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节
摄政王 作者:胶东大葱蝎子兰
第33节
第134章
曾芝龙咧开嘴, 终于算是对余子豪一笑:“既是代天巡牧, 来福建主要看看旱灾的灾情。朝廷拨的赈灾款,总兵可有协助下发?”
陈同知缓缓松口气。曾芝龙这么一问,余总兵暂时是死不了了。余子豪心里懊悔没抓住机会弄死曾芝龙,谁知道这小子上京使了什么手段,再回来摇身一变成了荡寇将军, 海防军指挥使。看来摄政王是真的被他迷住了, 历来美人计最好用, 美男也算。
余总兵莫名很想照照镜子。
王修收到福建传来的驿报, 曾芝龙杀徐信肃。他念给李奉恕听:“小花是横, 曾芝龙直接就是野了。”
李奉恕用拳头撑着下巴,他看不见,眼神涣散,微微垂着, 不知道在想什么。
王修问他:“老李?”
李奉恕回神:“哦,我只是突然想起谢绅了。他离京多久了?”
王修轻声道:“年前出发的。传过一次信回来。”
李奉恕长长一叹:“大好前途, 年纪轻轻的翰林……”
王修道:“谢绅倒是说过, 国家之用,责无旁贷。”
李奉恕捏鼻梁:“我这两天,一直在想那个葡萄牙教官说的话。史指挥,许仪后, 谢绅, 甚至偷番薯藤回来的闽商。”
王修一笑:“‘民心在此’,没想到是个番邦教官说出来的话。”
过一会儿, 李奉恕问道:“曾芝龙上奏了么?”
“福建旱情的确严重。只是……伐高若峰动用兵力过多,军资军粮耗费太惊人。张献忠奔湖广,又忽然没了消息,军粮必须准备。朝廷这次赈福建倾尽全力,却筹措不了多少。曾芝龙跑了福建各地,情况不容乐观。他的船队移灾民渡海去台湾,但这种办法短期看作用十分有限。灾民移民到台湾,开垦种地仍然需要种子与农具。曾芝龙的船队实在是无力支持……”
“开太仓。”
王修愣住:“京师太仓?”
李奉恕站起:“进宫,我要见皇帝陛下,请陛下下旨开太仓。”
王修抓住李奉恕的袖子:“老李你没开玩笑?”
“若是饿殍遍地太仓充盈也没什么意思。隋朝的年糕唐朝吃?”
王修跟着起身:“老李!”
李奉恕严肃:“武英殿开廷议,商量开太仓事宜。
王修无法,只得追他出去。
皇帝陛下最近没事就喜欢看看地图,曾森站他旁边给他指。小皇帝找到福建,曾森道:“我父亲说,这是我们的家乡。我们从这里出来。”
小皇帝暗暗难过,他是真的没想到福建居然都旱了。最近的天气到底都这么了?冬天冷的骨头脆,夏天半颗雨都不下。他心事重重地小小叹气:“明明大海里有那么多水。”
曾森也觉得很可惜,海洋那么大,水居然都没什么用处。
富太监匆匆来报,摄政王进宫,要求召集廷议,商议开太仓。
小皇帝震惊:“六叔说开太仓?”
曾森不解:“太仓是做什么的?”
小皇帝跳下暖阁的花炕,直奔明间的御座。富太监跟在后面,低声道:“小王爷,太仓就是很大的京师仓库,里面装着银子和粮食。”
曾森更震惊:“原来有粮食?那福建旱灾那么严重,为什么不早发?”
富太监只好沉默。
摄政王最先进殿,户部度支科的书记们抱着几大摞账本候在殿外。何首辅领着内阁进殿,六部跟在后面。
“众卿都来了。连年灾情兵事,百姓已经不堪重负,再加派也缴不出更多的粮。孤的意思是,不如开太仓,出粮赈灾。”
朝臣们面面相觑,何首辅道:“殿下,太仓这几年并不是一直充盈的,京运年例银全赖太仓,太仓辖下的粮仓也因欠收问题全部不足。太仓储藏银两及粮食,不仅以备战乱灾祸之需,亦有平抑粮价之用。若是明年粮价失控,要如何?”
摄政王点头:“何卿说得对。只是今年无论开不开太仓,明年的粮价都是个问题。更何况,何时是战乱灾祸?咱们现在不就在灾中么?”
何首辅道:“京师太仓可缓,殿下不若开甘肃北大仓?”
摄政王微笑:“卿说,北大仓有多少库存?”
何首辅道:“殿下可问周将军。周将军总领九边,其职一为镇守甘州北大仓,以备不时之需。”
摄政王点头:“北大仓孤亦会问。现在说太仓。孤把度支科的人都叫来,问他们太仓中的粮库能提多少出来。度支科来说一说吧。”
何首辅不再说话,垂下眼睛,等度支科的人一条一条念。陈驸马不在,谁也没那个凌空打算盘的本事,就稀里糊涂听户部度支科报账,听得昏昏欲睡。
摄政王和小皇帝坐得板板直,听度支科一五一十地盘点太仓的库存。曾森悄悄问富太监:“太仓不是仓库吗?为什么还能平抑粮价?”
富太监笑着摇摇头:“奴婢也不清楚,小王爷。”
曾森觉得小皇帝太不容易。他以为皇家粮库随意就拿出,原来不是?
王修在武英殿当值,看何首辅一眼。何首辅现在火候拿捏得原来越ji,ng准了,适当地杠一下摄政王,尽内阁首辅的诤臣本分,但不过火,见好就收。
甘州北大仓……王修想到周烈,心里叹气,想也知道应该没什么东西了。老李一直没问过,肯定是顾着周烈。
廷议从中午商议到傍晚,总算议出个结果。福建赈灾开太仓辖下的南大仓,押粮人选还需内阁斟酌。曾森都站着睡着了。
富太监低声道:“小王爷,您去花炕上歇着?”
曾森惊醒:“讲哪儿了?”
小胖子如今官话都带上北京口音了,溜溜的。富太监笑道:“商议好了开南大仓的放粮数量以及运粮方式。”
内阁明天呈上开仓放粮的条陈,摄政王和司礼监批复即可下发给南大仓。小皇帝打个哈欠揉眼睛:“六叔,今天去鲁王府吃晚饭行么。”
摄政王笑:“告诉太后没有?”
富太监连忙:“奴婢跟着去就可以了。”
摄政王抱起小皇帝,曾森攥住摄政王的袍子,一起走出武英殿。
“牙掉了没有?”摄政王问。
“没,就那一个。”曾森回答。
小皇帝快睡着了。
鲁王府晚膳没什么东西,富太监瞧着都粗鄙。花卷米粥葱丝面饼,还有酱菜之类。谁知道为什么皇帝陛下那么喜欢吃,宫里做的米粥都不行。小皇帝胖藕一样的胳膊上叮了个蚊子包,总是想掀开袖子挠。富太监连忙凑上去抹薄荷油,摄政王闻到薄荷油的味道:“陛下被咬了?”
皇帝很郁闷:“嗯。”
蚊子也知道皇帝陛下最矜贵,但凡有蚊子就只叮小皇帝。曾森觉得很愧疚,蚊子都不咬他。
“六叔被蚊子咬的包好得很快。”
摄政王笑:“那是因为六叔黑,看不出来。”
小皇帝越过摄政王的肩,看到跟着的王修。王修有心事,在想周烈。摄政王不计较,这事儿却迟早是个雷。小皇帝冲他笑一笑,王修一揖:“陛下。”
小皇帝喜欢王都事,因为感觉只要王都事在附近,六叔的气息就很平和。他偷偷试过用丝绦把眼睛绑住,什么都看不见,除了无尽的黑暗,无助又惶恐。
其实六叔很害怕。小皇帝心想,只是六叔绝对不会表现出来。
“王都事辛苦了。”
王修笑:“多谢陛下体恤。”
皇帝陛下在鲁王府用晚膳,富太监一直盯着以防陛下一高兴又吃多了,克化不动。曾森吃什么都吃得香,看了让人有食欲。
摄政王突然问:“曾森想不想父亲。”
富太监擦曾森的脸,曾森闭着眼睛等富太监擦完,非常认真:“我父亲说啦,他现在也是将军,也要镇守边疆。海面也是边疆。将来我长大也得和他一样。想的话在心里想他就可以了,要赶紧长大。”
摄政王扬眉:“你父亲这么说的?”
曾森点头,然后出声:“是的。”
皇帝陛下离开鲁王府,准许鲁王可以不必相送。王修代替鲁王送到王府门口,回来以后李奉恕拧了个手巾把子给他。越是天热越要用热手巾,王修狠狠擦擦脸,困得睁不开眼。
李奉恕听他呼吸渐渐拖沓了,知道他困了:“去休息吧,今晚不吓你。”
王修搂住李奉恕,整个身体重量压在他身上:“其实我知道,你心里难受。”
李奉恕沉默,王修听着他沉沉的呼吸声。
王修紧紧搂住他,脸伏在李奉恕肩上:“就算你是看不见了……谁能比得上你目光长远?谁也比不上你。”
李奉恕揽着王修:“没喝酒吧,想起来夸我?”
王修疲惫地眨眨眼:“没有,肺腑之言。我知道你烦躁,喝药按摩都不起效。你看不见了也是英明神武的王。”
李奉恕沉沉笑一声:“今天怎么了。”
王修困得声音都薄了:“我又不是傻子。你那么上火岂能看不出来……”
“我现在……好像有点习惯了。”李奉恕伸手在自己面前晃晃,什么都看不见。他习惯了。王修搂紧他:“别害怕。”
“我害怕什么。”
“老李无所畏惧。”
“嗯。”
李奉恕抱起王修,抬腿迈出门槛。王修累得睡着,李奉恕抱着他非常坦然地回了自己卧房。
王修又做了个梦,他梦见那只花纹怪异的巨兽趴在紫禁城上,像虎不是虎。那巨兽看见王修了,轰隆隆对着王修奔过来,仿佛要撒娇。王修吓得逃跑,一边跑一边纳闷,这巨兽为什么看着就是这么眼熟。
为什么呢?
王修从梦中惊醒,朝阳灿烂,他眯着眼看旁边的李奉恕。李奉恕被他弄醒:“怎么了?”
