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17)

    大哥呢?陈二哥沉着脸问道。
    陈大嫂不明白他黑什么脸,大过年的,真是。
    因着不满,回答的语气也不大好:去打水了,等会就回来。
    话音落下,陈大哥就进来了,放下东西招呼道:二弟三弟都过来啦。
    大哥,你作甚要虐待爹娘?陈二哥沉声道。
    这话让陈大哥惊异,也倍感委屈,二弟,你说的什么话,我哪儿虐待爹娘了?
    陈大兴也为大儿子说话,老二,没有的事,你怎会这样说。
    爹,你还偏着他,你和娘从分家到现在,都瘦了多少了,要不是没吃饱穿暖,怎会瘦成这样?听到陈大兴的话,陈二哥也觉着委屈,他从小就知道他爹偏心大哥,可现在他是在为他爹鸣不平,怎么还能偏帮。
    陈大兴还要再说,被田氏拉住了,她听到二儿子的话是真的开始觉着委屈了,当初没分家,家里三十多亩田地,一大家子十几个劳动力,每年不仅能存下不少银子,吃喝穿用在整个村子里也是中上等,如今,却吃的最便宜的粮食,还得精打细算,免得日后不够吃。
    若是没人说还好,经二儿子这样一说,田氏想想这些日子过得,简直心酸。
    老头子说什么分家好,哪里好了?当初直接压下大儿子要送铁蛋念书的念头多好,一家子还在一起,过着好日子。
    铁蛋念书费钱,家里吃的差了点,不光是爹娘,我和你大嫂还有你侄子侄女一样都瘦了。陈大哥尴尬地说道。
    他是个要面子的人,不希望被弟弟们看轻,早知如此,就不听家里那妇人的建议,少在爹娘面前哭穷了,自己的目的没达到,还惹得他娘每日做饭越做越少,越做越差,一家子都瘦下来了。
    铁蛋读书要是真这么花钱,不如不读,这才开始,就这样缺钱,再读下去是不是得卖田卖地来供?陈二哥恨恨道。
    大哥,铁蛋念书,到底要多少银钱?一月一百文的束脩,笔墨纸砚便是一月一次,也就三百文,算些杂七杂八,一月五百文总够了,一年下来也才五两银子。陈如松想了很久,也想不明白这费钱到底费到哪里去了?
    陈大哥略显心虚,开口道:还有书和给先生送的礼,这些是要不少银钱的。
    陈如松不相信,大哥,之前你跟我说,私塾先生有书,可以借了抄写,白纸虽贵,可我想,怕是还用不到一两银子吧,铁蛋去私塾还没到一年,也就是说六两银子也没用到,这钱费到哪去了?这才是陈如松一直没明白的地方。
    第31章 结果
    接着陈如松又补充道:便是给先生送礼, 也只有仲秋节和过年这两次,我打听过,一次送上一百文不到的东西已是极重的礼了, 那么也还是用不到六两银子。
    这话就把陈大哥本来要用送礼做借口的话给堵上了。
    陈大兴不是个笨人, 他只是被之前的思想蒙蔽了,从来都说读书费银子,他也毫不怀疑这句话。
    是以大儿子说家里的银钱都耗在孙子身上,他也没多想, 可经小儿子这么一算, 铁蛋念书再花钱也没到要咬紧裤腰带的地步。
    可大儿子为什么要将多余的粮食都卖掉,只留将将够吃的粮食, 嘴边还一直挂着念书太费钱了, 家底都掏空了?
    从前家里若是不办什么大事,一年能存下□□两, 分了家,田地少了四成,但五两银子还是能存下的,算上分家得的,有七两银子,这还是按从前那样过日子能有的。
    像大儿子这样,将贵的粮食都卖了, 家里只留一些仅仅够吃到明年秋的便宜的粮食, 手里十两银子都不止, 哪里会缺银钱?
