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节
摄政王 作者:胶东大葱蝎子兰
第28节
子午谷狭长的道路后半部分也陷入激战。追来的晏军跟闯军押后部队激烈交锋,邹钟辕和薛清泉奉命堵住高若峰的退路。因为地势狭长,晏军也只能有先头部队跟闯军交战,双方胶着,死伤惨烈。邹钟辕身负重伤,咬着一块布条,以防自己喊叫出声,浪费杀敌的力量。薛清泉昏死过去,邹钟辕来不及看他还有没有气。
今日,不算丢了京营的脸面了。邹钟辕双手握朴刀,咬着布条大笑,邹钟辕,不算丢脸!
子午谷两端突然同时出现震天动地的火炮声。铜发熕,铜发熕的声音!邹钟辕失血过多,流不出眼泪,铜发熕终于埋好了,白侍郎来了!
白敬一身孝衣,眼缚黑纱,领兵从西安方向杀来。陆相晟所率天雄军日夜狂奔绕过秦岭从西安北面冲过来,一路浴血,歼灭准备来西安府接应高贼的其他叛贼,从西安府北面冲向子午谷。
陆相晟喊:“杀敌立功,回右玉收庄稼!咱自己的粮,不交租子!”
天雄军整齐划一大喝:“杀!”
关宁铁骑终于等到白侍郎过来,邬双樨拄着长枪,站着昏过去。李鸿基举着闯字旗冲出子午谷,在西安府前正撞陆相晟,两只野兽张开獠牙,撕咬对方,嚼r_ou_嗜骨。白敬的军队杀向子午谷,高若峰退回山谷。子午谷两侧大部队虽无法伏击,但小股部队深入亦难寻找。高若峰且站且退,全力拉住白敬的兵力,张献忠硬是顶着铜发熕震山撼岳的连发炮火冲出谷去。
白敬要的就是高若峰,他咬着高若峰不放。长达一个月的极端艰苦的行军要了他的大半条命,白敬要用剩下的命换高若峰。白敬的白色孝衣血渍浸透,眼睛也是红的,追着高若峰而去。铜发熕还在喷s,he,所瞄准之地,人畜飞崩,只余地上血槽。
子午谷内谷外,血海澎湃,人命贱如蝼蚁。
西安府就在眼前,李鸿基却无论如何冲杀不进去。他似哭似笑,闯军今日如此,皆是天意!跟着李鸿基从子午谷杀出来的人,没剩多少了。李鸿基手握闯字旗,心里发狂:皇帝老儿!
李鸿基与陆相晟交战不敌,陆相晟差点就要抓住他,他率领剩下的十几人,向东突围,跑了出去。
陆相晟一抹脸上的血,一挥手:“进子午谷!”
天雄军接手闯军残部,白敬领人穷追高若峰不放。若是高若峰跑了,再捉就难了!他们缠斗了这么多年,该有个了结了。
白敬下了马,咬牙往山上爬。他身后的人默默跟着他,似乎也在等待一个答案。
一个很多年的答案。
白敬拔剑,拨开山洞门口的杂草。山洞中大马金刀坐着的人,仿佛盛唐时崖壁上开凿的石像。斑斑驳驳,破破烂烂,怅然地庄严着。
高若峰睁开眼,对立在光中的白敬微微一笑:“白敬。”
清风拂起白敬被血染成黑红的衣角,白敬也微微一笑。
“高若峰。”
白敬欲趁势追杀李鸿基,邬双樨劝他:“白侍郎,殿下必须要见活的高若峰,高贼在西北纵横近十年,关系盘根错节,若不赶紧押解进京,夜长梦多。”
邬双樨着急押着高若峰进京,急得唯恐横生枝节。
白敬上书要彻底铲除李鸿基,摄政王立刻驳回:马上回京!
高祐元年六月廿一,兵部右侍郎白敬俘获叛贼高若峰,押解进京。
朝野轰动。
第116章
天雄军, 南京驻军, 以及榆林太原两地驻军在子午谷合力围剿叛军,俘获两万多人。
子午谷一役过后,谷口出尸体堆积如山,大部队无法进入,必须先清理尸体。
兵部右侍郎白敬擒获叛军首领高若峰, 即日押解进京。
邬双樨领人返回傥骆道去救掉队的关宁铁骑。傥骆道里倒着关宁军的士兵和马匹全部头朝北, 在瞬间死去。极限行军, 加上翻山越岭, 倒头一摔, 再也无法醒来。祖松倒在傥骆道中段,邬双樨找到他,他尚有一息。
邬双樨背着祖松,祖松奄奄一息道:“摄政王, 这下相信我们的忠诚了么。”
邬双樨沉默。
白敬想彻底铲除李鸿基,可是摄政王下急令命他必须马上返京。走之前清理子午谷, 否则西安恐有疫情。闯军的俘虏彻底没有了战斗力, 天雄军围个圈,他们密密地蹲着,温顺而恐惧。
白敬站在天雄军外看被俘虏的叛军士兵。谈不上士兵,只是种地的农民, 拿的柴刀锄头, 干枯如柴,目光惶惑迷茫, 如同待宰的动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闯王,他们希望闯王进西安,为此他们可以悍不畏死。陆相晟捆着高若峰默默走过去,他们蹲着,仰着头,默默看着。
闯王被抓啦。
不知是谁低声道,我想家……
连绵不绝的抽泣声低低泛起,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汇聚成巨大漩涡。
他们离家太久了。
白敬一瘸一拐走开。
陆相晟心里想着右玉滚滚的麦浪。今年右玉收成竟然还行,他惦记着回去继续抢收。陕西的饥民一直一直往右玉跑,一样干枯如柴。他们当麦客,没命地帮主家收麦子,只要一口吃的。
陆相晟没敢问白敬想要拿这两万人怎么办。
高若峰被捆着,坐在地上。白敬拎着一壶酒走过来,在高若峰对面盘腿席地而坐。白敬让守卫的士兵把高若峰松绑,把酒壶递给他。高若峰举着酒壶一饮而尽。
白敬没有表情:“进京之前,你会被拔舌。”
高若峰看着白敬,笑起来:“皇帝恨死我了。挖了皇帝祖坟,不亏。”他晃晃酒壶,低声道:“好酒……是我们的秦酒。”
白敬观察高若峰,用手指抚摸眼上缚着黑纱,然后扯了下来。左蓝右碧的眼睛,受不了日光,微微一眯。高若峰一愣,他们缠斗厮杀这么多年,大概第一次这么仔细地打量对方。他们不是朋友,却最了解对方。
高若峰攥紧酒壶:“还是我们秦酒好,又香又烈。”
他家乡的酒。
高若峰笑:“终究是落你手里了。其实在汉中那次,我差点就被你捉了。白侍郎,那次你去哪儿了?”
白敬没有回答高若峰,他们全都知道。
圈俘虏的地方顺着风飘来哭声,越来越清晰。高若峰怔怔地听着,白敬平静地看他,终于在他的眼睛里看到眼泪,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你们……俘获了多少?”
“不少。”
高若峰低声问:“白侍郎见没见过饿死的人?见没见过?身上没有r_ou_,只有一层皮,一拉特别长。”他并不是要白敬回答,癫狂地自言自语,“若是还有一口吃的,能活下去,他们不会跟着我离开家乡。反正怎么都是个死。白侍郎见没见过易子而食,换着孩子吃。人r_ou_煮熟了也是一锅r_ou_,朝廷拿我们当畜生,我们自己也做不成个人!”
白敬沉默。他见过,见过很多。
高若峰咬牙切齿:“白侍郎,朝廷拿你当人吗?要抓就抓,要杀就杀,没死就接着用,你可真是又忠诚又顺从,可是值得吗?”
白敬的眼睛终于受不了日光,重新缚上黑纱。他从头到尾都很平静:“若是区区我个人利益得失,便谈不上值不值得。若说忠顺,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君正臣从谓之顺。以忠顺奉国奉君,我所奉正道,九死无悔。”
高若峰大笑:“你不惜逆命而利的‘君’,真的正吗?君正,为何会有我高若峰?”
白敬又递给高若峰一只酒壶:“我所奉之道,你看不上。你犯上作乱,我必除之。你我缠斗这么多年,最后到底也不是朋友。”
哭声越来越大,夹杂着陕西小调。俏皮的歌词描写家乡,带着哭腔唱得无比苍凉。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活着。种地是为了活着,反出家乡也是为了活着。
高若峰闭上眼,终于还是问了:“白侍郎,这些人你打算怎么办?”
白敬微微垂着脸,眼上缚着黑纱,让人琢磨不透他的表情。高若峰绷紧身子,恳求地看着他。白敬手里攥着红色同心结,他想着《屯田议种疏》,想着右玉。
“除了进凤阳那些,其他人我可以保。”
高若峰坐在地上,瞬间委顿下去。面对白敬强撑这么久,这一刹那他终于承认自己的狼狈和无奈。他已经是阶下囚。
高若峰喃喃自语:“还是要听诸葛丞相的话呀。子午谷不能走。”
白敬吃力地站起,弯腰伸手,稍一犹豫,轻轻拍在高若峰破破烂烂的肩甲上。
高若峰声音嘹亮,坐在地上大声地唱着。白敬背对高若峰,一步一步走向圈俘虏的地方。衣衫褴褛人们羊一样恐慌地看着白侍郎,白侍郎问他们:“你们想回家吗。”
叛军们傻乎乎地看白敬。白敬声音上不去,只是依旧很坚定:“你们,想回家吗。”
呜咽声终于变成嚎啕大哭,在酣畅淋漓的哭声中,只有一个人还在唱着歌。高若峰恣意地唱着欢快的陕西小调,大豆高粱米,麦浪黄土地,他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大晏,将有三四年的太平。
大晏第一次的胜利,研武堂第一次胜利,白侍郎活擒高若峰。北京都轰动了,谁都没想到病恹恹的白敬真的能办到,参白敬通敌“打活仗”的人更不能相信。
纵横十年的高若峰,被抓啦?
小皇帝刚一听到,以为自己在做梦,完全没办法相信。太后喜极而泣,富太监跟着抹眼泪,小皇帝就是不信,死活不信:“宣摄政王进宫,宣摄政王进宫!”
摄政王立刻进宫,研武堂知道的比朝廷早,小皇帝对摄政王哭:“六叔,高若峰真的被白侍郎抓住了?”
摄政王半跪在小皇帝面前:“是的,陛下,白侍郎擒获高若峰。”
小皇帝大声痛哭,小孩子哭得肆无忌惮,声音特别惨。摄政王搂着小皇帝,小皇帝不单是在哭,简直是在呐喊,喊得嗓子冒血。
列祖列宗!你们看着啊!