王修光着脚跑下床,打开李奉恕的衣柜,里面收着李奉恕的朝服。朝服用料矜贵,不能见水不能洗,不能这个不能那个,李奉恕就挺讨厌穿的。老李一向认为是衣服伺候人,不是人伺候衣服。王修翻出李奉恕许久未穿的朝服,迎着朝阳一照,仔仔细细观察补子上黑花纹的巨兽——就是他梦里那只。不,不光是因为这是老李朝服的补子他才梦到,还有……王修平时看各种补子看习惯了没有仔细研究,官员迎面走来,他都是浮光掠影地一瞥。大多数补子也不怎么样,比如皇帝陛下龙袍的补子,王修就总觉得那龙想打喷嚏。这下颠过来倒过去仔细查看,越看越有汗,这乱涂乱画一样的花纹,怎么越看越像……
涂涂啊?
王修终于想起来,亲王朝服的补子是太祖皇帝设立的“镇国神兽”,生造的名字,特别冷僻。难道真是猫?当年二十四王就是穿朝服胸口戴着涂涂奔赴自己封地镇守神州的,太祖这玩笑开大了……
李奉恕起床:“王修?你干嘛呢?”
王修揩揩汗:“没事。”
发现个惊天大秘密,还是皇家密辛呢……
说起来,最近都没见着涂涂?
早上王修说要去京营提督军情,李奉恕没问什么。王修快马加鞭冲进京营找到正在训练的周烈,着急问道:“北大仓,甘州那个,是不是没东西了?”
周烈一愣,王修道:“你放心,殿下不问。”
周烈看王修:“殿下要调北大仓?”
王修跑得气喘吁吁:“殿下要调南大仓的粮。你别担心,殿下是打定主意不再过问北大仓了。”
“有。”
王修惊住:“北大仓有库存?”
周烈坚定:“有。”
王修张着嘴:“西北不是困难,你怎么……”
“镇守北大仓是军令,军令如山。”
王修眼睛一热:“你……”
周烈道:“殿下想调北大仓,北大仓随时等候命令。”
王修被周烈震惊。平时只觉得周烈话不多,却异常可靠,不声不响不折不扣地执行着所有的命令。他想象不出周烈是如何守着军令镇守粮仓的。
成庙当时给周烈下的秘旨,镇守北大仓五年,不提不问。朝廷不提,周烈不问。
“既然王都事你提了,我就当朝廷过问了。”
王修艰难地吞咽一声,他想起周烈一脸血地站在皇极门下的样子。原来守着北大仓,不提不问……
“北大仓是成庙留给皇帝陛下和摄政王殿下的。我无权动用。”
王修频繁眨着眼睛,伸手拍拍周烈的胳膊。
“不知道是不是说你傻……”
“执行军令,哪有什么聪明和傻之分。命令一旦下达,贯彻到死。”
周烈是个标准的纯正军人,他有太祖时的风范,可惜现在显得不合时宜,格格不入。他总是沉默寡言,以至于让人觉得他没脾气。错了,周烈脾气不比老李更小,他只是格外能忍。
“殿下幸而得周将军。”
李奉恕骑着飞玄光走在街上。飞玄光认得路,大怪马一上街也没什么人愿意近身。李奉恕自从目盲,很少出门。他以前特别喜欢骑着飞玄光出城门去京营训练,好些日子也没去了。
飞玄光驮着他,慢悠悠地走在街上。目盲之后听力敏锐许多,他听见北京城活着的声音。
车轮碾过,小孩子奔跑,小贩吆喝,夫妻吵架。李奉恕听见他们活着。
这样就好了。李奉恕心想。只有这样,一切才有意义。
飞玄光不紧不慢地走,李奉恕骑着它,一步一步走过北京城。飞玄光即便平稳地走着,速度都够快。李奉恕感觉自己并没有听够皇城的市声,稀里糊涂就出了城。
以前经常去京营,飞玄光熟门熟路就这么一路把李奉恕带到了京营外面。
王修拍拍周烈的胳膊:“我会据实向殿下禀报。”
周烈听到外面有动静,王修走出京营值房一看,惊了,老李!李奉恕骑在飞玄光上,一如他未盲之前。王修连忙迎上去:“你怎么出来了!也不带个人!”
李奉恕跳下马,对着王修声音的方向微笑:“出来走走,有飞玄光,它认识路。”
王修心酸,没说话。周烈跟在后面想出来,听见摄政王殿下低声道:“出了国丧,我请你听戏吧。”
周烈就把迈出去的一条腿收了回去。
王修问道:“听什么?”
李奉恕托着王修的脚帮他上马。王修骑在飞玄光上,李奉恕微笑:“《西厢记》,夜听琴那一折。”
第135章
李奉恕让王修骑在飞玄光上, 自己牵着缰绳走。王修扶着马鞍, 李奉恕一抓他的脚踝他就全身紧张,所以刚才老李把他举上马他稀里糊涂地上来了。老李又看不见!他担忧:“老李你上来骑着我牵缰绳吧。”
李奉恕坚持:“我可以。”
王修说不出话来。他回头看周烈,周烈在值房前一揖。校场上京营在跟天雄军较劲,年轻的血性汉子嗷嗷地喝彩。阳光盛大而磅礴,炽热而勃勃生机。
挺好的。王修心想, 有他们在, 挺好的。
“周烈说, 北大仓有库存。成庙时存下的, 他一直守着没动。朝廷不提, 周烈不问。”
李奉恕听着。
“陆相晟想要回右玉,实在是耽误收成了。他回了右玉,里白敬还近点,起码能有个照应。白敬在陕北手段太酷烈, 我担心……而且找个可靠的去看看北大仓,谁去?白敬陆相晟谁去都不好, 像是不信任周烈。不如找一个周烈的人和白敬的人一起开仓验看。”
飞玄光大约知道主人眼睛不行了, 异常温顺。与其说是李奉恕握着缰绳,倒不如说是飞玄光引着他走。王修絮絮地说话,李奉恕一声不响地听着。王修说完了,李奉恕再嗯一声应着。
研武堂的人会越来越多的, 王修心想, 估摸着秦赫云也得来。哪天研武堂所有的将军济济一堂,那得多热闹。不过已经有人管研武堂叫阎王堂了。阎王堂出去的将军, 全都是摄政王的鹰犬,凶悍非常。王修却不得不想,现在皇帝小,能容得了研武堂。等皇帝十五亲政,研武堂要怎么办?阎王堂,难道说摄政王是阎王不成!王修越想越远,眼下这个情形,不得不想到张太岳。那也是皇帝幼时辅政的大臣,曾经大规模整改土地,死后的下场……
张家后人不知如何了。似乎在中书省翻到了前不久礼部侍郎想要为张家平反的折子,当时撞上仁祖皇陵的事完全没顾上。老李要重启张太岳的土地整顿办法,就得给张家平反。只是要怎么说?好好措辞,老李会听的……
“兔崽子想要这个。”李奉恕说。
王修被李奉恕的声音拉回神魂:“啊?”
李奉恕站在卖玩具的小摊前一脸尴尬。京中时兴一种竹制小玩具,长长的一根杆子一头有只小鸟,带轮子,在地上一推小鸟嘎嘎响着煽动翅膀。内务府能做得更ji,ng美,但是小皇帝就是不要,就是要街上买的。李奉恕听到小贩推小鸟的嘎嘎声,循声走过去。
然后……他没带钱。
小贩鄙视李奉恕,高大威武牵匹大马堵在摊前居然还没钱,骑在马上的是谁?主家?
王修一看小贩那个眼神立刻炸毛,你那什么眼神你!李奉恕状若无觉,笑道:“你带钱没有?”
王修立刻掏荷包,李奉恕道:“要两个,曾森也得有一个。”
王修真的不想买,李奉恕很安静地等着,王修只好咽下这口气,摸出铜板给李奉恕。李奉恕很愉快地买了两只会嘎嘎叫的小玩具,飞玄光继续引着他走。走出挺远,李奉恕笑:“那小贩,鄙视我了吧。”
王修哼一声:“那你还买!”
李奉恕笑意温和:“这大热天的,都不容易。”
王修没过脑子冲口而出:“礼部上书要给太岳公平反。”
李奉恕应道:“嗯。”
王修被自己吓得一愣,就这么说出来了……老李这是嗯成习惯了没听见吧……
“我是说太岳公。”
“那折子你回去给我念念。”
王修干脆一鼓作气:“我翻过老档,太祖时期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有余,至孝庙时竟然只余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顷。改官田作民田,诡寄飞洒虚悬什么招都用,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这些无耻之徒横征暴敛百般压榨还不交税,利归他们,怨归朝廷,朝廷还一分钱税都收不上……”
李奉恕沉默地走着,王修知道他在听。
“张太岳的清丈办法非常有效就是……那什么。我支持礼部的上书,需要找到张太岳的家人。”
王修顿一下,李奉恕依旧沉默。王修叹气,太岳公不失为有功良臣,只是后来,大约也是被架起来了。有人送他幅对子,“万国仰大晏天子,四方颂太岳相公”,他老人家还挺高兴收下了。臣子能跟天子并论么!
李奉恕一站,飞玄光停下,王修向前一趴,差点掉下来。李奉恕仰脸,对着王修喋喋的方向一笑:“你放心。”
王修暗暗叹气,老李如今的位置也跟太岳公一样尴尬了。只是有一层血缘,下场能好一点吗?
李奉恕又握住王修的脚踝。王修幼时吃不饱,又没耽误长个,就从别的地方找补了。手腕腰脚腕都比寻常男子细,李奉恕手又大,特别喜欢握着。热烫烫的手心一握住王修脚腕,皮肤贴皮肤,王修就跟受惊的羊似的一动不能动。
“下来吧。”
王修着急:“我啰嗦一路,你听着没有?”
“周烈是个好样的。找人验看北大仓。太岳公平反。土地丈量,点查失地。”李奉恕道,“先听戏。”
王修费劲下马,不得不问:“老李你是怎么想起来要听戏的……”
他们停在北京最大的戏曲部“吉祥班”的楼外面。吉祥班的昆曲地道,噱头是男扮女装的“妆旦”,娇柔起来不输女子。今日吉祥班低调重新营业,试一折《西厢记》里的夜听琴。国丧素了太久,来听戏的人脚踩脚。李奉恕压根就听不懂昆曲唱的什么,又懒得看戏词,觉得戏曲还没有王修叨叨来得好听。
“在山东时,你说想看吉祥班。”李奉恕道。
王修震惊,自己说过?
