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格格党(11)
可咱们村的板栗树没有陈家村多啊。杨稔反驳了,将背篓里的板栗倒出来一些。
也没有少多少,陈家村板栗树多,可人也多,都差不多的,你留着。杨母抱着孩子,不好去阻拦,刚想示意儿子给女儿装回去,杨稔已经将背篓给丈夫背上,过来抱儿子了。
好了,娘你别说了,也尝尝我跟你女婿摘的板栗,我们先回了。夫妻俩快步离开杨家。
李氏松了口气,还好大姑姐没跟婆婆说刚刚的事,否则她得吃不了兜着走。
而杨稔为什么没直接跟她娘说,陈如松也有些疑惑,问了出来,媳妇,你怎么没跟娘说刚刚的事?自家媳妇可不是忍气吞声的人啊,这也是刚刚他没管的原因。
大家都在,总不能就当着面说吧,等下次我单独跟娘说,让她心里有数就行。
原来是这样,陈如松明白了。
回到家,杨稔抱着儿子坐在凳子上,指挥着丈夫,你去给板栗剥壳,煮些来吃。
陈如松应下,他也喜欢吃板栗,这时候肚子也饿了,更是想吃,动作迅速。
板栗就这样煮熟不好剥开,陈如松贴心地给每一个板栗开了个口子,或许有些水分,可剥开却是容易的。
今年吃的第一个板栗,杨稔觉得回味无穷,一下子,煮好的板栗就被她吃了大半。
太好吃了,如松,咱们明日还去摘怎么样?反正这时候没什么事干,板栗这么好吃,合该多摘一些。杨稔有些激动。
今日摘的板栗,分了一些给媳妇娘家,又煮了一些,虽还剩不少,可看媳妇这喜爱的样子,怕是撑不了多少天,要想以后还能吃到板栗,这时候还是得再摘一些。
陈如松于是爽快应下,行,明日接着去,不过咱们要换地方了,今日那些都已经没多少了。
那孩子还是拜托婆婆带吧,大嫂说两句就说两句。反正让婆婆带总要比给娘家带要名正言顺一些。
陈如松没意见,只是觉得有个孩子,怎么就有点碍事了呢,干什么,去哪儿,都得顾着他,颇有点束手束脚的感觉。
媳妇......陈如松语气迟疑。
杨稔奇怪,什么事?
陈如松心一横,说了出口,要不,咱先不急着要第二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就这么麻烦了,再来一个干什么更不好。
说完这话,陈如松心里忐忑,大家都是以多生为目标,只要能生就一直生,哪里有先不生的说法,他有些担心媳妇生气。
不急着要第二个孩子?杨稔心里复述,幻想了下如果这时候有了老二,家里一切事情都得压在丈夫身上,她是个娇气的,月份大的时候不仅帮不上忙,还得丈夫既忙家里又得照顾她,还有个大儿子要看顾,怕是手忙脚乱都是轻的。
这时候要老二,好像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杨稔点点头,好,可是怎么才能暂时不怀孕?我可不想和药啊。她可是听说过,那县城里面的一些大户人家,男子十三四岁就有通房丫头的,就算行了房也不许有孕生子,得喝那什么避子汤,可伤身了,或许喝一段时日,这辈子就不能有孕了。
她只是决定暂时不生,可不是打算以后都不生。
媳妇竟然就这样同意了!陈如松有些不真实,听着后面这句话,他忙道:不会不会,你男人怎么舍得你喝那东西,我来想办法。
暂时不生这个事,夫妻俩达成一致。
晚上跟田氏说好,第二天一早,杨稔把孩子送去老宅,陈如松收拾东西,很快就出发了。