摄政王抱起小皇帝,紧紧箍着,安抚他,让他平静下来。小皇帝哭得抽抽,摄政王按着他小小的背:“富太监,马上召集御前听政。”
臣子们跑到武英殿,人人都是一脸掩饰不住的难以置信。帝国太久没有胜利的消息,灰头土脸这么些年了,几乎成为习惯,白敬石破天惊一下子大胜。
小皇帝声音嘶哑且坚定:“白卿实乃国士。”
摄政王面上却不见喜色。他缓缓问:“诸位卿,孤曾经问过,为何会有高若峰?谁现在能回答孤?”
高若峰是被白敬捉住的,更是被研武堂捉住的。研武堂是谁的?再傻都该看出来了。臣子垂首,目光向下。
摄政王不指望他们回答,所以他自己回答:“天下无收则民少食,民少食则将变焉,变则天下盗起,虽王纲不约,致使强凌弱,众暴寡,豪杰生焉。”
小皇帝看摄政王。他知道这句话,这是太祖说的。后面还一句摄政王没说——“自此或君移位,而民更生有之。”
饥饿迫使平民造反,王纲废弛,天下大乱,皇帝换人。
他们李家,就是这么起家的。
“太祖说得对,若是没有饥民,也便没有高若峰。”摄政王冷笑,“说来说去,还是孤之罪。孤未能详察陕西,以至于灾情迁延,饥民呼号而死道旁。陕西现在到底什么样,孤竟然还是一无所知。”摄政王声音愈发冷下去,“山西布政使乞身辞官归乡,准了。白敬上书请求巡抚陕西,孤也准了。是时候有个人,好好跟孤说说陕西到底怎么了。”
内阁,朝廷,这一次终于没有任何异议。
白侍郎得胜归来,押解高若峰归京。进京之前,白侍郎特地谒见成庙陵。白敬穿着端正肃穆的红色公服,披麻戴孝,一撩前襟,跪在成庙陵前。
“臣,回来复命。臣……来迟了。”
天雄军押着叛军中算得上“军官”的一千人进京,献俘于午门之下。摄政王抱着皇帝登上城门,居高临下,对着惊惧得站不住的俘虏。
摄政王看不见,他只是抱着皇帝陛下,低声道:“陛下,你看着他们。这是你的俘虏,你来裁决。”
皇帝陛下看到了高若峰。高若峰跪着也仰着头,直直地瞪向城墙。他没看皇帝,他在看摄政王,他没有舌头了,张开空荡荡的嘴,用口型微笑:
你李家,要完了。
摄政王感觉到怀里的皇帝不对,蹙眉:“陛下?”
小皇帝冷静:“没事,六叔。”
小孩子用黑黑的纯净的眼睛,对高若峰一笑,对瘫成一片的俘虏一笑。
除了高若峰,皇帝陛下赦免所有人。
高若峰罪大恶极,凌迟处死,一千五百六十刀,一刀都不能少。行刑时北京的百姓都去看。高若峰从头到尾,一声不吭。
行刑到最后,高若峰已经没有人形。负责维护秩序的京营军官发现有很多百姓偷偷地往地上倒酒。他们告诉周烈,周烈长长叹出一口气,什么都没说。
你我战死后,不知能不能得一壶酒。
天雄军成军后,第一次进京。京营和山东轻兵都经过皇极门,陆相晟上书,希望也过一次皇极门。摄政王低声问皇帝:“陛下,你同意么?”
小皇帝点头:“日后帝国ji,ng锐,都要来皇极门让朕看一看。”
天雄军进皇极门,不像轻兵营毫无准备,也没有京营那么慌张。经过沙场锤炼的天雄军带着浓重的血腥和杀伐之气站在皇极门下,高声欢呼:
“大晏万岁!陛下万岁!殿下千岁!”
天雄军的欢呼震动京城,鲁王府都听得到。白敬一归京就倒了,太医院的大夫过来会诊,白敬躺在床上,微微听到紫禁城那边传来的声音,睁开眼睛。王修坐在他床边:“殿下已经下令,白官人今后是中军都督,兼陕西巡抚。白都督。”
白敬面无血色地:“王都事,其他人呢?”
“白都督上书中说得很详细,摄政王全部有赏。”王修顿一顿,“白侍郎是问关宁铁骑?放心吧。”
白敬艰难一笑:“臣谢恩。”
“白都督身体欠安,巡抚陕西的事情可以缓一缓。”
“我这几日便走。我必须……把那两万人,领回去。”白敬闭上眼,又睁开,这一回,却是真的笑了:“王都事,大晏能太平三四年。殿下要跟老天抢时间,我等自然也是。抢得过老天,自然一切都会好。”
王修握住白敬的手,听着天雄军的声音。轻兵营,京营,天雄军。下一个,又是谁呢?
天雄军的欢呼隐隐约约,绵绵不绝地回荡。一个高个子英俊军官穿着崭新的火红麒麟赐服,慢慢走在北京的胡同小巷中。他在一处门口停下,轻轻敲门。
门里应着:“来啦。”凌乱的脚步声,还有撞到什么上面的哎哟声,最后停在门口,冒冒失失双手一开门:“谁啊?”
英俊的将军微微一笑:“傻狍子。”
我来你家干活了。
第117章
按理说, 京城老百姓都是见惯大人物的, 寻常地方知府巡抚,根本不放在眼中。更何况,李在德家还是实打实皇族呢,还不是一样挤在这狭窄胡同里。可是官员穿着炽火色的麒麟赐服干活,就真的没见过。
李在德把一堆扒在门口眼巴巴看麒麟赐服的小屁孩子轰跑, 关上门。老王爷躺炕上, 脑门敷着手巾, 听见院子里闹, 哎哟哎哟地起身, 凑到窗口一看,一个穿着崭新麒麟赐服的官员挽袖子劈柴。
这哪使得!老王爷哼哼唧唧下床,趿着布鞋按着手巾,颤巍巍走进院子:“官人怎么在干粗活……咦这不是小邬?”
邬双樨笑道:“老王爷。”
老王爷看见邬双樨, 心情似乎是好了点:“哪里是什么王爷,小邬来屋里坐, 李在德你不会招呼客人么?”
李在德哼一声, 邬双樨笑得小院子里起春风:“我把柴劈完。”
老王爷看木头渣子都崩麒麟赐服上了,急道:“小邬你是官人,现在又有赐服,怎么能跑来干活?没这样的规矩!来来进屋!”
邬双樨咧开一嘴白牙:“辽东的规矩。”
女婿上老丈人家要干活。
李在德翻个白眼:“爹你回去躺着吧。腿不软了?能站住了?”
老王爷扶着门框, 这才想起来自己虚着, 实在站不住,只好道:“小邬你别劈了, 进屋歇着,中午一起吃饭,我,我先回去躺着。”
老王爷哎哟哎哟地哼唧着回屋,邬双樨挽着袖子劈完柴,拍拍手:“炕要不要通一通?水缸里水够吗?我把力气活都干了吧。”
李在德看邬双樨真要去拿扁担,穿着麒麟赐服挑水这玩笑开大了,赶紧伸手一把拽住邬双樨:“摄政王赏我了一个好玩意儿,你跟我来,我给你看看。”
邬双樨在赐服上一擦手:“行啊。”
李在德领着邬双樨进他卧房,关上门,冲进邬双樨怀里,狠狠搂住邬双樨的腰。邬双樨一动没动,用力回抱李在德。
能相拥,就算是老天开恩了。
李在德带哭腔了:“我以为,我差点以为……”
邬双樨低声笑:“以为什么?我命硬,有个道士说我是祸害遗千年。”
李在德不吭声,勒着邬双樨的腰。邬双樨的腰细而结实,皮革腰带一扎,腰背绷直,顶天立地。李在德把脸埋进邬双樨胸膛,听他有力的心跳声。邬双樨轻轻拍他的背,用脸蹭他的头发。
过了一会儿,邬双樨听李在德呼吸平静下来,于是笑道:“殿下赏你什么好玩意儿了?”
李在德用手指蹭一蹭鼻子,恋恋不舍离开邬双樨怀抱,珍而重之地取出一个小锦盒,轻轻打开,取出里面两只连在一起的玻璃片,扣在脸上。
邬双樨一扬眉:“眼镜?”
李在德戴上眼镜,特别腼腆地握住胸前总是挂着的放大镜,对着邬双樨他总是有点紧张:“是不是怪怪的?摄政王殿下从杭州召进宫的眼镜师给配的。眼镜玻璃片贵重,我平时不太戴……”
邬双樨微微笑:“你戴着好看,斯斯文文的。”
李在德戴上眼镜,世界终于在他面前展露真正的样子,迷雾消散,天地清明。他透过眼镜片观察邬双樨,他以前也能看见他,只是,他第一次彻底清晰地看到他微笑的样子。凌厉的剑眉,挺直耸立的鼻梁,狭长深邃的眼睛,微微一笑,云开日出。
李在德面部烧红地震惊着:“你,这样好看啊……”
邬双樨忍无可忍,捏着他的下巴:“从宗人府到辽东到现在,你才看清我长什么模样?”
李在德申辩:“不是,每次都能看清,但是只能有一部分,眼睛鼻子眉毛……”
邬双樨盯着他看:“那嘴呢。”
李在德一愣:“嘴?”
傻狍子唇红齿白,嘴唇一张一合的,傻乎乎的——邬双樨一低头,啃了上去。
李在德懵了,清醒过来把邬双樨使劲往后一推,两条胳膊顶着邬双樨的胸膛,夹着个脑袋用力低着,就是不抬起来。李在德全身冒烟,邬双樨一顿,轻轻一叹:“你……我误会了,我,我这就走。”
李在德拼命摇头,一只手攥着邬双樨的领子怕他跑了,一只手急急忙忙摘下眼镜,谨慎放进小锦盒,最后一转身,深吸一口气,扑进邬双樨怀里仰头咔嚓一咬。
身经百战的小邬将军差点喊出来:你真咬啊!
李在德咬了邬双樨嘴唇,然后轻轻一吻。
邬双樨紧紧搂住他:“你放心,我是不会死的。”
李在德扒着邬双樨不放手:“我在工部偶尔能听到点风声,他们当时说进关的关宁铁骑伤亡过半,我一听差点昏过去。我知道你的性子,冲锋陷阵不让人。我急得没办法,跟兵部打听,兵部被摄政王收拾得半死知道得不多,工部虞衡司蒋郎中提醒我可以去研武堂问问,我下不了决心去鲁王府,我害怕问到,问到……”
“有我的阵亡名单。”
李在德踢邬双樨,邬双樨站直了,挨他一脚:“原谅我,让你忧心成这样。”
李在德抽一下鼻子,捧起邬双樨的手:“我看看你的手,刚才我看到……”李在德一看邬双樨的手,眼泪蹭蹭往外掉。邬双樨十个手指的指甲都掉了,还没长好。
“爬山爬的,倒也没受别的伤。”
邬双樨安慰他。
李在德揪住邬双樨火色的麒麟赐服,说不出话来。邬双樨拍着他:“你看,我这不是还活着,还得一身赐服。”他岔开话题,“老王爷怎么了?生病了?”
