下。
    晚间,听闻小儿子有事找他,陈大兴等不及儿子过来,吃过夕食就过来找了。
    杨稔此时才刚刚淘好米,点火煮饭。
    陈如松领着在堂屋谈事。
    爹,我想到一个挣银子的办法,你帮我把把关。
    嗯,说说吧。陈大兴十分感兴趣。
    就是养鱼,咱们镇上不是很少人卖鱼吗,又贵得很,我想着要是我养的话,卖便宜一些,大家愿意买了,肯定赚钱。
    听着倒是不错,只是你会养吗?便是会养,那养在哪里?偷盗绝不会少的。陈大兴提出问题。
    卖鱼苗的人会告诉我怎么养的,至于养哪里,我想问问村长能不能把农田改成鱼塘,到时候我在鱼塘旁边建个茅草屋守着。只是,好似不是很保险,陈如松微皱眉头。
    你想用田养鱼?想都别想!陈大兴声音瞬间变大,农民视田地为生命,怎么能拿上好的水田去乱弄。
    陈如松没说话,他仔细想了想,发现要是农田改成鱼塘,等鱼长大一点,他就得时时刻刻盯着,晚上睡觉的时间都没有,还不一定守得住,总有瞌睡的时候。
    好像是不太合适,算了,我再想想吧。陈如松顺着他爹的意思,打消了农田改鱼塘这个念头。
    陈大兴,陈大兴觉得没意思,他刚准备骂一顿这小子,怎么就不坚持了。
    不过儿子听话,也是好的,行,你可千万不能糟蹋田地,会遭天谴的。
    家里的田地不行,陈如松眼神乱转,瞄到自己的院子,除了一条进来的路,左边养了鸡和猪,右边种满了蔬菜,家里的田地全都种上了粮食,没有种菜的,家里的院子就是菜地。
    不如,把院子改成鱼塘?
    到时候把院子修得高一些,院门改牢固,他家附近就是二哥家,不远处是老宅,最安全不过了。
    爹,我想好了,我把院子改成鱼塘。陈如松说出了这个绝妙的主意。
    院子改成鱼塘?陈大兴皱着眉头,这能行?
    但刚刚反对了一次,再反对也不好,而且让儿子试一试也无妨,行,你试试,今年的菜就去老宅拿。一点菜,他还是能做主的。
    不用,爹,我后院还有块空地,到时候开垦出来种菜。陈如松才不想每天去看大哥大嫂的脸色呢。
    好,有什么困难记得跟爹说。
    场地解决了,现在就是把鱼苗问题解决就好了。
    几家鱼铺对比下来,都差不多,以钱家鱼铺为例,三成能活,一钱银子,算只有五十条,但养活的不到三成,算两成半,活十二条,便是半价也要四文二一条,养活卖应当也就一钱出头,且那没活下来的还得补钱,算是给鱼铺打白工。陈如松简单算了下。
    可鱼苗也只有这些鱼铺卖,摊子不会卖的,就算捞到小鱼,他们也是必须要放生的。杨稔接话。
    捞到,捞到.....陈如松沉思,该怎么办呢。
    不如我自己去捞,现在是鱼产卵的季节,还是尾巴,小鱼也长大了些,我每日去捞些小鱼放进鱼塘,总有活的,怕是比买来的鱼苗容易活一些,也没什么成本,便是养不活也就费些功夫罢了。陈如松有了主意。
    也行,不过鱼塘就不用挖那样大了,院子的一半也不小了,一半种菜,后院养鸡和猪。
    小打小闹虽不会赚多少,但也不会耽误多少时间,养鱼到底只是实验,他们家经不起大折腾,小折腾是比较合适的。
    媳妇下的决定,陈如松一向是支持的。
    鱼塘挖好,陈如松田地忙活跟捞鱼两手抓,都不耽误。
    杨稔则依旧是带儿子,做帕子,贴补家用。
    这天,儿子刚刚睡着,杨稔拿出帕子接着上次的开始制作。
    扣扣扣扣扣扣扣扣扣
    熟悉的敲门声,难道秋若又受欺负回娘家了?
    小稔,是我,秋若呀。
    好了,不用猜测了,就是秋若,只是语气还可以。
    杨稔开门将秋若迎进来。
    呀,你们院子怎么变这样了?秋若惊讶。
    打算养鱼,你怎么这时候过来了?