李奉恕曾经盘算把吉祥班从京城请到山东兖州,只是没有来得及。成庙去了,他来了。国丧之后的北京才是北京,天下第一都。王修曾经很神往地说想逛逛北京城,看看吉祥班,他自己不记得了。
王修又感动又激动:“多谢老李记着。”
李奉恕非常淡然地点头:“没什么。”
心里给自己喝了一声彩。
……最后还是王修买的戏票,李奉恕根本没有带钱的习惯。r_ou_痛买了两张包厢票,开场之后李奉恕立刻睡着,靠着王修睡得还挺香。王修扛着李奉恕听戏,一边给自己鼓劲,你可以的,一定要听完全场,坚持住,不能浪费,这可是包厢票,两张!
张献忠被秦赫云赶出四川,残部只好顺着大江奔湖广,抵达荆州。张献忠此次并未大规模劫掠,而是分散部队,充分运用高闯王的战术,在各处小规模作战,拿到东西便走,不做停留。这样一神出鬼没,朝廷反而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京察在即,战事不是达到掩不住的水平,这些官儿也不敢上报,害怕被评为“守土不利”,张献忠跟随高闯王这么些年,大晏官员是个什么腌臜样子,他最清楚。
张献忠的手下告诉他,荆州有个大人物,张太岳的五儿子张允修在荆州。
张太岳被掘坟抄家,几个儿子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可谓家破人亡。张允修当年自杀未成,被驱赶出京城一路流放,目下在荆州。
张献忠道:“他?七十多了吧,还没死?”
张献忠手下献计:“公可召张允修出来给您做官。”
张献忠大笑:“这倒是,张太岳整治土地何等威风,全家被宰得被宰,被赶得被赶,若是张允修出来给咱们大西朝做官,那真是照着大晏的脸用鞋碾!”
张献忠给张允修以大西朝的名义下达了旨意,让人快马送去荆州。倒是很庆幸,幸亏来荆州了,七十多的老头子说不定哪天就一口气断了。张太岳的孙子出来做官也行,到底不如唯一剩下的亲儿子效果好。
回答张献忠的,仅仅是一把大火。
张允修收到“大西朝”的旨意,并未声张,明色如常。他已经年迈,经过的滔天巨浪太多,没什么事能让他的心再起波澜。张允修心平气和地用了晚饭。老妻跟了他几十年,少年时期一同被从京城驱赶,一路有流放。钟鸣鼎食的奢华她踩了个尾巴,剩下的几十年只有颠沛流离。张允修在灯下观察老妻,笑道:“老得不成样子了。”
老妻收拾碗筷:“你不也是?”
张允修笑得满脸褶子:“我那年遇见你,是在京城的花灯。四哥怂恿我去看偷看未婚妻,你站在华灯下,娇怯怯的……”
那时候张允修是相府得尽宠爱的幼子,宝马长剑的英俊少年遇到美丽娇俏的雅致少女。那么好的年华,那么好的时光,怎么留不住呢?
到底是几十年同甘共苦的夫妻,老妻终于觉得不对。她用粗糙红肿的双手摸摸张允修的脸:“老头子,你到底怎么了?”
张允修难得露出笑颜,依稀看得出年轻时风流多情的模样。老妻眼圈一红:“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了……”
“叫同昶来咱们屋一趟,我有话对他讲。”
老妻一抹眼睛,出门叫张允修的孙子张同昶进来。张家虽贫寒,该有的气度规矩一点不少。张同昶对张允修行过礼:“祖父。”
张同昶父母早亡,张家,真真就只剩他一个了。老妻站在门口,听不真切祖孙俩说什么,只是看着张同昶表情大恸,跪地磕头。
张允修道:“你可记得了?”
张同昶叩首:“纯忠报国,心性如铁,不辱先祖,万死不惧,孙儿至死不忘!”
张允修摸摸少年人的发顶:“去吧。照顾你的祖母。”
当夜,张允修自焚而死。
志虑忠纯,心性如铁,烈火焚身而不改,苍天可鉴。
第136章
张献忠也没料到, 张允修性烈如此, 接到他的旨意,干脆自杀,一把冲天大火倒是打了他的脸了。
“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就那么个朝廷,搞得他张家家破人亡,还忠诚个屁!蠢蠢蠢”
张献忠被张允修激怒, 他特别的愤怒, 甚至连自己也闹不清楚为什么愤怒。张允修, 张太岳的小儿子, 宁可自杀去死也不给他做官!张献忠气得打转, 突然摸摸脸,又笑了:“倒也是张家人。”
幸亏这种人朝廷里不多。张献忠惆怅,可是自己也没有。
张允修的死讯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李至和上报的。
武英殿上摄政王预备给张太岳平反,已经上奏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同意,就等这次廷议, 待内阁批了票拟, 就去找张太岳的后人。早上出门时王修嘟囔嫌太阳太晒,阳光太强,又吩咐大奉承赶紧晒被子,阳光杀霉驱邪。
摄政王心情挺好, 听着朝臣罗里吧嗦争论也没露出不耐烦的表情。王修翻出了所有太岳公的土地清丈办法, 给摄政王念了一晚上。摄政王在戏院睡得很香,所以晚上ji,ng神, 就是心疼王修的嗓子,都哑了。
王修一开始念得没好气,扛着李奉恕一下午半边身子都麻了。李奉恕笑道:“伊里哇呀不知道唱什么,都没你寻常讲话来得好听。”
于是王修的气噗呲一声漏干净了。
他们两个商议一晚上,认为太岳公的考成法清丈法非常有用,此时清查全国土地,用得上。李奉恕简直像是已经看到了光明的未来,一晚上没睡还是很振奋。讨论完全国政事,摄政王正要讲礼部侍郎要求平反张家的折子,都察院的鬼见愁,左都御史李至和大声道:“臣有本要奏!”
小皇帝忍下去一个哈欠,他昨天跟大本堂讲师讨论张太岳到很晚:“卿奏吧。”
李至和干巴瘦的小老头,站在人堆里看不到脸。他几步上前,声如洪钟:“张太岳之子张允修拒与反贼为伍,于荆州自绝,以证忠贞!”
小皇帝瞪起眼睛,摄政王沉默。
朝堂上压抑的寂静持续很久,小皇帝看摄政王,摄政王没说话。
怎么,总是迟一步。
李至和一字一句讲着张献忠在荆州以大西朝名义给张允修下旨,启用他为官,结果张允修自焚以证铮铮铁骨。
李至和讲完,摄政王长长一叹:“诸卿看殿外,阳光是不是很盛。”
朝臣们面面相觑,摄政王道:“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
一片寂静中,摄政王沉厚的嗓音在武英殿上回响:“孤看了礼部侍郎所上关于张太岳平反一事的奏章。孤……深以为然。张太岳于国于民皆有功,当得起原谥‘文忠’,虽被褫夺,应当归还,诸卿以为呢?”
礼部侍郎出列,一撩前襟,直直下跪:“殿下恕罪,臣所上奏章,并非臣所写,而是邹忠介公所遗。邹忠介公已逝,臣代他上书。”
这位忠介公跟张太岳是对头,被张太岳打断一条腿。张太岳死后,却竭尽全力为张太岳奔走至死。
天日昭昭,人心昭昭。
摄政王轻声低叹。
小皇帝听见了。
为张太岳平反一事比摄政王预料得顺利。张太岳一脉归还世荫诰命,朝廷派人去荆州寻人。归还张太岳“文忠”谥号。
既然张献忠在湖广,责令湖广总督立刻查巡找出张献忠残部,呈上军报。荆州府剿寇,武昌府驰援。南京驻军已经回到南京,可逆江而上,增援荆州。
四川总兵伏波将军秦赫云上书研武堂要求招降张献忠,湖广官军可配合秦将军。
兵部默默听着。
研武堂主导的伐高若峰大胜,纵横十年无人奈何得了的高若峰居然就能被白敬活捉,押解进京受寸磔之刑。土木堡之后兵部揽权,控制了卫所,如今摄政王重新设立中军都督府,白敬领全国卫所,实际上就是“阎王堂”跟兵部分权,兵部无话可说。
御前听政散去,摄政王留下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李至和。
摄政王觉得头痛。今天当值的并不是王修,他让他在家歇一天,现在却后悔。李奉恕心里空荡荡的,急需听王修讲一句话。当值的是赵盈锐,悄无声息的一句话没有。小皇帝握住摄政王的手:“六叔,不要难过。”
前有黄纬,后有张允修。李奉恕在想为什么自己永远慢一步。都是他的错,全都是他的错。
摄政王捏捏鼻梁:“李卿,你是一直跟张家有联系?”
李至和道:“殿下说得对,天日昭昭,人心昭昭。”
摄政王一愣,李至和响亮道:“臣也听见了。”
这么大年纪,倒是耳聪目明。
李至和道:“臣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便是陛下与殿下的耳目,自己眼花耳聋还有和用处?”
摄政王道:“卿有心。”
李至和声音恭敬却洪亮:“殿下是说,臣天天参这个劾那个,到处找茬,没想到臣上奏要求平反张文忠公的事。陛下,殿下,都察院得太祖皇帝钦点,不光‘纠劾百司,翦除豪蠹’,亦是‘辨明冤枉,表扬善类’。都察院乃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太祖皇帝命都察院‘正风俗,振纲纪’,都察院未有一日敢忘!”