今日换了块地方,板栗树肉眼可见不如昨日多,翻山越岭,摘了半天,也就昨日一半的样子。
好少了。杨稔抱怨了一句。
这是自然,板栗是好东西,大家都知道,自然是人人争抢。陈如松安慰道。
捡到肚子饿了,杨稔没了兴致,回吧,不太想捡了,今日这些就留着冬季的时候吃,昨日的这段时日吃,也勉强够了。
行,那咱们便回去吃中饭去。跟着媳妇一日吃三顿,到这时候,他这肚子已经在唱空城计了。
夫妻俩原路返回,因为近的地方都被摘得差不多了,他们走得比较远,走了挺久,也还是在山上。
有些累了,歇会吧,走得好累啊。杨稔体力不支了。
两人坐一块歇息,杨稔抬头随便瞧瞧周围,发觉面前不远处有一颗板栗树,不大,但是硕果累累的样子。
怕是自己眼花,杨稔还揉了揉眼睛,看到的依旧没变。
连忙告诉自家男人,前面那有一颗板栗树,树上好多板栗啊,你快看看。
陈如松定晴一看,果然是,媳妇,你眼睛可真好使,这棵板栗树怕是还没被人光顾过。
两人直奔这棵板栗树,到了树下,看着硕果累累的板栗,都不感觉累了,浑身有劲。
陈如松拿着长杆打得啪啪响,杨稔也活力十足,一个一个捡得飞快,心里庆幸今天带了麻袋来。
最后,光是这一棵树,就装了一麻袋,二三十斤是有的,而且还没摘完,是不够装了,两人背的背篓装满了,还装了整整一麻袋。
这丰收的喜悦啊,杨稔心里美滋滋的。
今日回去再来是不成了,来来回回要小一个时辰,摘不了多久又要回去,不值当,也不能晚回去,晚上的山林还是不要待为好。
夫妻俩的心情都美得很,两人先回了家,把东西放下,陈如松兴致勃勃地跟媳妇商量,媳妇,我背的这背篓板栗不如就给爹娘吧。
杨稔看着丈夫身旁那满满一背篓的板栗,皱了皱眉头,给爹娘我当然是愿意的,只是大嫂最近总是不太搭理我,看我的眼神也不好,我不太想给她。
她不想让自己活得憋屈,对她不好的,她也不想对对方好。
这样啊。陈如松语气弱了些许,开始思索如何既孝敬了爹娘又不让媳妇堵心的办法。
第21章 试卖
可思来想去,陈如松也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办法。
只好暂时搁置,反正这板栗在这跑不了,晚点想出妥善的办法再给爹娘也不迟。
思及此,陈如松就先不带板栗,直接老宅去接儿子,杨稔负责做饭,因为陈如松做的菜味道一般,她做的好吃,平常没事,都是她来做饭菜,陈如松负责后续碗筷的清洗。
跟亲娘约好明日也帮忙照顾儿子,陈如松就带着儿子回来,一家人温馨的吃了晚饭。
第二天,两人起了大早,把孩子送去老宅,就马上出发。
现在正是大家摘板栗的时候,要是不早些过去,那棵才刚发现的板栗树的板栗恐怕就要成了别人的了。
到了地方,两人也不懈怠,立刻就开始分工合作。
为了不耽误时间,杨稔特地准备了中饭,等响午饿了就直接吃,省下来回跑的时间,争取今日将这棵树结的板栗给一网打尽。
除了响午吃饭,两人一刻也未停歇,终于在太阳下山前,将这棵树成熟的板栗采摘完毕。
装了三个麻袋,外加两个背篓,有一百多斤了,正常的板栗树,能结百斤板栗,不过这棵树并不算很大,算上昨天摘的有两百来斤,也不错了。
明日运到县城卖吧。这么多的板栗,他们是必须要卖一些的,但是卖到镇上,卖不上价,杨稔不想辛辛苦苦采摘的板栗卖个低价。
肯定的,镇上消化不了。陈如松接话,他也是这个想法,只是,就算是到县城,也不一定能卖出多少,咱们这一片村子附近的山都有板栗树。