    秋若轻松地笑了笑,我和离了。
    和离!杨稔震惊,这,不太像秋若的性格啊。
    实在好奇,她立刻追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爹摔伤了腿,不能下地,我娘虽然这几年身体不好,可总比下不了床的我爹好上几分,我爹奈何不了我娘了,她一直在努力养身体,前段时间好一些了,就去阴家拿那断袖的事情威胁他们,最后我就和离啦。
    我就知道不是你自己能做到的。杨稔明悟。
    闻言,秋若低下头,小稔,我是不是太没用了,要是我娘没好,我恐怕一直在阴家受磋磨。回到娘家这几天,她很快活,像是回到了未出嫁时母亲眼睛也没事时那样无忧无虑,只是想到在阴家那些痛苦的日子,她不明白怎么自己就过成那样。
    你啊,胆子太小了,要练练胆子,很多时候还得靠自己,旁人帮只能帮一时。杨稔诚恳回答。
    秋若点点头,我娘也说过类似的话,她说之前太溺爱我了,让我性子软,现在不急着让我再嫁,要□□我一些时日。
    婶子做得对,秋若,你一定要改改性子了。对于秋若娘的话,杨稔十分赞同。
    好。秋若爽快答应,她笑了笑,跟好友吐槽起自己那狠心的爹。
    小稔,你是不知道我爹现在的样子,他在我娘生病时,威风八面的,对我也十分不好,总是凶我,现在却时时刻刻求着我跟我娘,那副嘴脸真是,真是讨厌。
    秋若絮絮叨叨地说着这段时间,她父亲的遭遇。
    杨稔并不接话,只是作倾听状。
    不过坏人遭到报应,她是喜闻乐见的,倾听也是十分认真的。
    好人就该有好报,坏人也应当有恶报。
    只是腿伤到底只是一时,不知道秋若娘是否能够果断一点,给自己和女儿多点保障,否则一旦秋若爹腿伤好了,依旧会作恶。
    第11章 不对劲,偏疼
    秋若娘虽然说要□□女儿,但也不会时时刻刻抓着,秋若有空便时常过来跟杨稔一起绣帕子荷包。
    秋若的手艺比不上她娘,但是跟杨稔相比是好很多的,秋若娘自然有些诀窍是独独传授给女儿的。
    跟秋若一起,杨稔自觉帕子要绣得更好些,而且有人陪伴也是很好的,便也非常欢迎秋若过来。
    分了家,自家的活不多,都被她男人包圆了,这个月她是彻底闲了,只用带着儿子,闲暇时候,她都用来绣帕子,偶尔绣个荷包。
    三月底,男人去了趟县城,将她做的帕子荷包都拿去换钱,换了三百三十五文,那三十五杨稔留着平时花用,三百文存了起来。
    在农家,花钱的地方其实不太多,大多自给自足,只是挣钱的也不多,杨稔盼望着能多挣些银钱。
    鱼塘的鱼随着陈如松日日投放,已经时不时能瞧见鱼儿们的身影了。
    天气一日比一日好,儿子睡着后,杨稔就多是待在院子里绣帕子,看着院子里一半鱼塘,一半菜地,显露出无限的生机,心里也渐渐放松自在。
    下午秋若又过来了,跟着杨稔坐在院子里绣东西。
    小稔,怎么你男人天天出去干活?她来了这么多次,就见过一两次面。你家不是才分了几亩田地吗?要做的活应该不多吧?
    就是因为才分了几亩田地,才要出去找活干,不然几亩田地的粮食都不够吃的。杨稔解释道。
    可以租啊,罗地主还有几块田地没租出去呢。听到这个,秋若赶紧建议。
    杨稔摇头,地主的地不是那么好租的,不自在。
    罗地主可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人,她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他们村里租了罗地主的地的人家,因为收成不好,交不上地租,地主派了人来,将那家人家里值钱的家当洗劫一空,说是抵地租。
    若非那家人与村里关系不错,家家借了些钱度过了难关,否则饿死在家里也不是不可能。
    杨稔当时见到了那群人蛮不讲理去搜刮东西的场面,宁愿自己辛苦些,多绣几十个帕子买粮食都不想去租地主的田地种。
    哦。秋若是没有去田地干多少活的人,她娘能挣钱,家里的田地也不多,一般用不到她去忙活。
    对田地是不太懂的,只是随口提醒一句。
    正说着,陈如松回来了。
    他一手拿着渔网,一手提着厚重的木桶走进院子。
    因为下了水,他身上有些湿了,显出一副健壮的身材,孔武有力。
    媳妇,快来看,今天捞到几条巴掌大的鱼。陈如松兴奋地走进家门。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