摄政王都愣住了,小皇帝看六叔的脸色非常诡异。
无地自容。其实摄政王在惭愧。他想起自己刚刚归京的作为,戏耍捉弄,他并没有拿朝臣当一回事。
都察院忠实地执行着他戏弄朝臣的命令。勘察朝臣,清查卷宗,ji,ng简机构,以提高俸禄。这半年李至和得罪人得罪多了。怕都察院的,笼络他被他拒之门外的。朝廷中还是有那么一两根硬骨头的,李至和算其一。老家伙也算宦海沉浮,岂能不知刚刚归京年轻气盛的摄政王戏耍之意。只是朝廷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的确太严重了,已经到了不革除弊端不行的地步,所以老家伙挺着瘦骨嶙峋的身板,一往无前了。
摄政王坐直,然后低头了。
殿下终于满怀歉意,对李至和道:“李卿心术明达,正直忠肃,国之幸。”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至和,人称鬼见愁,干巴瘦小老头,耳聪目明声音洪亮。摄政王在脑海里想到李至和的形象,还是在午门外打群架那次。老头子老当益壮以一当十,生龙活虎。
李至和大声道:“奉公为国,臣的本分。”
既然如此,ji,ng简一事,便开始运转吧。
摄政王想。
王修在家中听说了张文忠公之子自杀的事情。他一下想到黄纬,扼腕叹息。忠烈之臣殉国殉节总是反而并无太多话语,平时能跳的,满口礼义廉耻的,关键时刻也不必指望。果然就是钢刀易折,墙头草死不了。只是他真的没想到张家能做到这一步,毕竟……
研武堂必须尽快找到张家的张同昶接进京。人心寒了便暖不回来,忠烈之臣殉国,忠烈之后总要有个说法。归还诰命,张允修的夫人也应该有。王修提笔用玉箸篆草拟张夫人的奉天诰命文书,心情震荡,一气呵成。这文书将会被誊写在顶级贵重的皇家玉帛上,卷金轴,镶玉石,为无上荣耀。
只是,这荣耀,来得太晚了。
王修写完,搁笔,闭上眼睛。
皇帝陛下心情沉重,曾森因为没背过书在大本堂挨罚出不来,他只好跟六叔寻求安慰:“六叔,我想去鲁王府。”
摄政王抱起皇帝:“走吧。”
富太监瞧着外面刚才还骄阳似火的,现在突然y下来:“陛下,殿下,要下雨了。”
“坐马车。”摄政王道。
车队走到一半,天降大雨。雨势非常大,马车车棚被砸得绷绷响。小皇帝一惊,想起来他在自己的地里种的小小柿子树苗,大风大雨的,怎么受得了!
小皇帝急得上天:“都给朕快点!马上到鲁王府!”
金吾卫得令,狂速奔向鲁王府,路上被马匹践踏的水波如浪。
王修在家看暴雨倾盆,立刻率领大奉承举着大伞迎在鲁王府门口。风大雨大,王修举着伞几乎站不住。马车冲过来,猛地一停,喷鲁王府门口众人一身泥水。小皇帝突然挣脱摄政王的手,直直冲出马车,一头奔进大门,往后院菜地冲。鲁王府的人眨眨眼,反应不过来,刚刚那个是皇帝吧,是皇帝吧?
摄政王也下了马车,踉踉跄跄追:“陛下!”一慌神差点被门槛给绊倒,守卫们去搀扶摄政王,摄政王推开他们,径自往里跑。雨冲得王修睁不开眼睛,反而看不见的李奉恕突然畅行无阻了,穿堂过廊跑进后院。王修急了,今天这是干什么?他索性收了伞,一头扎雨里,跟着老李跑向后院。富太监跟不上,在后面急得吊嗓子。
王修跑进后院,看见小小皇帝的身影正扶着小小的树苗。李奉恕心疼得要命:“陛下想要做什么,吩咐一声,不就行了!何必自己淋雨!着凉怎么办!”
小皇帝倔强地站在风中扶着小树苗,他栽的小柿子树苗,因为六叔说了,树苗之前都是小小的种子。小小的种子,总能长成参天大树。
摄政王摸索着一把抱起小皇帝:“陛下,快点走!”
小皇帝无声挣扎,就是不走,他看小树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这样会晃死的。
摄政王怕弄伤皇帝陛下,不敢使劲。他下决心把皇帝捉回屋里,可惜李家犯起拧来一样可怕,哪怕只有四岁。摄政王突然感觉到头顶的雨停了。
王修撑着伞,罩着皇帝陛下和摄政王殿下。
皇帝急忙:“给树苗打伞,给树苗打伞!”
富太监吊着嗓子举着伞往这边跑,王修一抬手,王府守卫就把他拦下了。大奉承递上一把伞,小皇帝在摄政王怀里亲自给树苗打伞。
“在树苗长大之前,我为他挡风挡雨。”皇帝陛下说。
王修笑道:“皇帝陛下种的柿子,便是‘国柿’了。国柿长成之前,弱不禁风,长成之后,便是栋梁。皇帝陛下为国士遮风挡雨,当得国士为陛下肝脑涂地。”
皇帝陛下严肃。
摄政王抱着皇帝陛下,皇帝陛下给柿子树挡雨,王修举着伞,给他们俩挡雨。皇帝陛下抚摸树苗的叶子,心潮澎湃,国柿成材,国士为国,六叔说国士需要自己培养,那么朕……理应为国士遮风挡雨。
摄政王打了个惊天动地的喷嚏。
“……回屋吧。”皇帝陛下面无表情说。
第137章
“亲爱的梅花鹿, 你的口罩做得如何了?还在研究那些绿霉吗?我在北京过得很好。你推荐的美食我都试过了, 非常好吃。我还遇到了咱们共同的朋友李在德,他得到了摄政王殿下的赏赐——一副眼镜,终于可以方便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了,我真为他高兴。在京城我也结交了新朋友,他们两位都是军官, 都很出色。其中一位不太讲话, 搞得我总是担心是不是自己汉话太差他没听懂。另一位很健谈, 风度翩翩彬彬有礼, 我很欣赏他。这两位都是辽东来的, 都很能喝酒,我被他们灌得宿醉,刚刚醒,剧烈的头痛在我脑袋里拉锯, 先写到这里。
你忠实的弗拉维尔。”
弗拉维尔在北京十分焦虑,摄政王没给他委派任何任务, 甚至没有批准他跟曾芝龙一起南下的请求。弗拉维尔给澳门的博尼法西奥写信, 告诉他曾芝龙没被杀,现在是福建海防军指挥,有可能帮助他们要回船队。这是个好消息,幸亏葡萄牙以前都是躲着海妖走, 没正面得罪过海妖。海妖彻底跟荷兰西班牙翻脸, 海战不可避免,他让博尼法西奥想办法联系被西班牙扣下的船队船长, 见机行事。
弗拉维尔告诉博尼法西奥,虽然曾芝龙的十八芝改编为大晏的海防军,大晏政府却没给曾芝龙一分军费。曾芝龙以后肯定还会继续从事走私,只不过这一次是大晏政府默认的,否则海防军的军费从哪里出。其中利润一定十分巨大,博尼法西奥赶紧通知那个船长,务必抓住机会。
弗拉维尔写完信,心里七上八下。他不怀疑海妖船队的作战能力,他怀疑海妖对大晏的忠诚。理论上来讲,海妖是没有国家的,根据葡萄牙对海妖搜集的情报研究,海妖父亲早逝,自幼背井离乡闯海,纵横海上很少回陆地。即便是成家立业,也在倭国而不是在大晏。这样的人按理说对故土应该缺乏感情,更何况一切情况都有表明,海妖心中应该没有“忠诚”这个概念。他少年时杀过船主,斗死李丹,现在风闻又砍了李丹的另一个部下徐信肃。海妖的本性就是杀戮,难以想象这么妖冶而狠毒的人会效忠谁。
弗拉维尔叹口气,自己拧了个手巾敷在脑门上,头痛更厉害了。
大晏,太大了。
他在京城的确结识了两个年轻英俊的军官,都是摄政王近前的。他发现好像摄政王特别喜欢年轻的军官。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年轻的军官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全部都是李在德介绍给他认识的,京营骑术教官叫旭阳,一对金棕的眼睛,特别令人敬畏,只要微微一眯,就让人感觉到自己成了猎物。另一个叫邬双樨,脸上有条又深又长的疤,但是疤没破坏美感,反倒成了装饰,据说是将要成立的军官学校里的教授。
总之认识他们两位没什么坏处,就是太能喝了。李在德那天在耶稣会会馆中碰到弗拉维尔,第二天便找上门来请弗拉维尔喝酒,异常热情。弗拉维尔对他有好感,因为小鹿大夫跟他关系不错。说来也奇怪,小鹿大夫非常恨火铳,李在德是做火铳的,他俩居然惺惺相惜。仿佛是李在德的世界,只有小鹿大夫能进去。
再说弗拉维尔对李在德挺愧疚的,他才知道原来李在德一归京就把自己的信交上去了,只是一直没顾上。这封信被摄政王看到还经过一番曲折——在澳门的博尼法西奥写信给福建海防断事司断事宁一麟,宁一麟告诉何首辅,何首辅让宁一麟通知曾芝龙,曾芝龙去研武堂翻出来。弗拉维尔还以为李在德把这事儿忘了,心里一愧疚,耳根子就软。李在德负责劝,旭阳负责跟他对饮。弗拉维尔喝得眼前都重影了,觉得这位骑术教官的酒量太恐怖,喝白酒跟喝水似的,自己都要昏了他什么事都没有。
没多久他就被灌趴了。
邬双樨一偏脸,旭阳莫名其妙,李在德点头,邬双樨轻手轻脚卸了弗拉维尔身上的火铳,李在德飞速检查,甚至拆开火铳查看膛线,确定只是最普通的燧发铳,邬双樨再轻手轻脚把火铳给弗拉维尔别上。
“他身上还有别的火器么。”李在德低声问。
“没了。”邬双樨回答。
旭阳从头到尾沉默。
弗拉维尔趴酒桌上嘟囔一声。
把弗拉维尔送回葡萄牙传教士的住处,三个人在夕阳的余晖里信步溜达。李在德心里轻松,没看到什么让他震惊的火器配备。也有点失落,弗拉维尔身上如果有好火器让他看看也不错。他参悟到了膛线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火药弹的旋转功能,挨一下r_ou_就被搅烂了。如果再有一些其他火铳给他参考,那更好。看来曾芝龙献上的那把三眼火铳在泰西宫廷里也是稀罕物,并不常见。那他就还有努力追赶的空间。
李在德挺开心的:“月致你如何知道我想要看他佩的火铳?”