    老大,如松的话你听到了吧,给我跟你娘一个解释。陈大兴难忍失望,大儿子是想要他跟老伴的棺材本不成, 明明不缺却要在他们面前说缺钱。
    陈大哥确实是个要面子的人,可也是孝子,看到爹娘瘦削下来,心里不是不内疚的,原是想着爹娘将小弟的念头打消,他就赶紧停掉儿子的学业,恢复原来的生活,再给爹娘补一补,可不想,却是两个弟弟率先给爹娘抱不平。
    爹,娘,儿子不想送铁蛋继续上学了。
    陈大哥冒出的这句话令人奇怪,跟之前的话有什么关系么?杨稔不解。
    什么?陈大嫂惊呼。
    咦?怎么大嫂竟然不知自己丈夫的想法,不过大房不是要慢待公公婆婆就好,毕竟是大房接下二老养老的任务的,他们三房便是帮也帮不了太多,若要自家接二老过来,便有当冤大头之嫌了,毕竟大房是得了六成家产的。
    到这基本就没自家的事了,杨稔心里放松,站在一旁继续听着。
    而此时的陈大嫂一脸激愤,陈如明,你傻了吧,先生可是说儿子读书不错的,继续下去说不得能考个秀才,你在想什么?怎么能不读?
    陈大哥并不想搭理自家娘们的话,心里对她还有些意见,就是她出的馊主意,说什么在爹娘面前哭穷,爹娘就会去打消三弟要送儿子上学的念头,但这根本没用。
    你是觉得当初执意要送铁蛋念书,今儿反悔怕失了面子,所以一直在我跟你娘面前说读书费钱,想让我们劝你?陈大兴拉着脸问道。
    爹这样想也好,总比知道自己的另一个目的要好,于是陈大哥低下头,虚着声说道:是,我也怕您生气。
    你,你陈大兴气急了,却不知该怎么办了,大儿子都是快到而立的人了,还这个样子,是他没教好啊。
    这时也不是教儿子是时候,现在关键是铁蛋到底还要不要接着读书。
    你心里是真不想送铁蛋念书了?陈大兴认真的问道。
    陈大哥一脸诚恳,是,爹,虽然今年铁蛋念书的花费确实是如松算的差不离,可这只是刚开始,明年就要更多,之后是一年比一年要的多,儿子心里想清楚了,家里支撑不了。
    这话陈大兴是很赞同的,读书好谁不知道,可又有几家能承担得了呢。
    眼看公公就要表态,陈大嫂急眼了,爹,铁蛋念得正好呢,怎么能让他就次停下,若是他是个有才的,偏被咱们给耽误了,那多遗憾呐。
    不等陈大兴说话,她又看向陈大哥,当家的,你之前可没说要不送铁蛋念书的事,只说
    你消停点吧!陈大哥厉声呵斥,这愚蠢的妇人,非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所有的算盘吗?
    眼看大家都只认为自己闹的这些是因为儿子读书的事,陈大哥心里没面,可也只能这样了。
    要是让爹娘和二弟三弟两家再知道自己是不想小弟送儿子念书,自家不送而感到没面,才在爹娘面前哭穷,想让他们去劝小弟放弃,这样自家放弃不会太没面,这样的理由更没面。
    陈大嫂心里有话想说,可看着当家的又是凶她,又是黑着脸,不敢再说。
    明明当时当家的说的是不想让三弟送儿子念书,不知道该怎么办,叫她出个主意。
    在爹娘面前扮穷,既能拿到爹娘手里的银钱,又能让他们见识到送孩子念书多费钱,从而去劝三弟打消点头,多好的主意啊。
    谁知道二房三房这两个还要当个孝子,自家当家的更是说出不想再送铁蛋念书的话来。
    陈大嫂的心思其余人不知,陈大哥见自家婆娘没出声了,也就移开眼。
    这时候,陈大兴开了口,既然不想送,就别送了,铁蛋再回来族塾读两年,把字都给认了,就回来帮忙侍弄田地,咱们家还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送孩子读书,也不是说送就能送的。
