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药膳手札(17)
虽然学的各不相同,但都要走把脉、认药这一关。
晏桑枝不迂腐,她知晓本事是要传承的,要是藏身掖着,捂在肚子里,只会发烂发臭罢了。
麦芽不爱学习,她哭丧着脸道:阿姐,真的非得要学吗?
得到晏桑枝肯定地回答后,她哀嚎一声,随后就立马恢复了,学医应当还挺好玩。
麦冬则很高兴,他老早就想学医了。
往后不知道会怎样,至少现下大家都是欢喜的。
晏桑枝有些怜悯,但愿真学了之后还能有这般的笑容。
船只一路驶进江淮,晏桑枝回到家中换了身衣裳,她头有些难受,睡了一觉,才安排大小的活计。
转日,清早的雾色渐渐散去,天光乍泄,墙头上窝着几只橘猫,听见大门咯吱咯吱的响声,甩甩长尾巴。
门外停了一辆马车,巷里路过的婶子目光来回打探,正逢晏桑枝出来,对门的陈嫂子忙问她,阿栀,这马车是来找你的?
是,叫人送了些药材过来。
那这药材还挺多的。
知晓是药材后,大家的好奇心被满足也就没有在这上头多加盘问,而是问起晏桑枝何日开张,她大概给了个日子。
众人表示一定会过来,才各干各的活计去。
等人都散去后,谢行安从马车上下来,伸手拉开帘布,里头堆了半车的药材。
他昨夜没睡好,说话带了点哑意,小娘子自己瞧瞧这些药材,毕竟我的良心全在这了。
晏桑枝拿眼斜他,兀自点点头,上前侧过身打开一包药材,细致地看了又看,接连拆开了好几袋。
很是满意,便道:你们赔礼的诚意我见着了,此事在我这便算翻了篇,咽进肚子里不会再向任何人说起。
不必遮掩。
谢行安摇头,他又不是为了医馆名声来堵嘴。
晏桑枝随他,将自己放在药材上的手收回,像是熟人寒暄一般,进来喝杯茶再走吧。
他没拒绝,慢慢踱步进去,等到了院子里,他不动声色,余光却瞟了一眼又一眼。
这院子他大概很难忘记,尽管跟他入梦时的不一样,可瓦檐下的灯笼,偌大的一片药田,靠墙角几株病得要死的树,除了失去生机,一一对应。
他低垂的眼睫底下满是对晏桑枝的好奇与探究。
一路到了屋里,煎水的铫子咕咕作响,茶香气浓烈。
屋子没生火炉,冷意从大敞的门中大摇大摆地进来,让人觉得些微齿冷。
晏桑枝与谢行安中间隔了一张方桌的距离。
她提起铫子,慢慢往茶盏倒水进去,散茶的香气晕开,给茶时她问了一嘴,昨日那位阿叔现今如何了?