第33节
恋耽美
第33节
第134章
曾芝龙咧开嘴, 终于算是对余子豪一笑:“既是代天巡牧, 来福建主要看看旱灾的灾情。朝廷拨的赈灾款,总兵可有协助下发?”
陈同知缓缓松口气。曾芝龙这么一问,余总兵暂时是死不了了。余子豪心里懊悔没抓住机会弄死曾芝龙,谁知道这小子上京使了什么手段,再回来摇身一变成了荡寇将军, 海防军指挥使。看来摄政王是真的被他迷住了, 历来美人计最好用, 美男也算。
余总兵莫名很想照照镜子。
王修收到福建传来的驿报, 曾芝龙杀徐信肃。他念给李奉恕听:“小花是横, 曾芝龙直接就是野了。”
李奉恕用拳头撑着下巴,他看不见,眼神涣散,微微垂着, 不知道在想什么。
王修问他:“老李?”
李奉恕回神:“哦,我只是突然想起谢绅了。他离京多久了?”
王修轻声道:“年前出发的。传过一次信回来。”
李奉恕长长一叹:“大好前途, 年纪轻轻的翰林……”
王修道:“谢绅倒是说过, 国家之用,责无旁贷。”
李奉恕捏鼻梁:“我这两天,一直在想那个葡萄牙教官说的话。史指挥,许仪后, 谢绅, 甚至偷番薯藤回来的闽商。”
王修一笑:“‘民心在此’,没想到是个番邦教官说出来的话。”
过一会儿, 李奉恕问道:“曾芝龙上奏了么?”
“福建旱情的确严重。只是……伐高若峰动用兵力过多,军资军粮耗费太惊人。张献忠奔湖广,又忽然没了消息,军粮必须准备。朝廷这次赈福建倾尽全力,却筹措不了多少。曾芝龙跑了福建各地,情况不容乐观。他的船队移灾民渡海去台湾,但这种办法短期看作用十分有限。灾民移民到台湾,开垦种地仍然需要种子与农具。曾芝龙的船队实在是无力支持……”
“开太仓。”
王修愣住:“京师太仓?”
李奉恕站起:“进宫,我要见皇帝陛下,请陛下下旨开太仓。”
王修抓住李奉恕的袖子:“老李你没开玩笑?”
“若是饿殍遍地太仓充盈也没什么意思。隋朝的年糕唐朝吃?”
王修跟着起身:“老李!”
李奉恕严肃:“武英殿开廷议,商量开太仓事宜。
王修无法,只得追他出去。
皇帝陛下最近没事就喜欢看看地图,曾森站他旁边给他指。小皇帝找到福建,曾森道:“我父亲说,这是我们的家乡。我们从这里出来。”
小皇帝暗暗难过,他是真的没想到福建居然都旱了。最近的天气到底都这么了?冬天冷的骨头脆,夏天半颗雨都不下。他心事重重地小小叹气:“明明大海里有那么多水。”
曾森也觉得很可惜,海洋那么大,水居然都没什么用处。
富太监匆匆来报,摄政王进宫,要求召集廷议,商议开太仓。
小皇帝震惊:“六叔说开太仓?”
曾森不解:“太仓是做什么的?”
小皇帝跳下暖阁的花炕,直奔明间的御座。富太监跟在后面,低声道:“小王爷,太仓就是很大的京师仓库,里面装着银子和粮食。”
曾森更震惊:“原来有粮食?那福建旱灾那么严重,为什么不早发?”
富太监只好沉默。
摄政王最先进殿,户部度支科的书记们抱着几大摞账本候在殿外。何首辅领着内阁进殿,六部跟在后面。
“众卿都来了。连年灾情兵事,百姓已经不堪重负,再加派也缴不出更多的粮。孤的意思是,不如开太仓,出粮赈灾。”
朝臣们面面相觑,何首辅道:“殿下,太仓这几年并不是一直充盈的,京运年例银全赖太仓,太仓辖下的粮仓也因欠收问题全部不足。太仓储藏银两及粮食,不仅以备战乱灾祸之需,亦有平抑粮价之用。若是明年粮价失控,要如何?”
摄政王点头:“何卿说得对。只是今年无论开不开太仓,明年的粮价都是个问题。更何况,何时是战乱灾祸?咱们现在不就在灾中么?”
何首辅道:“京师太仓可缓,殿下不若开甘肃北大仓?”
摄政王微笑:“卿说,北大仓有多少库存?”
何首辅道:“殿下可问周将军。周将军总领九边,其职一为镇守甘州北大仓,以备不时之需。”
摄政王点头:“北大仓孤亦会问。现在说太仓。孤把度支科的人都叫来,问他们太仓中的粮库能提多少出来。度支科来说一说吧。”
何首辅不再说话,垂下眼睛,等度支科的人一条一条念。陈驸马不在,谁也没那个凌空打算盘的本事,就稀里糊涂听户部度支科报账,听得昏昏欲睡。
摄政王和小皇帝坐得板板直,听度支科一五一十地盘点太仓的库存。曾森悄悄问富太监:“太仓不是仓库吗?为什么还能平抑粮价?”
富太监笑着摇摇头:“奴婢也不清楚,小王爷。”
曾森觉得小皇帝太不容易。他以为皇家粮库随意就拿出,原来不是?
王修在武英殿当值,看何首辅一眼。何首辅现在火候拿捏得原来越ji,ng准了,适当地杠一下摄政王,尽内阁首辅的诤臣本分,但不过火,见好就收。
甘州北大仓……王修想到周烈,心里叹气,想也知道应该没什么东西了。老李一直没问过,肯定是顾着周烈。
廷议从中午商议到傍晚,总算议出个结果。福建赈灾开太仓辖下的南大仓,押粮人选还需内阁斟酌。曾森都站着睡着了。
富太监低声道:“小王爷,您去花炕上歇着?”
曾森惊醒:“讲哪儿了?”
小胖子如今官话都带上北京口音了,溜溜的。富太监笑道:“商议好了开南大仓的放粮数量以及运粮方式。”
内阁明天呈上开仓放粮的条陈,摄政王和司礼监批复即可下发给南大仓。小皇帝打个哈欠揉眼睛:“六叔,今天去鲁王府吃晚饭行么。”
摄政王笑:“告诉太后没有?”
富太监连忙:“奴婢跟着去就可以了。”
摄政王抱起小皇帝,曾森攥住摄政王的袍子,一起走出武英殿。
“牙掉了没有?”摄政王问。
“没,就那一个。”曾森回答。
小皇帝快睡着了。
鲁王府晚膳没什么东西,富太监瞧着都粗鄙。花卷米粥葱丝面饼,还有酱菜之类。谁知道为什么皇帝陛下那么喜欢吃,宫里做的米粥都不行。小皇帝胖藕一样的胳膊上叮了个蚊子包,总是想掀开袖子挠。富太监连忙凑上去抹薄荷油,摄政王闻到薄荷油的味道:“陛下被咬了?”
皇帝很郁闷:“嗯。”
蚊子也知道皇帝陛下最矜贵,但凡有蚊子就只叮小皇帝。曾森觉得很愧疚,蚊子都不咬他。
“六叔被蚊子咬的包好得很快。”
摄政王笑:“那是因为六叔黑,看不出来。”
小皇帝越过摄政王的肩,看到跟着的王修。王修有心事,在想周烈。摄政王不计较,这事儿却迟早是个雷。小皇帝冲他笑一笑,王修一揖:“陛下。”
小皇帝喜欢王都事,因为感觉只要王都事在附近,六叔的气息就很平和。他偷偷试过用丝绦把眼睛绑住,什么都看不见,除了无尽的黑暗,无助又惶恐。
其实六叔很害怕。小皇帝心想,只是六叔绝对不会表现出来。
“王都事辛苦了。”
王修笑:“多谢陛下体恤。”
皇帝陛下在鲁王府用晚膳,富太监一直盯着以防陛下一高兴又吃多了,克化不动。曾森吃什么都吃得香,看了让人有食欲。
摄政王突然问:“曾森想不想父亲。”
富太监擦曾森的脸,曾森闭着眼睛等富太监擦完,非常认真:“我父亲说啦,他现在也是将军,也要镇守边疆。海面也是边疆。将来我长大也得和他一样。想的话在心里想他就可以了,要赶紧长大。”
摄政王扬眉:“你父亲这么说的?”
曾森点头,然后出声:“是的。”
皇帝陛下离开鲁王府,准许鲁王可以不必相送。王修代替鲁王送到王府门口,回来以后李奉恕拧了个手巾把子给他。越是天热越要用热手巾,王修狠狠擦擦脸,困得睁不开眼。
李奉恕听他呼吸渐渐拖沓了,知道他困了:“去休息吧,今晚不吓你。”
王修搂住李奉恕,整个身体重量压在他身上:“其实我知道,你心里难受。”
李奉恕沉默,王修听着他沉沉的呼吸声。
王修紧紧搂住他,脸伏在李奉恕肩上:“就算你是看不见了……谁能比得上你目光长远?谁也比不上你。”
李奉恕揽着王修:“没喝酒吧,想起来夸我?”
王修疲惫地眨眨眼:“没有,肺腑之言。我知道你烦躁,喝药按摩都不起效。你看不见了也是英明神武的王。”
李奉恕沉沉笑一声:“今天怎么了。”
王修困得声音都薄了:“我又不是傻子。你那么上火岂能看不出来……”
“我现在……好像有点习惯了。”李奉恕伸手在自己面前晃晃,什么都看不见。他习惯了。王修搂紧他:“别害怕。”
“我害怕什么。”
“老李无所畏惧。”
“嗯。”
李奉恕抱起王修,抬腿迈出门槛。王修累得睡着,李奉恕抱着他非常坦然地回了自己卧房。
王修又做了个梦,他梦见那只花纹怪异的巨兽趴在紫禁城上,像虎不是虎。那巨兽看见王修了,轰隆隆对着王修奔过来,仿佛要撒娇。王修吓得逃跑,一边跑一边纳闷,这巨兽为什么看着就是这么眼熟。
为什么呢?
王修从梦中惊醒,朝阳灿烂,他眯着眼看旁边的李奉恕。李奉恕被他弄醒:“怎么了?”