李在德抽噎一下:“高若峰被抓进京,我爹很高兴,说活该他受寸磔之刑。他去观刑,回来就病倒了。我爹说……太惨了,太惨了,一千五百六十刀,高若峰一声都没出,是条汉子。”
李在德喃喃自语:“不该这样。不该烧仁祖皇陵,不该有寸磔之刑,不该,不该,不该犯上作乱,也不该有饿死的人……”
邬双樨拥着李在德,久久沉默。他目光看向虚无的辽远,
研武堂啊……
老王爷在屋里喊:“李在德!你有没有给小邬倒茶!”
李在德应道:“我招待可周到了!”
邬双樨无声大笑。
高若峰受寸磔之刑时,摄政王进了太庙。
摄政王进太庙不让人扶,被门槛狠狠绊倒,摔在地上。摄政王也没起来,直接膝行上前,跪在列祖列宗灵位前。
他发现跪在太庙里,能想清楚很多事情。想太祖皇帝,想太宗皇帝,想景庙,想成庙,想他自己。他在祖宗灵位前,敬畏又平静。身后有小小动静,摄政王耳朵一动,小小的,属于小孩子的呼吸声越来越近。
小皇帝膝行过来,靠着摄政王。
“六叔,捉到高若峰,就好了么?”
“捉到他,只是给列祖列宗一个交代。”
小皇帝难过地沉静着。摄政王搂住小皇帝:“要记住他,不要恨他。”
小皇帝想起在午门上居高临下看到高若峰,也是高大的样子,被五花大绑,跪着也腰背挺直,仰头大笑。
小皇帝点头,复又想起六叔根本看不见,于是出声:“嗯。”
不知道过了多久,周烈跪在偏殿复命:“受刑完毕。”
摄政王肃穆,周烈补充:“一声没出。”
摄政王长长一叹。
小皇帝年龄小骨头软,跪不久,摄政王让富太监送小皇帝回宫,他继续在太庙跪着沉思。反正他分不清白天黑夜,他就一直那么跪着。又不知多久,偏殿响起轻轻的声音,这是王修。
“什么事,一定得你来。”
王修一犹豫,小心翼翼:“高若峰的骨头,被收走了。”
摄政王笃定:“白敬收走的。”
王修一惊,然后膝行过来,仔细观察摄政王,看他不像生气。白伯雅干这事着实有点冒险。摄政王沉沉道:“刑也受了,人也死了,可以了。”
王修不再说话。夜色幽深,烛火明灭,映照摄政王的脸。
可惜到最后,也没亲眼看到高若峰是个什么模样。
高若峰最后只剩一把骨头,吊在刑架上,左右摇晃。白敬站在远处看着,无论什么人只要一死,只剩一副骸骨。没人给高若峰收尸,这样罪大恶极之人,最后也就是往城外一扔。当初在汉中,白敬差点抓住他,他举着火把纵马飞奔,回过头来得意大笑:白侍郎,后会无期。
还是后会了。在子午谷,高若峰被绑着,一样大笑:白侍郎,我如一条恶犬撕咬拼杀十年,不过是为了活着。到了京城受刑死了,剩了骨头和内脏,往乱葬岗一扔,便宜了真正无家可归的恶犬,倒也不错。
京营发现悬尸示众期间,白官人一直不远不近站着。
示众完毕,要把尸骨解下来扔了。白官人面无表情地,把高若峰的尸骨收走。
京营的一个队长想问,另一个按住他,摇摇头。
“别管。”
王修劝着摄政王离开太庙。
“列祖列宗看着你,你何必一定要跪在他们面前。做出一些功绩,他们一样看着。”
处决了高若峰,一点喜悦都没有。坐在马车里,摄政王沉思,王修并不打扰他。
“现在什么时候了?”
王修叹道:“已经深夜了。”
摄政王突然问:“你明天当值不当值?”
王修一愣,怎么问自己?只好回答:“不当值。”
摄政王没说话。王修观察摄政王隐隐有生闷气的迹象,百思不得其解,什么意思?自己不当值老李生什么气?
陆相晟名义上是研武堂教授,倒真的是第一次进鲁王府。大奉承引着他,他突然弯腰捏了捏书房门前正对的菜地泥土,感慨:“好土。”
进入书房,空空荡荡,一应装饰罩格都无,雪白墙壁上对着张贴大晏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一侧摆着仿马援“聚米为谷”制作的木盘模型。聚米太贵,换成聚沙。第一个进研武堂的是周烈,周烈很高兴地一抱拳:“陆指挥,久闻大名!”
陆相晟连忙还礼:“在右玉多得周将军照顾。”
第二个来的是曾芝龙,一身泰西打扮,伸手一拍陆相晟的肩:“陆指挥,我是曾芝龙。”
陆相晟当然知道曾芝龙,他够出名的了。于是陆相晟也一拍曾芝龙的肩:“久仰。”
接下来是白敬。白敬和陆相晟经过子午谷一役,有同袍之谊,不用刻意寒暄,只是互相笑笑。白敬身体不太好,眼缚黑纱,面无血色。半个太医院的会诊结果:白都督这是伤了底子,除了好好养着,没有别的办法。
周烈很欣赏陆相晟,虽然是个文官,风采昂扬,意气风发,能穿行万丈风浪而似闲庭信步。又遗憾宗政鸢不在,否则气氛更热烈。聊起西北,聊起右玉,陆相晟颇为自豪:“今年麦子收成还是可以的。可惜玉米被人烧了大半,不过土豆红薯都长得不错。”
白敬问道:“土豆红薯我有耳闻,适合西北气候么?”
陆相晟点头:“其实相当适合,土豆在右玉长得最好。如果百姓能相信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真的可以六年不交租,充饥的食物是肯定够的。”
曾芝龙感慨:“没想到症结在这里。”
白敬思量,摄政王一脚踏进书房:“都来了。”
四个人起身向摄政王作揖,摄政王盛威肃肃地径直走到自己书案:“今天只是互相见见,随便聊聊,不拘礼。”
王修跟在后面进门,笑吟吟地跟四个教授打招呼。李奉恕沉着脸仔细听,王修跟所有人打招呼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客客气气,毫无异样。
包括跟陆相晟。
陆相晟好像也不是很记得王修了,回礼更客气。
王修坐到摄政王身边,准备好随时代笔或者代念。他观察到老李面色缓和,没刚才那么暗地里剑拔弩张的。王修不动声色,虽然不明白哪里又惹了李奉恕,不过这事总算过去了。
四位教授难得聚在一起,海阔天空畅聊着。只有曾芝龙没去过西北,也只有曾芝龙算得上是真正的海面水师。宗政鸢勉强算半个,他又不在。聊来聊去大家都熟识了,又讲到西北屯兵。白敬从怀里抽出宗政鸢的《屯田议种疏》,直言:“宗政将军的建言,对我十分有用。”
曾芝龙笑:“这也算宗政将军与会了。”
右玉有起色,陆相晟非常乐意分享经验。摄政王用手指敲桌面:“白卿说吧,想怎么做。”
白敬坐直身板,面色整肃:“臣这几年与高若峰交手,彻底体会了为什么说自古秦人多剽悍。陛下与殿下心怀仁慈赦免了被俘的两万叛贼,这两万叛贼目前押在西安府,连吃带嚼在西安府都是个问题。臣上书想巡抚陕西,一是要代天巡牧,察访陕西弊端。二是……臣想把这两万人领回他们陕西老家。他们仍旧是天子之民,也未尝不能是,天子之兵。”
摄政王点头:“你是想募集陕西青壮屯田耕战?”
白敬停顿一下:“臣这几日卧床,随手翻书,就翻到《管子》。管子对齐桓公说‘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臣初读觉得管子满口胡言,后一思索,竟觉得醍醐灌顶。大旱大涝时,‘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雇佣家无恒产之人做工,以做工报酬代替赈灾,岂不是比仅仅下发赈灾粮要强一些?”
摄政王敲桌面的手指一停:“西北饥荒久矣,灾民瘦骨嶙峋,能做什么?”
白敬坚定:“臣曾经到过汉中,知道灾民惨状。一切尚需循序渐进,活计可从最轻的算起。捡柴能换食物,抬石头能换食物,到修筑军营整治屯田都可换食物。赈灾粮下发从来都有弊端,发不发得到灾民手中臣也有疑问。臣已经拟定一套革除弊端之法,呈给殿下,若殿下同意,臣的赈灾办法,定能对灾区灾民大有裨益。”
曾芝龙费劲琢磨半天:“把青壮劳力拉到一起种地训练,其他羸弱妇孺可做工换食物,如此即能恢复耕种,又可……又可……就是让他们没ji,ng力闹事呗?”
白敬抓住双膝上的衣襟:“殿下,秦人多善战,他们闹事也是被逼无奈。陛下殿下多体恤,秦人亦可为帝国最忠诚的战士。”
摄政王点头,继续用手指点桌面:“你也想要建军。想好名字没?”
白敬立刻道:“秦军。”
摄政王平静地了然,王修却恍若闻惊雷。
老李曾经玩笑,轻兵营,天雄军,下一步秦军是不是该来了。
秦军——真的来了。
第118章
白都督顺利平定高若峰叛乱, 京中举行盛大佛道法会。礼部送来法会章程, 循例是各寺院道观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转城祈福。王修给李奉恕念,李奉恕只是听着。
王修觉得稀罕,他土生土长胶东人,每年京城法会只是听说过。原来还要转城祈福?他一进京就是国丧,京城一直死气沉沉, 从来没有热闹过, 念着礼部的章程, 难免也有雀跃。李奉恕听出来了, 面上泛出微微笑意。他想起自己做皇子时的北京, 夏天法会最热闹,连吃带逛,他一个人能徒步走完东西城。然后又想,那个时候, 王修在做什么?苦读?务农?
王修发觉李奉恕握住了自己的手。老李自从目盲之后,心思愈发细腻, 偶尔还有点作, 把王修磨练出经验,此刻他沉着应对,反握回去。
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要企图去琢磨明白老李在想什么。
正念至京营和皇城戍卫司的保卫轮值措施, 工部匠造局的人来了。大奉承一脑门子汗:“殿下, 都事,匠造局送来铁枪, 是让他们进来还是在前院等?”