到医馆已经清醒,他妻子一直在哭,他没说话,叫霜打了似的。我给开方的,喝了两盏药精神气好上一些,谢行安摩挲着茶盖,状似闲聊般说:我还见到了他的两个孩子,是一对龙凤胎。要是昨日没有你,他们恐怕真要失去爹了。
晏桑枝停下手里的东西去看他,他低头拨弄着茶盏,话语悠悠,我看到他们,就想起以前来。
谢行安抬头,他那对长眉下的眼自然而然望向她,音色夹杂一点淡淡的悲伤,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曾吊唁过二老。这些年过去,我有些忘了,刚踏进院子又想起来。
他的行事风格一贯是细腻谨慎中又带了点大开大合,叫人摸不着头脑。
明明心底已经确认了,偏要寻摸个清楚。
其实对于晏桑枝来说,十四岁以前的事情已经模糊了,可从爹娘去世的那年起,苦难增多,她反倒没法忘记。
没想到郎君你还记得,晏桑枝已经不会再为此事难过,便直接承认下来。
她是试探过的,发现很多事都跟前世一样,便无需再遮掩。
听闻此话,谢行安手指底下茶盏里的茶水晃出涟漪,他掩下自己的神色,又道:我其实也有些忘了,只知道那时宽慰了你几句。
我记得,你说若相信人死如灯灭的话,便把蜡烛点起来。人死后是会归家的,我所见到的星辰、雨露都可能是他们回家了。
晏桑枝记了很多年,第一年忌日的时候,她在爹娘坟前点了很多根蜡烛,大风都没吹灭它们。
后来麦冬麦芽和师傅也去了后,那时蜡烛已经不常有了,她就枯坐着,见到飞来几只蝶,幻想是他们回来见她,心里也有点高兴。
谢行安沉默,他已经完全知道,是一只前朝的燕飞到了今朝。
明明应当对此事惊奇的,可他却觉得平静,甚至平静过了头,像还没沸起的水就叫人当头浇上冷水。
他想起史书上记载的景平国,想起他曾梦见她以前的时光,不愿再试探下去。
我那时不大会宽慰人,说出来也是徒叫人见笑罢了。
谢行安喝了一口茶,散茶是苦的。
他没了交谈的心思,甚至还生出点古怪的感觉。
直到告辞后,他彻底沉默下来。
车马一路向前,从东城巷出去后,外头变得嘈杂起来,今日驾车的是谢七,他贴着车壁问道:郎君,还去找宋天师吗?
里头沉吟了许久,才传来他惫懒的声音,去。
青阳观坐落于霞山,上去得走百格台阶,一路树影阴阴,越往里树木越繁密。
观里跟寺庙不相同,他们不收香火钱,所以黑漆大门都是半合着,只留几个打扫的小道士留着侯门。
谢七上前敲了几声门,没过几步路,大门就从里打开,探出个小道士,给他们引路。
宋天师是观主,无人知晓他年岁多少,虽说一副头发眉毛甚至胡子全是雪白的,却没有老相。
他有个很古怪的脾气,观室内只入访者,其余人禁入,所以谢七在门口止步。
谢行安从雕花小门进去,屋里开了一排的大窗,透亮,中间却只摆了一张乌木长桌,中间有香炉,插着三支香,宋天师抚着胡子端坐在那。
他撩起袍子盘腿坐下。
问何事?
宋天师开门见山。
谢行安沉吟:世上有人会入梦吗?
世间之大,无奇不有。所见少,则所怪多。不过入梦的若是你,不奇怪。
为何不奇怪?
宋天师打量他一眼,你有功德,积德行善之人会有奇缘。
谢行安又问:那我还会频繁做梦吗?
难说,宋天师呷了一口茶,摇摇头,应当还会有。
如何化解?
那自然应在你所梦之人身上。
谢行安蹙起眉头。
他不死心,又问:那天师可曾知道转生?
自然知晓,宋天师露出一个笑,与寻常人无异,不过于前世有缺,又行善积德,才有来生。莫要惊奇。
他吹熄香炉上的三支香,烟尘散尽,他道:尘世中自有缘法,不用纠结。
谢行安从道观里出来,他之前那些离奇的想法,跟点燃的火烛一般,一下子烧到了底,再也不会燃起来。
春燕归后自当要寻新家安巢。
他何必阻拦。
等谢行安走后,晏桑枝去看了药房,那里已经完全修缮好了,居中靠后一张大长桌,左右各有矮小的围栏,后头是靠墙顶头的药柜,小抽屉安的铜锁片,做了铜把手。中间是大小不一的空格,方便她放药罐。
所有的柜子全都清洗晾晒过,可以直接放药材进去,曹木工还给做了药牌,按药牌把药材放入柜子里便成。
药材得全靠她自己放,麦芽和麦冬递过来给她,阿春则领着曹氏一块将地给拖了,又将柱子一应给擦干净。
等到日头渐落,原本空荡荡的药房填了不少东西,凌乱却充实,晏桑枝将全部的医书放到柜子上,剩余的药材油纸打包好,悬挂在横条上,长短不一。
还有不少的陶罐瓷瓶,只是里头没有装东西。
晏桑枝甩甩胳膊,问正在做匾额的曹木工,阿叔,之前说过的天平架、冷暖椅大概什么时候能做完?