王修光着脚跑下床,打开李奉恕的衣柜,里面收着李奉恕的朝服。朝服用料矜贵,不能见水不能洗,不能这个不能那个,李奉恕就挺讨厌穿的。老李一向认为是衣服伺候人,不是人伺候衣服。王修翻出李奉恕许久未穿的朝服,迎着朝阳一照,仔仔细细观察补子上黑花纹的巨兽——就是他梦里那只。不,不光是因为这是老李朝服的补子他才梦到,还有……王修平时看各种补子看习惯了没有仔细研究,官员迎面走来,他都是浮光掠影地一瞥。大多数补子也不怎么样,比如皇帝陛下龙袍的补子,王修就总觉得那龙想打喷嚏。这下颠过来倒过去仔细查看,越看越有汗,这乱涂乱画一样的花纹,怎么越看越像……
涂涂啊?
王修终于想起来,亲王朝服的补子是太祖皇帝设立的“镇国神兽”,生造的名字,特别冷僻。难道真是猫?当年二十四王就是穿朝服胸口戴着涂涂奔赴自己封地镇守神州的,太祖这玩笑开大了……
李奉恕起床:“王修?你干嘛呢?”
王修揩揩汗:“没事。”
发现个惊天大秘密,还是皇家密辛呢……
说起来,最近都没见着涂涂?
早上王修说要去京营提督军情,李奉恕没问什么。王修快马加鞭冲进京营找到正在训练的周烈,着急问道:“北大仓,甘州那个,是不是没东西了?”
周烈一愣,王修道:“你放心,殿下不问。”
周烈看王修:“殿下要调北大仓?”
王修跑得气喘吁吁:“殿下要调南大仓的粮。你别担心,殿下是打定主意不再过问北大仓了。”
“有。”
王修惊住:“北大仓有库存?”
周烈坚定:“有。”
王修张着嘴:“西北不是困难,你怎么……”
“镇守北大仓是军令,军令如山。”
王修眼睛一热:“你……”
周烈道:“殿下想调北大仓,北大仓随时等候命令。”
王修被周烈震惊。平时只觉得周烈话不多,却异常可靠,不声不响不折不扣地执行着所有的命令。他想象不出周烈是如何守着军令镇守粮仓的。
成庙当时给周烈下的秘旨,镇守北大仓五年,不提不问。朝廷不提,周烈不问。
“既然王都事你提了,我就当朝廷过问了。”
王修艰难地吞咽一声,他想起周烈一脸血地站在皇极门下的样子。原来守着北大仓,不提不问……
“北大仓是成庙留给皇帝陛下和摄政王殿下的。我无权动用。”
王修频繁眨着眼睛,伸手拍拍周烈的胳膊。
“不知道是不是说你傻……”
“执行军令,哪有什么聪明和傻之分。命令一旦下达,贯彻到死。”
周烈是个标准的纯正军人,他有太祖时的风范,可惜现在显得不合时宜,格格不入。他总是沉默寡言,以至于让人觉得他没脾气。错了,周烈脾气不比老李更小,他只是格外能忍。
“殿下幸而得周将军。”
李奉恕骑着飞玄光走在街上。飞玄光认得路,大怪马一上街也没什么人愿意近身。李奉恕自从目盲,很少出门。他以前特别喜欢骑着飞玄光出城门去京营训练,好些日子也没去了。
飞玄光驮着他,慢悠悠地走在街上。目盲之后听力敏锐许多,他听见北京城活着的声音。
车轮碾过,小孩子奔跑,小贩吆喝,夫妻吵架。李奉恕听见他们活着。
这样就好了。李奉恕心想。只有这样,一切才有意义。
飞玄光不紧不慢地走,李奉恕骑着它,一步一步走过北京城。飞玄光即便平稳地走着,速度都够快。李奉恕感觉自己并没有听够皇城的市声,稀里糊涂就出了城。
以前经常去京营,飞玄光熟门熟路就这么一路把李奉恕带到了京营外面。
王修拍拍周烈的胳膊:“我会据实向殿下禀报。”
周烈听到外面有动静,王修走出京营值房一看,惊了,老李!李奉恕骑在飞玄光上,一如他未盲之前。王修连忙迎上去:“你怎么出来了!也不带个人!”
李奉恕跳下马,对着王修声音的方向微笑:“出来走走,有飞玄光,它认识路。”
王修心酸,没说话。周烈跟在后面想出来,听见摄政王殿下低声道:“出了国丧,我请你听戏吧。”
周烈就把迈出去的一条腿收了回去。
王修问道:“听什么?”
李奉恕托着王修的脚帮他上马。王修骑在飞玄光上,李奉恕微笑:“《西厢记》,夜听琴那一折。”
第135章
李奉恕让王修骑在飞玄光上, 自己牵着缰绳走。王修扶着马鞍, 李奉恕一抓他的脚踝他就全身紧张,所以刚才老李把他举上马他稀里糊涂地上来了。老李又看不见!他担忧:“老李你上来骑着我牵缰绳吧。”
李奉恕坚持:“我可以。”
王修说不出话来。他回头看周烈,周烈在值房前一揖。校场上京营在跟天雄军较劲,年轻的血性汉子嗷嗷地喝彩。阳光盛大而磅礴,炽热而勃勃生机。
挺好的。王修心想, 有他们在, 挺好的。
“周烈说, 北大仓有库存。成庙时存下的, 他一直守着没动。朝廷不提, 周烈不问。”
李奉恕听着。
“陆相晟想要回右玉,实在是耽误收成了。他回了右玉,里白敬还近点,起码能有个照应。白敬在陕北手段太酷烈, 我担心……而且找个可靠的去看看北大仓,谁去?白敬陆相晟谁去都不好, 像是不信任周烈。不如找一个周烈的人和白敬的人一起开仓验看。”
飞玄光大约知道主人眼睛不行了, 异常温顺。与其说是李奉恕握着缰绳,倒不如说是飞玄光引着他走。王修絮絮地说话,李奉恕一声不响地听着。王修说完了,李奉恕再嗯一声应着。
研武堂的人会越来越多的, 王修心想, 估摸着秦赫云也得来。哪天研武堂所有的将军济济一堂,那得多热闹。不过已经有人管研武堂叫阎王堂了。阎王堂出去的将军, 全都是摄政王的鹰犬,凶悍非常。王修却不得不想,现在皇帝小,能容得了研武堂。等皇帝十五亲政,研武堂要怎么办?阎王堂,难道说摄政王是阎王不成!王修越想越远,眼下这个情形,不得不想到张太岳。那也是皇帝幼时辅政的大臣,曾经大规模整改土地,死后的下场……
张家后人不知如何了。似乎在中书省翻到了前不久礼部侍郎想要为张家平反的折子,当时撞上仁祖皇陵的事完全没顾上。老李要重启张太岳的土地整顿办法,就得给张家平反。只是要怎么说?好好措辞,老李会听的……
“兔崽子想要这个。”李奉恕说。
王修被李奉恕的声音拉回神魂:“啊?”
李奉恕站在卖玩具的小摊前一脸尴尬。京中时兴一种竹制小玩具,长长的一根杆子一头有只小鸟,带轮子,在地上一推小鸟嘎嘎响着煽动翅膀。内务府能做得更ji,ng美,但是小皇帝就是不要,就是要街上买的。李奉恕听到小贩推小鸟的嘎嘎声,循声走过去。
然后……他没带钱。
小贩鄙视李奉恕,高大威武牵匹大马堵在摊前居然还没钱,骑在马上的是谁?主家?
王修一看小贩那个眼神立刻炸毛,你那什么眼神你!李奉恕状若无觉,笑道:“你带钱没有?”
王修立刻掏荷包,李奉恕道:“要两个,曾森也得有一个。”
王修真的不想买,李奉恕很安静地等着,王修只好咽下这口气,摸出铜板给李奉恕。李奉恕很愉快地买了两只会嘎嘎叫的小玩具,飞玄光继续引着他走。走出挺远,李奉恕笑:“那小贩,鄙视我了吧。”
王修哼一声:“那你还买!”
李奉恕笑意温和:“这大热天的,都不容易。”
王修没过脑子冲口而出:“礼部上书要给太岳公平反。”
李奉恕应道:“嗯。”
王修被自己吓得一愣,就这么说出来了……老李这是嗯成习惯了没听见吧……
“我是说太岳公。”
“那折子你回去给我念念。”
王修干脆一鼓作气:“我翻过老档,太祖时期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有余,至孝庙时竟然只余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顷。改官田作民田,诡寄飞洒虚悬什么招都用,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这些无耻之徒横征暴敛百般压榨还不交税,利归他们,怨归朝廷,朝廷还一分钱税都收不上……”
李奉恕沉默地走着,王修知道他在听。
“张太岳的清丈办法非常有效就是……那什么。我支持礼部的上书,需要找到张太岳的家人。”
王修顿一下,李奉恕依旧沉默。王修叹气,太岳公不失为有功良臣,只是后来,大约也是被架起来了。有人送他幅对子,“万国仰大晏天子,四方颂太岳相公”,他老人家还挺高兴收下了。臣子能跟天子并论么!
李奉恕一站,飞玄光停下,王修向前一趴,差点掉下来。李奉恕仰脸,对着王修喋喋的方向一笑:“你放心。”
王修暗暗叹气,老李如今的位置也跟太岳公一样尴尬了。只是有一层血缘,下场能好一点吗?
李奉恕又握住王修的脚踝。王修幼时吃不饱,又没耽误长个,就从别的地方找补了。手腕腰脚腕都比寻常男子细,李奉恕手又大,特别喜欢握着。热烫烫的手心一握住王修脚腕,皮肤贴皮肤,王修就跟受惊的羊似的一动不能动。
“下来吧。”
王修着急:“我啰嗦一路,你听着没有?”
“周烈是个好样的。找人验看北大仓。太岳公平反。土地丈量,点查失地。”李奉恕道,“先听戏。”
王修费劲下马,不得不问:“老李你是怎么想起来要听戏的……”
他们停在北京最大的戏曲部“吉祥班”的楼外面。吉祥班的昆曲地道,噱头是男扮女装的“妆旦”,娇柔起来不输女子。今日吉祥班低调重新营业,试一折《西厢记》里的夜听琴。国丧素了太久,来听戏的人脚踩脚。李奉恕压根就听不懂昆曲唱的什么,又懒得看戏词,觉得戏曲还没有王修叨叨来得好听。
“在山东时,你说想看吉祥班。”李奉恕道。
王修震惊,自己说过?