先带一些过去试试,卖不完就卖不完。杨稔想着板栗如此美味,卖不完大不了各家亲戚送一些,剩下的好好保存着以后自家慢慢吃。
县城的小孩子肯定也喜欢吃板栗,只是一斤板栗五文,买多了才会少一些,精打细算的城里妇人不一定都舍得买。杨稔思索着。
想着村里孩子们拿着板栗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杨稔有理由相信县城的孩子也是一样喜爱的。
五文钱贵,那一文两文总舍得吧,杨稔一个机灵想到了一个办法,不如咱们把板栗想昨日那样,开个口子煮熟,彻底剥壳卖吧,小份小份卖,一份只卖一文钱。
那得有东西装,用粽叶吧,折成一个漏斗,包粽子那样,这样一份一文,然后若要得多就用荷叶来装,这法子能行。陈如松有些肯定。
是呐,既然单着卖卖不出价,咱们就这样卖吧,不过不能卖得比生的还便宜,咱们还得借个称称一下一斤是多少,能拆开几份,到底费了这样多功夫能不能行。杨稔回复。
好勒,咱们回去慢慢想周全。陈如松兴致极高,他觉得媳妇想的这个法子指定能成。
商户不许科举,但偶尔摆个小摊,并不算商人,对儿子以后也没影响。
夫妻俩都是行动能力强的人,回家后就去借了称来,称了几份去了最外面那层有刺的外壳的板栗,一份一斤,算算大概有多少个,因为板栗有大有小,所以多称几份,算个大概。
一斤大概有三四十粒,这,好像不太划算,咱们还得剥了全部的壳,而且一份放五个显得太少了,鸡蛋才一文一个呢,怕是不好卖,放多了就跟卖生的一个价了。杨稔愁了,还以为想到个好办法呢。
一文一份的份量少,那两文呢?陈如松开口道:那咱们便卖两文一份,多放一些,一斤分成三份,一份十一二个,看着不会太少,别担心,咱们这次试试水,卖得不好就还是卖生的。
两文一份?也行。虽然觉得或许贵了些,可一文的分量看上去显得太少了,就先这样定下吧。
水煮的板栗味道有些淡,要细细品味,用蒸笼蒸吧,不如剥完壳之后再少少的加点饴糖吧,饴糖板栗,听着就好吃。杨稔建议道,她其实想试试这样的味道,一定十分美味。
饴糖不便宜,十文才一两。陈如松提醒道。
是不便宜,少少加一点便好,有个味,也好卖一些。杨稔还是觉得得加点饴糖,不然就剥了壳的水煮板栗,两文一份恐怕不太受欢迎。
媳妇坚持,陈如松只得同意,行,家里还有一些,应该有半两,就先用那些试一下。
将事情盘算好,就开始准备。
今日已经晚了,明日上午是不太可能去得了的,村里的驴车就利叔家一辆是给载人的,一般是上午出发,下午就回,中间一般间隔两三个时辰。
他们也不能急急忙忙,总要准备妥善,还有这么多板栗最外面那层壳还未去掉,装板栗的东西也还没准备好,还是留一天来准备最好。
新鲜的粽叶暂时没有,但春季摘的风干了准备做叶儿粑的干粽叶是不少的,只需要泡好洗净就行。
还有荷叶,家里只有十几张准备做米粉肉的干荷叶,不知道够不够,还是得再备一些,陈如松去隔壁陈二哥家借了十张,又去老宅借了十张,三十多张应当够了,看来今年要多备些荷叶了。
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各个方面都准备妥当了,第二天,夫妻俩将孩子托付给田氏,就出发去县城。
下了车后,夫妻俩去了管理街市摊子的办事处,交了五文钱,得到一个摊子两个时辰的使用权,还租了一个称,他们不只卖饴糖板栗,还带了一些其它的东西一起卖。