他正忙着雕花纹,手上动作很稳,头也没抬地道:还有些时日呢,我正在琢磨我爹留下来的图,之后就可做好。
晏桑枝点头,把之前放好一堆的药材拿出去。
江淮秋日的梨正是应季便宜的时候,她昨日出去买了不少,沉甸甸一大袋子。
麦冬过来给梨削皮,他有个毛病,削皮要削完整的一根,断掉就会气闷,等一个梨完全削完,他才有些期期艾艾地问:阿姐,何时才能学写新字,之前那些我都学会了。
晏桑枝点燃木屑,又塞了些木棍,侧过头看他,沉思一会儿突然问道:你说阿姐送你去学堂怎么样?
学堂?麦冬从椅凳上站起,眼睛睁得很大,他有一瞬间是很高兴的,可转瞬即逝,又坐回到凳子上削梨。
肩背塌下来,摇摇头,学堂束脩虽不算贵,可要花很多钱买笔墨纸砚。
他日常给阿姐数银钱,怎么可能不知道她现在手里头剩的银钱连一贯都没有。
银钱总是会赚到的,你要是想去,阿姐会送你过去。
他那么爱读书,晏桑枝不想让他埋没于此,若不是学堂不收女学子,她都想多攒一笔银钱把麦芽送过去。
我,我想去的。
成,阿姐过段日子一定会送你去学堂。
她把这件事记在心里,麦冬悄悄看了她一眼,抿着嘴笑了起来。
每年到这个时候,晏桑枝总会咳嗽,她准备做个梨膏糖。
锅里放水,她将雪白的梨子切碎,等水沸腾冒泡后,碎梨全投到锅里,往里头加适量的半夏、茯苓、川贝母、杏仁、前胡、百部、款冬花、生甘草熬煮。
每隔一段时间取煎液,取足四次后,换小火慢慢煎,汁液反复起泡,沾在铲子上顺滑地往下落时,她往里加糖。
等到汁液不沾铲子里,方木盘提前涂油,把膏汁倒在盘子里,趁热将它按扁,弄得方正,稍凉后就切成小块。
她做得很多,挨个装进瓷瓶里,能保存得久,还可以拿出去卖。
叫来几人,各分了一块梨膏糖,她想见效快点,用得料足。含上一块,有股凉意从舌尖滑到喉咙口。
梨膏糖是甜的,等一点点化开,滋味又不太一样,那冒出的一点苦,正好将朦朦胧胧的痒意抵消。
这糖硬,她含在嘴里许久才化开,坐在那里翻看医案,寻思得再买上两本,不然医馆开门时不够用。
等她寻摸到了好的医案本后,隔日医馆挂牌匾,准备正式看病。
作者有话说:
女主是穿越重生,古穿古从前朝穿越又重生到这个朝代里来,设定为只有这条巷子里的邻舍她是认识,其余所有的人都不认识。可以看做是平行世界,因为新的朝代跟上一世的走向是彻底不相同。
黄土救命,治犬咬伤均来自《本草纲目》
所见少,则所怪多《抱朴子论仙》
梨膏糖做法三百味常用中药材识别与药膳
第24章 医馆营业 ◇
◎又相见◎
东城巷大部分时候是深幽寂静的, 各家关上门,高墙深院,吵闹声都蛰伏在里面, 只有清早和晚间才放出来。
可此时却很热闹,半高的小孩踮起脚抬头往上看, 嚷道:我见不着了。
没人理会他, 跺跺脚歇了气混在那人堆里听个声。
医馆呀,晏家早先办得是极好的, 中年男子回想起那时,徐徐叹气,也不知道他家长女看病如何。
他的话落,另一搭就接上,瞧了才知道, 不过只听闻她会做药膳, 我也没吃着。要我说汤粥能不能治病还得两说。
我是盼着阿栀能看好,晏平两个在时,看头疼脑热都不需要几个铜子。可他们走后, 病一场就得花小半的银钱,攒的一点钱全喂进了郎中的袋子里。
接话的是李阿婆,她难得出门来,手里牵着怯生生的阿花。嗓音跟她一样老, 说一句喘几口气。
左右一圈的人渐渐沉默, 想起晏家往日的好来,有些唏嘘。没那么多人开口时,小孩拔高的嗓音出挑, 有人出来了!