李奉恕曾经盘算把吉祥班从京城请到山东兖州,只是没有来得及。成庙去了,他来了。国丧之后的北京才是北京,天下第一都。王修曾经很神往地说想逛逛北京城,看看吉祥班,他自己不记得了。
王修又感动又激动:“多谢老李记着。”
李奉恕非常淡然地点头:“没什么。”
心里给自己喝了一声彩。
……最后还是王修买的戏票,李奉恕根本没有带钱的习惯。r_ou_痛买了两张包厢票,开场之后李奉恕立刻睡着,靠着王修睡得还挺香。王修扛着李奉恕听戏,一边给自己鼓劲,你可以的,一定要听完全场,坚持住,不能浪费,这可是包厢票,两张!
张献忠被秦赫云赶出四川,残部只好顺着大江奔湖广,抵达荆州。张献忠此次并未大规模劫掠,而是分散部队,充分运用高闯王的战术,在各处小规模作战,拿到东西便走,不做停留。这样一神出鬼没,朝廷反而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京察在即,战事不是达到掩不住的水平,这些官儿也不敢上报,害怕被评为“守土不利”,张献忠跟随高闯王这么些年,大晏官员是个什么腌臜样子,他最清楚。
张献忠的手下告诉他,荆州有个大人物,张太岳的五儿子张允修在荆州。
张太岳被掘坟抄家,几个儿子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可谓家破人亡。张允修当年自杀未成,被驱赶出京城一路流放,目下在荆州。
张献忠道:“他?七十多了吧,还没死?”
张献忠手下献计:“公可召张允修出来给您做官。”
张献忠大笑:“这倒是,张太岳整治土地何等威风,全家被宰得被宰,被赶得被赶,若是张允修出来给咱们大西朝做官,那真是照着大晏的脸用鞋碾!”
张献忠给张允修以大西朝的名义下达了旨意,让人快马送去荆州。倒是很庆幸,幸亏来荆州了,七十多的老头子说不定哪天就一口气断了。张太岳的孙子出来做官也行,到底不如唯一剩下的亲儿子效果好。
回答张献忠的,仅仅是一把大火。
张允修收到“大西朝”的旨意,并未声张,明色如常。他已经年迈,经过的滔天巨浪太多,没什么事能让他的心再起波澜。张允修心平气和地用了晚饭。老妻跟了他几十年,少年时期一同被从京城驱赶,一路有流放。钟鸣鼎食的奢华她踩了个尾巴,剩下的几十年只有颠沛流离。张允修在灯下观察老妻,笑道:“老得不成样子了。”
老妻收拾碗筷:“你不也是?”
张允修笑得满脸褶子:“我那年遇见你,是在京城的花灯。四哥怂恿我去看偷看未婚妻,你站在华灯下,娇怯怯的……”
那时候张允修是相府得尽宠爱的幼子,宝马长剑的英俊少年遇到美丽娇俏的雅致少女。那么好的年华,那么好的时光,怎么留不住呢?
到底是几十年同甘共苦的夫妻,老妻终于觉得不对。她用粗糙红肿的双手摸摸张允修的脸:“老头子,你到底怎么了?”
张允修难得露出笑颜,依稀看得出年轻时风流多情的模样。老妻眼圈一红:“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了……”
“叫同昶来咱们屋一趟,我有话对他讲。”
老妻一抹眼睛,出门叫张允修的孙子张同昶进来。张家虽贫寒,该有的气度规矩一点不少。张同昶对张允修行过礼:“祖父。”
张同昶父母早亡,张家,真真就只剩他一个了。老妻站在门口,听不真切祖孙俩说什么,只是看着张同昶表情大恸,跪地磕头。
张允修道:“你可记得了?”
张同昶叩首:“纯忠报国,心性如铁,不辱先祖,万死不惧,孙儿至死不忘!”
张允修摸摸少年人的发顶:“去吧。照顾你的祖母。”
当夜,张允修自焚而死。
志虑忠纯,心性如铁,烈火焚身而不改,苍天可鉴。
第136章
张献忠也没料到, 张允修性烈如此, 接到他的旨意,干脆自杀,一把冲天大火倒是打了他的脸了。
“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就那么个朝廷,搞得他张家家破人亡,还忠诚个屁!蠢蠢蠢”
张献忠被张允修激怒, 他特别的愤怒, 甚至连自己也闹不清楚为什么愤怒。张允修, 张太岳的小儿子, 宁可自杀去死也不给他做官!张献忠气得打转, 突然摸摸脸,又笑了:“倒也是张家人。”
幸亏这种人朝廷里不多。张献忠惆怅,可是自己也没有。
张允修的死讯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李至和上报的。
武英殿上摄政王预备给张太岳平反,已经上奏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同意,就等这次廷议, 待内阁批了票拟, 就去找张太岳的后人。早上出门时王修嘟囔嫌太阳太晒,阳光太强,又吩咐大奉承赶紧晒被子,阳光杀霉驱邪。
摄政王心情挺好, 听着朝臣罗里吧嗦争论也没露出不耐烦的表情。王修翻出了所有太岳公的土地清丈办法, 给摄政王念了一晚上。摄政王在戏院睡得很香,所以晚上ji,ng神, 就是心疼王修的嗓子,都哑了。
王修一开始念得没好气,扛着李奉恕一下午半边身子都麻了。李奉恕笑道:“伊里哇呀不知道唱什么,都没你寻常讲话来得好听。”
于是王修的气噗呲一声漏干净了。
他们两个商议一晚上,认为太岳公的考成法清丈法非常有用,此时清查全国土地,用得上。李奉恕简直像是已经看到了光明的未来,一晚上没睡还是很振奋。讨论完全国政事,摄政王正要讲礼部侍郎要求平反张家的折子,都察院的鬼见愁,左都御史李至和大声道:“臣有本要奏!”
小皇帝忍下去一个哈欠,他昨天跟大本堂讲师讨论张太岳到很晚:“卿奏吧。”
李至和干巴瘦的小老头,站在人堆里看不到脸。他几步上前,声如洪钟:“张太岳之子张允修拒与反贼为伍,于荆州自绝,以证忠贞!”
小皇帝瞪起眼睛,摄政王沉默。
朝堂上压抑的寂静持续很久,小皇帝看摄政王,摄政王没说话。
怎么,总是迟一步。
李至和一字一句讲着张献忠在荆州以大西朝名义给张允修下旨,启用他为官,结果张允修自焚以证铮铮铁骨。
李至和讲完,摄政王长长一叹:“诸卿看殿外,阳光是不是很盛。”
朝臣们面面相觑,摄政王道:“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
一片寂静中,摄政王沉厚的嗓音在武英殿上回响:“孤看了礼部侍郎所上关于张太岳平反一事的奏章。孤……深以为然。张太岳于国于民皆有功,当得起原谥‘文忠’,虽被褫夺,应当归还,诸卿以为呢?”
礼部侍郎出列,一撩前襟,直直下跪:“殿下恕罪,臣所上奏章,并非臣所写,而是邹忠介公所遗。邹忠介公已逝,臣代他上书。”
这位忠介公跟张太岳是对头,被张太岳打断一条腿。张太岳死后,却竭尽全力为张太岳奔走至死。
天日昭昭,人心昭昭。
摄政王轻声低叹。
小皇帝听见了。
为张太岳平反一事比摄政王预料得顺利。张太岳一脉归还世荫诰命,朝廷派人去荆州寻人。归还张太岳“文忠”谥号。
既然张献忠在湖广,责令湖广总督立刻查巡找出张献忠残部,呈上军报。荆州府剿寇,武昌府驰援。南京驻军已经回到南京,可逆江而上,增援荆州。
四川总兵伏波将军秦赫云上书研武堂要求招降张献忠,湖广官军可配合秦将军。
兵部默默听着。
研武堂主导的伐高若峰大胜,纵横十年无人奈何得了的高若峰居然就能被白敬活捉,押解进京受寸磔之刑。土木堡之后兵部揽权,控制了卫所,如今摄政王重新设立中军都督府,白敬领全国卫所,实际上就是“阎王堂”跟兵部分权,兵部无话可说。
御前听政散去,摄政王留下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李至和。
摄政王觉得头痛。今天当值的并不是王修,他让他在家歇一天,现在却后悔。李奉恕心里空荡荡的,急需听王修讲一句话。当值的是赵盈锐,悄无声息的一句话没有。小皇帝握住摄政王的手:“六叔,不要难过。”
前有黄纬,后有张允修。李奉恕在想为什么自己永远慢一步。都是他的错,全都是他的错。
摄政王捏捏鼻梁:“李卿,你是一直跟张家有联系?”
李至和道:“殿下说得对,天日昭昭,人心昭昭。”
摄政王一愣,李至和响亮道:“臣也听见了。”
这么大年纪,倒是耳聪目明。
李至和道:“臣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便是陛下与殿下的耳目,自己眼花耳聋还有和用处?”
摄政王道:“卿有心。”
李至和声音恭敬却洪亮:“殿下是说,臣天天参这个劾那个,到处找茬,没想到臣上奏要求平反张文忠公的事。陛下,殿下,都察院得太祖皇帝钦点,不光‘纠劾百司,翦除豪蠹’,亦是‘辨明冤枉,表扬善类’。都察院乃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太祖皇帝命都察院‘正风俗,振纲纪’,都察院未有一日敢忘!”