    好,听爹的,过完年我就去退束脩。有了他爹的话,陈大哥一脸轻松,儿子念书这样费钱,他早就不想送了,只是之前那样笃定,甚至分家也与这个有关,他心里不太敢说,之后弟弟又说要送孩子念书,他这个当哥哥的更是不好说出不送儿子继续念书的话来。
    如今好了,虽然还是丢了面儿,可以后就能过回从前那样的好日子甚至要比从前还好的日子了,陈大哥心里憧憬不已。
    行了,话说开了,你们去忙活吧,该干什么干什么,早点做好饭菜,咱们一家也好早些开饭。田氏给了台阶。
    今年陈二嫂有着近六个月的身孕,陈家不是那刻薄的人家,自然不会要她挺着肚子去厨房,杨稔就不能偷懒了,逢年过节,是不用家里未出嫁的女孩做事的,是以大房几个孩子都无事,杨稔把儿子托付给大侄女,就来到厨房帮忙。
    陈大嫂惦记着儿子的事,闷闷不乐,杨稔也不去打扰,看着有什么事就做,忙忙碌碌近两个时辰,大年三十的年夜饭终于完成。
    刚刚还惦记着的肉,这会都吃着不香了,陈大嫂没什么食欲。
    不过其他人可没有,吃得可投入了,尤其是大房几个孩子,吃得是狼吞虎咽,陈大兴看在眼里,心里也不由叹气。
    当初大儿子要送铁蛋念书,他开始是不赞同,可后来心里也不免抱着万一铁蛋是个有出息的这样的想法。
    默认了大儿子送铁蛋去私塾念书,甚至后来还跟老伴一起配合着,节省家里的花销,支持起来了。
    铁蛋是有着小灶开,其余几个孩子可就苦了,出生到现在,也就今年是过着吃不饱的生活吧。
    不读也好,不然等毛蛋大了,看着家里送哥哥去镇上私塾念书,自己却只能在族塾,心里不会不在意的,到时候兄弟不和可不是好事。
    吃完晚饭,给了压岁钱,守岁就不在老宅守了。
    到了家,杨稔发现自家男人有些不高兴。
    怎么了?爹娘的事情不是解决了么?陈大哥陈大嫂都不是故意怠慢公公婆婆,等以后铁蛋不去镇上私塾念书,大房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还有什么不高兴的。
    过些日子,爹娘怕是要来劝我们别动送小景去念书的念头了。
    他们劝,咱们不答应便是,爹娘不会太强硬的。如今都分了家,连大房的事,公公婆婆都放手大部分了,自家不住一起的,更不会怎么要求了。
    大哥之前怕是就打算着让爹娘来劝我,才做出这个样子。陈如松暗自猜测。
    这话怎么说的,杨稔不明白,大哥为什么想让爹娘劝我们打消念头?
    大哥这人我了解,只是不想送铁蛋读书,就在爹娘面前哭穷,说铁蛋念书多花钱,这我是不信的。
    陈如松又接着道:他自认是个要面子的人,在爹娘面前哭穷,多丢面儿,直接说不送铁蛋念书跟这个也差不离,怕是还觉着咱们要送小景念书,可他却又不送铁蛋了,觉得当大哥失了面子。
    所以他在爹娘面前哭穷,想让爹娘过来打消咱们的念头,之后家里没银钱,爹娘定会也劝大哥放弃,咱们不送小景念书,大哥就会顺势放弃让铁蛋念书,这样就是听从爹娘的安排,也不丢面子了?杨稔接着分析。
    大抵是这样。
    杨稔埋怨道:总是说要面子,当初来借钱怎么不觉着没面子。
    算了,咱们自己有打算就是,大哥,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想一出是一出。陈如松是真的奇怪,他爹自来看重大哥,教的最多的也是大哥,怎么大哥反而不怎么像样。
    出了元宵,也就是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天,陈大兴跟田氏来到小儿子家。
    杨稔一见二人过来,心里就猜测是为了打消自家男人那天说的要送小景念书这个想法而来。
    果不其然,招呼坐下后,陈大兴就开口道:如松,你之前说要送小景念书,是玩笑话还是真心话?
