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18)

    什么?他手里至少得有三两吧,都给那罗翠儿了?陈如松惊异。
    田氏愤愤不平地点头,是啊,分家后就开始给银钱了,家里的钱他没给你大嫂,全都自己收着,觉得大家都不知道他手里有多少银钱,就放肆的很,前几月一月能给几百文,过年钱还又给了五百文,说让她过个好年!
    真是没见过这样慷慨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的女儿,不,他女儿也没这样好过。
    不应该啊,大哥不至于这样吧。陈如松有些不敢相信。
    杨稔也很惊奇,这,也太拎不清了吧,自家爹娘孩子还一月难有一次荤腥,就能给别人一月几百文,脑子还在吗?
    我跟你爹也很难相信,那晚你们吃完走了,我让你大哥去买些粮食回来,想着既然不用送铁蛋念书,家里就吃好一点,跟之前没分家那样过,可你大哥支支吾吾,就是不答应。
    刚巧那罗翠儿,她一个孤女却穿着一身细棉布做的合身的新衣过来感谢你大哥,说是多谢他给的银钱,被我抓了个正着,觉着不对,才逼问出来的。
    连买点粮食的铜钱都没有了?之前卖猪肉的钱总还有吧。陈如松追问道,他还是不信大哥会这么蠢,别是听了大嫂的枕头风,想要爹娘拿钱出来吧。
    去年抓了两头猪养,死了一头,另一头也没养好,自家都不能吃饱,它哪里养的肥,总共才一百来斤,除去留下的肉,也就得了五百多文,都被你大哥当散财童子了!田氏狠狠道。
    原来是真的蠢,陈如松恨不得这时候去狠狠揍大哥一顿,可站起来后又想,是没用的,打了又能如何,关键是爹娘怎么想的。
    那娘你跟爹怎么做的?爹娘都还算康健,他们自己就能惩罚大哥的。
    以后家里的银钱,还是放在你娘手上。陈大兴沉默了许久,回答了儿子这句话。
    那大哥这次的事就这样过去了?陈如松觉得,除了这个,不给大哥一点教训,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说到这个,田氏神色莫名,我们决定,这两年你大哥还与去年那样,吃差的粮食,我们好的粮食,吃肉他也没得吃,吃蛋也没得吃。
    这样,会不会伤到身子?不吃点肉,又要干重活,陈如松怕大哥撑不下去,虽然还恼着,可也不想他就这样伤了。
    不这样,他也长不了教训,就是过得太好了才能不把银钱看在眼里,等他受不了了好好地认了错,是真的明白自己做错了后,我跟你爹也就不会太难为他了。田氏解释道。
    那就行,爹娘你们心里有数就好。陈如松没在纠着。
    说了这事,陈大兴和田氏也没了劝说小儿子的心思了,罚了大儿子,那几两银钱也回不来了,心里怎么不心痛,何况,这大儿子简直白生了,没点头脑,不知道心疼家里人,只顾着可怜外人,一想到这个,哪里还有心思说别的。
    连家里的伙食都没了要拿私房钱出来的意思,免得大儿子又认为家里富得流油。
    如松,小景念书的事你心里有数就行,我跟你娘就不劝了,这就回了。教得最多的大儿子是那个德行,陈大兴突然就不敢再教另外两个儿子了,生怕哪里没对,祸害了两个看着还成的儿子。
    爹,你跟娘吃了夕食再回,不急。陈如松连忙留人。
    爹娘这个样子,他得给他们补补才行,正好家里的鸡养了这样久之前一直煮鸡蛋吃,到小年才炖了一只,是时候再炖一只了,还得再炒几个肉菜。
    这会还早,吃什么夕食,先回了。陈大兴不想儿子破费,自己跟孩他娘留下,儿子定然是要做一顿好的,多费钱,小儿子本就不容易,他们当爹娘的可别给增加负担。
    陈大兴心里,也隐隐有些后悔,不该分家分得这样早,小儿子的儿子才几个月,正是要人带,当时他是想着让孩他娘帮着带。
    老大分了这样多家产,孩他娘帮着带带小景没什么好说的,可不想大儿媳却显露出不容人的性子,小景送过来,她就要甩脸色,闹得小儿子不想送小景过来。
    当时他已经把家给老大当了,老大不说话,他心里失望,便打算到时候贴补贴补两个儿子,可接着就说铁蛋念书费钱,他就不好再贴补了两个儿子了。
    不早了,爹你跟娘就当帮我照顾照顾小景,小稔她要绣帕子贴补家用,可小景实在太闹腾了,都没空了,这会您跟娘过来了,就帮忙看看,让小稔绣个帕子,挣个几文钱也好。陈如松胡乱道。
    知道儿子只是拿个借口,二老也不好告辞,也就留了下来。
    听到杀鸡声,陈大兴坐不住了,如松,你这是做什么,还杀鸡了,我跟你娘算你的客人了是不是?