王修道:“那把枪进得来吗?就在前院等。”
李奉恕起身:“去前院。”
王修翻出当年太祖“匹马单戈”记录,太祖征战天下的长枪清楚记录着“丈六尺五(约五米)”,四十六斤。匠造局一看送来的尺寸都懵了,这也太长了。而且四十六斤,重量超过实战长兵器的极限。上马作战单臂挥动四十六斤,得多少膂力!匠造局全力开弓,按照王修送来的尺寸完美复制,两个大小伙子扛来鲁王府。
王修跟着李奉恕来到前院,一看那个竖着的长枪也傻眼,怪不得当时匠造局那个表情,太长了!
黑沉沉的铸铁,没有纹饰,没有长缨,肃杀悍厉,专为杀人而生的长枪——太祖的枪,当年陪葬孝陵的帝王枪的样子。
早有人把飞玄光牵出来,李奉恕一只手拎着长枪,翻身上马。神勇无匹的巨大骏马,长而凌厉的枪,摄政王拎枪立马,在场的人心里不明地悚然。
王修感觉到自己在战栗,那时候……横扫天下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这样子的?
大奉承领着所有下人瑟瑟发抖,匍匐在地。
李奉恕什么都看不见,但是他笑了。
“都跟我说祖制,祖制。好啊,恢复祖制。大晏立朝时,武官可比文官地位高。”
王修也想跪,李奉恕转脸面向他:“太祖说了,文官拜天子,武官不下跪。”
王修上前两步,仰慕地看摄政王。李奉恕攥着丈六尺五的长枪,低声道:“太祖和太宗其实都是骑枪兵。我们都忘了太久了。”
白敬俘获高若峰,天子赐宴,握着白敬的手,大声道:“白卿乃真国士!”白敬归还了摄政王的玄金雁翎刀,所以皇帝陛下钦赐御用镇寇斩马剑,剑身近剑柄处铸有铭文:圣上钦裁。
皇帝陛下当着群臣面道:“此剑所杀任何人,皆朕旨意!”
白敬双手高举斩马剑,谢陛下恩。
曾森不入宴,因此只是站在皇帝陛下御座后面默默看着。这把镇寇剑其实是摄政王赐的。他总有一天也会得到这么一把剑,但是,是千真万确皇帝陛下所赐。镇寇。曾森反复想这两个字,直勾勾地盯着白敬手中镇寇剑,几乎不眨眼。总有那么一天,自己跪在这里,双手举着自己的镇寇剑。
我必将得到。
富太监被曾森的脸色惊了一下。平时看着这小子喜庆,健健康康圆圆胖胖,绕着皇帝转给皇帝也带点喜相。刚才那一瞬,富太监硬是从曾森那圆嘟嘟的脸蛋上看到了曾芝龙的影子,一模一样恶狠狠跟命运较劲的眼神。也只是瞬间,富太监再看,便没有了。曾森的目光转回皇帝陛下身上,专注而清澈。
想多了。富太监安慰自己,多大点儿的孩子,哪儿来的野心。
第二天武英殿御前听政,皇帝陛下下旨,晋升白敬为中军都督,正二品,加金章紫绶,掌天下卫所。并兼陕西巡抚,巡察陕西,扶军安民。
摄政王绷着脸坐东面西,群臣还是只看着他一个侧面。从他刚进京那天起,群臣其实,就只能看到他一个侧面而已。
白敬谢恩,摄政王笑道:“白都督,不要辜负天子对你的期望。”
白敬抬头看到摄政王。殿下看不到眼前,却仿佛看到了来日。臣子不跪亲王,白敬还是跪下了。他声音轻而坚定:“臣,不负天子,不负君子。”
摄政王大笑,一拍宝座扶手:“好!”武英殿回荡着他洪亮张狂的笑声。那时他刚刚回京,苏州的黄纬自杀。黄纬用血在纸上写:一不负天子,二不负君子——摄政王还留着被雨水冲烂的纸团,他记得乾坤倒错般暴雨中臣子的血划过他的手坠向大地的感觉,所以,摄政王认定这两句话,是血誓。
摄政王道:“卫所荒废这么多年,大家都快忘了卫所的职能了。太祖时卫所能养军营,现在卫所逃兵都止不住。军卫相辅相成,军征卫守。孤问过萨尔浒,当时没人回答孤。现在孤从辽东召了个人,让他跟大家讲讲萨尔浒。进来!”
当值的王修看向武英殿门口。盛大的阳光中走进高大刚毅的男子。男子穿炽火色麒麟赐服,长相却有点不大像汉人,眼睛鬓发是棕色的,在阳光中,微微泛着金影。
异常英武的年轻男子腰背挺直,抬头挺胸,走进殿中,立在御前。武官不下跪,所以他一抱拳:“臣,辽东广宁卫旗总,前沈阳卫斥候,旭阳。”
摄政王肃穆:“你来做什么。”
旭阳回答:“臣来,替十一年前战亡的沈阳卫将士们向天家申诉。萨尔浒时,沈阳卫并未撤退,而是战至最后一人。除出来送信求救的旭阳,无一人离开职守。沈阳卫,没有辜负皇命。”
旭阳绷着脸,平静地讲述,声音无一丝波动,眼泪若无其事地滑落:“沈阳卫中编有戚家军残部,所有戚家军都是最先阵亡的。他们说,死也只是去见戚大帅,下了地府,戚家军还是一支军队。臣那时十三岁,并不太懂。现在想来,沈阳卫,也只缺臣一人了。”
皇帝陛下没忍住,低低抽泣一声。所有人无不动容,白敬低着头。旭阳笑了:“得陛下悲声,我沈阳卫上下,无憾了。”
白敬深吸一口气,吐出来,平稳声音:“多谢陛下,多谢殿下,臣,明白了。”
祈福法会照常进行。以往是和尚道士队伍绕着紫禁城外大街走,百姓们跟着,期间有庙会戏台。开始是将一些经文故事,后来没人管,什么戏曲都有。有一年都有潞王挨揍的折子。国丧京城不能有戏曲,难得法会可以出来唱,总不至于饿死。今年有改动,在和尚道士之前,是军队绕京城。
这一改把礼部忙得脚打后脑勺,所有礼制都得改。听说征讨叛贼的军队要转城,今年法会估计要比往年热闹,保卫轮值又是个头疼问题。周烈道:“既然军队跟着转城,还担心什么保卫问题?军队生而为护卫天子。”
法会那天,摄政王率领天雄军,关宁铁骑,南京驻军,榆林驻军,太原驻军,各选出一部分列得整整齐齐,进入朝阳门,从大隆福寺开始往南走,穿过中央官署,走过承天门,在三法司处拐向北,路过朝天宫,灵济宫,白塔寺,广济寺,拐向东,路过地安门,走向大隆福寺,正好一圈。
摄政王一身黑甲,骑着异常巨大的黑马,一只手拎着惊人的长枪,一只手还抱着皇帝陛下。白敬和陆相晟一左一右牵着飞玄光的缰绳,曾芝龙和周烈跟在马鞍两侧。研武堂护着摄政王,沉肃庄重。研武堂后面,战马凛凛,铠甲粼粼,雄浑威武的军队绕着紫禁城走得整整齐齐。京城百姓头一次见到如此阵仗,刚下战场的军队就是带着血的凶器,煞气翻卷,虎威烈烈,邪佞不敢近。军队后面跟着僧人道士,念经吟唱。军队护卫天子威严与国土百姓。僧人道士为军队祈福,为皇帝陛下祈福,为帝国祈福。
皇帝陛下在摄政王怀里俯视跪伏黎庶,心情激荡。雄兵队伍太长,他看不到僧人道士,低声问道:“六叔,我应该是信道教,还是信佛教?”
摄政王回答:“陛下是天子,应是万众信你。”
承天门的热闹与旭阳无关。他穿行在北京幽深如迷宫的胡同里,轻而易举,比在深山老林里好认多了。胡同里幽静,但也有没去承天门看热闹的,一抬头又见着麒麟赐服,又是直奔李在德家去了。老李家行啊,到底是皇族,扛活的都是麒麟赐服这级别的。
旭阳腰间别着李在德送他的火铳。李在德不懂送他火铳什么意思,也无需懂。旭阳一步一步走到门前,缓缓敲门。门里面欢乐的脚步声冲过来,双手一开门,笑着雀跃的声音道:“你回来啦?”
年轻英俊的男子微微一笑:“嗯。”
李在德懵了,旭阳?旭阳寡言少笑的性子,只有神情温和。他温柔地看李在德:“你告诉过我你家住哪儿。你问过我有没有武官赐服。”
李在德说过的每一个字,他全部记着。
李在德眼神茫然,心也茫然,老王爷从屋里出来了。老王爷身体还虚着,没出门。他眼神好,看门口立着炽火色的麒麟赐服,小伙子鬓发眼睛都是金棕色的,不是小邬?这又是谁?
李在德赶紧让开:“请进请进,爹这是我跟你讲过的旗总旭阳,我在辽东多得他照顾了……”
老王爷欣慰,李在德出息了,认识这么多麒麟赐服?旭阳抬脚进门:“老叔。”
又是辽东口音?看来兔崽子这趟辽东没白跑,结识不少人物啊。
旭阳站在院子里环顾一圈,一挽袖子,开始忙。李在德急得转圈制止,老王爷感慨,这辽东人就是实在,穿着麒麟赐服上门做客挽袖子就干活。
……拉都拉不住!
第119章
伐高若峰的所有军队均有封赏, 邬双樨本人终于有了个将军封号:鹰扬将军。
不是四征四镇, 也够不上昭武昭毅,属于杂号。不管怎么说,究竟是个将军,当得起傻狍子一句“将军”相称。邬鹰扬,邬双樨一想这个称呼, 笑一声。
关宁铁骑接到命令要跟着转城的时候, 祖松正在扒饭, 叼着筷子眼睛瞪大:“真的啊?”他自从傥骆道幸存, 落下个毛病, 吃东西特别拼命,永远像最后一顿,整个人却瘦了不少。他惊疑不定地看邬双樨,眼巴巴地透着些许可怜。邬双樨点头:“咱们跟在天雄军后面, 在南京驻军前面。”
祖松骄横成习惯,此刻却像只受惊的熊:“摄政王为啥让关宁铁骑转城?”