县城最热闹的这个街市,是由官府管着的,只要交了摊子的租金,仗势欺人收保护费的情况几乎没有,这也是夫妻俩钟意的原因。
夫妻俩来得晚,好的摊位已经被选完了,现在拿到的只能算一般。
到了摊位,发现周围人不算少,两人松了口气,将东西摆上,随即心怀忐忑地等待着客人光顾。
两人没有只卖饴糖板栗的打算,只剥了有刺外壳的生板栗也带了不少,还有煮熟了没剥壳也没放饴糖的熟板栗,还有剥了里面这层壳但没加饴糖的板栗,四种选择,看看哪个好卖些。
当然,既然都花了钱租摊位了,自然是要充分利用起来,家里种多了吃不完的蔬菜拿了一些来卖,还带了一些花生,散着卖比直接卖给粮铺贵一些。
因此,收获时杨稔就没急着卖,她想趁冬季卖之前在春季采摘的蘑菇干、竹笋干和蕨菜干的时候一起卖,不过既然这时候租了摊子,就带了些来卖,板栗卖不出去的话,花生总能卖些出去吧。
当然,三样干货杨稔也带了一些来,虽说打算冬季卖,可她能想到,别人或许也想到了,到时候又卖不上价,干货她可是存了不少的,所以打算这时候摆上看看能不能卖出去,早些卖了换成钱更好。
东西有些杂,夫妻俩调整了下东西的位置,大致看上去还成。
其余东西都是次要的,两人最紧张的是板栗能不能卖出去。
卖东西要吆喝,杨稔不好意思,看向陈如松,你喊几声。
陈如松知道媳妇的性格,点头应下,开始吆喝:饴糖板栗,卖饴糖板栗嘞,又甜又香又好吃的饴糖板栗。
一连叫了不少声,成功吸引了几个客人。
饴糖板栗,这板栗还加了饴糖?几个来看的客人中,一位圆脸微胖的中年妇人率先问道。
杨稔连忙回答:是啊,姐,这板栗我们都是剥了壳还加了饴糖的,甜的很。
被看着小了十几岁的人喊姐,圆脸妇人心情好了,有兴趣再待一会,能尝么?
杨稔点头,当然可以。用小签子戳了一个递给这位妇人。
圆脸妇人接过,尝了尝,缓缓点头,比平时吃的板栗略甜一些,是加了糖的,家里那小子怕是喜欢吃,今日没带他出来,买点这个哄哄吧。
怎么卖的?圆脸妇人问道。
要成了!杨稔按捺住心里的雀跃,微笑着指着摊子上粽叶折成三角放了板栗的地方说道:小份两文,粽叶包着这个,还有大份的,荷叶包着这个,是六文一份。
就要一份大份的。小份的不好拿,而且她也有些喜欢这个加了饴糖的板栗,买小份怕是太少了。
好的,姐姐拿好。收了钱,杨稔语气甜甜的,笑容满面的将荷叶包着的板栗给圆脸妇人递去。
一下子就将今日的摊位费挣了回来,真好。
有了圆脸妇人的购买,其余几个看着的客人也纷纷要尝,最后也有两位买了,虽然都是小份,可杨稔也很高兴了。
接下来也算顺利,只要尝了板栗的,八成以上的人都买了,在摊位快要结束时,饴糖板栗已经卖完,剥了壳的熟板栗和没剥壳的熟板栗都只卖出去一部分,而生板栗却卖出了大半。
摊上的其它东西,也卖出去一部分,蔬菜都卖完了,花生和干货也卖出去一些,换了不少银钱回来。
摊位到时间后,夫妻俩收拾东西到驴车旁边等着,两个人心里都是止不住的兴奋。
第22章 继续
此时还在外面,财不外露,夫妻俩都默契地不提赚了钱的事,打算回去再仔细算下挣了多少钱。
趁着还有小半个时辰驴车才回,两人去买了二两饴糖,准备下次卖的材料,饴糖板栗卖得不错,饴糖也就需要得多一些。
两人不想声张今日卖板栗的事,但今日也是有一些人来了县城,这个县城最热闹的街市是陈家村光顾最多的地方,也是周围几个村经常光顾的地方。