    爹,你说什么呢,是小稔最近要补补了,去年一年都没杀鸡,太亏了,我给她补补,你们没过来我也是要杀的。
    今日要杀鸡陈如松说的是实话,不过要是他爹娘没来的话,他是不会杀这只最大最肥的,挑一只不大不小的就行,媳妇如今胃口没有刚生产那会大了,一整只鸡一两顿是吃不完的,久了就不新鲜,让他吃就浪费了。
    说什么你都有理。陈大兴嘀咕道,不过脸上却洋溢着笑容,不管怎样,儿子好吃好喝的招待是重视他们,是让人高兴的。
    田氏没管这些,她认真地带着孙子,以后还是自己跟当家的当家,帮小儿子带小景,大儿媳就不敢甩脸色了,就是敢甩,她也不惯着了。
    真是得了便宜还不卖乖,村里有几家是这么早就分家的,原本不分家,两个儿子的孩子她照样带,家里的东西还得分给两个儿子。
    这样早分家,大儿子一家可是占了另外两个儿子的便宜的,这几年又是大房二房生孩子,又是小儿子成亲生子,花的银钱多,再过几年家里存银铁定要多些,再分家,两个儿子还能分得多些呢。
    第33章 大头家事
    晚饭杨稔特意煮了五人份量的, 公婆怕是这些时日被气得没吃几顿好的,既然过来了,总要让他们吃饱喝足。
    与自家男人心疼爹娘不同, 杨稔从中得到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日后儿子又能放心的拜托婆婆带了,毕竟掌家大权又回到了公婆手中,婆婆是个疼孙子的,不用顾忌大嫂了, 那是不用说都要来帮忙带的。
    这样日后她做事也不用束手束脚了, 因此,对于孝敬公婆, 杨稔是不会心里有怨言的, 自己也会尽心尽力,这是投桃报李, 因为婆婆带小景是很用心的。
    不仅好好招待了二老,陈如松在征得媳妇同意后还将家里的大米装了一袋,大米的价格是粮食里最高的,定然被大哥卖去了,大米养人,爹娘得养养。
    家里去年收的粮食都没卖,家里还有不少存粮, 拿一袋给爹娘也无妨, 只是陈大兴怎么会收, 强硬地拒绝了。
    出了正月十五,村里要建房要修缮房子的开始动工了,陈如松这个劳动力自然不会被错过,日日都有事做。
    杨稔没什么事 , 就带着儿子在家剥花生种子,这时候有空,就剥了最好,免得日后着急。
    剥花生壳伤手,一日下来,杨稔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就隐隐作痛,只好停了一上午,下午再接着剥。
    就这样每日剥个半日,歇个半日,将花生种子剥完了。
    又没了事做,杨稔只好回到去年的生活,带孩子兼做针线活。
    一直这样到了二月,二月是春笋长出的季节,这时候的笋子最好吃,鲜嫩爽脆,杨稔喜爱,只是去扯笋子,却不能将孩子背去,山里刮来刮去,别把儿子的小脸蛋刮伤了。
    思及此,杨稔打算将孩子送去老宅,婆婆定然乐意帮忙带孙子。
    果然,得知儿媳要去扯笋子让她帮忙带孙子,田氏乐呵呵接过孙子,小稔,你放心去扯笋子吧,小景我会带好的。
    多谢娘。杨稔庆幸自己没碰到很偏心的婆婆,否则不会这样容易。
    这次还是和大头的媳妇惠娘一起,陈如松被叫去帮忙了,一个人去山里总是孤单,有个伴是最好的。
    惠娘平常是不多话的,不过这次话却多了起来。
    交流一番后,惠娘问出一句:小稔,你跟如松这一年过得怎么样?累不累?