摄政王都愣住了,小皇帝看六叔的脸色非常诡异。
无地自容。其实摄政王在惭愧。他想起自己刚刚归京的作为,戏耍捉弄,他并没有拿朝臣当一回事。
都察院忠实地执行着他戏弄朝臣的命令。勘察朝臣,清查卷宗,ji,ng简机构,以提高俸禄。这半年李至和得罪人得罪多了。怕都察院的,笼络他被他拒之门外的。朝廷中还是有那么一两根硬骨头的,李至和算其一。老家伙也算宦海沉浮,岂能不知刚刚归京年轻气盛的摄政王戏耍之意。只是朝廷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的确太严重了,已经到了不革除弊端不行的地步,所以老家伙挺着瘦骨嶙峋的身板,一往无前了。
摄政王坐直,然后低头了。
殿下终于满怀歉意,对李至和道:“李卿心术明达,正直忠肃,国之幸。”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至和,人称鬼见愁,干巴瘦小老头,耳聪目明声音洪亮。摄政王在脑海里想到李至和的形象,还是在午门外打群架那次。老头子老当益壮以一当十,生龙活虎。
李至和大声道:“奉公为国,臣的本分。”
既然如此,ji,ng简一事,便开始运转吧。
摄政王想。
王修在家中听说了张文忠公之子自杀的事情。他一下想到黄纬,扼腕叹息。忠烈之臣殉国殉节总是反而并无太多话语,平时能跳的,满口礼义廉耻的,关键时刻也不必指望。果然就是钢刀易折,墙头草死不了。只是他真的没想到张家能做到这一步,毕竟……
研武堂必须尽快找到张家的张同昶接进京。人心寒了便暖不回来,忠烈之臣殉国,忠烈之后总要有个说法。归还诰命,张允修的夫人也应该有。王修提笔用玉箸篆草拟张夫人的奉天诰命文书,心情震荡,一气呵成。这文书将会被誊写在顶级贵重的皇家玉帛上,卷金轴,镶玉石,为无上荣耀。
只是,这荣耀,来得太晚了。
王修写完,搁笔,闭上眼睛。
皇帝陛下心情沉重,曾森因为没背过书在大本堂挨罚出不来,他只好跟六叔寻求安慰:“六叔,我想去鲁王府。”
摄政王抱起皇帝:“走吧。”
富太监瞧着外面刚才还骄阳似火的,现在突然y下来:“陛下,殿下,要下雨了。”
“坐马车。”摄政王道。
车队走到一半,天降大雨。雨势非常大,马车车棚被砸得绷绷响。小皇帝一惊,想起来他在自己的地里种的小小柿子树苗,大风大雨的,怎么受得了!
小皇帝急得上天:“都给朕快点!马上到鲁王府!”
金吾卫得令,狂速奔向鲁王府,路上被马匹践踏的水波如浪。
王修在家看暴雨倾盆,立刻率领大奉承举着大伞迎在鲁王府门口。风大雨大,王修举着伞几乎站不住。马车冲过来,猛地一停,喷鲁王府门口众人一身泥水。小皇帝突然挣脱摄政王的手,直直冲出马车,一头奔进大门,往后院菜地冲。鲁王府的人眨眨眼,反应不过来,刚刚那个是皇帝吧,是皇帝吧?
摄政王也下了马车,踉踉跄跄追:“陛下!”一慌神差点被门槛给绊倒,守卫们去搀扶摄政王,摄政王推开他们,径自往里跑。雨冲得王修睁不开眼睛,反而看不见的李奉恕突然畅行无阻了,穿堂过廊跑进后院。王修急了,今天这是干什么?他索性收了伞,一头扎雨里,跟着老李跑向后院。富太监跟不上,在后面急得吊嗓子。
王修跑进后院,看见小小皇帝的身影正扶着小小的树苗。李奉恕心疼得要命:“陛下想要做什么,吩咐一声,不就行了!何必自己淋雨!着凉怎么办!”
小皇帝倔强地站在风中扶着小树苗,他栽的小柿子树苗,因为六叔说了,树苗之前都是小小的种子。小小的种子,总能长成参天大树。
摄政王摸索着一把抱起小皇帝:“陛下,快点走!”
小皇帝无声挣扎,就是不走,他看小树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这样会晃死的。
摄政王怕弄伤皇帝陛下,不敢使劲。他下决心把皇帝捉回屋里,可惜李家犯起拧来一样可怕,哪怕只有四岁。摄政王突然感觉到头顶的雨停了。
王修撑着伞,罩着皇帝陛下和摄政王殿下。
皇帝急忙:“给树苗打伞,给树苗打伞!”
富太监吊着嗓子举着伞往这边跑,王修一抬手,王府守卫就把他拦下了。大奉承递上一把伞,小皇帝在摄政王怀里亲自给树苗打伞。
“在树苗长大之前,我为他挡风挡雨。”皇帝陛下说。
王修笑道:“皇帝陛下种的柿子,便是‘国柿’了。国柿长成之前,弱不禁风,长成之后,便是栋梁。皇帝陛下为国士遮风挡雨,当得国士为陛下肝脑涂地。”
皇帝陛下严肃。
摄政王抱着皇帝陛下,皇帝陛下给柿子树挡雨,王修举着伞,给他们俩挡雨。皇帝陛下抚摸树苗的叶子,心潮澎湃,国柿成材,国士为国,六叔说国士需要自己培养,那么朕……理应为国士遮风挡雨。
摄政王打了个惊天动地的喷嚏。
“……回屋吧。”皇帝陛下面无表情说。
第137章
“亲爱的梅花鹿, 你的口罩做得如何了?还在研究那些绿霉吗?我在北京过得很好。你推荐的美食我都试过了, 非常好吃。我还遇到了咱们共同的朋友李在德,他得到了摄政王殿下的赏赐——一副眼镜,终于可以方便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了,我真为他高兴。在京城我也结交了新朋友,他们两位都是军官, 都很出色。其中一位不太讲话, 搞得我总是担心是不是自己汉话太差他没听懂。另一位很健谈, 风度翩翩彬彬有礼, 我很欣赏他。这两位都是辽东来的, 都很能喝酒,我被他们灌得宿醉,刚刚醒,剧烈的头痛在我脑袋里拉锯, 先写到这里。
你忠实的弗拉维尔。”
弗拉维尔在北京十分焦虑,摄政王没给他委派任何任务, 甚至没有批准他跟曾芝龙一起南下的请求。弗拉维尔给澳门的博尼法西奥写信, 告诉他曾芝龙没被杀,现在是福建海防军指挥,有可能帮助他们要回船队。这是个好消息,幸亏葡萄牙以前都是躲着海妖走, 没正面得罪过海妖。海妖彻底跟荷兰西班牙翻脸, 海战不可避免,他让博尼法西奥想办法联系被西班牙扣下的船队船长, 见机行事。
弗拉维尔告诉博尼法西奥,虽然曾芝龙的十八芝改编为大晏的海防军,大晏政府却没给曾芝龙一分军费。曾芝龙以后肯定还会继续从事走私,只不过这一次是大晏政府默认的,否则海防军的军费从哪里出。其中利润一定十分巨大,博尼法西奥赶紧通知那个船长,务必抓住机会。
弗拉维尔写完信,心里七上八下。他不怀疑海妖船队的作战能力,他怀疑海妖对大晏的忠诚。理论上来讲,海妖是没有国家的,根据葡萄牙对海妖搜集的情报研究,海妖父亲早逝,自幼背井离乡闯海,纵横海上很少回陆地。即便是成家立业,也在倭国而不是在大晏。这样的人按理说对故土应该缺乏感情,更何况一切情况都有表明,海妖心中应该没有“忠诚”这个概念。他少年时杀过船主,斗死李丹,现在风闻又砍了李丹的另一个部下徐信肃。海妖的本性就是杀戮,难以想象这么妖冶而狠毒的人会效忠谁。
弗拉维尔叹口气,自己拧了个手巾敷在脑门上,头痛更厉害了。
大晏,太大了。
他在京城的确结识了两个年轻英俊的军官,都是摄政王近前的。他发现好像摄政王特别喜欢年轻的军官。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年轻的军官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全部都是李在德介绍给他认识的,京营骑术教官叫旭阳,一对金棕的眼睛,特别令人敬畏,只要微微一眯,就让人感觉到自己成了猎物。另一个叫邬双樨,脸上有条又深又长的疤,但是疤没破坏美感,反倒成了装饰,据说是将要成立的军官学校里的教授。
总之认识他们两位没什么坏处,就是太能喝了。李在德那天在耶稣会会馆中碰到弗拉维尔,第二天便找上门来请弗拉维尔喝酒,异常热情。弗拉维尔对他有好感,因为小鹿大夫跟他关系不错。说来也奇怪,小鹿大夫非常恨火铳,李在德是做火铳的,他俩居然惺惺相惜。仿佛是李在德的世界,只有小鹿大夫能进去。
再说弗拉维尔对李在德挺愧疚的,他才知道原来李在德一归京就把自己的信交上去了,只是一直没顾上。这封信被摄政王看到还经过一番曲折——在澳门的博尼法西奥写信给福建海防断事司断事宁一麟,宁一麟告诉何首辅,何首辅让宁一麟通知曾芝龙,曾芝龙去研武堂翻出来。弗拉维尔还以为李在德把这事儿忘了,心里一愧疚,耳根子就软。李在德负责劝,旭阳负责跟他对饮。弗拉维尔喝得眼前都重影了,觉得这位骑术教官的酒量太恐怖,喝白酒跟喝水似的,自己都要昏了他什么事都没有。
没多久他就被灌趴了。
邬双樨一偏脸,旭阳莫名其妙,李在德点头,邬双樨轻手轻脚卸了弗拉维尔身上的火铳,李在德飞速检查,甚至拆开火铳查看膛线,确定只是最普通的燧发铳,邬双樨再轻手轻脚把火铳给弗拉维尔别上。
“他身上还有别的火器么。”李在德低声问。
“没了。”邬双樨回答。
旭阳从头到尾沉默。
弗拉维尔趴酒桌上嘟囔一声。
把弗拉维尔送回葡萄牙传教士的住处,三个人在夕阳的余晖里信步溜达。李在德心里轻松,没看到什么让他震惊的火器配备。也有点失落,弗拉维尔身上如果有好火器让他看看也不错。他参悟到了膛线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火药弹的旋转功能,挨一下r_ou_就被搅烂了。如果再有一些其他火铳给他参考,那更好。看来曾芝龙献上的那把三眼火铳在泰西宫廷里也是稀罕物,并不常见。那他就还有努力追赶的空间。
李在德挺开心的:“月致你如何知道我想要看他佩的火铳?”
第33节
恋耽美