邬双樨轻声回答:“关宁铁骑作为先锋, 英勇奋战, 伤亡折损最狠。”
祖松放下饭碗,到底没忍住,团成一大团抱着头,喉咙里“嗬嗬”地滚着哭音:“三千兄弟一起出来的, 现在就剩一千不到了。”
祖松哭得惨, 邬双樨不得不仰脸红着眼看天:“陛下和殿下都看到了。”
第28节
恋耽美
第28节
子午谷狭长的道路后半部分也陷入激战。追来的晏军跟闯军押后部队激烈交锋,邹钟辕和薛清泉奉命堵住高若峰的退路。因为地势狭长,晏军也只能有先头部队跟闯军交战,双方胶着,死伤惨烈。邹钟辕身负重伤,咬着一块布条,以防自己喊叫出声,浪费杀敌的力量。薛清泉昏死过去,邹钟辕来不及看他还有没有气。
今日,不算丢了京营的脸面了。邹钟辕双手握朴刀,咬着布条大笑,邹钟辕,不算丢脸!
子午谷两端突然同时出现震天动地的火炮声。铜发熕,铜发熕的声音!邹钟辕失血过多,流不出眼泪,铜发熕终于埋好了,白侍郎来了!
白敬一身孝衣,眼缚黑纱,领兵从西安方向杀来。陆相晟所率天雄军日夜狂奔绕过秦岭从西安北面冲过来,一路浴血,歼灭准备来西安府接应高贼的其他叛贼,从西安府北面冲向子午谷。
陆相晟喊:“杀敌立功,回右玉收庄稼!咱自己的粮,不交租子!”
天雄军整齐划一大喝:“杀!”
关宁铁骑终于等到白侍郎过来,邬双樨拄着长枪,站着昏过去。李鸿基举着闯字旗冲出子午谷,在西安府前正撞陆相晟,两只野兽张开獠牙,撕咬对方,嚼r_ou_嗜骨。白敬的军队杀向子午谷,高若峰退回山谷。子午谷两侧大部队虽无法伏击,但小股部队深入亦难寻找。高若峰且站且退,全力拉住白敬的兵力,张献忠硬是顶着铜发熕震山撼岳的连发炮火冲出谷去。
白敬要的就是高若峰,他咬着高若峰不放。长达一个月的极端艰苦的行军要了他的大半条命,白敬要用剩下的命换高若峰。白敬的白色孝衣血渍浸透,眼睛也是红的,追着高若峰而去。铜发熕还在喷s,he,所瞄准之地,人畜飞崩,只余地上血槽。
子午谷内谷外,血海澎湃,人命贱如蝼蚁。
西安府就在眼前,李鸿基却无论如何冲杀不进去。他似哭似笑,闯军今日如此,皆是天意!跟着李鸿基从子午谷杀出来的人,没剩多少了。李鸿基手握闯字旗,心里发狂:皇帝老儿!
李鸿基与陆相晟交战不敌,陆相晟差点就要抓住他,他率领剩下的十几人,向东突围,跑了出去。
陆相晟一抹脸上的血,一挥手:“进子午谷!”
天雄军接手闯军残部,白敬领人穷追高若峰不放。若是高若峰跑了,再捉就难了!他们缠斗了这么多年,该有个了结了。
白敬下了马,咬牙往山上爬。他身后的人默默跟着他,似乎也在等待一个答案。
一个很多年的答案。
白敬拔剑,拨开山洞门口的杂草。山洞中大马金刀坐着的人,仿佛盛唐时崖壁上开凿的石像。斑斑驳驳,破破烂烂,怅然地庄严着。
高若峰睁开眼,对立在光中的白敬微微一笑:“白敬。”
清风拂起白敬被血染成黑红的衣角,白敬也微微一笑。
“高若峰。”
白敬欲趁势追杀李鸿基,邬双樨劝他:“白侍郎,殿下必须要见活的高若峰,高贼在西北纵横近十年,关系盘根错节,若不赶紧押解进京,夜长梦多。”
邬双樨着急押着高若峰进京,急得唯恐横生枝节。
白敬上书要彻底铲除李鸿基,摄政王立刻驳回:马上回京!
高祐元年六月廿一,兵部右侍郎白敬俘获叛贼高若峰,押解进京。
朝野轰动。
第116章
天雄军, 南京驻军, 以及榆林太原两地驻军在子午谷合力围剿叛军,俘获两万多人。
子午谷一役过后,谷口出尸体堆积如山,大部队无法进入,必须先清理尸体。
兵部右侍郎白敬擒获叛军首领高若峰, 即日押解进京。
邬双樨领人返回傥骆道去救掉队的关宁铁骑。傥骆道里倒着关宁军的士兵和马匹全部头朝北, 在瞬间死去。极限行军, 加上翻山越岭, 倒头一摔, 再也无法醒来。祖松倒在傥骆道中段,邬双樨找到他,他尚有一息。
邬双樨背着祖松,祖松奄奄一息道:“摄政王, 这下相信我们的忠诚了么。”
邬双樨沉默。
白敬想彻底铲除李鸿基,可是摄政王下急令命他必须马上返京。走之前清理子午谷, 否则西安恐有疫情。闯军的俘虏彻底没有了战斗力, 天雄军围个圈,他们密密地蹲着,温顺而恐惧。
白敬站在天雄军外看被俘虏的叛军士兵。谈不上士兵,只是种地的农民, 拿的柴刀锄头, 干枯如柴,目光惶惑迷茫, 如同待宰的动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闯王,他们希望闯王进西安,为此他们可以悍不畏死。陆相晟捆着高若峰默默走过去,他们蹲着,仰着头,默默看着。
闯王被抓啦。
不知是谁低声道,我想家……
连绵不绝的抽泣声低低泛起,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汇聚成巨大漩涡。
他们离家太久了。
白敬一瘸一拐走开。
陆相晟心里想着右玉滚滚的麦浪。今年右玉收成竟然还行,他惦记着回去继续抢收。陕西的饥民一直一直往右玉跑,一样干枯如柴。他们当麦客,没命地帮主家收麦子,只要一口吃的。
陆相晟没敢问白敬想要拿这两万人怎么办。
高若峰被捆着,坐在地上。白敬拎着一壶酒走过来,在高若峰对面盘腿席地而坐。白敬让守卫的士兵把高若峰松绑,把酒壶递给他。高若峰举着酒壶一饮而尽。
白敬没有表情:“进京之前,你会被拔舌。”
高若峰看着白敬,笑起来:“皇帝恨死我了。挖了皇帝祖坟,不亏。”他晃晃酒壶,低声道:“好酒……是我们的秦酒。”
白敬观察高若峰,用手指抚摸眼上缚着黑纱,然后扯了下来。左蓝右碧的眼睛,受不了日光,微微一眯。高若峰一愣,他们缠斗厮杀这么多年,大概第一次这么仔细地打量对方。他们不是朋友,却最了解对方。
高若峰攥紧酒壶:“还是我们秦酒好,又香又烈。”
他家乡的酒。
高若峰笑:“终究是落你手里了。其实在汉中那次,我差点就被你捉了。白侍郎,那次你去哪儿了?”
白敬没有回答高若峰,他们全都知道。
圈俘虏的地方顺着风飘来哭声,越来越清晰。高若峰怔怔地听着,白敬平静地看他,终于在他的眼睛里看到眼泪,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你们……俘获了多少?”
“不少。”
高若峰低声问:“白侍郎见没见过饿死的人?见没见过?身上没有r_ou_,只有一层皮,一拉特别长。”他并不是要白敬回答,癫狂地自言自语,“若是还有一口吃的,能活下去,他们不会跟着我离开家乡。反正怎么都是个死。白侍郎见没见过易子而食,换着孩子吃。人r_ou_煮熟了也是一锅r_ou_,朝廷拿我们当畜生,我们自己也做不成个人!”
白敬沉默。他见过,见过很多。
高若峰咬牙切齿:“白侍郎,朝廷拿你当人吗?要抓就抓,要杀就杀,没死就接着用,你可真是又忠诚又顺从,可是值得吗?”
白敬的眼睛终于受不了日光,重新缚上黑纱。他从头到尾都很平静:“若是区区我个人利益得失,便谈不上值不值得。若说忠顺,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君正臣从谓之顺。以忠顺奉国奉君,我所奉正道,九死无悔。”
高若峰大笑:“你不惜逆命而利的‘君’,真的正吗?君正,为何会有我高若峰?”
白敬又递给高若峰一只酒壶:“我所奉之道,你看不上。你犯上作乱,我必除之。你我缠斗这么多年,最后到底也不是朋友。”
哭声越来越大,夹杂着陕西小调。俏皮的歌词描写家乡,带着哭腔唱得无比苍凉。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活着。种地是为了活着,反出家乡也是为了活着。
高若峰闭上眼,终于还是问了:“白侍郎,这些人你打算怎么办?”
白敬微微垂着脸,眼上缚着黑纱,让人琢磨不透他的表情。高若峰绷紧身子,恳求地看着他。白敬手里攥着红色同心结,他想着《屯田议种疏》,想着右玉。
“除了进凤阳那些,其他人我可以保。”
高若峰坐在地上,瞬间委顿下去。面对白敬强撑这么久,这一刹那他终于承认自己的狼狈和无奈。他已经是阶下囚。
高若峰喃喃自语:“还是要听诸葛丞相的话呀。子午谷不能走。”
白敬吃力地站起,弯腰伸手,稍一犹豫,轻轻拍在高若峰破破烂烂的肩甲上。
高若峰声音嘹亮,坐在地上大声地唱着。白敬背对高若峰,一步一步走向圈俘虏的地方。衣衫褴褛人们羊一样恐慌地看着白侍郎,白侍郎问他们:“你们想回家吗。”
叛军们傻乎乎地看白敬。白敬声音上不去,只是依旧很坚定:“你们,想回家吗。”
呜咽声终于变成嚎啕大哭,在酣畅淋漓的哭声中,只有一个人还在唱着歌。高若峰恣意地唱着欢快的陕西小调,大豆高粱米,麦浪黄土地,他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大晏,将有三四年的太平。
大晏第一次的胜利,研武堂第一次胜利,白侍郎活擒高若峰。北京都轰动了,谁都没想到病恹恹的白敬真的能办到,参白敬通敌“打活仗”的人更不能相信。
纵横十年的高若峰,被抓啦?
小皇帝刚一听到,以为自己在做梦,完全没办法相信。太后喜极而泣,富太监跟着抹眼泪,小皇帝就是不信,死活不信:“宣摄政王进宫,宣摄政王进宫!”
摄政王立刻进宫,研武堂知道的比朝廷早,小皇帝对摄政王哭:“六叔,高若峰真的被白侍郎抓住了?”
摄政王半跪在小皇帝面前:“是的,陛下,白侍郎擒获高若峰。”
小皇帝大声痛哭,小孩子哭得肆无忌惮,声音特别惨。摄政王搂着小皇帝,小皇帝不单是在哭,简直是在呐喊,喊得嗓子冒血。
列祖列宗!你们看着啊!