晏桑枝从门里探出身来, 被一堆围在门前的人唬了一跳, 再一看都是些熟面孔。
医馆开门的日子,她只含糊提过一嘴,没晓得大家手里头的活也不忙了,反倒过来捧场。
各位叔婶,今日不忙呐,不用围在这里,从今日起看病过来找我就成,不拘时辰。
她面对这么些人也不怵,语气熟络。
我们是来给你添彩的,哪好现在就走,桂婶从人堆里钻出头来,嗓门很大,挂牌要有人的。
大家应和她,桂婶又举起个东西来叫众人给她让路,是一对红灯笼,贴了两个药字,应当是请巷里秀才写的。
她那双温热的手紧紧握住晏桑枝的袖子,话却是冲着外头说的,大家也晓得我做什么这么殷勤,晏平两个去后,阿栀我也没多关照她。是她自个儿立起来,学了一手好医术,叫我宝哥儿在她手底下讨了一条命。
大伙又忆起那日窄小的巷道,一滩叫人清理了半天的血。
当时我也怕那稀奇的药膳,生怕吃了反倒误了病症。可你们也瞧到了,我和宝哥儿比之前还要康健呢。
她之前虽说丰腴,可人面色瞧着不太好,哪有今日这般红润,更别提萍娘手里抱着的宝哥儿,活泼过头了。
底下有人笑她,哎呦,桂婶,你这说辞我都听腻了,晓得了晓得了。
桂婶啊,你要再说下去,我都能替你把后面的给说下去,快快让阿栀挂牌,我好让她替我瞧瞧。
笑声一阵又一阵,桂婶也不恼,嘿嘿一笑,将那灯笼交给晏桑枝,自己大阔步走下去,另范大并孙行户送了一副对联,大红底,墨黑字,上述:
春夏秋冬,辛劳采得山中药;
东西南北,勤恳为医世上人。
晏桑枝收好,寒暄的话来回说,跟车轱辘似的,才等到阿春敲了鼓,凑个吉时。
刚才还在往外冒话的人赶紧收了嘴,一道抬头去看。
晏家医馆的门匾是几十年传下来的,几年前拿下来,蒙了尘,又遭虫蛀。
曹木工重新给刷漆,雕花,描字,才叫它今日有黑曜曜的光彩。
她家没有壮劳力,这牌匾是贵子和范大给她上的,安在晏家正中,揭了大红布,泛着金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晏家医馆。
那红灯笼和对联也给贴上,显现出红彤彤的喜庆来。
那些在东城巷生活了多少年月的人,如今又重新见这牌匾,说不出什么滋味,开方看病的故人已经不在了。
麦冬和麦芽还小,他们不曾见过晏家兴盛时,可晏桑枝却很难忘记,她凝视着这块牌匾,好像看见晏家以前的光景。
如今交到了她的手上,不能再没落下去。
她长吁一口气,转过身请众人安静,俏生生立在那里,音色并不高昂 ,晏桑枝说:多谢叔婶今日来添彩。虽我爹娘故去,但这医馆是他们多年的心血,总不好断在我手里,所以今日我有底气后,又重新挂牌开门。
医馆是看病的地方,我就不说请大家捧场了,只望大家都能无病才好。
不待众人说什么,她转口又道:不过若是真病了,那我也尽力帮忙医治。至于银钱,叔婶也晓得,小病和大病是不一样的,银钱自然也不同。
恋耽美
晏桑枝不迂腐,她知晓本事是要传承的,要是藏身掖着,捂在肚子里,只会发烂发臭罢了。
麦芽不爱学习,她哭丧着脸道:阿姐,真的非得要学吗?