夫妻俩在卖东西时就已经与几个村里的人还有邻村一些认识的人碰过面,寒暄过。
恋耽美
也没有少多少,陈家村板栗树多,可人也多,都差不多的,你留着。杨母抱着孩子,不好去阻拦,刚想示意儿子给女儿装回去,杨稔已经将背篓给丈夫背上,过来抱儿子了。
好了,娘你别说了,也尝尝我跟你女婿摘的板栗,我们先回了。夫妻俩快步离开杨家。
李氏松了口气,还好大姑姐没跟婆婆说刚刚的事,否则她得吃不了兜着走。
而杨稔为什么没直接跟她娘说,陈如松也有些疑惑,问了出来,媳妇,你怎么没跟娘说刚刚的事?自家媳妇可不是忍气吞声的人啊,这也是刚刚他没管的原因。
大家都在,总不能就当着面说吧,等下次我单独跟娘说,让她心里有数就行。
原来是这样,陈如松明白了。
回到家,杨稔抱着儿子坐在凳子上,指挥着丈夫,你去给板栗剥壳,煮些来吃。
陈如松应下,他也喜欢吃板栗,这时候肚子也饿了,更是想吃,动作迅速。
板栗就这样煮熟不好剥开,陈如松贴心地给每一个板栗开了个口子,或许有些水分,可剥开却是容易的。
今年吃的第一个板栗,杨稔觉得回味无穷,一下子,煮好的板栗就被她吃了大半。
太好吃了,如松,咱们明日还去摘怎么样?反正这时候没什么事干,板栗这么好吃,合该多摘一些。杨稔有些激动。
今日摘的板栗,分了一些给媳妇娘家,又煮了一些,虽还剩不少,可看媳妇这喜爱的样子,怕是撑不了多少天,要想以后还能吃到板栗,这时候还是得再摘一些。
陈如松于是爽快应下,行,明日接着去,不过咱们要换地方了,今日那些都已经没多少了。
那孩子还是拜托婆婆带吧,大嫂说两句就说两句。反正让婆婆带总要比给娘家带要名正言顺一些。
陈如松没意见,只是觉得有个孩子,怎么就有点碍事了呢,干什么,去哪儿,都得顾着他,颇有点束手束脚的感觉。
媳妇......陈如松语气迟疑。
杨稔奇怪,什么事?
陈如松心一横,说了出口,要不,咱先不急着要第二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就这么麻烦了,再来一个干什么更不好。
说完这话,陈如松心里忐忑,大家都是以多生为目标,只要能生就一直生,哪里有先不生的说法,他有些担心媳妇生气。
不急着要第二个孩子?杨稔心里复述,幻想了下如果这时候有了老二,家里一切事情都得压在丈夫身上,她是个娇气的,月份大的时候不仅帮不上忙,还得丈夫既忙家里又得照顾她,还有个大儿子要看顾,怕是手忙脚乱都是轻的。
这时候要老二,好像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杨稔点点头,好,可是怎么才能暂时不怀孕?我可不想和药啊。她可是听说过,那县城里面的一些大户人家,男子十三四岁就有通房丫头的,就算行了房也不许有孕生子,得喝那什么避子汤,可伤身了,或许喝一段时日,这辈子就不能有孕了。
她只是决定暂时不生,可不是打算以后都不生。
媳妇竟然就这样同意了!陈如松有些不真实,听着后面这句话,他忙道:不会不会,你男人怎么舍得你喝那东西,我来想办法。
暂时不生这个事,夫妻俩达成一致。
晚上跟田氏说好,第二天一早,杨稔把孩子送去老宅,陈如松收拾东西,很快就出发了。
今日换了块地方,板栗树肉眼可见不如昨日多,翻山越岭,摘了半天,也就昨日一半的样子。
好少了。杨稔抱怨了一句。
这是自然,板栗是好东西,大家都知道,自然是人人争抢。陈如松安慰道。