    是真心话,爹娘是来劝我的?陈如松也知道爹娘的想法。
    陈大兴叹了口气,你大哥送铁蛋念书都放弃了,你还是没打消念头?
    小景还小,再过几年才能启蒙,陈大兴也不想这时候就来劝儿子,只是他怕儿子惦记久了就打消不了念头了,大儿子二十多亩田地,要送孩子念书尚且勉强,何况是小儿子,小儿子田地少,经不起折腾啊。
    第32章 爹娘脸色还是不好,也
    说到大哥, 陈如松心里冷哼,他跟大哥可不一样。
    大哥那是太急了,我跟我媳妇可是从小景才出生就开始准备了, 打算好了的, 先让小景在族塾上几年,族塾一年也就一百多文,等他满了六岁才送去私塾,在镇上私塾一年也才不到六两银子, 能行的。
    族塾要收费用, 还是因为笔墨纸砚那些损耗,才象征性收一些, 比外面的私塾好不知道多少倍, 可惜只教识字,再多的便要去更高一层的族塾, 那儿这些年陈家村也没人能去,抱不了希望。
    便是这样,将儿子送去族塾,家里也就还能有几年准备,等手里存了上百两,送儿子去镇上私塾学,镇上那两位秀才先生, 听说都带出了秀才徒弟的。
    没考上就一直上着, 等儿子考上秀才, 也就不愁银子了,不够的话就也开家私塾,秀才挣银子总比他们泥腿子快。
    才六两银子不到?小儿子如何能将这句话说得如此轻松,六亩田地保住儿子一家吃喝嚼用是够的, 能存下一吊钱都是极好的了,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如松,你一年又能存下多少银子呢,田地保住吃喝穿用,便算你还能存下一吊钱,养两头猪得个三吊钱,养那些鸡一年也得不了一两银子,你送了小景念书,开始一两年或许好过些,吃老本,之后的日子,可就要紧巴巴的过了。
    这话说的,家里那几块田地能费多少时候,他有大把时间去干别的挣银钱。
    不过这挣不挣得到银钱也还没到信誓旦旦的地步,陈如松不好直说,只好安抚道:爹,我总有法子的,再不行,就像大哥这样,送不起就不送了,虽然费了银钱,可小景也学到了,不算亏。
    哪里不算亏了,吃不好穿不好,白白送了几年,银钱花出去了,自己还受了罪,小景也就会背几篇文章,多亏啊。这是田氏在这次事件中的感悟,铁蛋没学到什么,几两银子就花出去了,跟打了水漂似的。
    会背文章,总要比咱们这些只识些许字的人强,娘你跟爹都别担心,我心里有数的。陈如松接着安抚。
    杨稔在一旁听着,等着自家男人说服公婆。
    然而,看着公婆的面容,她惊奇地发现,怎么过了整整半个月,他们脸上还是没什么肉,气色也与之前一样。
    这,不应该啊,不是说好不送铁蛋念书了的,那之后陈大哥也就没必要藏着银钱了,自然要拿出来改善生活,养上半月,公婆不说胖,脸色总要红润一些吧,怎么还与之前一样。
    眼见着二老还在劝说自家男人,杨稔俯过身去,跟自家男人小声说道:爹娘脸色还是不好,也没长肉。
    几年的夫妻,陈如松一下就听明白了自己媳妇说的。
    他定晴看去,果然,爹娘与大年三十过去那时一样,没什么变化,甚至,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他觉着爹娘的脸色还不如那时候。
    大哥他是怎么照顾爹娘的?陈如松气急,爹,大哥是怎么照顾你跟娘的,这都大半月了,气色还是这样差,难道还是吃的不好?
    正要再劝小儿子的陈大兴哑口无言,沉默了。
    男人都要面子,对于自己没教好儿子说不出口,田氏不同,前些日子,跟着大儿子越过越差,她心里难受,可没怪大儿子,可年三十的事之后,她可怨了。
    这会小儿子一问,田氏忍不住了,如松,你是不知道你大哥,他,他将银钱都拿去贴补那个罗翠儿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