得到晏桑枝肯定地回答后,她哀嚎一声,随后就立马恢复了,学医应当还挺好玩。
麦冬则很高兴,他老早就想学医了。
往后不知道会怎样,至少现下大家都是欢喜的。
晏桑枝有些怜悯,但愿真学了之后还能有这般的笑容。
船只一路驶进江淮,晏桑枝回到家中换了身衣裳,她头有些难受,睡了一觉,才安排大小的活计。
转日,清早的雾色渐渐散去,天光乍泄,墙头上窝着几只橘猫,听见大门咯吱咯吱的响声,甩甩长尾巴。
门外停了一辆马车,巷里路过的婶子目光来回打探,正逢晏桑枝出来,对门的陈嫂子忙问她,阿栀,这马车是来找你的?
是,叫人送了些药材过来。
那这药材还挺多的。
知晓是药材后,大家的好奇心被满足也就没有在这上头多加盘问,而是问起晏桑枝何日开张,她大概给了个日子。
众人表示一定会过来,才各干各的活计去。
等人都散去后,谢行安从马车上下来,伸手拉开帘布,里头堆了半车的药材。
他昨夜没睡好,说话带了点哑意,小娘子自己瞧瞧这些药材,毕竟我的良心全在这了。
晏桑枝拿眼斜他,兀自点点头,上前侧过身打开一包药材,细致地看了又看,接连拆开了好几袋。
很是满意,便道:你们赔礼的诚意我见着了,此事在我这便算翻了篇,咽进肚子里不会再向任何人说起。
不必遮掩。
谢行安摇头,他又不是为了医馆名声来堵嘴。
晏桑枝随他,将自己放在药材上的手收回,像是熟人寒暄一般,进来喝杯茶再走吧。
他没拒绝,慢慢踱步进去,等到了院子里,他不动声色,余光却瞟了一眼又一眼。
这院子他大概很难忘记,尽管跟他入梦时的不一样,可瓦檐下的灯笼,偌大的一片药田,靠墙角几株病得要死的树,除了失去生机,一一对应。
他低垂的眼睫底下满是对晏桑枝的好奇与探究。
一路到了屋里,煎水的铫子咕咕作响,茶香气浓烈。
屋子没生火炉,冷意从大敞的门中大摇大摆地进来,让人觉得些微齿冷。
晏桑枝与谢行安中间隔了一张方桌的距离。
她提起铫子,慢慢往茶盏倒水进去,散茶的香气晕开,给茶时她问了一嘴,昨日那位阿叔现今如何了?