捡到肚子饿了,杨稔没了兴致,回吧,不太想捡了,今日这些就留着冬季的时候吃,昨日的这段时日吃,也勉强够了。
行,那咱们便回去吃中饭去。跟着媳妇一日吃三顿,到这时候,他这肚子已经在唱空城计了。
夫妻俩原路返回,因为近的地方都被摘得差不多了,他们走得比较远,走了挺久,也还是在山上。
有些累了,歇会吧,走得好累啊。杨稔体力不支了。
两人坐一块歇息,杨稔抬头随便瞧瞧周围,发觉面前不远处有一颗板栗树,不大,但是硕果累累的样子。
怕是自己眼花,杨稔还揉了揉眼睛,看到的依旧没变。
连忙告诉自家男人,前面那有一颗板栗树,树上好多板栗啊,你快看看。
陈如松定晴一看,果然是,媳妇,你眼睛可真好使,这棵板栗树怕是还没被人光顾过。
两人直奔这棵板栗树,到了树下,看着硕果累累的板栗,都不感觉累了,浑身有劲。
陈如松拿着长杆打得啪啪响,杨稔也活力十足,一个一个捡得飞快,心里庆幸今天带了麻袋来。
最后,光是这一棵树,就装了一麻袋,二三十斤是有的,而且还没摘完,是不够装了,两人背的背篓装满了,还装了整整一麻袋。
这丰收的喜悦啊,杨稔心里美滋滋的。
今日回去再来是不成了,来来回回要小一个时辰,摘不了多久又要回去,不值当,也不能晚回去,晚上的山林还是不要待为好。
夫妻俩的心情都美得很,两人先回了家,把东西放下,陈如松兴致勃勃地跟媳妇商量,媳妇,我背的这背篓板栗不如就给爹娘吧。
杨稔看着丈夫身旁那满满一背篓的板栗,皱了皱眉头,给爹娘我当然是愿意的,只是大嫂最近总是不太搭理我,看我的眼神也不好,我不太想给她。
她不想让自己活得憋屈,对她不好的,她也不想对对方好。
这样啊。陈如松语气弱了些许,开始思索如何既孝敬了爹娘又不让媳妇堵心的办法。
第21章 试卖
可思来想去,陈如松也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办法。
只好暂时搁置,反正这板栗在这跑不了,晚点想出妥善的办法再给爹娘也不迟。
思及此,陈如松就先不带板栗,直接老宅去接儿子,杨稔负责做饭,因为陈如松做的菜味道一般,她做的好吃,平常没事,都是她来做饭菜,陈如松负责后续碗筷的清洗。
跟亲娘约好明日也帮忙照顾儿子,陈如松就带着儿子回来,一家人温馨的吃了晚饭。
第二天,两人起了大早,把孩子送去老宅,就马上出发。
现在正是大家摘板栗的时候,要是不早些过去,那棵才刚发现的板栗树的板栗恐怕就要成了别人的了。
到了地方,两人也不懈怠,立刻就开始分工合作。
为了不耽误时间,杨稔特地准备了中饭,等响午饿了就直接吃,省下来回跑的时间,争取今日将这棵树结的板栗给一网打尽。
除了响午吃饭,两人一刻也未停歇,终于在太阳下山前,将这棵树成熟的板栗采摘完毕。
装了三个麻袋,外加两个背篓,有一百多斤了,正常的板栗树,能结百斤板栗,不过这棵树并不算很大,算上昨天摘的有两百来斤,也不错了。
明日运到县城卖吧。这么多的板栗,他们是必须要卖一些的,但是卖到镇上,卖不上价,杨稔不想辛辛苦苦采摘的板栗卖个低价。
肯定的,镇上消化不了。陈如松接话,他也是这个想法,只是,就算是到县城,也不一定能卖出多少,咱们这一片村子附近的山都有板栗树。
先带一些过去试试,卖不完就卖不完。杨稔想着板栗如此美味,卖不完大不了各家亲戚送一些,剩下的好好保存着以后自家慢慢吃。