摄政王抱起小皇帝,紧紧箍着,安抚他,让他平静下来。小皇帝哭得抽抽,摄政王按着他小小的背:“富太监,马上召集御前听政。”
臣子们跑到武英殿,人人都是一脸掩饰不住的难以置信。帝国太久没有胜利的消息,灰头土脸这么些年了,几乎成为习惯,白敬石破天惊一下子大胜。
小皇帝声音嘶哑且坚定:“白卿实乃国士。”
摄政王面上却不见喜色。他缓缓问:“诸位卿,孤曾经问过,为何会有高若峰?谁现在能回答孤?”
高若峰是被白敬捉住的,更是被研武堂捉住的。研武堂是谁的?再傻都该看出来了。臣子垂首,目光向下。
摄政王不指望他们回答,所以他自己回答:“天下无收则民少食,民少食则将变焉,变则天下盗起,虽王纲不约,致使强凌弱,众暴寡,豪杰生焉。”
小皇帝看摄政王。他知道这句话,这是太祖说的。后面还一句摄政王没说——“自此或君移位,而民更生有之。”
饥饿迫使平民造反,王纲废弛,天下大乱,皇帝换人。
他们李家,就是这么起家的。
“太祖说得对,若是没有饥民,也便没有高若峰。”摄政王冷笑,“说来说去,还是孤之罪。孤未能详察陕西,以至于灾情迁延,饥民呼号而死道旁。陕西现在到底什么样,孤竟然还是一无所知。”摄政王声音愈发冷下去,“山西布政使乞身辞官归乡,准了。白敬上书请求巡抚陕西,孤也准了。是时候有个人,好好跟孤说说陕西到底怎么了。”
内阁,朝廷,这一次终于没有任何异议。
白侍郎得胜归来,押解高若峰归京。进京之前,白侍郎特地谒见成庙陵。白敬穿着端正肃穆的红色公服,披麻戴孝,一撩前襟,跪在成庙陵前。
“臣,回来复命。臣……来迟了。”
天雄军押着叛军中算得上“军官”的一千人进京,献俘于午门之下。摄政王抱着皇帝登上城门,居高临下,对着惊惧得站不住的俘虏。
摄政王看不见,他只是抱着皇帝陛下,低声道:“陛下,你看着他们。这是你的俘虏,你来裁决。”
皇帝陛下看到了高若峰。高若峰跪着也仰着头,直直地瞪向城墙。他没看皇帝,他在看摄政王,他没有舌头了,张开空荡荡的嘴,用口型微笑:
你李家,要完了。
摄政王感觉到怀里的皇帝不对,蹙眉:“陛下?”
小皇帝冷静:“没事,六叔。”
小孩子用黑黑的纯净的眼睛,对高若峰一笑,对瘫成一片的俘虏一笑。
除了高若峰,皇帝陛下赦免所有人。
高若峰罪大恶极,凌迟处死,一千五百六十刀,一刀都不能少。行刑时北京的百姓都去看。高若峰从头到尾,一声不吭。
行刑到最后,高若峰已经没有人形。负责维护秩序的京营军官发现有很多百姓偷偷地往地上倒酒。他们告诉周烈,周烈长长叹出一口气,什么都没说。
你我战死后,不知能不能得一壶酒。
天雄军成军后,第一次进京。京营和山东轻兵都经过皇极门,陆相晟上书,希望也过一次皇极门。摄政王低声问皇帝:“陛下,你同意么?”
小皇帝点头:“日后帝国ji,ng锐,都要来皇极门让朕看一看。”
天雄军进皇极门,不像轻兵营毫无准备,也没有京营那么慌张。经过沙场锤炼的天雄军带着浓重的血腥和杀伐之气站在皇极门下,高声欢呼:
“大晏万岁!陛下万岁!殿下千岁!”
天雄军的欢呼震动京城,鲁王府都听得到。白敬一归京就倒了,太医院的大夫过来会诊,白敬躺在床上,微微听到紫禁城那边传来的声音,睁开眼睛。王修坐在他床边:“殿下已经下令,白官人今后是中军都督,兼陕西巡抚。白都督。”
白敬面无血色地:“王都事,其他人呢?”
“白都督上书中说得很详细,摄政王全部有赏。”王修顿一顿,“白侍郎是问关宁铁骑?放心吧。”
白敬艰难一笑:“臣谢恩。”
“白都督身体欠安,巡抚陕西的事情可以缓一缓。”
“我这几日便走。我必须……把那两万人,领回去。”白敬闭上眼,又睁开,这一回,却是真的笑了:“王都事,大晏能太平三四年。殿下要跟老天抢时间,我等自然也是。抢得过老天,自然一切都会好。”
王修握住白敬的手,听着天雄军的声音。轻兵营,京营,天雄军。下一个,又是谁呢?
天雄军的欢呼隐隐约约,绵绵不绝地回荡。一个高个子英俊军官穿着崭新的火红麒麟赐服,慢慢走在北京的胡同小巷中。他在一处门口停下,轻轻敲门。
门里应着:“来啦。”凌乱的脚步声,还有撞到什么上面的哎哟声,最后停在门口,冒冒失失双手一开门:“谁啊?”
英俊的将军微微一笑:“傻狍子。”
我来你家干活了。
第117章
按理说, 京城老百姓都是见惯大人物的, 寻常地方知府巡抚,根本不放在眼中。更何况,李在德家还是实打实皇族呢,还不是一样挤在这狭窄胡同里。可是官员穿着炽火色的麒麟赐服干活,就真的没见过。
李在德把一堆扒在门口眼巴巴看麒麟赐服的小屁孩子轰跑, 关上门。老王爷躺炕上, 脑门敷着手巾, 听见院子里闹, 哎哟哎哟地起身, 凑到窗口一看,一个穿着崭新麒麟赐服的官员挽袖子劈柴。
这哪使得!老王爷哼哼唧唧下床,趿着布鞋按着手巾,颤巍巍走进院子:“官人怎么在干粗活……咦这不是小邬?”
邬双樨笑道:“老王爷。”
老王爷看见邬双樨, 心情似乎是好了点:“哪里是什么王爷,小邬来屋里坐, 李在德你不会招呼客人么?”
李在德哼一声, 邬双樨笑得小院子里起春风:“我把柴劈完。”
老王爷看木头渣子都崩麒麟赐服上了,急道:“小邬你是官人,现在又有赐服,怎么能跑来干活?没这样的规矩!来来进屋!”
邬双樨咧开一嘴白牙:“辽东的规矩。”
女婿上老丈人家要干活。
李在德翻个白眼:“爹你回去躺着吧。腿不软了?能站住了?”
老王爷扶着门框, 这才想起来自己虚着, 实在站不住,只好道:“小邬你别劈了, 进屋歇着,中午一起吃饭,我,我先回去躺着。”
老王爷哎哟哎哟地哼唧着回屋,邬双樨挽着袖子劈完柴,拍拍手:“炕要不要通一通?水缸里水够吗?我把力气活都干了吧。”
李在德看邬双樨真要去拿扁担,穿着麒麟赐服挑水这玩笑开大了,赶紧伸手一把拽住邬双樨:“摄政王赏我了一个好玩意儿,你跟我来,我给你看看。”
邬双樨在赐服上一擦手:“行啊。”
李在德领着邬双樨进他卧房,关上门,冲进邬双樨怀里,狠狠搂住邬双樨的腰。邬双樨一动没动,用力回抱李在德。
能相拥,就算是老天开恩了。
李在德带哭腔了:“我以为,我差点以为……”
邬双樨低声笑:“以为什么?我命硬,有个道士说我是祸害遗千年。”
李在德不吭声,勒着邬双樨的腰。邬双樨的腰细而结实,皮革腰带一扎,腰背绷直,顶天立地。李在德把脸埋进邬双樨胸膛,听他有力的心跳声。邬双樨轻轻拍他的背,用脸蹭他的头发。
过了一会儿,邬双樨听李在德呼吸平静下来,于是笑道:“殿下赏你什么好玩意儿了?”
李在德用手指蹭一蹭鼻子,恋恋不舍离开邬双樨怀抱,珍而重之地取出一个小锦盒,轻轻打开,取出里面两只连在一起的玻璃片,扣在脸上。
邬双樨一扬眉:“眼镜?”
李在德戴上眼镜,特别腼腆地握住胸前总是挂着的放大镜,对着邬双樨他总是有点紧张:“是不是怪怪的?摄政王殿下从杭州召进宫的眼镜师给配的。眼镜玻璃片贵重,我平时不太戴……”
邬双樨微微笑:“你戴着好看,斯斯文文的。”
李在德戴上眼镜,世界终于在他面前展露真正的样子,迷雾消散,天地清明。他透过眼镜片观察邬双樨,他以前也能看见他,只是,他第一次彻底清晰地看到他微笑的样子。凌厉的剑眉,挺直耸立的鼻梁,狭长深邃的眼睛,微微一笑,云开日出。
李在德面部烧红地震惊着:“你,这样好看啊……”
邬双樨忍无可忍,捏着他的下巴:“从宗人府到辽东到现在,你才看清我长什么模样?”
李在德申辩:“不是,每次都能看清,但是只能有一部分,眼睛鼻子眉毛……”
邬双樨盯着他看:“那嘴呢。”
李在德一愣:“嘴?”
傻狍子唇红齿白,嘴唇一张一合的,傻乎乎的——邬双樨一低头,啃了上去。
李在德懵了,清醒过来把邬双樨使劲往后一推,两条胳膊顶着邬双樨的胸膛,夹着个脑袋用力低着,就是不抬起来。李在德全身冒烟,邬双樨一顿,轻轻一叹:“你……我误会了,我,我这就走。”
李在德拼命摇头,一只手攥着邬双樨的领子怕他跑了,一只手急急忙忙摘下眼镜,谨慎放进小锦盒,最后一转身,深吸一口气,扑进邬双樨怀里仰头咔嚓一咬。
身经百战的小邬将军差点喊出来:你真咬啊!
李在德咬了邬双樨嘴唇,然后轻轻一吻。
邬双樨紧紧搂住他:“你放心,我是不会死的。”
李在德扒着邬双樨不放手:“我在工部偶尔能听到点风声,他们当时说进关的关宁铁骑伤亡过半,我一听差点昏过去。我知道你的性子,冲锋陷阵不让人。我急得没办法,跟兵部打听,兵部被摄政王收拾得半死知道得不多,工部虞衡司蒋郎中提醒我可以去研武堂问问,我下不了决心去鲁王府,我害怕问到,问到……”
“有我的阵亡名单。”
李在德踢邬双樨,邬双樨站直了,挨他一脚:“原谅我,让你忧心成这样。”
李在德抽一下鼻子,捧起邬双樨的手:“我看看你的手,刚才我看到……”李在德一看邬双樨的手,眼泪蹭蹭往外掉。邬双樨十个手指的指甲都掉了,还没长好。
“爬山爬的,倒也没受别的伤。”
邬双樨安慰他。
李在德揪住邬双樨火色的麒麟赐服,说不出话来。邬双樨拍着他:“你看,我这不是还活着,还得一身赐服。”他岔开话题,“老王爷怎么了?生病了?”