到医馆已经清醒,他妻子一直在哭,他没说话,叫霜打了似的。我给开方的,喝了两盏药精神气好上一些,谢行安摩挲着茶盖,状似闲聊般说:我还见到了他的两个孩子,是一对龙凤胎。要是昨日没有你,他们恐怕真要失去爹了。
晏桑枝停下手里的东西去看他,他低头拨弄着茶盏,话语悠悠,我看到他们,就想起以前来。
谢行安抬头,他那对长眉下的眼自然而然望向她,音色夹杂一点淡淡的悲伤,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曾吊唁过二老。这些年过去,我有些忘了,刚踏进院子又想起来。
他的行事风格一贯是细腻谨慎中又带了点大开大合,叫人摸不着头脑。
明明心底已经确认了,偏要寻摸个清楚。
其实对于晏桑枝来说,十四岁以前的事情已经模糊了,可从爹娘去世的那年起,苦难增多,她反倒没法忘记。
没想到郎君你还记得,晏桑枝已经不会再为此事难过,便直接承认下来。
她是试探过的,发现很多事都跟前世一样,便无需再遮掩。
听闻此话,谢行安手指底下茶盏里的茶水晃出涟漪,他掩下自己的神色,又道:我其实也有些忘了,只知道那时宽慰了你几句。
我记得,你说若相信人死如灯灭的话,便把蜡烛点起来。人死后是会归家的,我所见到的星辰、雨露都可能是他们回家了。
晏桑枝记了很多年,第一年忌日的时候,她在爹娘坟前点了很多根蜡烛,大风都没吹灭它们。
后来麦冬麦芽和师傅也去了后,那时蜡烛已经不常有了,她就枯坐着,见到飞来几只蝶,幻想是他们回来见她,心里也有点高兴。
谢行安沉默,他已经完全知道,是一只前朝的燕飞到了今朝。
明明应当对此事惊奇的,可他却觉得平静,甚至平静过了头,像还没沸起的水就叫人当头浇上冷水。
他想起史书上记载的景平国,想起他曾梦见她以前的时光,不愿再试探下去。
我那时不大会宽慰人,说出来也是徒叫人见笑罢了。
谢行安喝了一口茶,散茶是苦的。
他没了交谈的心思,甚至还生出点古怪的感觉。
直到告辞后,他彻底沉默下来。
车马一路向前,从东城巷出去后,外头变得嘈杂起来,今日驾车的是谢七,他贴着车壁问道:郎君,还去找宋天师吗?
里头沉吟了许久,才传来他惫懒的声音,去。
青阳观坐落于霞山,上去得走百格台阶,一路树影阴阴,越往里树木越繁密。
观里跟寺庙不相同,他们不收香火钱,所以黑漆大门都是半合着,只留几个打扫的小道士留着侯门。
谢七上前敲了几声门,没过几步路,大门就从里打开,探出个小道士,给他们引路。
宋天师是观主,无人知晓他年岁多少,虽说一副头发眉毛甚至胡子全是雪白的,却没有老相。
他有个很古怪的脾气,观室内只入访者,其余人禁入,所以谢七在门口止步。
谢行安从雕花小门进去,屋里开了一排的大窗,透亮,中间却只摆了一张乌木长桌,中间有香炉,插着三支香,宋天师抚着胡子端坐在那。
他撩起袍子盘腿坐下。
问何事?
宋天师开门见山。
谢行安沉吟:世上有人会入梦吗?
世间之大,无奇不有。所见少,则所怪多。不过入梦的若是你,不奇怪。
为何不奇怪?
宋天师打量他一眼,你有功德,积德行善之人会有奇缘。
谢行安又问:那我还会频繁做梦吗?
难说,宋天师呷了一口茶,摇摇头,应当还会有。
如何化解?
那自然应在你所梦之人身上。
谢行安蹙起眉头。
他不死心,又问:那天师可曾知道转生?
自然知晓,宋天师露出一个笑,与寻常人无异,不过于前世有缺,又行善积德,才有来生。莫要惊奇。
他吹熄香炉上的三支香,烟尘散尽,他道:尘世中自有缘法,不用纠结。
谢行安从道观里出来,他之前那些离奇的想法,跟点燃的火烛一般,一下子烧到了底,再也不会燃起来。
春燕归后自当要寻新家安巢。
他何必阻拦。
等谢行安走后,晏桑枝去看了药房,那里已经完全修缮好了,居中靠后一张大长桌,左右各有矮小的围栏,后头是靠墙顶头的药柜,小抽屉安的铜锁片,做了铜把手。中间是大小不一的空格,方便她放药罐。
所有的柜子全都清洗晾晒过,可以直接放药材进去,曹木工还给做了药牌,按药牌把药材放入柜子里便成。
药材得全靠她自己放,麦芽和麦冬递过来给她,阿春则领着曹氏一块将地给拖了,又将柱子一应给擦干净。
等到日头渐落,原本空荡荡的药房填了不少东西,凌乱却充实,晏桑枝将全部的医书放到柜子上,剩余的药材油纸打包好,悬挂在横条上,长短不一。
还有不少的陶罐瓷瓶,只是里头没有装东西。
晏桑枝甩甩胳膊,问正在做匾额的曹木工,阿叔,之前说过的天平架、冷暖椅大概什么时候能做完?