县城的小孩子肯定也喜欢吃板栗,只是一斤板栗五文,买多了才会少一些,精打细算的城里妇人不一定都舍得买。杨稔思索着。
想着村里孩子们拿着板栗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杨稔有理由相信县城的孩子也是一样喜爱的。
五文钱贵,那一文两文总舍得吧,杨稔一个机灵想到了一个办法,不如咱们把板栗想昨日那样,开个口子煮熟,彻底剥壳卖吧,小份小份卖,一份只卖一文钱。
那得有东西装,用粽叶吧,折成一个漏斗,包粽子那样,这样一份一文,然后若要得多就用荷叶来装,这法子能行。陈如松有些肯定。
是呐,既然单着卖卖不出价,咱们就这样卖吧,不过不能卖得比生的还便宜,咱们还得借个称称一下一斤是多少,能拆开几份,到底费了这样多功夫能不能行。杨稔回复。
好勒,咱们回去慢慢想周全。陈如松兴致极高,他觉得媳妇想的这个法子指定能成。
商户不许科举,但偶尔摆个小摊,并不算商人,对儿子以后也没影响。
夫妻俩都是行动能力强的人,回家后就去借了称来,称了几份去了最外面那层有刺的外壳的板栗,一份一斤,算算大概有多少个,因为板栗有大有小,所以多称几份,算个大概。
一斤大概有三四十粒,这,好像不太划算,咱们还得剥了全部的壳,而且一份放五个显得太少了,鸡蛋才一文一个呢,怕是不好卖,放多了就跟卖生的一个价了。杨稔愁了,还以为想到个好办法呢。
一文一份的份量少,那两文呢?陈如松开口道:那咱们便卖两文一份,多放一些,一斤分成三份,一份十一二个,看着不会太少,别担心,咱们这次试试水,卖得不好就还是卖生的。
两文一份?也行。虽然觉得或许贵了些,可一文的分量看上去显得太少了,就先这样定下吧。
水煮的板栗味道有些淡,要细细品味,用蒸笼蒸吧,不如剥完壳之后再少少的加点饴糖吧,饴糖板栗,听着就好吃。杨稔建议道,她其实想试试这样的味道,一定十分美味。
饴糖不便宜,十文才一两。陈如松提醒道。
是不便宜,少少加一点便好,有个味,也好卖一些。杨稔还是觉得得加点饴糖,不然就剥了壳的水煮板栗,两文一份恐怕不太受欢迎。
媳妇坚持,陈如松只得同意,行,家里还有一些,应该有半两,就先用那些试一下。
将事情盘算好,就开始准备。
今日已经晚了,明日上午是不太可能去得了的,村里的驴车就利叔家一辆是给载人的,一般是上午出发,下午就回,中间一般间隔两三个时辰。
他们也不能急急忙忙,总要准备妥善,还有这么多板栗最外面那层壳还未去掉,装板栗的东西也还没准备好,还是留一天来准备最好。
新鲜的粽叶暂时没有,但春季摘的风干了准备做叶儿粑的干粽叶是不少的,只需要泡好洗净就行。
还有荷叶,家里只有十几张准备做米粉肉的干荷叶,不知道够不够,还是得再备一些,陈如松去隔壁陈二哥家借了十张,又去老宅借了十张,三十多张应当够了,看来今年要多备些荷叶了。
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各个方面都准备妥当了,第二天,夫妻俩将孩子托付给田氏,就出发去县城。
下了车后,夫妻俩去了管理街市摊子的办事处,交了五文钱,得到一个摊子两个时辰的使用权,还租了一个称,他们不只卖饴糖板栗,还带了一些其它的东西一起卖。
县城最热闹的这个街市,是由官府管着的,只要交了摊子的租金,仗势欺人收保护费的情况几乎没有,这也是夫妻俩钟意的原因。
