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坠面
2000年1月10日,香港。
沉时安这趟来,是为了那天Edward登门留下的叁页纸。
项目不大,金额不到八百万美元,走的是一条旧通道。东欧出资,列支敦士登转一道,再落在香港。
他必须亲自来一趟。因为最终协议的法人签字,写的是Kelvin Chan。
不是谁都听说过Kelvin。
但在过去这几个月,在苏黎世某家基金的季度汇报里,在阿姆斯特丹一场海运融资的条款备忘录上,在列支敦士登一笔债转股附带的风险审计里,这个名字都悄悄露过一角。
不喧哗,不抢头,却总出现在风控争议点附近,落得比谁都稳。
他写过的模型,开始在圈子里流动起来。不是被热议,而是被“沿用”。结构简洁、风险点规避稳,做法并不激进,却总能在边界处卡住临界点。
这种风格很快让人记住了这个名字。
有几个关键项目的内场人私下说过一句:“Kelvin那种模型,你至少得看一眼。”
而现在,这个一贯只在欧洲出现的名字,第一次正式落在香港的交易系统里。
签字过程很简单,文件他已经提前读过,前后不到一小时结束。
沉时安离开写字楼,站在中环街头,没立刻离开。
午后风不大,地铁出口涌出的人群节奏紧凑,商场门口站着几个举着春节促销活动牌的员工,脸上的笑意是程式化的热情。
他没有打的,坐了地铁过海,又慢慢走回酒店。
沉纪雯在忙,他知道。他这次回来也没有告诉她。
下午两点,他抵达酒店。房间在高层,窗帘半掀,落地窗外正远远对着九龙城公园。
他瞥了一眼,动作顿住。
九龙城公园那一片绿,在这个时节带着些灰,风一吹,树影像是晃动的海面。
他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身拿起风衣出门。
青山医院在屯门。
沉时安没提前打电话,也没预约。他报了名字和编号,对方翻了系统,顿了几秒:“……是您当时直接缴的入院押金?”
“她没有身份证。”沉时安淡声道,“当时排不进。”
护士没多说什么,只带他往住院区走。
走廊有淡淡的消毒水味,有几个患者靠在椅子边上发呆,眼神像雾一样散着,只有护士的步伐利索。
陈娟在角落的单人房,靠窗。
她比以前好了不少,皮肤看起来不那么灰黄了,但还是很瘦。身上穿着医院的标准病号服,坐在窗边看着外面,不知在看什么。
沉时安走近时,她没反应,像根本不认识他。
他站了一会儿,低声喊了一句:“妈。”
她眼神动了动,慢慢转过头。
过了几秒,她忽然睁大眼:“你回来啦?”
他没应,只看着她,眼神没有起伏,也没有闪避。
“你爸很快就回来了。”她忽然低声说,像在梦呓。
“他跟那个小叁分手了,说过年要带我们去澳门。你小时候喜欢坐船。”
他没动,只听着。
过了几秒,他轻声说:“好。”
沉时安走出病房时天已经擦黑,风比下午更冷了一些。
走到护士站时,他拿出支票本写了一张递过去:“这是她之后五年的护理费用,按最高等级照护走,有多的当是捐赠。”
护士接过,一眼扫到金额,愣了一下,随即看向系统:“您留的资料需要更新吗?”
他从钱包里抽出一张卡片:“换成这个。”
那是一张没有职位抬头的私人号码名片,只有干净的英文名和手机。
“好的,我们会更新。”
他没再看人,只点了下头,走出去,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安安静静地抽完一根烟。
他现在已经知道欧丽华是什么人。
像陈娟这种疯子,她根本不会理。她要杀谁,不需要藏,也懒得藏。
他也不再信这些了。
不是因为真相水落石出。
只是因为他终于明白,在欧丽华眼里,他们根本不值得动手。
所以他不恨了。
但也永远不会原谅。
晚上六点四十,沉时安回到酒店。
落地窗映进城市灯影,房间冷白一片。他没急着开灯,只把外套丢在沙发上,习惯性地打开电视,调到财经频道当背景音。
现在正播的是贺岁专题「亚洲区域经济复苏趋势展望」。
台上的分析师在谈韩元的汇率回弹,身后的背景是一张汇丰大厦的模糊街拍。
下午签的文件还摊在茶几上,他没急着归档。去浴室快速洗了个澡,走到柜前倒水。
电视音量不高,刚好不会吵,却能听到。
“……而作为本港经济复苏计划中的一环,欧氏集团宣布将与方氏集团以联合形式,参与西九龙旧区改造的部分项目首轮公开申报……”
他没听清,只是模模糊糊觉得名字有点耳熟。停下手,转过头去看屏幕。
画面切了。
背景板是熟悉的深蓝金线。
麦克风台正中,站着的是沉纪雯。
黑色西装裙,长发束成低马尾,站姿笔直,神色平稳。
她没有回避镜头,也没有笑得特别职业。
那是她在控制全场的神色。
沉时安站着没动,水杯还在手里,没放下。
主持人声音继续:
“欧方协调人为沉纪雯小姐,方氏代表则为……”
他听不见后面了。
因为那一刻,她开口了。
是记者提问。
“请问本次双方合作是否亦包括私人层面的结合?”