他正忙着雕花纹,手上动作很稳,头也没抬地道:还有些时日呢,我正在琢磨我爹留下来的图,之后就可做好。
晏桑枝点头,把之前放好一堆的药材拿出去。
江淮秋日的梨正是应季便宜的时候,她昨日出去买了不少,沉甸甸一大袋子。
麦冬过来给梨削皮,他有个毛病,削皮要削完整的一根,断掉就会气闷,等一个梨完全削完,他才有些期期艾艾地问:阿姐,何时才能学写新字,之前那些我都学会了。
晏桑枝点燃木屑,又塞了些木棍,侧过头看他,沉思一会儿突然问道:你说阿姐送你去学堂怎么样?
学堂?麦冬从椅凳上站起,眼睛睁得很大,他有一瞬间是很高兴的,可转瞬即逝,又坐回到凳子上削梨。
肩背塌下来,摇摇头,学堂束脩虽不算贵,可要花很多钱买笔墨纸砚。
他日常给阿姐数银钱,怎么可能不知道她现在手里头剩的银钱连一贯都没有。
银钱总是会赚到的,你要是想去,阿姐会送你过去。
他那么爱读书,晏桑枝不想让他埋没于此,若不是学堂不收女学子,她都想多攒一笔银钱把麦芽送过去。
我,我想去的。
成,阿姐过段日子一定会送你去学堂。
她把这件事记在心里,麦冬悄悄看了她一眼,抿着嘴笑了起来。
每年到这个时候,晏桑枝总会咳嗽,她准备做个梨膏糖。
锅里放水,她将雪白的梨子切碎,等水沸腾冒泡后,碎梨全投到锅里,往里头加适量的半夏、茯苓、川贝母、杏仁、前胡、百部、款冬花、生甘草熬煮。
每隔一段时间取煎液,取足四次后,换小火慢慢煎,汁液反复起泡,沾在铲子上顺滑地往下落时,她往里加糖。
等到汁液不沾铲子里,方木盘提前涂油,把膏汁倒在盘子里,趁热将它按扁,弄得方正,稍凉后就切成小块。
她做得很多,挨个装进瓷瓶里,能保存得久,还可以拿出去卖。
叫来几人,各分了一块梨膏糖,她想见效快点,用得料足。含上一块,有股凉意从舌尖滑到喉咙口。
梨膏糖是甜的,等一点点化开,滋味又不太一样,那冒出的一点苦,正好将朦朦胧胧的痒意抵消。
这糖硬,她含在嘴里许久才化开,坐在那里翻看医案,寻思得再买上两本,不然医馆开门时不够用。
等她寻摸到了好的医案本后,隔日医馆挂牌匾,准备正式看病。
作者有话说:
女主是穿越重生,古穿古从前朝穿越又重生到这个朝代里来,设定为只有这条巷子里的邻舍她是认识,其余所有的人都不认识。可以看做是平行世界,因为新的朝代跟上一世的走向是彻底不相同。
黄土救命,治犬咬伤均来自《本草纲目》
所见少,则所怪多《抱朴子论仙》
梨膏糖做法三百味常用中药材识别与药膳
第24章 医馆营业 ◇
◎又相见◎
东城巷大部分时候是深幽寂静的, 各家关上门,高墙深院,吵闹声都蛰伏在里面, 只有清早和晚间才放出来。
可此时却很热闹,半高的小孩踮起脚抬头往上看, 嚷道:我见不着了。
没人理会他, 跺跺脚歇了气混在那人堆里听个声。
医馆呀,晏家早先办得是极好的, 中年男子回想起那时,徐徐叹气,也不知道他家长女看病如何。
他的话落,另一搭就接上,瞧了才知道, 不过只听闻她会做药膳, 我也没吃着。要我说汤粥能不能治病还得两说。
我是盼着阿栀能看好,晏平两个在时,看头疼脑热都不需要几个铜子。可他们走后, 病一场就得花小半的银钱,攒的一点钱全喂进了郎中的袋子里。
接话的是李阿婆,她难得出门来,手里牵着怯生生的阿花。嗓音跟她一样老, 说一句喘几口气。
左右一圈的人渐渐沉默, 想起晏家往日的好来,有些唏嘘。没那么多人开口时,小孩拔高的嗓音出挑, 有人出来了!