夫妻俩来得晚,好的摊位已经被选完了,现在拿到的只能算一般。
到了摊位,发现周围人不算少,两人松了口气,将东西摆上,随即心怀忐忑地等待着客人光顾。
两人没有只卖饴糖板栗的打算,只剥了有刺外壳的生板栗也带了不少,还有煮熟了没剥壳也没放饴糖的熟板栗,还有剥了里面这层壳但没加饴糖的板栗,四种选择,看看哪个好卖些。
当然,既然都花了钱租摊位了,自然是要充分利用起来,家里种多了吃不完的蔬菜拿了一些来卖,还带了一些花生,散着卖比直接卖给粮铺贵一些。
因此,收获时杨稔就没急着卖,她想趁冬季卖之前在春季采摘的蘑菇干、竹笋干和蕨菜干的时候一起卖,不过既然这时候租了摊子,就带了些来卖,板栗卖不出去的话,花生总能卖些出去吧。
当然,三样干货杨稔也带了一些来,虽说打算冬季卖,可她能想到,别人或许也想到了,到时候又卖不上价,干货她可是存了不少的,所以打算这时候摆上看看能不能卖出去,早些卖了换成钱更好。
东西有些杂,夫妻俩调整了下东西的位置,大致看上去还成。
其余东西都是次要的,两人最紧张的是板栗能不能卖出去。
卖东西要吆喝,杨稔不好意思,看向陈如松,你喊几声。
陈如松知道媳妇的性格,点头应下,开始吆喝:饴糖板栗,卖饴糖板栗嘞,又甜又香又好吃的饴糖板栗。
一连叫了不少声,成功吸引了几个客人。
饴糖板栗,这板栗还加了饴糖?几个来看的客人中,一位圆脸微胖的中年妇人率先问道。
杨稔连忙回答:是啊,姐,这板栗我们都是剥了壳还加了饴糖的,甜的很。
被看着小了十几岁的人喊姐,圆脸妇人心情好了,有兴趣再待一会,能尝么?
杨稔点头,当然可以。用小签子戳了一个递给这位妇人。
圆脸妇人接过,尝了尝,缓缓点头,比平时吃的板栗略甜一些,是加了糖的,家里那小子怕是喜欢吃,今日没带他出来,买点这个哄哄吧。
怎么卖的?圆脸妇人问道。
要成了!杨稔按捺住心里的雀跃,微笑着指着摊子上粽叶折成三角放了板栗的地方说道:小份两文,粽叶包着这个,还有大份的,荷叶包着这个,是六文一份。
就要一份大份的。小份的不好拿,而且她也有些喜欢这个加了饴糖的板栗,买小份怕是太少了。
好的,姐姐拿好。收了钱,杨稔语气甜甜的,笑容满面的将荷叶包着的板栗给圆脸妇人递去。
一下子就将今日的摊位费挣了回来,真好。
有了圆脸妇人的购买,其余几个看着的客人也纷纷要尝,最后也有两位买了,虽然都是小份,可杨稔也很高兴了。
接下来也算顺利,只要尝了板栗的,八成以上的人都买了,在摊位快要结束时,饴糖板栗已经卖完,剥了壳的熟板栗和没剥壳的熟板栗都只卖出去一部分,而生板栗却卖出了大半。
摊上的其它东西,也卖出去一部分,蔬菜都卖完了,花生和干货也卖出去一些,换了不少银钱回来。
摊位到时间后,夫妻俩收拾东西到驴车旁边等着,两个人心里都是止不住的兴奋。
第22章 继续
此时还在外面,财不外露,夫妻俩都默契地不提赚了钱的事,打算回去再仔细算下挣了多少钱。
趁着还有小半个时辰驴车才回,两人去买了二两饴糖,准备下次卖的材料,饴糖板栗卖得不错,饴糖也就需要得多一些。
两人不想声张今日卖板栗的事,但今日也是有一些人来了县城,这个县城最热闹的街市是陈家村光顾最多的地方,也是周围几个村经常光顾的地方。
夫妻俩在卖东西时就已经与几个村里的人还有邻村一些认识的人碰过面,寒暄过。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