    还好呀,自己当家做主,虽然心里有些不踏实,可过了一年后,也渐渐好了。惠娘这样问,是不是想分家了?
    村里少有你家这样,爹娘还建在就分家了的,便是有的,也是家里实在不和才分,可跟你家这样兄弟和睦又爹娘康健的,几乎没有。惠娘感叹道。
    这倒是,陈家村也是向来奉行父母在,不分家的,其实她也不知公婆是怎么想的,但是分家,她是很乐意的,不分家总是束手束脚的,做什么都有人管着,分了家,想干什么干什么,多轻松自在。
    这是我公婆他们的想法,应当有他们的考量。
    惠娘吞吞吐吐半天,讲了自己问话的原因,我公公身体不好了,他想趁他在的时候,给我们分家。
    原来是这样。难怪会问分家后的生活了,只是她记得大头家里同样是有着三十几亩田地的人家,还是两个儿子,大头便是小的,以后也能分到十几亩田地,吃喝不愁的,惠娘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样想着,杨稔也接话道:那日后你就有十几亩田地了,还能当家做主,日子可比我们家好过多了。
    听到这个,惠娘却是一脸愁容,哪里是这么容易的,孩子他大伯不愿意养婆婆。
    惠娘的婆婆?杨稔终于记起了,大头家三十几亩田地,又只有两个儿子,其实要比公公更富裕,陈家村其实家里有些银子就会生出送孩子念书的念头,毕竟是陈氏一脉。
    之前陈大哥说要送铁蛋念书,公公虽然不赞同可也没反对,心里怕也是想的,只是觉着太费银钱了没说。
    大头家之所以没有,听说是因为大头他娘生大头时有些不顺,身体一直不大好,时不时要病一场,家里要备着一些银子不能动,虽然生活还算富足,可也不敢想念书的事。
    可养老人不是向来是长子的事吗?除非是不孝的,可这不养老人,算是明目张胆的说自己不孝了,大头他大哥这么不要名声吗?
    他说我婆婆是因着大头才生产不顺的,是大头的错,这些年家里一直供着婆婆抓药吃,已是大头占了便宜,既然分家,就一家一个老人,他养公公,我们养婆婆。惠娘语气愤恨。
    一家养一位老人,村里闲话是少些,但还是感觉不正常啊。
    你公公怎么说?不管怎样,惠娘公公还在,应当不会让此事发生。
    公公,我公公他本就偏心大房,不然大哥提出来就该骂的,不仅不骂,他自己都快被说服了。这才是惠娘不安的原因。
    偏心,是当爹娘的通病,杨稔不奇怪,那家产怎么分?既然都一家养一位老人,那么家产自然就不能四六分了吧。
    大房还想分六成,不过大头是绝不会同意的,还僵持着,只是最后只怕是对半分,但婆婆分到我们养。既然说了,惠娘也就不瞒着,都说了出来。
    你们倒时候分家,立个字据为好。杨稔给出建议,其实她心里觉得,大头他娘平时也是比较和气的人,要是一家养一位老人,大头他娘帮着大头带孩子也是不错的。
    又不是一直生病,而且那病只是身子弱,药钱没有很多的,还能对半分家产,多出来的家产就当看病抓药的银钱,其实也还好,只是惠娘明显不愿,她也就不说了。
    惠娘点头应下,这个大头也说过。
    一路听着大头家的官司,终于到了山里竹林密布的地方。
    二人分散开来,杨稔开始专心扯笋子,春笋这时候嫩的很,越扯越有味,不知不觉,就扯了一整背篓外加一大麻袋。
    扯够了,再多就背不回去了。杨稔自言自语着,又高声呼喊:惠娘,你扯好了没?