李在德抽噎一下:“高若峰被抓进京,我爹很高兴,说活该他受寸磔之刑。他去观刑,回来就病倒了。我爹说……太惨了,太惨了,一千五百六十刀,高若峰一声都没出,是条汉子。”
李在德喃喃自语:“不该这样。不该烧仁祖皇陵,不该有寸磔之刑,不该,不该,不该犯上作乱,也不该有饿死的人……”
邬双樨拥着李在德,久久沉默。他目光看向虚无的辽远,
研武堂啊……
老王爷在屋里喊:“李在德!你有没有给小邬倒茶!”
李在德应道:“我招待可周到了!”
邬双樨无声大笑。
高若峰受寸磔之刑时,摄政王进了太庙。
摄政王进太庙不让人扶,被门槛狠狠绊倒,摔在地上。摄政王也没起来,直接膝行上前,跪在列祖列宗灵位前。
他发现跪在太庙里,能想清楚很多事情。想太祖皇帝,想太宗皇帝,想景庙,想成庙,想他自己。他在祖宗灵位前,敬畏又平静。身后有小小动静,摄政王耳朵一动,小小的,属于小孩子的呼吸声越来越近。
小皇帝膝行过来,靠着摄政王。
“六叔,捉到高若峰,就好了么?”
“捉到他,只是给列祖列宗一个交代。”
小皇帝难过地沉静着。摄政王搂住小皇帝:“要记住他,不要恨他。”
小皇帝想起在午门上居高临下看到高若峰,也是高大的样子,被五花大绑,跪着也腰背挺直,仰头大笑。
小皇帝点头,复又想起六叔根本看不见,于是出声:“嗯。”
不知道过了多久,周烈跪在偏殿复命:“受刑完毕。”
摄政王肃穆,周烈补充:“一声没出。”
摄政王长长一叹。
小皇帝年龄小骨头软,跪不久,摄政王让富太监送小皇帝回宫,他继续在太庙跪着沉思。反正他分不清白天黑夜,他就一直那么跪着。又不知多久,偏殿响起轻轻的声音,这是王修。
“什么事,一定得你来。”
王修一犹豫,小心翼翼:“高若峰的骨头,被收走了。”
摄政王笃定:“白敬收走的。”
王修一惊,然后膝行过来,仔细观察摄政王,看他不像生气。白伯雅干这事着实有点冒险。摄政王沉沉道:“刑也受了,人也死了,可以了。”
王修不再说话。夜色幽深,烛火明灭,映照摄政王的脸。
可惜到最后,也没亲眼看到高若峰是个什么模样。
高若峰最后只剩一把骨头,吊在刑架上,左右摇晃。白敬站在远处看着,无论什么人只要一死,只剩一副骸骨。没人给高若峰收尸,这样罪大恶极之人,最后也就是往城外一扔。当初在汉中,白敬差点抓住他,他举着火把纵马飞奔,回过头来得意大笑:白侍郎,后会无期。
还是后会了。在子午谷,高若峰被绑着,一样大笑:白侍郎,我如一条恶犬撕咬拼杀十年,不过是为了活着。到了京城受刑死了,剩了骨头和内脏,往乱葬岗一扔,便宜了真正无家可归的恶犬,倒也不错。
京营发现悬尸示众期间,白官人一直不远不近站着。
示众完毕,要把尸骨解下来扔了。白官人面无表情地,把高若峰的尸骨收走。
京营的一个队长想问,另一个按住他,摇摇头。
“别管。”
王修劝着摄政王离开太庙。
“列祖列宗看着你,你何必一定要跪在他们面前。做出一些功绩,他们一样看着。”
处决了高若峰,一点喜悦都没有。坐在马车里,摄政王沉思,王修并不打扰他。
“现在什么时候了?”
王修叹道:“已经深夜了。”
摄政王突然问:“你明天当值不当值?”
王修一愣,怎么问自己?只好回答:“不当值。”
摄政王没说话。王修观察摄政王隐隐有生闷气的迹象,百思不得其解,什么意思?自己不当值老李生什么气?
陆相晟名义上是研武堂教授,倒真的是第一次进鲁王府。大奉承引着他,他突然弯腰捏了捏书房门前正对的菜地泥土,感慨:“好土。”
进入书房,空空荡荡,一应装饰罩格都无,雪白墙壁上对着张贴大晏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一侧摆着仿马援“聚米为谷”制作的木盘模型。聚米太贵,换成聚沙。第一个进研武堂的是周烈,周烈很高兴地一抱拳:“陆指挥,久闻大名!”
陆相晟连忙还礼:“在右玉多得周将军照顾。”
第二个来的是曾芝龙,一身泰西打扮,伸手一拍陆相晟的肩:“陆指挥,我是曾芝龙。”
陆相晟当然知道曾芝龙,他够出名的了。于是陆相晟也一拍曾芝龙的肩:“久仰。”
接下来是白敬。白敬和陆相晟经过子午谷一役,有同袍之谊,不用刻意寒暄,只是互相笑笑。白敬身体不太好,眼缚黑纱,面无血色。半个太医院的会诊结果:白都督这是伤了底子,除了好好养着,没有别的办法。
周烈很欣赏陆相晟,虽然是个文官,风采昂扬,意气风发,能穿行万丈风浪而似闲庭信步。又遗憾宗政鸢不在,否则气氛更热烈。聊起西北,聊起右玉,陆相晟颇为自豪:“今年麦子收成还是可以的。可惜玉米被人烧了大半,不过土豆红薯都长得不错。”
白敬问道:“土豆红薯我有耳闻,适合西北气候么?”
陆相晟点头:“其实相当适合,土豆在右玉长得最好。如果百姓能相信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真的可以六年不交租,充饥的食物是肯定够的。”
曾芝龙感慨:“没想到症结在这里。”
白敬思量,摄政王一脚踏进书房:“都来了。”
四个人起身向摄政王作揖,摄政王盛威肃肃地径直走到自己书案:“今天只是互相见见,随便聊聊,不拘礼。”
王修跟在后面进门,笑吟吟地跟四个教授打招呼。李奉恕沉着脸仔细听,王修跟所有人打招呼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客客气气,毫无异样。
包括跟陆相晟。
陆相晟好像也不是很记得王修了,回礼更客气。
王修坐到摄政王身边,准备好随时代笔或者代念。他观察到老李面色缓和,没刚才那么暗地里剑拔弩张的。王修不动声色,虽然不明白哪里又惹了李奉恕,不过这事总算过去了。
四位教授难得聚在一起,海阔天空畅聊着。只有曾芝龙没去过西北,也只有曾芝龙算得上是真正的海面水师。宗政鸢勉强算半个,他又不在。聊来聊去大家都熟识了,又讲到西北屯兵。白敬从怀里抽出宗政鸢的《屯田议种疏》,直言:“宗政将军的建言,对我十分有用。”
曾芝龙笑:“这也算宗政将军与会了。”
右玉有起色,陆相晟非常乐意分享经验。摄政王用手指敲桌面:“白卿说吧,想怎么做。”
白敬坐直身板,面色整肃:“臣这几年与高若峰交手,彻底体会了为什么说自古秦人多剽悍。陛下与殿下心怀仁慈赦免了被俘的两万叛贼,这两万叛贼目前押在西安府,连吃带嚼在西安府都是个问题。臣上书想巡抚陕西,一是要代天巡牧,察访陕西弊端。二是……臣想把这两万人领回他们陕西老家。他们仍旧是天子之民,也未尝不能是,天子之兵。”
摄政王点头:“你是想募集陕西青壮屯田耕战?”
白敬停顿一下:“臣这几日卧床,随手翻书,就翻到《管子》。管子对齐桓公说‘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臣初读觉得管子满口胡言,后一思索,竟觉得醍醐灌顶。大旱大涝时,‘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雇佣家无恒产之人做工,以做工报酬代替赈灾,岂不是比仅仅下发赈灾粮要强一些?”
摄政王敲桌面的手指一停:“西北饥荒久矣,灾民瘦骨嶙峋,能做什么?”
白敬坚定:“臣曾经到过汉中,知道灾民惨状。一切尚需循序渐进,活计可从最轻的算起。捡柴能换食物,抬石头能换食物,到修筑军营整治屯田都可换食物。赈灾粮下发从来都有弊端,发不发得到灾民手中臣也有疑问。臣已经拟定一套革除弊端之法,呈给殿下,若殿下同意,臣的赈灾办法,定能对灾区灾民大有裨益。”
曾芝龙费劲琢磨半天:“把青壮劳力拉到一起种地训练,其他羸弱妇孺可做工换食物,如此即能恢复耕种,又可……又可……就是让他们没ji,ng力闹事呗?”
白敬抓住双膝上的衣襟:“殿下,秦人多善战,他们闹事也是被逼无奈。陛下殿下多体恤,秦人亦可为帝国最忠诚的战士。”
摄政王点头,继续用手指点桌面:“你也想要建军。想好名字没?”
白敬立刻道:“秦军。”
摄政王平静地了然,王修却恍若闻惊雷。
老李曾经玩笑,轻兵营,天雄军,下一步秦军是不是该来了。
秦军——真的来了。
第118章
白都督顺利平定高若峰叛乱, 京中举行盛大佛道法会。礼部送来法会章程, 循例是各寺院道观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转城祈福。王修给李奉恕念,李奉恕只是听着。
王修觉得稀罕,他土生土长胶东人,每年京城法会只是听说过。原来还要转城祈福?他一进京就是国丧,京城一直死气沉沉, 从来没有热闹过, 念着礼部的章程, 难免也有雀跃。李奉恕听出来了, 面上泛出微微笑意。他想起自己做皇子时的北京, 夏天法会最热闹,连吃带逛,他一个人能徒步走完东西城。然后又想,那个时候, 王修在做什么?苦读?务农?
王修发觉李奉恕握住了自己的手。老李自从目盲之后,心思愈发细腻, 偶尔还有点作, 把王修磨练出经验,此刻他沉着应对,反握回去。
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要企图去琢磨明白老李在想什么。
正念至京营和皇城戍卫司的保卫轮值措施, 工部匠造局的人来了。大奉承一脑门子汗:“殿下, 都事,匠造局送来铁枪, 是让他们进来还是在前院等?”