沉时安看着她的身影稍稍顿了一下。
然后,对镜头点了点头。
沉时安这趟来,是为了那天Edward登门留下的叁页纸。
项目不大,金额不到八百万美元,走的是一条旧通道。东欧出资,列支敦士登转一道,再落在香港。
他必须亲自来一趟。因为最终协议的法人签字,写的是Kelvin Chan。
不是谁都听说过Kelvin。
但在过去这几个月,在苏黎世某家基金的季度汇报里,在阿姆斯特丹一场海运融资的条款备忘录上,在列支敦士登一笔债转股附带的风险审计里,这个名字都悄悄露过一角。
不喧哗,不抢头,却总出现在风控争议点附近,落得比谁都稳。
他写过的模型,开始在圈子里流动起来。不是被热议,而是被“沿用”。结构简洁、风险点规避稳,做法并不激进,却总能在边界处卡住临界点。
这种风格很快让人记住了这个名字。
有几个关键项目的内场人私下说过一句:“Kelvin那种模型,你至少得看一眼。”
而现在,这个一贯只在欧洲出现的名字,第一次正式落在香港的交易系统里。
签字过程很简单,文件他已经提前读过,前后不到一小时结束。
沉时安离开写字楼,站在中环街头,没立刻离开。
午后风不大,地铁出口涌出的人群节奏紧凑,商场门口站着几个举着春节促销活动牌的员工,脸上的笑意是程式化的热情。
他没有打的,坐了地铁过海,又慢慢走回酒店。
沉纪雯在忙,他知道。他这次回来也没有告诉她。
下午两点,他抵达酒店。房间在高层,窗帘半掀,落地窗外正远远对着九龙城公园。
他瞥了一眼,动作顿住。
九龙城公园那一片绿,在这个时节带着些灰,风一吹,树影像是晃动的海面。
他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身拿起风衣出门。
青山医院在屯门。
沉时安没提前打电话,也没预约。他报了名字和编号,对方翻了系统,顿了几秒:“……是您当时直接缴的入院押金?”
“她没有身份证。”沉时安淡声道,“当时排不进。”
护士没多说什么,只带他往住院区走。
走廊有淡淡的消毒水味,有几个患者靠在椅子边上发呆,眼神像雾一样散着,只有护士的步伐利索。
陈娟在角落的单人房,靠窗。
她比以前好了不少,皮肤看起来不那么灰黄了,但还是很瘦。身上穿着医院的标准病号服,坐在窗边看着外面,不知在看什么。
沉时安走近时,她没反应,像根本不认识他。
他站了一会儿,低声喊了一句:“妈。”
她眼神动了动,慢慢转过头。
过了几秒,她忽然睁大眼:“你回来啦?”
他没应,只看着她,眼神没有起伏,也没有闪避。
“你爸很快就回来了。”她忽然低声说,像在梦呓。
“他跟那个小叁分手了,说过年要带我们去澳门。你小时候喜欢坐船。”
他没动,只听着。
过了几秒,他轻声说:“好。”
沉时安走出病房时天已经擦黑,风比下午更冷了一些。
走到护士站时,他拿出支票本写了一张递过去:“这是她之后五年的护理费用,按最高等级照护走,有多的当是捐赠。”
护士接过,一眼扫到金额,愣了一下,随即看向系统:“您留的资料需要更新吗?”
他从钱包里抽出一张卡片:“换成这个。”
那是一张没有职位抬头的私人号码名片,只有干净的英文名和手机。
“好的,我们会更新。”
他没再看人,只点了下头,走出去,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安安静静地抽完一根烟。
他现在已经知道欧丽华是什么人。
像陈娟这种疯子,她根本不会理。她要杀谁,不需要藏,也懒得藏。
他也不再信这些了。
不是因为真相水落石出。
只是因为他终于明白,在欧丽华眼里,他们根本不值得动手。
所以他不恨了。
但也永远不会原谅。
晚上六点四十,沉时安回到酒店。
落地窗映进城市灯影,房间冷白一片。他没急着开灯,只把外套丢在沙发上,习惯性地打开电视,调到财经频道当背景音。
现在正播的是贺岁专题「亚洲区域经济复苏趋势展望」。
台上的分析师在谈韩元的汇率回弹,身后的背景是一张汇丰大厦的模糊街拍。
下午签的文件还摊在茶几上,他没急着归档。去浴室快速洗了个澡,走到柜前倒水。
电视音量不高,刚好不会吵,却能听到。
“……而作为本港经济复苏计划中的一环,欧氏集团宣布将与方氏集团以联合形式,参与西九龙旧区改造的部分项目首轮公开申报……”
他没听清,只是模模糊糊觉得名字有点耳熟。停下手,转过头去看屏幕。
画面切了。
背景板是熟悉的深蓝金线。
麦克风台正中,站着的是沉纪雯。
黑色西装裙,长发束成低马尾,站姿笔直,神色平稳。
她没有回避镜头,也没有笑得特别职业。
那是她在控制全场的神色。
沉时安站着没动,水杯还在手里,没放下。
主持人声音继续:
“欧方协调人为沉纪雯小姐,方氏代表则为……”
他听不见后面了。
因为那一刻,她开口了。
是记者提问。
“请问本次双方合作是否亦包括私人层面的结合?”
沉时安看着她的身影稍稍顿了一下。
然后,对镜头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