    很快就得到一个回复,好了好了,我过来找你。
    杨稔便将一大麻袋的春笋压在背篓上,绑好,惠娘也是如此,背着这样重的东西,两人都没了谈话的心思,只想赶紧背回家。
    一路无言,到家后,杨稔才长长的出了口气。
    隔壁二嫂已经近八个月的身孕,平时一些农活能干,但上山扯笋子是绝不会去的,陈二哥也去帮族人干活了,两个侄女也不大,这会怕是没有笋子吃,杨稔就拿了一大把过去。
    回来后,又拎了一大捆去老宅接儿子。
    小儿媳总是这样客气,田氏瞧见杨稔拿着一大捆笋子,心里不由叹气,还是分家的错啊。
    小稔,你咋又带东西过来?每次带小景都要拿东西,你请我带的么?田氏佯装不高兴。
    娘,这也就是给您尝尝鲜,我都去扯笋子了,难道还能不给您二老吗?就算是婆婆不给带孩子,自家也是得时不时孝敬二老一番的。
    晚上陈如松回来,杨稔询问大头家的事,她跟惠娘的关系虽然不错,可问得细了,她怕自己发表什么意见,这可不是能说的话题。
    我今日听惠娘说,他们家要分家了。
    是,大头跟我说了,你想知道什么?陈如松一听媳妇的话就知道她好奇了。
    大头家里不是还挺和睦的吗?为什么大头他大哥不想养他娘了,真就是觉得看病花钱?都这么多年了,要有怨言早该有了吧。
    大头他哥新娶了个媳妇,这怕是那个新媳妇的枕边风。陈如松解释道。
    新娶了媳妇?杨稔不解,没听说啊,什么时候娶的?
    是个寡妇,还带了个女娃,大头他娘不太瞧得上,不让摆酒,已经进门小半年了。
    那这次大头他哥说不养他娘,指定是这新娶的媳妇的报复了。女人的报复心可是很重的,乡下人家娶媳妇不摆酒可是很轻视的,再穷的人家都会摆一两桌。
    没摆酒的媳妇,出了门可是让人瞧不起的,夫家都瞧不起了,外人自然更甚。
    这婆媳的关系可真难处,以后咱们自己过自己的,不让儿子来养,免得这儿子被媳妇枕边风一吹,就来嫌弃爹娘了,到时老了还遭罪。杨稔皱着眉头道。
    她是真的受不了以后儿子成了亲,他媳妇说什么就听什么。
    好,别想这些,以后你绝对不会碰到这样的事情的。要是他,儿子说出不想养娘的话,他直接就扫地出门了,一点家产也别想要,辛辛苦苦养这么大,给娶妻生子,帮着照顾孙子孙女,到头来还敢嫌弃当娘的看病要钱,也不看看谁生的你。
    到底是别人家的事,杨稔好奇一番就放下了,只是在心里给自己提个醒,要小心以后。
    接下来继续扯笋子,春笋晒干,能保存许久,杨稔忍不住要多扯一些囤起来。
    到了二月底,天气暖和了,山上有蘑菇可以采了,蘑菇比竹笋更让杨稔喜爱,于是她又约着惠娘一起去采蘑菇。
    蘑菇难找,一整日下来也不到一个背篓,不过一顿吃不了多少,还是能存下很多的。
    晒蘑菇要先将蘑菇蒸了再晒,免得有虫子在晒的过程将蘑菇给吃了。
    蘑菇捡完,又有新鲜东西了。
    野葱,三月初,空地里长了不少,瞧着喜人。
    杨稔自然是接着忙活,不错过每一样野味。
    野葱刚找够,轰隆一声,下雷雨了,杨稔颇为狼狈地跑回家,眼神却亮晶晶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