王修道:“那把枪进得来吗?就在前院等。”
李奉恕起身:“去前院。”
王修翻出当年太祖“匹马单戈”记录,太祖征战天下的长枪清楚记录着“丈六尺五(约五米)”,四十六斤。匠造局一看送来的尺寸都懵了,这也太长了。而且四十六斤,重量超过实战长兵器的极限。上马作战单臂挥动四十六斤,得多少膂力!匠造局全力开弓,按照王修送来的尺寸完美复制,两个大小伙子扛来鲁王府。
王修跟着李奉恕来到前院,一看那个竖着的长枪也傻眼,怪不得当时匠造局那个表情,太长了!
黑沉沉的铸铁,没有纹饰,没有长缨,肃杀悍厉,专为杀人而生的长枪——太祖的枪,当年陪葬孝陵的帝王枪的样子。
早有人把飞玄光牵出来,李奉恕一只手拎着长枪,翻身上马。神勇无匹的巨大骏马,长而凌厉的枪,摄政王拎枪立马,在场的人心里不明地悚然。
王修感觉到自己在战栗,那时候……横扫天下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这样子的?
大奉承领着所有下人瑟瑟发抖,匍匐在地。
李奉恕什么都看不见,但是他笑了。
“都跟我说祖制,祖制。好啊,恢复祖制。大晏立朝时,武官可比文官地位高。”
王修也想跪,李奉恕转脸面向他:“太祖说了,文官拜天子,武官不下跪。”
王修上前两步,仰慕地看摄政王。李奉恕攥着丈六尺五的长枪,低声道:“太祖和太宗其实都是骑枪兵。我们都忘了太久了。”
白敬俘获高若峰,天子赐宴,握着白敬的手,大声道:“白卿乃真国士!”白敬归还了摄政王的玄金雁翎刀,所以皇帝陛下钦赐御用镇寇斩马剑,剑身近剑柄处铸有铭文:圣上钦裁。
皇帝陛下当着群臣面道:“此剑所杀任何人,皆朕旨意!”
白敬双手高举斩马剑,谢陛下恩。
曾森不入宴,因此只是站在皇帝陛下御座后面默默看着。这把镇寇剑其实是摄政王赐的。他总有一天也会得到这么一把剑,但是,是千真万确皇帝陛下所赐。镇寇。曾森反复想这两个字,直勾勾地盯着白敬手中镇寇剑,几乎不眨眼。总有那么一天,自己跪在这里,双手举着自己的镇寇剑。
我必将得到。
富太监被曾森的脸色惊了一下。平时看着这小子喜庆,健健康康圆圆胖胖,绕着皇帝转给皇帝也带点喜相。刚才那一瞬,富太监硬是从曾森那圆嘟嘟的脸蛋上看到了曾芝龙的影子,一模一样恶狠狠跟命运较劲的眼神。也只是瞬间,富太监再看,便没有了。曾森的目光转回皇帝陛下身上,专注而清澈。
想多了。富太监安慰自己,多大点儿的孩子,哪儿来的野心。
第二天武英殿御前听政,皇帝陛下下旨,晋升白敬为中军都督,正二品,加金章紫绶,掌天下卫所。并兼陕西巡抚,巡察陕西,扶军安民。
摄政王绷着脸坐东面西,群臣还是只看着他一个侧面。从他刚进京那天起,群臣其实,就只能看到他一个侧面而已。
白敬谢恩,摄政王笑道:“白都督,不要辜负天子对你的期望。”
白敬抬头看到摄政王。殿下看不到眼前,却仿佛看到了来日。臣子不跪亲王,白敬还是跪下了。他声音轻而坚定:“臣,不负天子,不负君子。”
摄政王大笑,一拍宝座扶手:“好!”武英殿回荡着他洪亮张狂的笑声。那时他刚刚回京,苏州的黄纬自杀。黄纬用血在纸上写:一不负天子,二不负君子——摄政王还留着被雨水冲烂的纸团,他记得乾坤倒错般暴雨中臣子的血划过他的手坠向大地的感觉,所以,摄政王认定这两句话,是血誓。
摄政王道:“卫所荒废这么多年,大家都快忘了卫所的职能了。太祖时卫所能养军营,现在卫所逃兵都止不住。军卫相辅相成,军征卫守。孤问过萨尔浒,当时没人回答孤。现在孤从辽东召了个人,让他跟大家讲讲萨尔浒。进来!”
当值的王修看向武英殿门口。盛大的阳光中走进高大刚毅的男子。男子穿炽火色麒麟赐服,长相却有点不大像汉人,眼睛鬓发是棕色的,在阳光中,微微泛着金影。
异常英武的年轻男子腰背挺直,抬头挺胸,走进殿中,立在御前。武官不下跪,所以他一抱拳:“臣,辽东广宁卫旗总,前沈阳卫斥候,旭阳。”
摄政王肃穆:“你来做什么。”
旭阳回答:“臣来,替十一年前战亡的沈阳卫将士们向天家申诉。萨尔浒时,沈阳卫并未撤退,而是战至最后一人。除出来送信求救的旭阳,无一人离开职守。沈阳卫,没有辜负皇命。”
旭阳绷着脸,平静地讲述,声音无一丝波动,眼泪若无其事地滑落:“沈阳卫中编有戚家军残部,所有戚家军都是最先阵亡的。他们说,死也只是去见戚大帅,下了地府,戚家军还是一支军队。臣那时十三岁,并不太懂。现在想来,沈阳卫,也只缺臣一人了。”
皇帝陛下没忍住,低低抽泣一声。所有人无不动容,白敬低着头。旭阳笑了:“得陛下悲声,我沈阳卫上下,无憾了。”
白敬深吸一口气,吐出来,平稳声音:“多谢陛下,多谢殿下,臣,明白了。”
祈福法会照常进行。以往是和尚道士队伍绕着紫禁城外大街走,百姓们跟着,期间有庙会戏台。开始是将一些经文故事,后来没人管,什么戏曲都有。有一年都有潞王挨揍的折子。国丧京城不能有戏曲,难得法会可以出来唱,总不至于饿死。今年有改动,在和尚道士之前,是军队绕京城。
这一改把礼部忙得脚打后脑勺,所有礼制都得改。听说征讨叛贼的军队要转城,今年法会估计要比往年热闹,保卫轮值又是个头疼问题。周烈道:“既然军队跟着转城,还担心什么保卫问题?军队生而为护卫天子。”
法会那天,摄政王率领天雄军,关宁铁骑,南京驻军,榆林驻军,太原驻军,各选出一部分列得整整齐齐,进入朝阳门,从大隆福寺开始往南走,穿过中央官署,走过承天门,在三法司处拐向北,路过朝天宫,灵济宫,白塔寺,广济寺,拐向东,路过地安门,走向大隆福寺,正好一圈。
摄政王一身黑甲,骑着异常巨大的黑马,一只手拎着惊人的长枪,一只手还抱着皇帝陛下。白敬和陆相晟一左一右牵着飞玄光的缰绳,曾芝龙和周烈跟在马鞍两侧。研武堂护着摄政王,沉肃庄重。研武堂后面,战马凛凛,铠甲粼粼,雄浑威武的军队绕着紫禁城走得整整齐齐。京城百姓头一次见到如此阵仗,刚下战场的军队就是带着血的凶器,煞气翻卷,虎威烈烈,邪佞不敢近。军队后面跟着僧人道士,念经吟唱。军队护卫天子威严与国土百姓。僧人道士为军队祈福,为皇帝陛下祈福,为帝国祈福。
皇帝陛下在摄政王怀里俯视跪伏黎庶,心情激荡。雄兵队伍太长,他看不到僧人道士,低声问道:“六叔,我应该是信道教,还是信佛教?”
摄政王回答:“陛下是天子,应是万众信你。”
承天门的热闹与旭阳无关。他穿行在北京幽深如迷宫的胡同里,轻而易举,比在深山老林里好认多了。胡同里幽静,但也有没去承天门看热闹的,一抬头又见着麒麟赐服,又是直奔李在德家去了。老李家行啊,到底是皇族,扛活的都是麒麟赐服这级别的。
旭阳腰间别着李在德送他的火铳。李在德不懂送他火铳什么意思,也无需懂。旭阳一步一步走到门前,缓缓敲门。门里面欢乐的脚步声冲过来,双手一开门,笑着雀跃的声音道:“你回来啦?”
年轻英俊的男子微微一笑:“嗯。”
李在德懵了,旭阳?旭阳寡言少笑的性子,只有神情温和。他温柔地看李在德:“你告诉过我你家住哪儿。你问过我有没有武官赐服。”
李在德说过的每一个字,他全部记着。
李在德眼神茫然,心也茫然,老王爷从屋里出来了。老王爷身体还虚着,没出门。他眼神好,看门口立着炽火色的麒麟赐服,小伙子鬓发眼睛都是金棕色的,不是小邬?这又是谁?
李在德赶紧让开:“请进请进,爹这是我跟你讲过的旗总旭阳,我在辽东多得他照顾了……”
老王爷欣慰,李在德出息了,认识这么多麒麟赐服?旭阳抬脚进门:“老叔。”
又是辽东口音?看来兔崽子这趟辽东没白跑,结识不少人物啊。
旭阳站在院子里环顾一圈,一挽袖子,开始忙。李在德急得转圈制止,老王爷感慨,这辽东人就是实在,穿着麒麟赐服上门做客挽袖子就干活。
……拉都拉不住!
第119章
伐高若峰的所有军队均有封赏, 邬双樨本人终于有了个将军封号:鹰扬将军。
不是四征四镇, 也够不上昭武昭毅,属于杂号。不管怎么说,究竟是个将军,当得起傻狍子一句“将军”相称。邬鹰扬,邬双樨一想这个称呼, 笑一声。
关宁铁骑接到命令要跟着转城的时候, 祖松正在扒饭, 叼着筷子眼睛瞪大:“真的啊?”他自从傥骆道幸存, 落下个毛病, 吃东西特别拼命,永远像最后一顿,整个人却瘦了不少。他惊疑不定地看邬双樨,眼巴巴地透着些许可怜。邬双樨点头:“咱们跟在天雄军后面, 在南京驻军前面。”
祖松骄横成习惯,此刻却像只受惊的熊:“摄政王为啥让关宁铁骑转城?”
邬双樨轻声回答:“关宁铁骑作为先锋, 英勇奋战, 伤亡折损最狠。”
祖松放下饭碗,到底没忍住,团成一大团抱着头,喉咙里“嗬嗬”地滚着哭音:“三千兄弟一起出来的, 现在就剩一千不到了。”
祖松哭得惨, 邬双樨不得不仰脸红着眼看天:“陛下和殿下都看到了。”
第28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