晏桑枝从门里探出身来, 被一堆围在门前的人唬了一跳, 再一看都是些熟面孔。
医馆开门的日子,她只含糊提过一嘴,没晓得大家手里头的活也不忙了,反倒过来捧场。
各位叔婶,今日不忙呐,不用围在这里,从今日起看病过来找我就成,不拘时辰。
她面对这么些人也不怵,语气熟络。
我们是来给你添彩的,哪好现在就走,桂婶从人堆里钻出头来,嗓门很大,挂牌要有人的。
大家应和她,桂婶又举起个东西来叫众人给她让路,是一对红灯笼,贴了两个药字,应当是请巷里秀才写的。
她那双温热的手紧紧握住晏桑枝的袖子,话却是冲着外头说的,大家也晓得我做什么这么殷勤,晏平两个去后,阿栀我也没多关照她。是她自个儿立起来,学了一手好医术,叫我宝哥儿在她手底下讨了一条命。
大伙又忆起那日窄小的巷道,一滩叫人清理了半天的血。
当时我也怕那稀奇的药膳,生怕吃了反倒误了病症。可你们也瞧到了,我和宝哥儿比之前还要康健呢。
她之前虽说丰腴,可人面色瞧着不太好,哪有今日这般红润,更别提萍娘手里抱着的宝哥儿,活泼过头了。
底下有人笑她,哎呦,桂婶,你这说辞我都听腻了,晓得了晓得了。
桂婶啊,你要再说下去,我都能替你把后面的给说下去,快快让阿栀挂牌,我好让她替我瞧瞧。
笑声一阵又一阵,桂婶也不恼,嘿嘿一笑,将那灯笼交给晏桑枝,自己大阔步走下去,另范大并孙行户送了一副对联,大红底,墨黑字,上述:
春夏秋冬,辛劳采得山中药;
东西南北,勤恳为医世上人。
晏桑枝收好,寒暄的话来回说,跟车轱辘似的,才等到阿春敲了鼓,凑个吉时。
刚才还在往外冒话的人赶紧收了嘴,一道抬头去看。
晏家医馆的门匾是几十年传下来的,几年前拿下来,蒙了尘,又遭虫蛀。
曹木工重新给刷漆,雕花,描字,才叫它今日有黑曜曜的光彩。
她家没有壮劳力,这牌匾是贵子和范大给她上的,安在晏家正中,揭了大红布,泛着金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晏家医馆。
那红灯笼和对联也给贴上,显现出红彤彤的喜庆来。
那些在东城巷生活了多少年月的人,如今又重新见这牌匾,说不出什么滋味,开方看病的故人已经不在了。
麦冬和麦芽还小,他们不曾见过晏家兴盛时,可晏桑枝却很难忘记,她凝视着这块牌匾,好像看见晏家以前的光景。
如今交到了她的手上,不能再没落下去。
她长吁一口气,转过身请众人安静,俏生生立在那里,音色并不高昂 ,晏桑枝说:多谢叔婶今日来添彩。虽我爹娘故去,但这医馆是他们多年的心血,总不好断在我手里,所以今日我有底气后,又重新挂牌开门。
医馆是看病的地方,我就不说请大家捧场了,只望大家都能无病才好。
不待众人说什么,她转口又道:不过若是真病了,那我也尽力帮忙医治。至于银钱,叔婶也晓得,小病和大病是不一样的,银钱自然也不同。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